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杖子公社
娄杖子
娄杖子位于青龙镇西偏南15.5公里处。地势西高东低,多为白沙土。全村有642人,汉族。为娄杖子公社、娄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娄氏由永平府迁安县迁此立庄。故以姓氏取村名娄杖子。
王杖子
王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西北5.0公里处。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山沟里,多为白沙土。全村298人,其中汉族295人,满族3人。为王庄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l772年),王氏由山东逃荒至此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王杖子。
大鹿沟
大鹿沟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正北3.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白沙土。有750人,其中汉族594人,满族l56人。为大鹿沟大队驻地。
据查,大鹿沟始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周、王二姓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逃荒至此立庄。时见村北山上有两鹿相斗,故取村名大鹿斗沟。现简称大鹿沟.
崔庄
崔庄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西北2.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白沙土。全村共有223人,其中汉族l91人,满族32人。为小鹿沟大队驻地。
据查,清嘉庆十年(公元l805年),崔氏哥俩由天津宝坻县逃荒至此立庄,遂以姓氏取村名崔庄。
丁杖子
丁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北3.0公里处。居于沙河西岸,地势较平坦,多为白沙土。全村共有942人,其中汉族719人,满族223人。为丁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丁氏祖先由永平府迁安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丁杖子。清《迁安县志》载有该村。
杜杖子
杜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北4.8公里处。土地比较平坦,多为白沙土。有671人,其中汉族626人,满族45人。为杜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康熙九年(公元l670年),杜氏由永平府迁安县迁此定居。故以其姓氏取村名杜杖子。
小大杖子
小大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偏北5.7公里处。地势平坦,白沙土,全村585人,其中汉族572人,满族l3人。为小大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张、谢二姓由河南逃荒至此立庄时,为当地较大的村庄,时称村名大杖子。解放后为与另一同名村相区别改称小大杖子。
西台子
西台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正西4.0公里处。地处深山区,多为山坡地,少量沙滩地,沙质士。有88人,汉族。为西台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光绪十三年(公元l887年),高氏由山东逃荒至此立庄。时住村西一个台地上,故称村名西台子。
谢杖子
谢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正西2.0公里处。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山沟里,地势峡窄,沙质土。全村875人,其中汉族865人,满族l0人。为后牛山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谢氏由永平府迁安县建昌营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谢杖子。
东地
东地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正东1.5公里处。地势平坦,粘壤土。有444人,其中汉族373人,满族71人。为狮子坪大队驻地。
据查,东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董姓由河南逃荒至此立庄。因该村居于狮子坪之东,故以方位取村名东地。
三家
三家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3.0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壤土。全村793人,其中汉族694人,满族99人。为小山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姚、刘、王三姓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逃荒至此立庄。因当时只有这三户,故取村名三家。
王杖子
王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西南2.5公里处。地处深山区,多为山坡地,少量平地,沙壤土。全村244人,汉族。为前牛山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王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王杖子。
朴杖子
朴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南偏东1.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白沙土。全村513人,其中汉族422人满族91人。为朴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朴姓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取村朴杖子。清《迁安县志》载有此村。
赵杖子
赵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南5.3公里处。地势较平坦,沙壤土。全村共有349人,其中汉族344人,满族5人。为后擦岭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赵氏由永平府迁安一带逃荒至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赵杖子。
前擦岭
前擦岭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南5.7公里处。地势较为平坦,多为黄沙土。全村1069人,汉族。为前擦岭大队驻地。
据查,前擦岭建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张、朱、高三姓同时由山东迁此定居。因当时前、后擦岭之间有一岭,原名擦土岭。清时岭南者为前擦土岭,岭北者为后擦土岭。此村在岭南故称前擦土岭,后简称为前擦岭。清《迁安县志》载有此村。
娄杖子
娄杖子位于青龙镇西偏南15.5公里处。地势西高东低,多为白沙土。全村有642人,汉族。为娄杖子公社、娄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娄氏由永平府迁安县迁此立庄。故以姓氏取村名娄杖子。
王杖子
王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西北5.0公里处。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山沟里,多为白沙土。全村298人,其中汉族295人,满族3人。为王庄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l772年),王氏由山东逃荒至此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王杖子。
大鹿沟
大鹿沟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正北3.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白沙土。有750人,其中汉族594人,满族l56人。为大鹿沟大队驻地。
据查,大鹿沟始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周、王二姓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逃荒至此立庄。时见村北山上有两鹿相斗,故取村名大鹿斗沟。现简称大鹿沟.
崔庄
崔庄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西北2.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白沙土。全村共有223人,其中汉族l91人,满族32人。为小鹿沟大队驻地。
据查,清嘉庆十年(公元l805年),崔氏哥俩由天津宝坻县逃荒至此立庄,遂以姓氏取村名崔庄。
丁杖子
丁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北3.0公里处。居于沙河西岸,地势较平坦,多为白沙土。全村共有942人,其中汉族719人,满族223人。为丁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丁氏祖先由永平府迁安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丁杖子。清《迁安县志》载有该村。
杜杖子
杜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北4.8公里处。土地比较平坦,多为白沙土。有671人,其中汉族626人,满族45人。为杜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康熙九年(公元l670年),杜氏由永平府迁安县迁此定居。故以其姓氏取村名杜杖子。
小大杖子
小大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偏北5.7公里处。地势平坦,白沙土,全村585人,其中汉族572人,满族l3人。为小大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张、谢二姓由河南逃荒至此立庄时,为当地较大的村庄,时称村名大杖子。解放后为与另一同名村相区别改称小大杖子。
西台子
西台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正西4.0公里处。地处深山区,多为山坡地,少量沙滩地,沙质士。有88人,汉族。为西台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光绪十三年(公元l887年),高氏由山东逃荒至此立庄。时住村西一个台地上,故称村名西台子。
谢杖子
谢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正西2.0公里处。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山沟里,地势峡窄,沙质土。全村875人,其中汉族865人,满族l0人。为后牛山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谢氏由永平府迁安县建昌营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谢杖子。
东地
东地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正东1.5公里处。地势平坦,粘壤土。有444人,其中汉族373人,满族71人。为狮子坪大队驻地。
据查,东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董姓由河南逃荒至此立庄。因该村居于狮子坪之东,故以方位取村名东地。
三家
三家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3.0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壤土。全村793人,其中汉族694人,满族99人。为小山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姚、刘、王三姓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逃荒至此立庄。因当时只有这三户,故取村名三家。
王杖子
王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西南2.5公里处。地处深山区,多为山坡地,少量平地,沙壤土。全村244人,汉族。为前牛山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王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王杖子。
朴杖子
朴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南偏东1.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白沙土。全村513人,其中汉族422人满族91人。为朴杖子大队驻地。
据查,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朴姓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取村朴杖子。清《迁安县志》载有此村。
赵杖子
赵杖子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南5.3公里处。地势较平坦,沙壤土。全村共有349人,其中汉族344人,满族5人。为后擦岭大队驻地。
据查,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赵氏由永平府迁安一带逃荒至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赵杖子。
前擦岭
前擦岭位于娄杖子公社驻地东南5.7公里处。地势较为平坦,多为黄沙土。全村1069人,汉族。为前擦岭大队驻地。
据查,前擦岭建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张、朱、高三姓同时由山东迁此定居。因当时前、后擦岭之间有一岭,原名擦土岭。清时岭南者为前擦土岭,岭北者为后擦土岭。此村在岭南故称前擦土岭,后简称为前擦岭。清《迁安县志》载有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