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文地理吧 关注:29贴子:836
  • 4回复贴,共1

拉萨藏族的煨桑习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拉萨藏族的煨桑习俗 
 
  
作者: 张宗显   撰写时间: 2004-10-26 15:49:11   来源: 中国西藏 

拉萨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其他寺庙群星拱月般地簇拥着布达拉宫,信徒多,祭祀香火自然也很旺。焚香祭祀是多种祭祀中的一种,藏人谓之“煨桑”,就是烟祭。
  
  藏族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包括煨桑、血祭、跳神三个内容。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这三个内容,往往都是一并举行的。后来苯教还将其毫无变动地纳入自己的祭祀仪轨。佛教传入藏区后,除了在“血祭”这一内容上有所变动外,其余全部继承了下来。



1楼2008-05-30 15:30回复
    “桑”是藏语的音译,其意“烟”或“烟火”。至于“煨桑”,较确切的译法应是“烟火祭祀”或译为“烟祭”。为什么民间有此俗称,那是因为煨桑这一宗教仪式,在近代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从内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仪式中的“煨桑”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仅是祭祀仪式中的一个内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单独举行的。煨桑所用的材料有扁柏、小叶杜鹃、艾蒿、青松、糌粑等物品。
      
      藏族先民的煨桑活动都是在部落外的山头或河岸上举行,煨桑时把扁柏、艾蒿、小叶杜鹃的枝叶堆起来,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然后由仪式主持者洒上一点水,点燃后祀神。藏族原始先民常把煨桑视为部落社会中的头等大事,他们借用煨桑来结集群众,加强部落联盟,以壮大声势。出战或行军途中也经常煨桑,祈求神灵保护以获得胜利,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不乏这方面的描述。
      
      学界认为煨桑起源于藏族的原始时代。那时,每当部落中的男子出征和狩猎回来时,部落中的族长、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便在部落外的空地上,点燃一堆艾蒿、小叶杜鹃等有香气的枝叶,让出征者从上面跨过,并不断地往他们身上洒水。开始也许是想通过熏香草的方式,除掉出征者身上的血腥之气,用水洗去其污秽。后来便演变成宗教仪式,人们再不从“桑”堆上跨过,水也不再洒在身上,而是洒在“桑”堆上。煨桑的目的也变成祭神祈福。后来,再加上苯教和佛教的渲染,煨桑便成了藏区宗教特有的一种祭神仪轨,与其他一些属于苯教和藏传佛教的祭祀仪规配合在一起,显得更加庄严。
      
      煨桑时一般还要念诵一种叫《小桑》的经文,或请喇嘛念,或者自己念。一般都认为莲花生大师创制的《小桑》经文,可以使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随时诵之,皆能心想事成,如愿以偿。煨桑作为一种祭祀祈愿的活动,在过去,几乎人人都参与,从官方到民间,尤其是在祭祀中更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煨桑祭祀也占重要位置。1751年西藏地方政府(即通常所说的“噶厦”)建立,噶厦政府每年夏季和冬季各举行一次大规模煨桑仪式。仪式由噶伦(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主持,地点在大昭寺的屋顶上。凡噶厦大小官员,都必须身着官服来参加这一活动。煨桑的那一天,大昭寺顶上烟雾弥漫,米如寺的几十位僧人伴随法号进行各种祭神仪式,并由身着古代武士铠甲的寝宫伺卫营不时鸣放火枪,四名贵妇打扮的女子手把金盅敬祭神灵,拉章强佐(大昭寺司库)大摆油炸果子和干鲜果品,这就是所谓的“夏季白祭”和“冬季白祭”。
      
      说说民间的煨桑祭祀活动。


    2楼2008-05-30 16:14
    回复
      祭山祭水。祭山,即将五彩经幡、香枝和青稞酒等祭品携至本地附近最高山头的神坛上,进行煨桑以娱山神。祭水,就是至本地较大的河边树枝上悬挂五彩经幡,同时在河堤上煨桑祭祀水神。
        
        祭屋顶神。一般住家屋顶四角筑有垛台,每个垛台上插上树枝,每个树枝上缀系五彩经幡。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意蕴。从上到下的顺序为蓝、白、红、绿、黄。民间传说,蓝为天,白为云,红为火,绿为水,黄为土,依次用羊毛线缝制。若以五行会意,则蓝为水,绿为木,红为火,黄为土,白为铁。所以常有以宅院主人属相颜色开头排列经幡颜色次序的习俗。屋顶山墙中间的墙垛上,置有陶制香炉,是主人煨桑的地方,每逢藏历每月初八、十五和三十日或大小节庆、婚嫁、旅行等喜庆之时皆在此炉中煨桑祭祀屋顶神。   
        
        祭诞神、地祗。在拉萨,凡藏族都有自己的诞神,藏族聚居区都存在地祗。一般每月要定时祭祀诞神和地祗。逢年过节也要祭诞神、地祗。此外,举行婚丧嫁娶、出门远行和驱瘟除邪等民俗事项时,更要祭诞神和地祗。祭祀的基本内容是煨桑、插经幡。侨居异乡的藏族也要定期遥祭。
        
        祭舟神。每当过江河时,在上船前在岸边煨桑祭水神;上船后,往船首挂哈达、撒青稞,脱帽祈祷,以求神灵保佑平安渡过。
        
        祭山口神。藏族每遇出行,便须翻山越岭。藏语称山头、山口为“拉孜”,过往行人按传统习惯,都要在此放置石块,以至石块成堆,藏语称“拉载”。石堆上一般插有经幡,挂有经文纸条和羊毛等。过往行人每到“拉载”处,无论身份高低,都必须下马,整衣以示恭敬,并将随带经幡、哈达或者经文纸条、羊毛等悬挂在经幡或杆绳上,然后煨桑,祈祷神灵截住妖魔,保佑旅途平安。祷毕,在场所有人员右手一把糌粑,面向“拉载”三呼“嗦”,然后高喊“古嗦,神灵保佑!”随之将手上糌粑撒向空中,仪式即告结束。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有关于煨桑的介绍,在格萨尔王赛马称王之后,为让各种神灵在今后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时予以助佑,以完成他天国下凡降伏妖魔为民除害的事业。正如格萨尔王自己说的“没有弓箭射不了,没有神助事情办不成。”所以在藏历阳木鼠年的五月十三日,格萨尔到黄河玛杰山去煨桑祭神,实际上是为以后“降伏四方四大魔,征服十八大城堡”做好战前精神准备。他嘱咐手下人等:
        


      3楼2008-05-30 17:04
      回复
        阿琼吉和里琼吉,
          
          你俩不要贪睡快快起,
          
          放开最快最快脚步去,
          
          去右边的山顶采艾蒿,
          
          上左边的山顶采柏枝,
          
          好好去煨一个桑。
          
          煨大桑要像大帐房,
          
          煨小桑要像小帐房,
          
          给格萨尔战神保护神煨一个桑,
          
          给岭国的天神、龙神、宁神煨一个桑,
          
          给天母阿内巩闷吉姆煨一个桑,
          
          给姑娘长寿白度母煨一个桑,
          
          给走路的道路神煨一个桑,
          
          让五位天神保护我在身旁。


        4楼2008-05-30 18:33
        回复
          在医院的病房里,病人亲属一早一晚都用桑烟依次熏床下、被窝、衣服和整个病房。熏过以后,病房里顿时空气清新,病人也要清爽许多,精神也能为之一振。
            
            拉萨藏族的煨桑习俗,可谓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为神灵高兴,就会保佑庄稼丰收,牧业兴旺,人生无灾无疾,使一方水土和平安宁;众生愉快,人心向善,勤劳致富,创造祥和宁静的家园,乐享天年。神和人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娱神是手段,娱人是目的。我们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确有其共通之处。


          6楼2008-05-30 18: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