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吧 关注:164,533贴子:275,827

回复:也无风雨也无晴!(开一帖记录阅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5-10-03 18:13
收起回复
    中国大运河,南运河。









    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5-10-04 07:30
    收起回复
      音乐小镇、跳动的音符、醉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5-10-06 06:37
      收起回复
        《十万进士》中国古代的官史选择制度,是由世袭←_←察举←_←九品中正(也渐变为世袭的变种)←_←科举制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5-10-10 13:56
        收起回复
          作者说:学习心理学最主要的作用是打开自己的心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5-10-15 07:44
          收起回复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cháng)【注1】,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1】“裳”,古汉语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衣:上衣。)(引)泛指衣服。《水经注·江水》:“猿鸣三声泪沾裳。”【注意】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的一种,但不同于现在的裙子。(摘自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典(第4版)》)
              [1]【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下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15-10-17 10:30
            收起回复
              朋友强烈推荐的,并且表示他自己已从中受益的一本书。


              来自Android客户端89楼2015-10-21 18:13
              收起回复
                慢慢品味《零极限》过程中,又顺手从书架上拿下本书,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长征的书,读起来欲罢不能,毛年轻时的一些观点与《零极限》中的某些观点,得到了互相印证,这也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15-10-26 12:28
                收起回复
                  看过《中国通史》的诸论及目录,对吕先生的体例安排和叙事角度不仅欣喜,而且有点小激动。……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进一步探索,有些社会现象在开始,可能主要基于经济原因,在渐进过程中,文化原因慢慢会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转变时,文化往往起决定作用。如近代的几次起义,最初可能基于经济的作用多些,而后来的激烈战争,又是基于文化原因了,如不破不立、胜者为王败者寇,但其实对战的双方中兄弟关系的例子也不会没有,因此每一种文化都会造就一定的文化属性,许多现象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往往有不一样的结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15-11-10 16:09
                  回复
                    《中国通史》第一章婚姻理的一条线,总的来说人类的婚姻是由……社群动物←_←逐渐缩小通婚范围(在这中间主要起作用的是经济原因)←_←一夫一妻(当前或今后很长时间的存在形式)←_←更适合的一种方式(无法猜测,但基于生存、经济的原因出现是不用猜的)…………
                    列入一些节点后串成的一条线:……无禁例时期←_←分别辈行(同辈可婚,异辈不能)←_←亲族限制(同母兄弟姐妹不可)←_←亲族进一步限制(同母系兄弟姐妹不可)←_←部族后限制←_←正妻或正夫(不必同居,极疏松)(此时可能由服务婚转向买卖婚)←_←家族夫妻同居(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_←家庭(一夫一妻)……【线条理的还是不太清,有机会再看再研究】


                    来自Android客户端96楼2015-11-11 15:58
                    回复
                      《中国通史》第二章族制…………年龄分阶层(大同之世)←_←血族-母系(父未可知)【财产、权力渐渐转入男子】←_←父系氏族(私财之人渐多)【买卖婚出现】←_←家族(生存基础前人留遗)【与时间上过去的人关系深,空间上并存的人关系浅如手艺的传承等】←_←小家庭(私产制度进一步深入父子兄弟之间)【养老育幼本质上是互相依赖】←_←更合适的形式(还是一直维持?社会保障可以综合解决后顾之忧,则可能)……
                      劳力向资本的转移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


                      来自Android客户端97楼2015-11-11 16:50
                      回复
                        读来“平淡而自然”,正如封面所写的“真实从容、顺应本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楼2015-11-23 16:55
                        收起回复
                          好多年前,就有的一本书,一直未读,但却一直相随,前日拿起,即一口气读了几十页,有感作者的格局与随意舞弄文字,上网查了一下,即没有查到更多关于作者的资料,只知是作家,八九十年代较火,著有《金马文集》等近60部各类著作,现在好像没有一点波浪,是收山了吗?正如书中所说的,是顶峰效应下的激流勇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15-11-28 18:36
                          收起回复
                            源于一个高大上的理由,为建立宇宙观、全局观而读,太充足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5楼2015-12-05 12:01
                            收起回复
                              最近看的书,不是无限大、就是高大上,太费脑细胞,配合看点极小的、接地气的,于是选中了法布尔的《昆虫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15-12-08 18: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