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吧 关注:164,536贴子:275,798

回复:阅读日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者: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8楼2015-10-15 22:50
回复
    亲爱的,生活没有止境
    作者:晚情
    上个星期参加同学聚会,大家纷纷说起近况。有人抱怨钱不够花,有人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有人觉得这两样都不够,似乎每个人对现状都不太满意。当问到我时,我微微一笑:我对现状挺满意的,钱多我就多花点,钱少我就少花点,生活嘛没有十全十美的,知足就好。
    大概我没有和大家一起抱怨生活脱离了群众基础吧。一个女同学尖锐地问我:你之所以能说出这番话,是因为你本身就不缺钱,就好比我,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我孩子送出国去留学,让他出人头地,为此我拼命工作,努力晋升,可即便如此,我存下的钱距离孩子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你一高兴就可以满世界去度假,如果我是你,不用为孩子的留学费用发愁,可能我过得比你还优雅,你说呢?
    我的答复是这样的:如果你觉得送孩子出国留学使你非常吃力,为什么一定要把他送出国呢?也许中国的教育是有种种弊端,可国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啊,只要孩子有能力、肯学习,在哪都能出人头地。即使你真的把他送出国了,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吗?人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学习是一生的过程,更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果认为只要孩子有了留学背景,未来的人生就一定前途光明,那未免太片面了。其实只要孩子品行端正、习惯良好,他想学什么,在哪里学,都不重要,切莫主次颠倒了。那些有大成就大作为的人,也并不是人人都拥有留学经历的。
    她对我的话非常不以为然:孩子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你觉得你的幸福感是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我想了想说:我觉得幸福感关键还是在于心态上。
    对于我的回答,她显然很不满意:也许你不肯承认,但是我觉得你的幸福感还是来自于物质。别人用名牌包包时,你不用羡慕,转身就可以去买一个,你家里有保姆,偶尔干干家务那是锻炼自己,难得下个厨,那是陶冶情操。宽裕的生活才赋予了你良好的心态,假如有一天你发现别人都住着独门独院的别墅里,而你和老公还挤在几十平米的鸽子笼里,当你开着迷你QQ上班时,人家都开着宝马奔驰,从你面前呼啸而过,你心里是什么感想呢?你现在之所以知足,是因为你已经得到,如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还没拥有,你还会这么说吗?
    我肯定地点点头:我还会这么说,其实即使现在你说的这种情况也还存在,当我们开着你觉得挺不错的车时,经常有法拉利和宾利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和朋友聚会时,也经常听到人家说在三亚买了一栋价值一亿的别墅,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说实话,心里也会有一丝羡慕的,但是我想得更多的是,比起别人挤公交车上下班,我已经非常幸运了,至于房子豪华与否,只要住着温馨舒服就行。也许那些住在奢华无比的别墅里的人,还觉得那房子太空旷没有人气,不像一个家呢!很多时候,好不好就在一念之间,并不是拎一个名牌包包,别人就会更尊重你,也不是穿一件几十万的礼服,就能获得更多爱情。没有人会告诉你,因为你穿了一件昂贵无比的衣服,所以我爱上了你。
    也许我的话听起来挺像说教的,可事实真是如此。我相信我们与人交往,不会因为对方有很多财富而对他更加真心,反过来也是一样,别人和我们做朋友,和我们拥有多少财富也没有关系,我相信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之外,大多数人还是奉行这种价值观。
    她对我的话非常不屑:按照你的逻辑,大家都安于现状好了,一辈子就住在鸽子笼里,买辆QQ开一辈子,这样的人生最淡泊、最知足?
    我说:我不是说这辈子别奋斗了,而是说先要有一个好心态,你只有先放平心态,才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很多人拥有了名车别墅后,为了健康又骑着自行车上班了,当你羡慕别人拥有那么多财富时,也许人家也在羡慕你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当你羡慕别人房子大时,他在羡慕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晚饭。生活是自己的,无须处处攀比。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生活到了什么地步,你依然觉得不满足,当你当你开上了劳斯莱斯,你又忌妒家里有直升机的。哪天你真的拥有了豪华别墅,你又羡慕别人可以买下一座岛屿。就算你成了中国首富,还眼红亚洲首富呢。这一辈子哪里还有个头?
    对生活有追求是好事,但别把虚荣心等同于上进心,虽说两者都有出人头地的意味,可其实大不相同,一个是临渊羡鱼、不切实际,一个是脚踏实地、心怀大志;一个夹杂着羡慕忌妒,心理失衡,一个是努力奋斗,与之相齐。
    生活没有止境,而生命却是有止境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没有止境的生活,那是得不偿失的,不如好好从现有生活中寻找幸福的源泉。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3楼2015-11-08 02:55
    回复
      如果有一天,最亲的人忘了你
      作者:蒋勋
      许多身边朋友都在谈老年失智的问题了。
      许多年前,失智的现象还不普遍,偶然一位朋友惊讶痛苦地说:父亲不认识他了。
      我也讶异,因为一直到老年往生,我的父母记忆都还极好。大小事情都条理清晰,更不可能不认识自己最亲的儿女家属。
      但是,确实发生了。我的朋友坐在客厅,许久不讲话的父亲突然转头问他:“你是谁?为什么一直坐在我家?”
      我可以了解我的朋友心中受伤,那种茫然荒凉的感受。
      是什么原因会连最亲近的亲人都不再认识了?
      这几年老人失智的现象愈来愈普遍,甚至年龄层也有下降趋势,同年龄段的五六十岁的朋友也出现失智的现象
      现象多了,把现象的细节放在一起观察,觉得失智会不会还是笼统的归类?因为仔细分析,失智现象似乎也有不完全相同的行为模式。
      2012年看了一部很好的法国电影《爱》(Amour)。
      一对老夫妇,妇人在餐桌上忽然记忆中断,停滞了一会儿,又恢复了。接下来接受治疗,身体开始局部瘫痪,行动困难。妇人是音乐家,意识清楚时敏感的心灵无法接受医院的治疗方式,要求爱她的丈夫不再送她去医院。
      丈夫答应了,但是,接下来的情况愈来愈恶化,洗澡,吃东西,一切行动都愈来愈困难。一个年老的丈夫独力照顾一个衰老病变的妻子的身体,妻子的状况就是逐渐失去语言能力,失去记忆,失去控制自己身体的一切意识。
      一部真实而安静的电影,导演、演员都如此平实,呈现一个生命在最后阶段无奈又庄严的悲剧。
      许多悠长缓慢的镜头,静静扫过一对夫妻生活了数十年的家。入口玄关,悬挂外套的衣架。客厅里的钢琴、沙发、餐桌。厨房的洗碗槽、水龙头。卧室墙上荷兰式风景的画,从窗口飞进来的鸽子,午后斜斜照在地板上的日光。
      我忽然想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描述过让人难忘的画面——一个得了失忆症的村落,人们用许多小纸条写下“牙膏”“门”“窗户”“开关”“锅子”。把一张一张小纸条贴在每一个即将要遗忘的物件上,牙膏、门、窗户、开关、锅子——预先防备,失忆的时候有这些小纸条上的字可以提醒。
      有一天和世界告别,就是这样从身边熟悉的物件一一遗忘开始吗?
      马尔克斯经验过亲人失智的伤痛吧?才会用文学的魔幻写下这样荒谬而又悲悯的故事。
      然而看《爱》这部电影时,我出神了。我想,也可以在自己最亲爱熟悉的人的额头上贴一个小纸条,写着“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吗?也可以写下最不应该遗忘的爱人或孩子的名字,贴在那曾经亲吻过的额头上吗?
      一个朋友常常丢下繁忙的工作,匆忙赶夜车回南部乡下探望年老的母亲。然而母亲看着她,很优雅客气地说:“您贵姓啊?”“要喝茶吗?”她就知道母亲不认识她了。她忘记了女儿,却没有忘记优雅与礼貌。
      许多有关失智的故事让人痛苦怅惘,大多是因为亲人不再认识了。
      曾经那么亲近恩爱,竟然可以完全遗忘,变成陌生人,那么还有什么是生命里可以依靠相信的?
      我也听过失智的对象不是亲人,听起来就比较不那么像悲剧。
      有一个朋友极孝顺,多年来她为母亲买了很多贵重的黄金珠宝饰品,存放在银行保险箱,偶然有宴会取出来穿戴一次。母亲失智以后,常常惦记存在保险箱的珠宝,焦虑不安,吵闹着要去检查。
      孝顺的女儿就陪伴母亲到银行,取出珠宝,一一算数过一次,没有遗失,重新放回保险箱锁好。但是,这个失智的母亲刚回到家,立刻忘了刚才看过、检查过的珠宝,又开始焦虑不安,吵闹着要立即到银行开保险箱。她的孝顺女儿说:“妈——你刚看过……”但是母亲失去记忆的部分刚好是她去过银行、看过珠宝。
      这是我听过的失智故事里比较快乐的一件。虽然我这孝顺的朋友也一样无奈万分,疲惫不堪,一天要陪着老母亲一次一次跑银行,但是因为母亲还认识她,好像她的无奈里还是有一种幸福。
      所以失智的大悲痛是因为最熟悉、最亲爱的人不再相认了吗?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5楼2015-11-10 15:54
      回复
        为什么我从来不过双十一
        作者:水湄物语
        先从一件小事说起。 暖手同学对日本料理情有独钟,上周他过生日,我预约了一家日料店让他Happy下。但那家店有点难找,害我们开过头绕了一大圈,然后又说车库不能停车,只能停到蛮远的一个地方再步行15分钟到店。一路上暖手同学一直忿恨地说回去就给差评骂死那家店。
        但是当菜单上来之后,暖手同学已经没了脾气,当第一批刺身上桌的时候他已经眉开眼笑了(这孩子还真好哄)。
        原因是那家店的东西确实是好,日料刺身没什么烹饪的技巧,关键就是原材料要好。它们家的海胆不玩虚的,很小的碟子,但是满满的都是黄橙橙的很大的海胆。北极贝刺身比我吃过最好的都大了两圈,厚了一倍。甜虾刺身入口即化。别说暖手同学,连我这种不太爱吃刺身的人都觉得不虚此行。 于是我们立刻预定了两周后的14人团队聚餐。
        然后我们共同感慨说,虽然这家店比别家贵了大概50%,但是东西却好不止一倍,论性价比还是很高,东西不怕贵,物超所值才是真正重要的。 也就是说“价值”超过“价格”就能让消费者满意而归。
        最近的热门话题当然是双十一,但我从来不过双十一,除了双十一,京东当当打折我也不太参与。这大约跟我的消费观有关系。 我们来谈三点:
        第一点:对于消费品而言,“需要”比“价格”更重要。
        对于投资来说,恐怕明确内在价值之后,价格是最关键的因素,暖手同学为了一家公司股票足够便宜,,甚至不惜等上一年两年三年之久,有时候他会感慨也当年仅仅是因为不够便宜而没有买入某个公司,现在涨了两三倍不止,但他不会后悔,因为这是他投资的基本原则。
        但是对于消费品而言,我觉得明确内在价值之后,“需要”比“价格”更重要。
        举例来说,如果是一套房子,明确它是“投资标的”(请注意是投资而不是投机,区别我就懒得说了),你应该有耐心等上个几年,等到价格确实便宜的时候再下手。
        但是如果明确这套房子是“消费品”,例如作为婚房用,那么我才这个时候你考虑最多的应该是“是否需要”,而不是“价格是否便宜”。如果你大婚在即,新娘和丈母娘摆出“没房子休想结婚”的嘴脸,那么无论现在价格是如何,你应该都会下手买的。
        因此,拼搏双十一的问题在于,它往往会以“价格低”使你忘记了“是否需要”这件事。豆瓣上爱书人多,但是京东当当打二折三折,你攒够了优惠券买回来的书当中,有多少是已经看完的?而多少又是从此束之高阁的呢?
        第二点:对于消费品,也要搞明白“价值“和“价格”的差别。
        我看不少人说“去年双十一买的面膜还没用完”。就拿面膜举例吧。
        对于一件商品而言,它对你而言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你会购买“价值”高于“价格”的商品。例如一包面膜,假设平时价格是20元,但是对于你的价值是30元,那么你就会购买。
        但是对于不需要的东西,用不到的东西,它的“价值”实际为0。也就是说,一包你去年买了,但是今年还没用的面膜,哪怕它双十一从20元打折到5元,因为它的“价值”为0,你仍然吃亏了5元。
        我看朋友圈中流传着不少类似“别问我花了多少钱,而要问我省了多少钱”的言论,如果明白“价值”和“价格”的区别,就不会这么说了。省多少只是“账面数字”,其实死活都是你吃了大亏。
        第三点:追逐双十一是有成本的。
        最后一点其实我觉得最为重要,也是我从来不过双十一最大的理由,这是因为购物这件事是有时间成本的,甚至会养成不太好的消费习惯。
        在双十一之前,考虑我要买什么,看看哪家店打折最厉害,在双十一准备夜宵盯着电脑,手快有手慢无地拼抢,在我看来都是有成本的。时间是成本的一种,精力是成本的一种,还有最关键的是,思维方式也是成本的一种。
        我宁愿去思考“如何能赚更多的钱”,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如何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上。我宁愿去考虑“什么东西我不买也可以”,也不愿意去考虑“如果便宜的话买回来或许会有用”。
        双十一其它的弊病大家都听得很多了,有一句话叫“商人就是,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错”。我认识一个双十一销售额排名前50的土豪朋友,双十一那天还没过半,我都看见他们家销售过亿了。但我知道他们家双十一卖的产品,肯定是跟平时不太一样的。消费者想占商家的便宜?我能说门儿都没有嘛?
        一直以来,我会收到不少问我某某投资是不是靠谱的问题,好像最近被问得比较多的是P2P小额信贷,我一般只会说“如果你明白这种投资方法的风险和收益所在,当然可以做。关键是,不要只想到收益,而完全不考虑风险。”
        对于双十一的疯狂,我想说的也只有这句,每个人的消费观念不同,我不过双十一,并不意味着你也要不过,平日需要的东西,本来也想买,趁着打折的时候买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你要明白,双十一不仅仅只有打折的收益,也有它潜在的风险,如果你清楚明白你自己在做什么,当然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打折季。但是如果你只是为了追逐打折和降价而迷失了自己,那恐怕就是一场灾难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9楼2015-11-13 09:58
        收起回复
          重读《红楼梦》。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4楼2015-11-18 11:41
          回复
            When you are old
            当你老了
            William Butler Yeats
            威廉·巴特勒·叶芝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5楼2015-11-19 11:59
            收起回复
              托尔斯泰说:
              ❶人类最大的悲剧不是死亡,而是没有掌握有意义的人生。
              ❷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
              ❸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6楼2015-11-20 07:48
              收起回复
                世间上最美的东西
                作者:点亮心灯的善缘
                常常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与我照相,照一张相,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可是照完以后他们又会说:“同我妈妈照一张”,“同我爸爸照一张”,“同我的孩子照一张”,“再来跟我们全家也照一张吧!”,这么照下来往往费时好几分钟。在这几分钟的时间,别的旅客也凑过来了:“大师拜托!也跟我们照一张。”就这么你一张,我一张,他一张的照下去,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过去了,原本计划好的行程就得延迟,不过只要能给人欢喜,迟到就只能道个歉了。
                然而,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大师!跟我们来照一张相。”“来哦!来哦!一起来跟大师照相……”。这时旁边就会有人响应:“哎哟!我今天穿的衣服不体面,这种破烂衣服,难看。”也有人会说:“不要啦!不要啦!我今天没有化妆,这个样子照起来不好看。”我说:“没有关系啦!来来来,穿的是破衣服,只要有笑容就好了嘛!”
                只要有笑容,谁还在意衣服好不好看,有没有化妆呢!摄影师不也常说:“来一个笑脸。”是的,留一点笑容给人,是很美妙,很让人感动的“妆扮”。
                世间上最美的东西,不是红黄蓝白黑的颜色,不是杨贵妃、赵飞燕婀娜多姿的体态,更不是花枝招展,名牌百出的衣服,而是如阳光一般,清朗明亮的笑容。无论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要创造这个世间最美丽的色彩,发自内心洋溢出的微笑。
                《宋高僧传》载,均提童子对无着文喜禅师说:“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也就是说,常常面带微笑,口不说恶言恶语。多说赞美、鼓励的话,那便是芬芳怡人的香味。与人结缘,不一定以钱财布施;也不一定用力气帮助别人。说一句好话、给人一个笑容都是无上的供养。
                因此,我们不但要用笑容来照相,也要以笑容带给周围的人欢喜,以笑容创造美丽的新世界。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9楼2015-11-24 11:16
                收起回复

                  作者:巴金
                  死是谜。有人把生也看作一个谜。
                  许多人希望知道生,更甚于愿意知道死。而我则不然。我常常想了解死,却没有一次对于生起过疑惑。
                  世间有不少的人喜欢拿“生是什么”、“为什么生”的问题折磨自己,结果总是得不到解答而悒郁地死去。
                  真正知道生的人大概是有的;虽然有,也不会多。人不了解生,但是人依旧活着。而且有不少的人贪恋生,甚至做着永生的大梦:有的乞灵于仙药与术士,有的求助于宗教与迷信;或则希望白日羽化,或则祷祝上登天堂。在活着的时候为非作歹,或者茹苦含辛以积来世之福——这样的人也是常有的。
                  每个人都努力在建造“长生塔”,塔的样式自然不同,有大有小,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有人想为子孙树立万世不灭的基业;有人愿去理想的天堂中做一位自由的神仙。然而不到多久这一切都变成过去的陈迹而做了后人凭吊唏嘘的资料了。没有一座沙上建筑的楼阁能够稳立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一百四十几年前法国大革命中的启蒙学者让·龚多塞不顾死的威胁,躲在巴黎卢森堡附近的一间顶楼上忙碌地写他的最后的著作,这是历史和科学的著作。据他说历史和科学就是反对死的斗争。他的书也是为征服死而著述的。所以在写下最后两句话以后,他便离开了隐匿的地方。他那两句遗言是:“科学要征服死,那么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死了。”
                  他不梦想天堂,也不灵求个人的永生。他要用科学征服死,为人类带来长生的幸福。这样,他虽然吞下毒药,永离此世,他却比谁都更了解生了。
                  科学会征服死。这并不是梦想。龚多塞企图建造一座为大众享用的长生塔,他用的并不是平民的血肉,像我的童话里所描写的那样。他却用了科学。他没有成功。可是他给那座塔奠了基石。
                  这座塔到现在还只有那么几块零落的基石,不要想看见它的轮廓!没有人能够有把握地说定在什么时候会看见它的完成。但有一件事实则是十分确定的: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努力于这座高塔的建造。这些人是科学家。
                  生物是必死的。从没有人怀疑过这天经地义般的话。但是如今却有少数生物学者出来企图证明单细胞动物可以长生不死了。德国的怀司曼甚至宣言:“死亡并不是永远和生物相关联的。”因为单细胞动物在养料充足的适宜的环境里便能够继续营养和生存。它的身体长大到某一定限度无可再长的时候,便分裂为二,成了两个子体。它们又自己营养,生长,后来又能自己分裂以繁殖其族系,只要不受空间和营养的限制,它们可以永远继续繁殖,长生不死。在这样的情形下面当然没有死亡。
                  “拿草履虫为例,两个生物学者美国的吴特拉夫和俄国的梅塔尼科夫对于草履虫的精密的研究给我们证明:从前人以为分裂二百次、便现出衰老状态而逼近死亡的草履虫,如今却可以分裂到一万三千次以上,就是说它能够活到二十几年。这已经比它的平常的寿命多过七十倍了。有些人因此断定说这些草履虫经过这么多代不死,便不会死了。但这也只是一个假定。不过生命的延长却是无可否认的。
                  关于高等动物,也有学者了作研究。现在鸡的、别的一些动物的、甚至人的组织(tissue)已经可以用人工培养了。这证明:多细胞动物体的细胞可以离开个体,而在适当的环境里生活下去,也许可以做到长生不死的地步。这研究的结果离真正的长生术还远得很,但是可以说朝这个方向前进了一步。在最近的将来,延长寿命这一层,大概是可以办到的。科学家居然在显微镜下的小小天地中看出了解决人间大问题——生之谜的一把钥匙。过去无数的人在冥想里把光阴白白地浪费了。
                  我并不是生物学者,不过偶尔从一位研究生物学的朋友那里学得一点点那方面的常识。但这只是零碎地学来的, 而且我时学时忘。所以我不能详征博引。然而单是这一点点零碎的知识已经使我相信龚多塞的遗言不是一句空话了。他的企图并不是梦想。将来有一天科学真正会把死征服。那时对于我们,生就不再是谜了。
                  然而我们这一代(恐怕还有以后的几代)和我们的祖先一样,是没有这种幸运的。我们带着新的力量来到世间,我们又会发挥尽力量而归于尘土。这个世界映在一个婴孩的眼里是五光十色;一切全是陌生。我们慢慢地活下去。我们举起一杯一杯的生之酒尽情地饮下。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我们全尝到了。新奇的变为平常,陌生的成为熟习。但宇宙是这么广大,世界是这么复杂,一个人看不见、享不到的是太多了。我们仿佛走一条无尽长的路程,游一所无穷大的园林,对于我们就永无止境。“死”只是一个障碍,或者是疲乏时的休息。有勇气、有精力的人是不需要休息的,尤其在胜景当前的时候。所以人应该憎恨“死”,不愿意跟“死”接近。贪恋“生”并不是一个罪过。每个生物都有生的欲望。蚱蜢饥饿时甚至吃掉自己的腿以维持生存。这种愚蠢的举动是无可非笑的,因为这里有的是严肃。
                  俄罗斯民粹派革命家妃格念尔“感激以金色光芒洗浴田野的太阳,感激夜间照耀在花园天空的明星”,但是她终于让沙皇专制政府将她在席吕塞堡中活埋了二十年。为了革命思想而被烧死在美国电椅上的鞋匠萨珂还告诉他的六岁女儿:“夏天我们都在家里,我坐在橡树的浓荫下,你坐在我的膝上;我教你读书写字,或者看你在绿的田野上跳荡,欢笑,唱歌,摘取树上的花朵,从这一株树跑到那一株,从清朗、活泼的溪流跑到你母亲的怀里。我梦想我们一家人能够过这样的幸福生活,我也希望一切贫苦人家的小孩能够快乐地同他们的父母过这种生活。”
                  “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前面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勇敢地戴上荆棘的王冠,将生命视作敝屣,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的,他们倒是乐生的人。所以奈司拉莫夫坦白地说:“我不愿意死。”但是当他被问到为什么去舍身就义时,他却昂然回答:“多半是因为我爱‘生’过于热烈,所以我不忍让别人将它摧残。”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长生塔”虽未建成,长生术虽未发见,但这些视死如归但求速朽的人却也能长存在后代子孙的心里。这就是不朽。这就是永生。而那般含垢忍耻积来世福或者梦想死后天堂的“芸芸众生”却早已被人忘记,连埋骨之所也无人知道了。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里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会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
                  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满溢的生命。正如青年早逝的法国哲学家居友所说:“生命的一个条件就是消费。……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散,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这牺牲就是真实生命的第一个条件。”我相信居友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爱慕,更多的欢乐,更多的眼泪,比我们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们分散给别人,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内部的干枯。居友接着说:“我们的天性要我们这样做,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似的,纵然开花以后便会继之以死亡,它仍旧不得不开花。”
                  从在一滴水的小世界中怡然自得的草履虫到在地球上飞腾活跃的“芸芸众生”,没有一个生物是不乐生的,而且这中间有一个法则支配着,这就是生的法则。社会的进化,民族的盛衰,人类的繁荣都是依据这个法则而行的。这个法则是“互助”,是“团结”。人类靠了这个才能够不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摧毁,反而把它征服,才建立了今日的文明;一个民族靠了这个才能够抵抗他民族的侵略而维持自己的生存。
                  维持生存的权利是每个生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的。这正是顺着生之法则。侵略则是违反了生的法则的。所以我们说抗战是今日的中华民族的神圣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人可以否认。
                  这次的战争乃是一个民族维持生存的战争。民族的生存里包含着个人的生存,犹如人类的生存里包含着民族的生存一样。人类不会灭亡,民族也可以活得很久,个人的生命则是十分短促。所以每个人应该遵守生的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群体绵延不绝,能够继续到永久,则个人亦何尝不可以说是永生。
                  在科学还未能把“死”完全征服、真正的长生塔还还未建立起来以前,这倒是唯一可靠的长生术了。
                  我觉得生并不是一个谜,至少不是一个难解的谜。
                  我爱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去。
                  1937年8月在上海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2楼2015-11-25 09:41
                  收起回复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作者:(美)摩西奶奶
                    今年,我100岁了,趋近于人生尽头。回顾我的一生,在80岁前,一直默默无闻,过着平静的生活。80岁后,未能预知的因缘际会,将我的绘画事业推向了巅峰,随之带来的效应,便是我成了所有美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大器晚成的画家。人生真是奇妙。
                    我的老伴已离去多年,自己的孩子也依次被我送走,我的同龄人也一个个离开了我。我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了,越来越喜欢与年轻的曾孙辈一起玩,他们累了、倦了,便喜欢围坐在我身旁,不嫌曾祖母絮叨,听我说些老掉牙的人生感悟。
                    有人问,你为什么在年老时选择了绘画,是认为自己在画画方面有成功的可能吗?我的生活圈从未离开过农场,曾是个从未见过大世面的贫穷农夫的女儿、农场工人的妻子。在绘画前,我以刺绣为主业,后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拿起画笔开始绘画。假如我不绘画的话,兴许我会养鸡。绘画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充实。绘画之初,我未幻想过成功,当成功的机遇撞上了我,我也依然过着绘画的平静日子。
                    有年轻人来信,说自己迷茫困惑,犹豫要不要放弃稳定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有自己真兴趣的人,才会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儿。当你不计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时,投入时的愉悦、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获与褒奖。正如写作是写作的目的,绘画是绘画的赞赏。今年我100岁了,我往回看,我的一生好像是一天,但这一天里我是尽力开心、满足的,我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更美好,我能做的只是尽力接纳生活赋予我的,让每一个当下完好无损。
                    人之一生,行之匆匆,回望过去,日子过得比想象的还要快。我所希冀的是,你们能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寻觅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爱侣,孕育那么一两个小生命,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我的孩子们,投身于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时的专注与成就感,足以润色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碎日常生活带来的厌倦与枯燥,足以让你在家庭生活中不过分依赖,保留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寻觅到一个懂你爱你的伴侣,两个人组成的小小世界,便足以抵挡世间所有的坚硬,在面对生活的磨砺与残酷时,不觉得孤苦,不会崩溃。孕育小生命的过程,会感觉到生命的奇迹,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当一双小手紧抓着你时,完全地被依赖与信任会让你感受到自我的强大,实现自我蜕变式的成长。
                    人生并不容易,当年华渐长,色衰体弱,我的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回顾一生,会因自己真切地活过而感到坦然,淡定从容地过好余生,直至面对死亡。
                    永远爱你们的摩西奶奶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3楼2015-11-26 19:36
                    收起回复
                      2015.11.27
                      《论感恩》(作者:周国平)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4楼2015-11-27 13:06
                      收起回复
                        2015.11.28
                        《最高级的浪漫,恰是落地的细碎》(作者:赵晓璃)
                        原文链接:http://www.18jia.net/17368.html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6楼2015-11-28 09:57
                        收起回复
                          2015.11.29
                          《忆儿时》(作者:丰子恺)
                          原文地址:http://r.m.baidu.com/073jojo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8楼2015-11-29 19:32
                          收起回复
                            2015.11.30
                            你何必要补上那句刺人而又多余的话?
                            作者:冯小风
                            原文地址:http://r.m.baidu.com/iulzpx5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9楼2015-11-30 07:45
                            收起回复
                              2015.12.01
                              别给人生留遗憾
                              作者:毕淑敏
                              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I0MDU3NDYwMQ==&mid=402410190&idx=1&sn=47b7fa67f9fe45e7b91d10aace39a193&scene=0#wechat_redirect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92楼2015-12-01 19: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