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臣吧 关注:7,292贴子:256,297
  • 1回复贴,共1

林缚的许多战略选择都很奇怪,甚至有些生硬和牵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是第四遍读枭臣了,所以才感觉有些问题。提出来大家分析一下。
林缚的第一个让我觉得奇怪的战略决策,是渡淮讨伐刘安儿的时候。在林缚救出刘庭州的渡淮军残部以后,当时的江东左军是有实力向北挺进、解徐州之围的——然而林缚却强行停了下来。如果说,他不解救徐州是为了坑死岳冷秋,那为什么之后又主动将陈韩三这把刀送到岳冷秋手中?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林缚继续挺进徐州,解了徐州之围,情况会如何?秦承祖已经看出这是个关门打狗之局,只要林缚继续挺进,凭江东左军的精锐以及岳冷秋长淮军残部,击溃刘安儿是非常有可能的;而那时盘踞山东的梁家必然也会迅速南下抢夺胜利果实,特别是收编流民军,因为原文中刘安儿死后梁家就是这么做的。那个时候刘安儿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这样下来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岳冷秋首功,皇觉军被歼灭,林缚凭大功领淮东制置使,一切都不会变;唯一会变的是陈韩三,陈韩三不太可能被收编,反而有可能被回师的江东左军水陆夹击,直接歼灭掉。为什么陈韩三在原文中后来会成为大患?关键就在于林缚拒绝解围徐州,岳冷秋被逼无奈进行议和,才想到了釜底抽薪的这条毒计,招揽陈韩三以致成为大患。如果林缚解围徐州,岳冷秋就不会走议和这条路;而在江东左军与长淮军一起击溃刘安儿部以后,由于陈韩三被撇在了江东左军的身后,岳冷秋再想招安陈韩三压制林缚,就要看江东左军答不答应了。
这样一战下来,林缚坐拥淮东,岳冷秋成了光杆司令,陈韩三也被歼灭,何乐而不为呢?唯一的损失大概就是孙壮和陈渍、张苟这几员猛将招不到了,刘妙贞这美人也收不到房里去了。但是就大的战略来讲,林缚的获利要远远胜过书中的选择。


IP属地:陕西1楼2015-10-09 23:16回复
    第二个生硬的战略选择,是李卓北伐。
    李卓迫于崇观帝的压力,进行北伐,迫于无奈遣高宗庭携血书向淮东求援,希望淮东断粮,迫使崇观帝收回成命。这是林缚面临的一个关键时刻,事实上林缚正是在这一次以后才正式走上争霸天下的道路的。
    林缚拒绝的理由是,一旦断粮,李卓自然可保无事,但淮东将一下子成为千夫所指的乱臣贼子。然而此后不久,李卓回京,北伐惨败,江东商议第二次北上勤王,此时的林缚却耍了一个声东击西,宁可欺君罔上、置皇帝生死于不顾,也要诱奢家出洞,一举占领明州府。
    我的疑问是,前面的断粮和后面的声东击西,都是欺君大罪,都是乱臣贼子,二者的差别在哪里?
    当然最大的差别在于,后者虽然欺君,但是随着北方沦陷朝廷势力衰弱,却再无人可制裁淮东,相反还要更加倚重淮东的兵马。
    然而要是京城不陷落呢?
    京城附近有陈芝虎在,京城内有李卓在,这个局面下没人可以断定京城一定会陷落。而一旦京城无事,淮东声东击西的战略就会彻底陷入被动。因为在南方,董原、沈戎、邓愈,兵力都还不弱,顾悟尘忠君,岳冷秋更是想除林缚而后快。那样淮东岂不是面临生死大劫?
    淮东不答应李卓的断粮,是正确的,因为那将是杀身灭族的大黑锅。但是当东胡破边时,淮东完全可以选择真勤王,而不是虚晃一枪。南方,有董原在,有淮东近十万的后备兵员在,有江宁近二十万大军在,奢家就算是在江西打开局面,也未必能真的威胁到江宁;就算陷落了江宁,也未必真能动摇到淮东的根基。奢家不会先去啃淮东这块硬骨头,啃完之后还有可能被维扬的沈戎捡了果子。
    而林缚第二次北上勤王,借助津海的支点,解京师之围应该不成问题,东胡对淮东军有警惕,也不会向山东、河南深入,否则将把自己的后背暴露在淮东军的兵锋之下。淮东借势北上,沿李卓的路线重占辽西走廊未必没有可能,特别是在海军的支持下,一举攻入东胡腹地甚至都有可能,与东胡之间的形势将重新回到陈塘驿之前,甚至能恢复到苏护时的水平。那时候,谁还能阻止淮东军清君侧、挟天子以令诸侯?到时候裹挟崇观帝南下迁都,甚至学曹操直接将之劫入淮东,都未尝不可。


    IP属地:陕西2楼2015-10-09 23: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