泉水
《邶风·泉水》在解题上大致有三家之说:序、传为代表的“卫女思归”之说;郑笺的与未嫁女谋妇人道之说;方玉润的媵女唱和许穆夫人《载驰》之说。我们比较认同的是毛序的卫女思归说。
方玉润认为是“卫媵女和《载驰》作也”。方氏之说,首先源于文字训诂上与毛传的差异。“娈彼众姬,聊与之谋”句:方氏注“娈”为“慕”,--“何氏楷引《说文》训慕,可从”;“诸姬”训为“周同姓国也。卫,姬姓,故欲与谋,以复卫也。夫人欲控大邦,妾欲谋诸同姓,亦互相商酌语”。15此句毛传作解为:“娈,好貌。诸姬,同姓之女;聊,愿也”16。方、毛二说,孰是孰非?方氏解诗,注重义理而不重文字训诂和名物考察,略逊陈奂、王先谦等人。具体到《泉水》的训诂上,方氏引何楷之说,何楷本《说文》,而毛传本《尔雅》;《尔雅》在先,《说文》在后,应从《尔雅》更妥。在方氏的笔下,《邶风·泉水》与《庸风·载驰》成为同义的对应。但是,二者固然同出卫地,同出女子之手,其实并不构成嫡、媵的唱和之作。从二诗所描写的内容来看,《泉水》以泉流卫地起兴,引发思归之情,中间插入对昔日婚嫁场面的描述,与《载驰》浓烈的政治忧患意识迥然不同。至于“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二句,方氏训“诸姬”为姬姓之国,最为牵强,此说极难成立。而毛传训之为同姓之女,应更为合理。
以上我们否定了方说。对郑笺与未嫁女谋妇人之道的说法也不敢赞同。郑笺“姬者,未嫁之女,我且欲与之谋妇人之道”,明显与“有怀于卫,靡日不思”的怀归相悖。确实是已嫁而思归,非未嫁而论嫁也。
清陈奂本承传意,于此诗之注最为明白:“卫,姬姓。卫女嫁诸侯有侄娣从,故以诸姬为同姓之女。聊者,愿之词也。《尔雅》‘愿,思也’,《方言》‘愿,欲思也’。愿与之谋,犹言思与之谋也”17。《泉水》诗意可以最简单地解释为夫人思归,与众媵侄娣相谋。这一现象表现出夫人与侄娣之间的根于血亲的亲密关系,透露出侄娣在多妻婚姻群中较为尊贵的地位。可与后文所论媵婚婚姻伦理观念互参。这才是《泉水》诗与媵婚真正有涉的部分,也是确认其为媵嫁诗属性的依据所在。
《邶风·泉水》在解题上大致有三家之说:序、传为代表的“卫女思归”之说;郑笺的与未嫁女谋妇人道之说;方玉润的媵女唱和许穆夫人《载驰》之说。我们比较认同的是毛序的卫女思归说。
方玉润认为是“卫媵女和《载驰》作也”。方氏之说,首先源于文字训诂上与毛传的差异。“娈彼众姬,聊与之谋”句:方氏注“娈”为“慕”,--“何氏楷引《说文》训慕,可从”;“诸姬”训为“周同姓国也。卫,姬姓,故欲与谋,以复卫也。夫人欲控大邦,妾欲谋诸同姓,亦互相商酌语”。15此句毛传作解为:“娈,好貌。诸姬,同姓之女;聊,愿也”16。方、毛二说,孰是孰非?方氏解诗,注重义理而不重文字训诂和名物考察,略逊陈奂、王先谦等人。具体到《泉水》的训诂上,方氏引何楷之说,何楷本《说文》,而毛传本《尔雅》;《尔雅》在先,《说文》在后,应从《尔雅》更妥。在方氏的笔下,《邶风·泉水》与《庸风·载驰》成为同义的对应。但是,二者固然同出卫地,同出女子之手,其实并不构成嫡、媵的唱和之作。从二诗所描写的内容来看,《泉水》以泉流卫地起兴,引发思归之情,中间插入对昔日婚嫁场面的描述,与《载驰》浓烈的政治忧患意识迥然不同。至于“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二句,方氏训“诸姬”为姬姓之国,最为牵强,此说极难成立。而毛传训之为同姓之女,应更为合理。
以上我们否定了方说。对郑笺与未嫁女谋妇人之道的说法也不敢赞同。郑笺“姬者,未嫁之女,我且欲与之谋妇人之道”,明显与“有怀于卫,靡日不思”的怀归相悖。确实是已嫁而思归,非未嫁而论嫁也。
清陈奂本承传意,于此诗之注最为明白:“卫,姬姓。卫女嫁诸侯有侄娣从,故以诸姬为同姓之女。聊者,愿之词也。《尔雅》‘愿,思也’,《方言》‘愿,欲思也’。愿与之谋,犹言思与之谋也”17。《泉水》诗意可以最简单地解释为夫人思归,与众媵侄娣相谋。这一现象表现出夫人与侄娣之间的根于血亲的亲密关系,透露出侄娣在多妻婚姻群中较为尊贵的地位。可与后文所论媵婚婚姻伦理观念互参。这才是《泉水》诗与媵婚真正有涉的部分,也是确认其为媵嫁诗属性的依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