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拳论艺坛吧 关注:146贴子:2,854

回复:我们大家在贴吧相互交流学习,提问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
当时的教育使他拥有相当的文化水平。
因自幼秉承家学,
他对前人的拳术理论深有体悟,
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超前,
他能用现代科学对拳理拳法进行分析理解。
教学时言简意赅,寥寥几句便切中要害。
解惑时往往言体并用,
经常以对练方式让人体悟劲力的运用,
令其茅塞顿开。
他讲究以理切入,细腻分解,
每个拳式都要分成七八个小节,
每个小节中对身体各个部位都有细致的要求,
先做示范演练,再带领练习,最后逐个纠正。
对学员从不放松要求,
一个动作达不到就几十遍的练,
直到做好为止。
他为古老的太极拳原理赋予现代科学的涵义,
将太极拳的技击技巧,
用螺旋、平衡、反关节等词予以全新解释。
他的教学观和金钱观与当今别无二致,
认为教拳收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容拖后。
在当时却不能为常人所理解。
他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河南诸地,
将其父发科公所授家传拳式定型并公开推广,
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拳论文稿,
并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拳势和推手资料,
为陈氏太极拳法理论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太极拳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9-03-24 19:58
回复
    读陈照奎大师一生,叹息于那个时代之困苦,又感慨于大师教学之严格,特写此文以表敬意。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9-03-24 20:00
    回复
      【练拳体悟之感】:练拳贵在专一,专一则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无穷。练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练一刻。练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且在动中亦能静。练拳必求心静,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运动先求松静;松则灵,灵可气血畅通;静则凝,凝才发劲完整。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习武之道无他,求其专心而已。学拳性要顽钝,不可取巧,取巧则粗心浮气,只见俏皮,难得精髓矣。时时揣摩审察,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坚。拳脚功夫练到最后在于头脑灵活。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9-04-09 15:58
      回复
        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意在蓄神耳。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意在蓄神耳。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9-04-09 16:01
        回复
          用意采用‘以无所守为守’的方法,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样意识不专守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随意。单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谓之练气;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谓之练理;或酌式想象而练之,谓之练机。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9-04-09 16:06
          回复
            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阴阳之理。慢者,求其阴柔之功,即虚灵之劲。快者,求其刚劲之发放。两肩松开,微微往回缩,劲自然就会内开外合。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足指为筋梢、毛孔为血梢。用劲不叩齿,即无法发力。步法不稳,于三尖求之,若歪头、斜头、垂头其劲即破。所以三体内外皆整劲。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9-04-09 16:19
            回复
              初学拳者,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会有云里雾里、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觉。其实,这正是拳架走样、劲路走偏的时候了。每一动、每一招时过时不及,而自我感觉却十分良好,以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这时,如果没人及时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间。许多孤家寡练者、闭门造车者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内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训练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统一,把动作做到最简化,最科学,最有利于进攻,还有就是打迎击。武术基本功和用法是关键,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没有花功夫,也可以胜人,但是年纪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练得很好,不懂用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9-04-09 16:29
              回复
                所谓“秋风未动蝉先觉”,不用秋风扫落叶,秋天有秋天的征兆,一有蝉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太极拳、形意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动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不是爱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一出手就是合适的。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04-09 16:37
                回复
                  其实任何一个实用手法都是以实际体悟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开阔,无所不是。练拳得找机缘,找出个怎么练怎么上瘾的拳架,一猛子扎进去,练的时候一通百通,出手的时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04-09 16:49
                  回复
                           太极拳架
                      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是真有奥妙。要有悟性、有恒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来,不然是得不着的。太极拳是拳,也是功。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否则神经虽灵敏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养灵机,这就是功。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需要静,修身需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也。
                      太极拳看似具体,其实抽象,是一种特殊的柔功,是专门研究省力的学问。
                      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基础。虽也注意姿势的正确,但更要深入到抽象的内容里去研究,是遍体的松柔、内劲的虚实、触觉的灵敏、全身的完整。
                      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自然深长,是自然的气功。动中求静,是静功。内劲节节贯串,是导引。注重虚实是阴阳学说。对敌无定法,因人为法。反对主观制敌,符合唯物辩证法和孙子兵法。
                      太极拳功夫,其最高者,是找虚无的气势,有了虚无的气势,才能感应灵敏,才能容化万物,如果没有虚无的气势,就感应不灵,应付不当,非早即迟,顶顶碰碰,胡拨拉撞,没有太极拳味道,所以首要在稳静安舒着手,以养其虚灵也。但练虚无气势的功夫,初步先找松柔,再找轻灵,有了轻灵之后,才可以找虚无。久而久之,便可有出手包罗万象的气势,如老子所谓无为无不为。即不专注意某一手、某一式、某一动,是要处处有照应,处处有感应的将神智烛照周身。不是硬功夫之出手,专注意一手一式之作用也。
                      学习太极拳的进程,是由硬到柔,由重到轻,最后到空无所有;是从丢掉大力硬力到学会只用最小的柔力的过程。只有逐渐丢掉硬力,松柔的程度才会日渐增加。松柔之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轻灵、虚无。这才符合小力胜大力和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拳架姿势注重松,松这个要领,本是太极拳中常见,一般人均未真松,未松到家,所以十年八年找不到太极拳味来。练拳时,“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不仅要松、要柔,而且要大松大柔;要松得完整。松的均匀、松的一致。这样子,才能出好的散手。
                    大松大柔,才符合“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道理,练拳极柔软,发劲才可能极坚刚。这也是我们对“刚柔相济的解释。”太极拳以练到柔若无骨,丢尽一切硬力,舍己从人为目的。太极拳的松柔为法,以虚无为最高境界。
                      学习太极拳功夫的次序,分为三步:即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其实也就是拳谱上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这三个阶段。
                      练体,通过每天的盘架子,从慢、匀、轻、节节贯串,去获得自身松柔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中“慢”较轻易,“匀”极难,细心的学者,大约都能对这两项加以重视。唯有“轻”(指用力小)与节节贯串两项,与生活中用力的习惯,矛盾很大,最易被人忽视。须知轻是松柔的前因,不轻就永远没有走向松柔的可能,而松柔正是太极拳的灵魂。节节贯串必须从中脉开始,是依先后次序打通各个关节的极为重要的有效措施。轻与节节贯串是渡到松柔那个彼岸的渡船。练全身完整的具体措施,即为“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练气,也就是练呼吸,只要拳架的规格正确了,动作熟练了,练气是自然的事。如此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不论练体、练气、以及以后的练神(动中求静)都是通过盘架子来达到的。
                      至于练神,则是更高的阶段了。到此阶段,体要柔,气已充,大多只注重精神的涵养,静境的追求了。体力的消耗更少、精力的积聚更多,身体更健康,只在追求技击功夫上的虚无变化了。技击功夫已成高手,推手则已到化劲人不知,发劲人不觉的神妙境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04-20 22:55
                    回复
                      再揭太极拳的神秘面纱。bdwenku://wenku/download?doc_id=c9bb152aed630b1c59eeb552&wkAutoCall=1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04-22 21:31
                      回复
                        太极拳分四步走,第一步把拳架练会、练熟。第二步体味拳架当中蕴含之劲,即懂劲。第三步,会蓄劲,会发劲。第四步,蓄劲、发劲自如,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即神明段!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9-04-22 22:12
                        回复
                          练拳架必须用心练,认真练。真正入内练体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妙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04-24 08:09
                          回复
                            太极拳的动作究其根本,不外乎是在不同平面和空间中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圆。太极尚圆,因而忌直、忌滞、忌硬,要求非圆即弧,处处走螺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9-04-24 22:42
                            回复
                              武谚有“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9-04-24 2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