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吧 关注:6,861贴子:73,039

回复:【神话考古】---海昏侯墓出土整套乐器、竹简木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孔子屏风是刘贺自保的道具?
记者了解到,在孔子屏风另一面还发现了《易经》文字。不过,在海昏侯墓中出土最多的还是儒家典籍。很多专家提出,孔子屏风与众多儒家典籍都反映了刘贺本人的思想基调。
邵鸿分析,就刘贺来说,浓厚的儒家色彩很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恪守君臣之道而具有自保的成分。“孔子屏风文字的错误不少,已知的有五六处,特别是还搞错了孔子的年龄。如果主人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真是高度尊崇和非常熟悉,似乎不应该允许有这样的错误存在。”邵鸿认为,屏风和众多儒家典籍,只是处于朝廷严密监控下的刘贺不得已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一件保护自己的道具,示人以“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荣的形象。”
邵鸿说,自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以来,有人认为正史中刘贺荒淫无度、不守礼法的形象是权臣霍光强加的,这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因此完全否定刘贺“狂乱失道”的历史记载,将其视为一位饱受冤枉的贵族儒者,则有些矫枉过正,还需慎重。


IP属地:广东176楼2016-05-27 09:34
回复
    先封海昏侯国再设海昏县?
    究竟是先有海昏侯国还是先有海昏县?“海昏”名号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话题昨天引发了诸多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会长王子今表示,关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立海昏县”的说法,目前没有找到任何明确的史料记载。在刘贺被封为海昏侯之前,也没有看到“海昏”作为区域名、聚落名出现的迹象。
    根据《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提供的“元始二年”户口数显示,豫章郡18个县平均户数只有3747户,海昏县排14位,此时距离海昏侯刘贺得“食邑四千户”已经65年,而豫章郡在两汉时期是户口增长较为迅速的地方,可以推知在元康三年,即使当时已经有海昏县,其户口应当是达不到“四千户”数额的。“也就是说,海昏侯刘贺得封时,不可能有承载‘四千户’人口的海昏县或规模更小的以‘海昏’为名的乡邑等聚落形式存在。”
    王子今认为,海昏侯国成立,应是“海昏”名号第一次出现,此后豫章郡沿用该名号才有了海昏县。这也可以破除“古之封侯,未有非地名者”的成见。


    IP属地:广东177楼2016-05-28 14:03
    回复
      2025-07-26 19:05: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海昏”名号是对刘贺的指斥?
      而关于“海昏”的来历,此前最多的一种说法是,“海”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湖”,如北京的北海、后海,至今云南、西藏等地还把“湖”称为“海”。至于“昏”字,本义是黄昏,表示太阳下山的方向“西方”。因此,把“海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湖西”,或者说“鄱阳湖的西面”。
      但是在昨天的研讨会上,王子今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刘贺名号之“海昏”,或可读作“晦昏”。“海”“晦”通假,战国秦汉文献多见,“晦”有“黑如晦”或“晦浊”的辞意;“昏”字很可能与霍光指斥“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之“昏乱”有关。“如此理解,则‘海昏’名号对刘贺道德水准、行为风格和执政表现的全面否定,都是明确的。”
      文/曹琪 江南都市报记者陈文秀 廖济堂 图/江南都市报记者许南平


      IP属地:广东178楼2016-05-29 10:35
      回复
        大刘记印:一把破解海昏侯墓巨额财富秘密的钥匙2016-04-28 08:20 来源:光明网
        海昏侯墓考古"墓后":汉简险被弃 40℃趴着"数钱"
        2016年05月01日
        |
        从2015年冬天首场新闻发布会到2016年春天部分考古成果亮相首博,一座被荆棘野草覆盖、隔世2000多年的西汉海昏侯墓带着诸多谜团进入公众视野。
        然而,千年汉简差点被当作漆器残片搁置一旁,2.1米的大瑟险被误认为没有花纹的“椁板”……文物无言,当摆上陈设展架,文物发掘与保护过程中所有惊心动魄的细节都被收敛。1%的璀璨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墓后”故事?促成这场千年“对话”的团队又经历了怎样的寂寞岁月?


        IP属地:广东179楼2016-05-30 09:31
        回复
          回忆汉简的“被拯救” 文保组组长心有余悸
          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441件(套)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文物默然无语。而在距离北京1500公里左右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用房中,考古工作者正对一批漆器进行饱水处理,后期试图让千年汉简“开口说话”。据专家介绍,东晋时期当地曾经历过大地震,整个墓葬浸在水中,这种干湿交替的环境非常不利于包括竹简在内的漆木器的保存。
          在考古人眼中,较之金器,漆木器的价值更高,一是因为竹简也属于漆木器,二是因为漆器是古代贵族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文物堆积情况复杂,一开始我们都没能识别出竹简和瑟。”回忆起竹简和瑟的“被拯救”过程,海昏侯墓文保组组长管理至今心有余悸。
          竹简堆积在回廊西北角,有人以为是一堆没用的漆皮。瑟则位于北回廊,看起来更像一块没有花纹、露出几十厘米的“椁板”。
          “如果没有吴先生,这两件文物可能都无法在及时得到恰当处理。”管理口中的“吴先生”是湖北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吴顺清,拥有丰富的漆木器修复经验,“漆木器只要露一个角出来,他就能判断是什么。”
          因为吴顺清的执意坚持,“漆皮”和“椁板”得到了及时处理,数千枚汉简和一把罕见的长达2.1米的大瑟得以重见天光。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0楼2016-05-31 11:41
          回复
            考古博士40摄氏度高温趴着“数钱” “千文一贯”前推千年
            虽然不如金器的光芒耀眼,但海昏侯墓中的200万枚五铢钱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借助这一实物证据,海昏侯墓考古专家已确认,中国“千文一贯”的货币校量制度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相比于原先所知的宋代,整整前推了1000余年。
            为研究五铢钱堆的摆放规律以及“一贯钱究竟是多少文”这两个命题,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考古队员、河南大学秦汉考古学博士李小彬每天都过着简单枯燥的“数钱数到手抽筋”生活,而且还得保持趴着作业的姿势。
            “每天都要闻着铜锈味和泥巴味工作,比氨水都刺鼻。”李小彬介绍,墓中的五铢钱其实是铜合金,味道很不好闻。“夏季是味道最大的时候,墓室里近40摄氏度的高温、超过90%的湿度,每次下去就像进了蒸笼一般”。
            五铢钱堆的清理自上而下进行,在钱堆清理到还剩六七十厘米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下方的钱串保存相对完好,有的钱串首尾处绳结清晰可辨。“为了不压垮钱堆,考古队请工匠用两个板凳和一块木板搭建了一个临时工作台,我就趴在上面、撅着屁股数钱。”李小彬说。
            李小彬“数钱”并不一帆风顺,他经常数到一半发现钱串坍塌而被迫从头开始,或者被另一串铜钱压住无法清理,只能转而去清理另一串铜钱。


            IP属地:广东181楼2016-06-01 09:46
            回复
              泥土里藏着什么永远是未知 默默无闻才是常态
              每一次文物展的火爆,都与文物考古工作者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分不开。这份工作考验的是在毫厘间“唤醒”历史的能力,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与千年历史擦肩而过。
              2001年3月,杭州雷峰塔千年地宫开启时,其中的地宫舍利函让考古工作者煞费脑筋,经过多次尝试,最后在清除淤泥之后才用麻绳包裹上布匹将这个“镇宫之宝”慢慢抬了出来。
              震惊世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更是凝聚了考古工作者的心血。在一号墓发掘时,棺椁边厢里水位以上的部分还有70厘米,为了提取浮在水面上的器物,考古工作者只能趴在旁边弯着腰下去取。
              李小彬告诉记者,考古工作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未知,“泥土里藏着什么永远是未知的”。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位仅仅27天,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被废,后又被封为海昏侯。出土的钟鼎琴瑟及各式砚墨、竹简等文物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有文化、懂礼仪、高情趣的海昏侯,揭示了历史的另一个侧面。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表示,文物考古是对真理和客观规律的探索,这也决定了它时常会遭遇失败。“其实,99%的考古工作者都处于寂寞的工作状态,默默无闻才是考古工作者的常态。”
              来源:千龙新闻网


              IP属地:广东182楼2016-06-02 10:27
              回复
                  对于日前在刘贺腹部发现的残留物质是否为“香瓜籽”,杨军显得很谨慎:“现在只能确定是瓜籽类,至于是不是香瓜籽,还要做进一步检测。瓜籽的发现不仅可以检测刘贺临终食用的食物是否有毒,而且如果检测出该残留物是时令水果的籽,还可以借此推断刘贺去世的时间。”


                IP属地:广东185楼2016-06-04 10:29
                回复
                  2025-07-26 18:59: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出土罕见包金丝缕琉璃席
                    5月8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存信正在清理内棺。记者看到,虽然历经千年,但海昏侯内棺内侧的红漆依旧鲜艳如故。李存信介绍,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内棺看到的,棺内侧漆红漆,棺外侧漆黑漆,再在黑漆之上用红色描上彩绘纹饰的现象在汉墓中比较常见。当时使用的涂料是萃取的植物漆。
                    在棺枕附近散落着一些碎玉,提取完碎玉后,才能开始棺枕的提取工作。棺中的枕头主体为木头,整体呈“凹”字形,在枕头的两端、中间共镶嵌8块玉石。李存信介绍,现在通过仪器可以测量棺枕的宽度和长度,但由于内棺塌陷,棺枕的高度必须在提取棺枕两端的竖面玉后推测。至于枕头和棺底板的木料具体是哪种,要等取样检测后才能知道。现在能断定的是,枕头用的应该是柔软且好加工的珍贵树种。
                    提取清理完枕头后,将提取金缕琉璃席,整个内棺提取预计2个月至3个月完成。内棺清理后将会进行脱水处理,便于日后展示利用。
                    在内棺开启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1号主墓内棺是否会出现玉衣一直是外界猜测的焦点。主棺开启后,考古学家在刘贺的尸骸下发现了一床包金的丝缕琉璃席。该琉璃席长约1.8米、宽约0.7米,由2000多片琉璃串联而成。“汉初西域琉璃制作技术传入中原,使琉璃作为随葬品成为可能。但包金的丝缕琉璃席在汉墓考古发现中还是比较罕见的。”李存信介绍,“之前在扬州‘妾莫书’出土过铜缕琉璃衣,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汉墓中也曾出土过琉璃匣。但文献中没有关于琉璃席的明确记载。”
                      在琉璃席上,发现了10多块不同材质的玉器和整齐排列的约20组金饼。李存信介绍,这些玉器以和田玉为主,工艺水平非常高,代表了同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准。席上还发现约100枚金饼。此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已清理发掘金器378件,其中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总重量超过80公斤。


                  IP属地:广东186楼2016-06-05 15:25
                  回复
                    海昏侯墓考古进展几何 孔子屏风真相曝光
                    宋宇晟
                    2016年05月23日08: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记者 宋宇晟)19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题讲座”在北京举行。目前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进行到了哪一步?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讲座结束后,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杨军接受了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独家采访。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杨军接受了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独家采访。


                    IP属地:广东188楼2016-06-07 12:46
                    回复
                      考古进展:正进行更精细地发掘与处理文物
                        16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颇受关注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位列其中。而此前,海昏侯墓内棺考古也已进入后期清理阶段。考古人员发现了保存较完好的牙齿,还在刘贺腹部发现尚未消化的食物。
                        目前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进行到了哪一步?杨军介绍称,目前的考古工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野外,还有一部分在室内进行。
                        野外进行的工作主要是更为精细地发掘。他告诉记者,虽然海昏侯墓的主墓已经发掘了,但主墓底下的椁底板还要提取,对椁板要做专门的脱水保护。 “取掉椁底板之后,我们在椁底板底下要继续进行发掘,了解当时这座墓的建造过程。此外我们还要对墓园中的其他建筑遗迹做更为精细地发掘。”
                        而室内考古部分则主要是针对出土文物的处理。“(这部分)主要工作是对我们已经提取出的文物进行清理、分析、检测,最后做保护。同时,已经提取 的主棺柩在实验室内进行考古。目前来看,各种各样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现在,竹简已经剥离了大部分,有五千多枚。”  他表示,目前正进行的工作进展“非 常慢”。“像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内棺发掘、清理,我们提取任何一件文物,都要对它上面所有残留物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出来后,才能知道是什么材质的,用哪种方 案进行清理、保护。而除了提取,我们还要进行三维扫描、延时摄影等记录。所以,提取量虽然不大,但非常慢。”

                       


                      IP属地:广东189楼2016-06-08 13:12
                      回复
                         5月19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杨军表示,这件文物此前曾被认为是“屏风”,但现在看来是“衣镜”。图为该“衣镜”出土场景。 郭晶 摄
                          未来计划:配合做文物本体保护、展示规划,将打造文创产品
                          此外,杨军还向记者介绍了海昏侯墓考古工作的下一步计划。他说:“下一步打算通过室内室外的发掘清理,配合做发掘现场文物本体的保护规划和展示规划。”
                          而在当日的讲座现场,杨军还谈及此前颇受关注的“孔子屏风”。他指出,这件文物此前曾被认为是“屏风”,但现在看来是“衣镜”。“为什么这么说?它上面有衣镜赋,写了这件文物是怎么样构造的。原来我们认为,那块铜板是屏风后面的托板,现在看来那块铜板是镜子。”
                          杨军还透露:“这件‘衣镜’是海昏侯墓里一个有特色的文化因素,因为上面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包括孔子的生平事迹。对于这样的衣镜,我们江西准备把它打造成文化创意产品。”

                          图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现场出土的大量黄金。(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郭晶 摄
                         


                        IP属地:广东190楼2016-06-09 13:30
                        回复
                           谈“公众考古”:考古要走向大众
                            虽然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已有五年,但公众对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记忆大多只有大约半年的时间。正是这半年,让这座西汉大墓成为2015年末直至今日公众关注的热点。
                            对此,杨军说,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所蕴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待保护、待修复的文物量也极其大。“所以海昏侯墓的发掘报告,包括相关研究成果出来,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他认为,也只有这样一步步对文物进行发掘、清理,“才能够基本有个比较好的交代”。
                            而说到公众对海昏侯墓的关注,杨军认为,这是“一次对公众考古的有益实践”。他表示,本次考古,通过将发掘中的重要节点向媒体开放、将文物展出等方式,向公众展示了本次考古
                            他说:“考古要走向大众,让公众有知情权、参与权,最后使公众能够加强对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完)


                          IP属地:广东191楼2016-06-10 16:21
                          回复
                            海昏侯墓的“孔子屏风”其实是穿衣镜?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07日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上不仅绘有孔子图像,还附有介绍孔子生平的文字。
                              海昏侯墓出土的系列漆器“孔子屏风”,被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孔子像载体,为研究孔子的真实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组屏风构造特殊,不是单纯的漆木材质,漆木板的背后还有一块同等长宽的铜背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却认为,这可能不是屏风,而是一组铜镜。
                              想来海昏侯墓家喻户晓,与出土大量黄金和所谓 “孔子屏风” 有关。金灿灿的黄金,那是毋庸置疑了,可屏风呢,是屏风么?千篇一词,有点铺天盖地的气势,屏风容不得有疑。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2楼2016-06-11 09:47
                            回复
                              2025-07-26 18:53: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西汉时期真有这么大的铜镜,而且还是一块方镜?列位看官可能有了点天方夜谭的感觉,这样的颠覆性说法,太唐突了吧?
                                这个推断并非没有依据,其实这样的铜镜,考古过去就有发现。
                                1980年山东淄博窝托村南西汉齐王墓五号陪葬坑中,出土一件大型矩形铜镜,现收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镜长115.1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千克。方镜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每一环钮基底饰柿蒂纹,镜背饰有夔龙图案。发掘者推测这件大型铜镜要用柱子和座子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2期)。


                              IP属地:广东194楼2016-06-13 11: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