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兵法吧 关注:5,605贴子:49,115
  • 10回复贴,共1

《孙子兵法》是经典的外线主动进攻战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孙子兵法》的核心军事思想是进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而其它的诡道,谋炸,都是进攻战略战术上的辅助策略,孙武用兵机动诡道,分合悬权而动,奇正相变刚柔并用,避实击虚,攻守虚实转换,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孙武率三万吴军主力千里奔袭大迂回破楚,深入敌境,攻防虚实转换,佯装败退,小别山大别山,在预设决战之地伏击楚军一举击破,孙武率军深入险境处死地而后生,所以吴军奋勇直前,孙武三万精兵以少胜多战胜强大的楚军。孙子克敌制胜就是在战略全局主动进攻,攻守转换,以虚实之策攻击敌人,始终控制进攻的主动权,所以孙子兵法是中国最精华的进攻战略战术,而且是外线进攻战略,不仅是孙武是进攻战略,孙膑也是进攻战略,《孙膑兵法》的核心军事思想核心战略战术是“必攻不守”,这是中华最精华的战略战术。战略的核心,政治上是军事同盟,而军事战略的核心是进攻和防御,而战略最核心是进攻,这已是世界所公认的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5-08-09 11:56回复
    深入敌后,日本就必须分兵防守内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8-22 06:33
    回复
      古文中外的战争规律表明,战争前期是进攻战略处决队有利地位,而战争持久下去,处战略防御积极防御一方有利。世界很多大战都是这个规律。象二次大战苏德战场,法国拿破沦入侵莫斯科,春秋吴国三万精兵破楚先胜战领楚国后在秦楚联军进攻下战败退出楚国,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的依拉克战争都是这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8-22 06:41
      收起回复
        所以孙子兵法的核心军事思想不是胜利也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思想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更高,孙武慎战善攻,战则必胜才闪电战决定一战而胜,吴军破楚一次用兵五战胜利攻入楚都。而且孙武用兵胜利时不穷兵黩武,在兵力疲惫和百姓劳苦情况下君主让他用兵他也不同意,所以孙武进不求功,退不必过,所以孙子的军事境界绝不是仅仅胜利。中国人很多都没认真读好孙子兵法,就是因为太平庸,只考虑胜利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8-22 06:51
        收起回复
          避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8-22 06:51
          收起回复
            向战略反攻发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8-22 07:00
            回复
              战略的核心是进攻这是世界公认的,这不是谁说得算的问题,你们这个都不懂,还是回家哄孩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8-22 18:20
              收起回复
                我觉得你还是回家卖红薯好,纸上谈兵你都说不明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08-25 18:03
                收起回复
                  孙武是战略进攻,楚军如果收缩兵力,集中兵力于一点,楚国就会到处空虚,孙武用兵是决战而来,而且攻城为下,孙武用兵战略战术机动攻其所爱,攻其战略要地,大肆掠夺战略物资,楚国经不起这样的攻击,况具楚国是大国强大的军队,国家让敌人这么侵略威严何在,所以楚王肯定得希望楚军消灭吴军主动出击,一般的君主都好大喜攻,肯定会派兵围堵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8-27 07:23
                  回复
                    前几天我看到有关二战苏德莫斯科保卫战的介绍,德国闪电战入侵苏联,苏联准备不足,加上军事装备和老的指挥员不胜任,所以苏军全线被动,而且战争前期苏区在德军进攻后又马上反击,在德国的机械化打击下损失残重,我听说朱可夫等采取的是梯级防御,减缓了德军的闪电攻势,为进入冬季反攻赢得了时期,天时地利人和,苏联的天气突变,让苏联赢得战略反攻的机会,加之日本没有陪合德军入侵,所以斯大林抽点了手中王牌部队,远动机械化部队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5-08-27 07:36
                    收起回复
                      蒙古刚有多少兵,可蒙古骑兵兵团横扫世界。而明朝中日之战,打败日本军队让日本心服口服的明军战车部队刚多少人,这种战术的秘诀就是攻防一体,孙膑在战术上更善于攻防一体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5-08-27 07: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