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艺术吧 关注:164贴子:482
  • 3回复贴,共1
纤维艺术
是历经风霜的千古老人,也是青春勃发的花季少女。它集古典与现代、浪漫与沉稳、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于一体,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门类,说它古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七千余年前的河北磁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都相继出土了红陶纺轮。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走过了漫长的蹉跎岁月;说它年轻,是指20世纪在瑞士洛桑形成的世界纤维艺术中心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形成的纤维艺术创作研讨潮流。纤维艺术国际学术及作品交流展览经过数年的沉默与积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又重新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纤维艺术的开放性


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次参展的作品材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可以说想象奇特,创意别裁,化腐朽为神奇。运用的材料包括羊毛、丝线、纸、棉线、纸浆、铁丝、布、线绳、银线、稻草、亚麻、铜丝、织物、树脂、塑胶、手工纸、书的碎片、毛线、麻、丝网、锡纸、不锈钢、塑料、布带、丝、棉、混合材料、单丝纤维、多元酯纱、装饰纱、女人头发、蚕丝、人造丝、银丝、聚酯丝、高丽纸、蓝色牛仔、特制线、尼龙、棉布、丝绸蜡染、金属丝、报纸、纱线蜡扎染、金属软管、矽树脂、光纤、丙烯酸树脂、卤素灯、相片、丙烯酸纤维、纱、丝缝钉、手工染色蚕丝软缎、苎麻、金属网、有机玻璃、鱼线、丝绸、领带、衣领、人造皮毛、手工染色毛线、木、蜡染棉布、加热粘合剂、藤、树枝、玻璃丝、毛、黄麻、宣纸、金箔、蜡、仿亚麻薄纱、电影印刷品、碟子、珐琅、手套、竹、草蒲、麻绳、鸟笼、绡、铝箔、棕丝、钢网、尼龙绳、钩针织物、包装带、方铁管等等。这些材料因为作者的另类使用,给人以陌生化的视觉效果,构建了个性化的审美王国。


纤维艺术的世界发展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着由传统文化至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时代的繁荣景象。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探索现代纤维艺术综合材料的功能与价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广泛关注的课题。

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这样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


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诗经•王风•大车》有“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大车哼哼,毳衣如璊”。毳衣,用兽毛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说文:毳,兽细毛也。郑玄笺: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也。《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毛传》:“纠纠,犹缭僚也。夏葛屦,冬皮屦。葛屦非所以履霜”,可见它不是用葛布而是以葛绳用手编织的。“纠纠”是绳与绳纠缠之貌。郑笺:“葛屦贱,皮屦贵”。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俊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其中,“江离、辟芷、秋兰、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都是香草名,古人用来做服饰和装饰品,屈原以此比喻贤德之人。春秋时期,据《左传》和《吴越春秋》所载,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够提花和绣花。其中锦的织法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当时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齐国和楚国。齐国出产的薄质罗纨绮缟和精美刺绣名闻天下,畅销各地,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楚国的丝织品以湖北江陵出土的著称,被誉为“丝绸宝库”。每一个丝织品种都是织法多样,色彩纹样各异。丝织品中以锦、绣最珍贵。锦为重经提花织物,单幅为二色至六色。多色的采取区分法和阶梯连续法。花样多达十余种,主纹、地纹和辅纹互相烘托,富于变化,色泽古朴大方。绣品多用绢作底。绣法主要为锁绣,间以平绣,纹样繁复多姿,纷呈异彩。图案有二十几种,构图奇特生动,有浓重的浪漫神话色彩。古人不仅善于利用天然纤维丰富和美化生活,还不断发明、改进纺织技术,使人造纤维普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专门从事织绣的机构和艺人。



1楼2008-06-17 17:26回复

    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地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主流品种之一,一向以编织120道壁毯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中国的地毯作品《万里长城》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一时传为佳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纤维艺术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纤维艺术敲开了世界的大门,从此,世界纤维艺术舞台上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纤维艺术进入了空前的多元创新与探索的时代。

    纤维艺术是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它可以用来制作服装鞋帽、佩饰、生活日用品、室内外环境装饰品,也可以是艺术家借以抒怀言志,表达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的艺术媒介。它既是实用艺术,也是超功利的纯艺术。纤维艺术包括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壁挂)、现代流行的立体织物(软雕塑)、日用工艺美术品,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用各种纤维材料表达造型语言的作品。


    纤维艺术的理念


    在纤维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的元素,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艺术家不是简单的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而是利用材料的某一特性,改变其外部特征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定的材料适于一定的造型,如果用材不当,哪怕艺术形象再好,也会觉得别扭。所以,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利用、发挥材料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质地特性和表现力,因材施艺,增强其审美价值。

    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

    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


    教育传播


    纤维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特定材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独具平面性、立体性及空间性的诸多造型特点。而纤维材料质地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与化学性,又使纤维艺术作品具有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这样一个独具审美意蕴的艺术种类,在中国的主流艺术教育中没有课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于1985年首先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做课,这应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探索可谓硕果累累.多年来他先后为中华全国记者协会新闻发布大厅、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主会场、北京市政府会议中心、香港行政公署大厦、IBM中国总部大厦、中苑宾馆、昆仑饭店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制作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具有代表性的纤维艺术装饰品。在纤维艺术应用研究成果斐然的同时,他的艺术作品也誉满全国.他曾获全国美展银奖和全国壁画展大奖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优秀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于2000正式成立,几年来,纤维艺术工作室学生创作实践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釜山国际纤维艺术展”、“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中国纤维艺术教育与手工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分别获得国家级金奖一项、银奖一项、铜奖五项、优秀奖二十六项,国际优秀奖、特选奖、提名奖等二十一项,国内外获奖总数共计54项。1996年出版的《纤维艺术》一书,是林乐成教授多年教育研究的结晶, 作为全国第一本纤维艺术专著,为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教科书.
    


    2楼2008-06-17 17:26
    回复

      如今,纤维艺术已经在中国的高校开花结果,一批热爱纤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正乐此不疲地耕耘在讲坛和工作室里.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已经初具体系规模。与此同时,理论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纵深地发展着。2003年的夏天,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和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2003年中国纤维艺术教育与手工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尼跃红教授主持大会。温练昌教授和陈兴国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及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陈震教授的祝词从不同的角度对纤维艺术与手工文化表达出诚挚之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副主编吕品田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主编张夫也教授、《装饰》副主编孙建君教授所作的专题学术演讲,将研讨会带入高潮,受到来自12个省、市、自治区26所院校40位与会者的高度评价。由温练昌、陈兴国、吕品田、张夫也、孙建君、董雅、刘副臣等七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选出30篇优秀论文。艺术家们汇聚一堂,各抒己见,交流切磋,将纤维艺术的理论研究,升华到了手工文化建设的新高度,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纤维艺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这样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 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花落》是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创作的作品之一。运用了经过收集风干后的花瓣,把不同颜色的花瓣作为点状元素出现在作品中。再用大头针将其有规律的扎在展板上,用“点”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在光的照射下每一个点都有投影,投在展板上影子也成为了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以丰富,亲切的自然感受。每个“点”与其投影一起,错落有致,富有变化,飘飘洒洒,表达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意景象,同时也表述了一种内心情感的失落。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这个过程犹如在用单个的文字创造记叙文一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 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 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 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
      


      3楼2008-06-17 17:26
      回复


        国际交流


        1962年,第一届国际壁挂双年展在瑞士洛桑开幕,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项展览一度带动了国际纤维艺术的热潮,瑞士也因此成为世界纤维艺术重镇和中心.后来该项活动的创办者离开人世,展览停办近40个春秋。林乐成教授多方呼吁和奔走,努力使这一艺术盛会重现辉煌。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成立纤维艺术工作室,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等四位教师承担工作室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

        2000年 2月30日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王培波教授组织全系教师,专题研究关于举办“中美纤维艺术家联展”或“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的可行性方案,经过与会教师热烈讨论最终定名为“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

        2000年5月17日“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年展暨学术研讨会”艺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成立,聘请张仃、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温练昌、奚静之、李绵璐、杨永善、何燕明等九位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作顾问。清华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王明旨教授任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当岐、王国伦、刘巨德三位副院长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组织委员会主任:李当岐,副主任:王培波、王国伦、张世川;执行委员:林乐成、张怡庄;展览策划:王培波、林乐成、孙建君、翁如兰、刘光文。

        2000年10月20日“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隆重开幕。王明旨教授致开幕词,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美术大学基维•堪达雷里教授代表中外参展艺术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首都艺术界、兄弟院校代表、国内外驻华使节应邀参加了开幕式,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挪威、芬兰、俄罗斯、拉脱维亚、格鲁吉亚、立陶宛、波兰、中国共15个国家90多位作者的140多件作品参展。

        2000年10月22日“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王培波教授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巨德教授致词,温练昌、吕品田、张晓凌、杭间、孙建君、王凯、基维·堪达雷里、渡部裕子、安妮卡•爱克达、琼•舒尔茨、南希•科兹考斯基、托娃•佩德森、爱娃•柯鲁米娜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美术评论家和纤维艺术家发表了演讲论文。基维•堪达雷里教授在研讨会中说:“瑞士洛桑纤维艺术双年展的终止是人类的悲剧”并提议复活现代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来自世界各国的纤维艺术家们,郑重签署了《北京宣言》,相约两年后在北京再相聚。“共同承诺要做架桥者,共同担当薪火传承的使命”。 袁运甫先生在他的《纤维艺术的千禧盛会》一文中说到:“2000年的大展,正处在千载难逢和世纪之交双喜临近的时刻,因此它自然地会引起人们回眸那已经过去的艺术历程和足迹,又同时给人们催生了对新世纪纤维艺术的前进的期盼。” 

        2002年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如期在北京举行,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分院、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十二所高校纤维艺术家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真正意义上的双年展,在中国的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引领着世界纤维艺术的潮流,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大舞台而焕发了蓬勃的生机。
        


        4楼2008-06-17 1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