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层是原文,供参考
《汉语不是一种优秀的语言 》
文字由语音、语形、语义三方面组成。从语言文字产生的先后来看,先有语音和语义,而后有语形。
语言可以没有文字,因此,语言的要素首先是语音和语义。语言是拿来交流的。多变的语音有利于辨别。汉语是单音字,而且同音字巨多;声调难掌握,各地的口音变化大,没有发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最大效用。
从语言表达意义的角度看,语言的发展至少需要具备两个特征:一是概括性,二是精确性。这是为了是要把事情说清楚。需要概括性是因为,指称某个东西,基本格式都是用限定词+类别,比如那张凳子。凳子是类别。类别是用来集合一组特征的词。如果类别不足以表示,再加上特征词,比如那张红色的凳子。精确性应该不用说了,歧义容易造成交流中的误解,是语言要尽量避免的,至少主流如此。
自从有了文字,语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语形和语义的关系之上。汉字是图符文字,表形字和形声字是主体。这引起两个问题:一是汉字字语义的模糊性,由于有偏旁作为助记,汉字往往可以望文生义,这往好里讲是可以节省脑力,往坏里说是不精确;二,由于汉字语义的模糊,使得组成的词汇的语意也跟着模糊,容易是使人满足于一般了解。比如火箭,这个火是什么?但语义模糊也并非没好处,这能使偶们对各行业的文文都能读懂一点。三、由于汉字的词素多,组新词非常容易,也因此汉语是很容易通过文字影响受众的意志、观点、情绪,词组的意义也不容易精确
和表音的字母文字比较。字母文字基本是一维书写,语音和语形共同成为语义的载体,比较均衡。而汉字很明显的是一种书面语言,语形是二维书写,语义对语形的依赖大,对语音的依赖小。由于汉字的语形是参照实物形状的,所以,汉字将人的思维比较牢固的固定在有形的物体之上,留给人的思维空间小。和英语的词根词缀比起来,汉字偏旁过于具体,无法表达抽象的语义。但另一方面呢,汉字二维记忆的特点,可以用较少的空间记录更多的意义,而且,二维语形不容易变形,这使偶们可以基本读懂不同时代和不同行业的文文,上至先秦的《春秋》下到街边买的报纸。有人喜欢举《施氏食狮史》来证明汉字的高明,从另一角度看,这恰恰是汉字作为书面语言的局限。一种语言无法用声音传达意义,已经脱离了语言产生的基础。
表音文字是不是由于完全脱离语义的形态且需要记忆的音节多,而有利于抽象思维?表形文字是否由于固着于形态,需要记忆量小而限制人的思维于有形的关系之中?不敢妄言。但音乐才能有利于大脑的开发,似乎是定论。而表音文字在这音乐上有优势也可以肯定。
从语句的角度看,语义取决于语法。汉语的语法发展程度较低。英语的从句结构有利于区分不同的语群,汉语在翻译时常常只能用多个短句去表达一个复合的从句长句,有时还是表达不清楚,这说明使用汉语去精确表达要比英语要困难,从节省脑力的经济原则说,类似英语这种有从句结构的语言,更容易精确表达,汉语更费脑筋。另外,汉语时态的缺失,对一般的表达,象一般将来/过去时/现在时/完成时和现在完成时是没问题的,但当面对过去将来时等一类的复合时态时,不跟时间状语很难表达清楚。简单的说,汉语的句子有不少东西没法表达清楚,因而,更依赖于对上下文的记忆来理解。
从这些看,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完成交流目的上,是有不少缺陷的。不过,象法语德语那样,每种名词都区分阴性阳性是否要必要,也可以存疑。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的思维可以脱离语言,但要说清楚事情,只能使用语言。汉语肯定不是一种优秀的语言。只会汉语会限制人的思维能力。但一种语言到底如何使用语音、语形、语义和语法才能达到概括和精确这两种目标,为人的思维画出一个完整而不多余的语言外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需要熟知多种语言,偶只对英语略知一二,只能想到上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