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四遍读枭臣了,所以才感觉有些问题。提出来大家分析一下。
林缚的第一个让我觉得奇怪的战略决策,是渡淮讨伐刘安儿的时候。在林缚救出刘庭州的渡淮军残部以后,当时的江东左军是有实力向北挺进、解徐州之围的——然而林缚却强行停了下来。如果说,他不解救徐州是为了坑死岳冷秋,那为什么之后又主动将陈韩三这把刀送到岳冷秋手中?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林缚继续挺进徐州,解了徐州之围,情况会如何?秦承祖已经看出这是个关门打狗之局,只要林缚继续挺进,凭江东左军的精锐以及岳冷秋长淮军残部,击溃刘安儿是非常有可能的;而那时盘踞山东的梁家必然也会迅速南下抢夺胜利果实,特别是收编流民军,因为原文中刘安儿死后梁家就是这么做的。那个时候刘安儿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这样下来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岳冷秋首功,皇觉军被歼灭,林缚凭大功领淮东制置使,一切都不会变;唯一会变的是陈韩三,陈韩三不太可能被收编,反而有可能被回师的江东左军水陆夹击,直接歼灭掉。为什么陈韩三在原文中后来会成为大患?关键就在于林缚拒绝解围徐州,岳冷秋被逼无奈进行议和,才想到了釜底抽薪的这条毒计,招揽陈韩三以致成为大患。如果林缚解围徐州,岳冷秋就不会走议和这条路;而在江东左军与长淮军一起击溃刘安儿部以后,由于陈韩三被撇在了江东左军的身后,岳冷秋再想招安陈韩三压制林缚,就要看江东左军答不答应了。
这样一战下来,林缚坐拥淮东,岳冷秋成了光杆司令,陈韩三也被歼灭,何乐而不为呢?唯一的损失大概就是孙壮和陈渍、张苟这几员猛将招不到了,刘妙贞这美人也收不到房里去了。但是就大的战略来讲,林缚的获利要远远胜过书中的选择。
林缚的第一个让我觉得奇怪的战略决策,是渡淮讨伐刘安儿的时候。在林缚救出刘庭州的渡淮军残部以后,当时的江东左军是有实力向北挺进、解徐州之围的——然而林缚却强行停了下来。如果说,他不解救徐州是为了坑死岳冷秋,那为什么之后又主动将陈韩三这把刀送到岳冷秋手中?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林缚继续挺进徐州,解了徐州之围,情况会如何?秦承祖已经看出这是个关门打狗之局,只要林缚继续挺进,凭江东左军的精锐以及岳冷秋长淮军残部,击溃刘安儿是非常有可能的;而那时盘踞山东的梁家必然也会迅速南下抢夺胜利果实,特别是收编流民军,因为原文中刘安儿死后梁家就是这么做的。那个时候刘安儿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这样下来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岳冷秋首功,皇觉军被歼灭,林缚凭大功领淮东制置使,一切都不会变;唯一会变的是陈韩三,陈韩三不太可能被收编,反而有可能被回师的江东左军水陆夹击,直接歼灭掉。为什么陈韩三在原文中后来会成为大患?关键就在于林缚拒绝解围徐州,岳冷秋被逼无奈进行议和,才想到了釜底抽薪的这条毒计,招揽陈韩三以致成为大患。如果林缚解围徐州,岳冷秋就不会走议和这条路;而在江东左军与长淮军一起击溃刘安儿部以后,由于陈韩三被撇在了江东左军的身后,岳冷秋再想招安陈韩三压制林缚,就要看江东左军答不答应了。
这样一战下来,林缚坐拥淮东,岳冷秋成了光杆司令,陈韩三也被歼灭,何乐而不为呢?唯一的损失大概就是孙壮和陈渍、张苟这几员猛将招不到了,刘妙贞这美人也收不到房里去了。但是就大的战略来讲,林缚的获利要远远胜过书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