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吧 关注:32,898贴子:655,598

回复:【原创中篇历史小说】《濯瑜》(修改版)及后记《长怀无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还未望见城门,周瑜便闻隐隐乐声。转过道口,顿时钟鼓齐鸣,欢声喧天,一众人马朝周瑜直奔而来,为首者正是孙策。孙家诸公子并江东文武紧随其后,众人皆着盛装。
“此前已闻公瑾南来之信,料卿今日必至!”孙策跳下马,欢笑走来,正欲拍拍周瑜双肩,未料却落了空——
“拜见将军。”周瑜率众跪在孙策面前,平静叩首道。
孙策一愣,笑容顿失,急令众人起身,随即抓住周瑜双肩,低声嗔道:“投附之客,方行跪礼,兄弟何须如此?”
“瑜今日到吴,与众人无有分别,理应行礼。大兄若不惯,以后公事称君臣,私交为兄弟,如何?”周瑜亦低声道。
“公瑾……”孙策仍含不悦之色。
“古今皆然,不独大兄与瑜……”周瑜笑叹道。
孙策亦摇首苦笑,沉默片刻,忽高声令道:“周瑜听命!”
周瑜遂复跪于前。
“孤授卿建威中郎将之职,兵两千人,骑五十匹。”孙策威肃道。
“敬诺!”周瑜俯身叩谢。
孙策随即拉起周瑜,畅然笑道:“今日为私交。公瑾随我入城,观我为公瑾所建馆舍如何!”
“公瑾归吴,孤倍感欢欣,已于周府设宴,今日与众卿同乐!”言罢,孙策遂率众返城。


IP属地:浙江89楼2015-07-26 15:25
回复
    席上,周瑜向孙策引荐鲁肃。孙策见其人体貌魁奇,行止不凡,颇为赞赏。
    推杯换盏之间,孙策觉察到宾客中似有不平之意,遂举杯高声道:“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说罢将酒一饮而下,众人亦随之举杯。
    “老鄙不胜酒力,头痛目眩,望将军准普先行告退。”
    孙策闻声望去,见是程普,遂应道:“程公请便。”
    见程普身形晃动,黄盖遂亦辞出,伴其归家。
    “德谋①此前为何佯作醉态?”出了周府大门,程普稳步而行,醉意全消,黄盖顿感疑惑。
    见程普脸色铁青,一言不发,黄盖又追问道:“德谋何以忿怒至此?”
    “周瑜何以得意至此?明汉特给鼓吹,诸公子、众文武同往相迎,然其有何功?我等老将,子衡②等新将,无不攻城野战,出生入死,方得此军号,而竖子在居巢闲息两年,初到便拜中郎将,宅第华敞,赠赐无匹。所谓不劳而获,天下有比此更甚者乎……”程普发作道。
    “明汉素有识人之明,如此厚待周公瑾,此人必有过人之处,德谋且平心观之……”黄盖劝道。
    “过人之处?哼!不过家世、姿貌而已。明汉素以受其厚恩,未足相报,岂知世家小儿,自幼奢靡,获赏得赐,有何珍惜?明汉自身姿颜俊秀,因而亦喜仪容出众者……年少任性啊!”程普越说越气。
    黄盖闻此,不禁笑道:“往昔,程德谋亦为英俊男子,破虏器重其人,如此说来,亦为年少任性乎?德谋素喜士大夫,今日之状,实不合常性。且诸将之中,德谋最年长,人皆尊称‘程公’,岂能与后生计较?大局为重啊!”
    “我自然以大局为重。然无功受禄之人,程某绝不睦忍!”言罢,程普昂然而去。
    望着程普背影,黄盖不由一声长叹……
    时为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23岁。
    -----------------------------------------------------
    ①德谋:程普字。
    ②子衡:吕范字。


    IP属地:浙江91楼2015-07-26 15:32
    收起回复
      【尾注】
      ①周瑜向鲁肃借粮是在其担任居巢长期间,但是借粮的具体时间、契机和原因史籍缺载,本文相关内容系作者原创。
      ②周尚卒年不详,考虑到其人在“还寿春”之后仕宦、行踪等情况便再无史载,作者设定其卒于周瑜假途东归之前。周忠卒年亦不详,考虑到其人在“从献帝东归洛阳”之后仕宦、行踪等情况便再无史载,作者设定其卒于归雒阳后不久。
      ③周瑜为乡里搭设浮桥的情节取材于舒城县的周公渡传说。


      IP属地:浙江92楼2015-07-26 15:32
      回复


        IP属地:浙江93楼2015-07-26 15:32
        回复
          宴罢宾散,周瑜独与孙策在堂下交谈。
          “大兄,瑜初到吴,便享如此礼遇,难免招致微辞。为两相和睦,请大兄授瑜以外任。”周瑜拱手相求。
          “公瑾不必介意,即使有人一时不忿,待相处日久,谙知公瑾为人,自会心悦诚服。”孙策摇首道。
          “瑜暂驻外地,可为大兄固护一方水土。若有要事,瑜登即归返。若在吴闲居,则人言可畏……”周瑜益发恳切。
          孙策沉思片刻,终颔首应道:“公瑾之恩信著于庐江,便先往丹杨守备牛渚,领春榖长。不日我便召卿还吴,共谋大事。”
          “敬诺。”周瑜揖道。
          赴任路上,周瑜每每忆起居巢百姓荒年之惨状,心中不免怅然,又以牛渚地处险要,因此到任伊始,便率军民于丹阳湖一带练兵屯田,储粮防灾,并备军需。


          IP属地:浙江94楼2015-07-26 15:33
          回复
            此前在豫章,刘繇与之后赶到的笮融为争夺驻地而反目成仇,刀兵相向。笮融兵败逃亡,被山民所杀,刘繇不久也患病而死。刘繇旧部欲奉太守华歆为主,然华歆以身为汉臣之故,终不肯擅为其主,万余士卒遂无所依附。太史慈便奉孙策之命,前去收合。孙策左右皆言:“慈必北去不还。”孙策对此不以为然:“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遂亲自在昌门为其饯行。临别,孙策把着太史慈手腕道:“何时能还?”“不过六十日。”太史慈郑重道。
            两月未满,太史慈果率大军归吴。
            袁术已到穷途末路,将帝号归于袁绍,欲往青州投奔袁绍长子袁谭,行至距寿春八十里处,发病呕血而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遂前来投靠孙策。此时正逢朝廷下诏,命司空曹操、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乌程侯孙策并力讨伐袁术、刘表。袁术从弟袁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操,不敢再去寿春,便抬着袁术棺柩,带领袁术妻儿士卒往皖城投奔庐江太守刘勋。刘勋闻知张勋等率众去投孙策,立刻派兵将其尽皆掳至庐江,并收其珍宝。
            孙策正欲西取荆州,听闻此事,并不发怒,反起笑意。
            不久,张纮奉孙策之命至许都,曹操以其为侍御史。此后,朝廷下制书转拜孙策为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IP属地:浙江95楼2015-07-26 15:34
            回复
              顷之,孙策召集众将,厉兵秣马。
              “我令子纲至许都,以公瑾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此中何意,公瑾知否?”孙策笑道。
              “子纲在曹氏左右,可力劝其与江东交好,以免其为我军近患。荆州地处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刘表在此盘踞多年,人马甚众,此去必有酣战,而江夏乃黄祖栖身之所,大兄命瑜领此郡太守,以示必除黄祖之心。”周瑜利落应道。
              “不止如此。公瑾树威立信之时已到,此战之后,诸文武必皆敬服。”孙策笑意更浓。
              “瑜惟愿助大兄制胜。”周瑜倾身揖道。
              “此番征讨,亦是物归原主之时。”起兵在即,孙策扬眉而笑。
              “刘勋徙治皖城,屯兵不在少数,强于江、淮之间。庐江宜巧取而不可强攻。”周瑜随即解意。
              孙策颔首道:“与卿所见略同。刘勋新得袁术之众,粮食匮乏,难以资养,遂遣其从弟刘偕往豫章借粮。华歆之粮亦少,故遣人引刘偕至海昏上缭,命当地宗帅出米三万斛。刘偕滞留数月,才得数千斛,遂传书于刘勋,欲袭上缭。我闻刘勋犹在迟疑,便命使者携厚礼前往,伪与之好盟,劝其攻取上缭。前日使者已归,尽如我意。”
              行至石城,果有探马来报,刘勋已率军去往海昏。孙策立刻遣孙贲、孙贲之弟孙辅领八千士卒赶向彭泽,以待刘勋。
              “今夜袭皖,除周幼平①、董元代②统领二万步兵之外,我独与公瑾一人同往,此中何意,公瑾知否?”孙策神秘笑道。
              “大兄有意助瑜立勋,瑜不胜感激。然大兄诚不可因此而横夺众将建功之机……”
              “哈哈,公瑾亦有不解我意之时!”周瑜话音未落,孙策忽抚掌大笑,“独与卿同去,但因皖中有一美事,专待我与卿分享。”
              “何事?”周瑜顿时茫然。
              孙策笑而不语。
              -----------------------------------------------------
              ①幼平:周泰字。
              ②元代:董袭字。


              IP属地:浙江96楼2015-07-26 15:37
              回复
                太守出征,城中空虚,皖城守军未及孙策攻城,便尽皆出降。孙策得袁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并袁术、刘勋之妻、子。
                “此战仅用步兵,原本便为减少搅扰,今不战而胜,皖城更是不损分毫。甚合我意啊!”孙策欢喜道。
                “大兄往日攻城略地,虽亦顾恤百姓,然从未慎微如今日。此战为何……”周瑜面含不解。
                “因缘际会之地,岂可遭兵锋戕损?”孙策逗趣道。
                “因缘际会?”周瑜愈发迷惑。
                “公瑾犹未解乎?”孙策温蔼道,“自寿春相识,至今十载,其间公瑾常在衰绖,尽心家事,后又随我辗转江东,劳神军务,婚姻之事,迟延久矣。尊亲、长兄皆殁,我自当为公瑾留心。如今,皖有名姝,天假良缘,适可遂此心愿……”
                “大兄且慢,此事未免过于仓猝……”周瑜犹疑道。
                “嘻……公瑾知彼为谁家女儿乎?”孙策似嗔而笑,“袁术部下大将军桥子葳①,公瑾当有所耳闻,其有二女,长曰‘大桥’,次曰‘小桥’,皆国色也。建安二年,桥公为曹氏所杀。桥家姊妹近月才除丧服,尚未婚嫁,随袁术余众同在皖城。自前岁丧妻以来,我务于征战,未及再娶,而公瑾又无家室。今以长幼之序,纳此二姝,岂非天作之合?”
                “桥公其人,瑜不独有所耳闻,亦尝亲见。当年自丹杨至寿春,桥公闻知瑜为大兄至交,遂专设私宴,与瑜叙旧……”周瑜思索片刻,终欣然应道,“多谢大兄美意。”
                “哈,克皖之后,我已即时遣使告知桥家,今便布置嘉礼,隔日成婚!”孙策喜道。
                “仅亲迎一礼乎?”周瑜无奈笑道,“仓猝成婚于军中,难免踧踖。窈窕淑女,宜先以琴瑟友之……”
                “唔?”孙策闻此,忽粲然而笑,“更易一字,‘琴棋友之’如何?当年在寿春,常与桥公饮宴,宴后必弈棋。其间桥公偶然谈及两女,谓大桥好棋,小桥擅乐,其以与长女对弈、听次女抚琴为平生之至乐……今日我与公瑾便以此雅事,友此佳人!”
                -----------------------------------------------------
                ①桥子葳:指桥蕤,其字史籍无载,字“子葳”系作者原创,以便行文。


                IP属地:浙江97楼2015-07-26 15:38
                回复
                  -----------------------------------------------------------------------------------------------------------------
                  湖光水面 - 和平之月

                  桥氏所居寓馆外,一侍婢取水归来,正提桶启门,忽见两骑驰至近前,顿时惊惧,尚未推开门扇,来人已跳下马来。
                  “不必惊慌,此城虽遇战事,然无乱兵。转告汝家姝子,孙策、周瑜至此,有所赠送。”孙策随即递出一卷简牍,“此为孙策所书半局棋谱,胜负未分,大桥若以此谱有趣,恳请续之。”
                  “周瑜请于庭中抚琴一曲,小桥若以此乐合意,诚请和之。”周瑜抱琴笑道。
                  侍婢闻此,慌忙接过棋谱,请两人进到院内,自己则快步走入室中。
                  庭院甚狭,景物颓败,孙策与周瑜环顾四围,不免感叹。
                  “请周将军抚琴。”不久,侍婢又匆匆来至庭中。
                  周瑜早已择定近窗处一方磐石,遂置琴于其上,席地而坐。
                  琴声无雕饰,不成曲,似乎只是率意漫弹,时而雄浑庄肃,时而恢廓磅礴,时而清新温雅,时而沉郁悲凉。音已尽,而意久久未绝……
                  庭中一时宁谧,忽而弦音又起。周瑜来到窗边,凝神聆之,不知是何曲,然细味其中情愫,隐隐觉得有如……
                  此曲终了,侍婢也托着棋谱来到孙策面前。
                  “姝子所奏,乃自创之曲乎?”孙策正专心于棋谱,周瑜遂与侍婢闲谈。
                  “然哉。此曲因何而作,将军知否?”侍婢见周瑜言辞平易,便大胆反问。
                  “唔……大抵因有感于卫风之首篇。”周瑜话至此处,便不再言。
                  “首篇?将军为何不直称其名?”侍婢闻此,一时失笑,终又敛容道,“诚为《淇奥》。将军不独能辨曲之阙误,亦可解乐之雅意哉!”
                  “和局也!”阅罢棋谱,孙策神色畅然,“嘉礼尚未备毕,我二人先告辞矣。”
                  归营途中,孙策玩味着棋盘纵横,周瑜回想着琴音起落,相视一眼,皆笑意盈盈。孙策从容道:“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8楼2015-07-26 15:41
                  收起回复
                    亲迎之日,全军欢贺,夜阑时分,众宾方散。
                    “今日初见,卿神色郁郁,此时犹显怅然,不知何故?”周瑜续着烛盏,轻声询问。
                    小桥望着点点灯火,凝眉低语:“君知司隶之女冯氏①否?其人亦有国色之名,避乱扬州,袁术见而纳之,后为袁术诸妇所害。自阿父亡故,妾与阿姊未尝不忧思此生之不幸……是否将更甚于冯氏。今袁术覆亡,孙氏骤至,往日之忧虽解,然念及前路,犹感茫然……”
                    “卿以为,周瑜其人若何?”周瑜容止温谨,缓步来到近前。
                    “与君相识不过一日,妾不尽知,故不敢言。然前日闻君抚琴,如见君之素心。妾所和之乐,便为妾之所知。”小桥赧颜笑叹,“妾别无他意,但因身为孤女,处此末世,心中难免常感忧惶……”
                    “虽末世多舛,然瑜绝无负也。”周瑜神色敦肃,目光澄明,“结发此生,必不令卿有悔。”
                    时为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周瑜24岁。
                    -----------------------------------------------------
                    ①冯氏:司隶冯方女,国色也。避乱扬州,术登城见而悦之,遂纳焉,甚爱幸。诸妇害其宠,语之曰:“将军贵人,有志节,当时时涕泣忧悲,必长见敬重。”冯氏以为然,后见术辄垂涕,术以有心志,益哀之。诸妇人因其绞杀,悬之厕梁,术诚以为不得志而死,乃厚加殡敛。(【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
                    -----------------------------------------------------------------------------------------------------------------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9楼2015-07-26 15:44
                    回复
                      【尾注】
                      ①周瑜在丹阳湖一带屯田练兵一事取材自今固城湖、石臼湖一带的相关传说。
                      ②二桥之父桥公身份不详,本文设定其为袁术部下大将军桥蕤。
                      ③孙策于纳大桥之次年遇刺身亡,有一男三女,生母、生年皆不详。几乎可以确定,除大桥之外,孙策必有其他配偶,然史籍缺载。为避免臆造数目与生平缺乏史载的历史人物而引起混淆,本文设定孙策元妻早亡,且为其中一男二女之生母,大桥为孙策幼女之生母。
                      ④周瑜在纳小桥十一年后病卒,有二男一女,生母、生年皆不详。从当时的社会婚俗、周瑜家世背景、纳小桥时的年龄等方面综合考量,周瑜很可能亦有其他配偶,然史籍无载。为避免臆造数目与生平缺乏史载的历史人物而引起混淆,本文设定小桥为周瑜的唯一配偶,是其三子生母。


                      IP属地:浙江100楼2015-07-26 15:45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101楼2015-07-26 15:45
                        回复
                          在皖城短暂停留期间,孙策上表朝廷,以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同时又派人将袁术余部及桥氏姊妹一并徙回吴郡。此后,军队复往西进,不久便得捷报,孙贲、孙辅在彭泽大破刘勋,刘勋走入楚江,从寻阳步上到置马亭,闻知孙策已克皖,遂逃往西塞山。
                          兵进寻阳,孙策与刘勋及黄祖长子黄射所率五千船军相遇,交锋不久,孙策即大破之。刘勋与刘偕北归曹操,黄射亦遁走。孙策俘获刘勋兵马两千余人,船千艘,士气高涨,直逼夏口。
                          十二月八日,孙策等到达黄祖驻地沙羡县。接连两日,双方按兵不动,互探虚实。十日晚,刘表遣从子刘虎、南阳韩晞率五千长矛兵赶至沙羡,来为黄祖前锋。
                          孙策得知此事,冷冷笑道:“隐忍八载,雪恨正在明朝。五千长矛,正可为我砥刃!”
                          “权必与长兄并肩奋战,誓报父仇!”孙权亦满目杀意。
                          见兄弟二人皆恚愤异常,周瑜遂上前劝道:“大兄与仲谋之恨,瑜感同身受。复仇虽为要切,然更须卫护自身。以瑜之见,与其和前锋交刃,未若借天时地利之便,于短兵相接之前,先行消耗之。”
                          “天时地利……”孙策抱臂沉吟,解意而笑,“然哉!时为隆冬,且处上风,正宜纵火放烟!”
                          “敌之前锋为长矛兵,我何不以弓弩手克之?明日放火后,便命弓弩手在前射箭,待两军交刃之时,五千长矛必所余无几矣!”孙权振奋道。
                          “然,此事便由仲谋部署!”孙策颔首而笑。


                          IP属地:浙江102楼2015-07-26 15:46
                          收起回复
                            大军启程不久,行在队伍最前的骑兵便来报告,称一支无名军躲在前方道旁树林中,欲发起偷袭,被探兵发觉后,未及交锋就四散逃去,只擒获数名散兵,留待孙策审问。
                            孙策见到俘虏,稍加诘问,便将其来历悉数探明:此军系严白虎余党,为广陵太守陈登所遣。陈登乃陈瑀从兄之子,因陈瑀此前被孙策大败,遂怀恨于心,图谋报复。陈登听闻孙策西征之事,以为其返回时必是人困马乏,便暗中召集严白虎余部,赠以印绶,命其埋伏于孙策东归路上,伺机偷袭。
                            听罢此事,孙策未发一言,端详着手中利剑,目光寒意更浓。


                            IP属地:浙江104楼2015-07-26 15:47
                            回复
                              兵临豫章地界,孙策欲顺势取之,自信华歆不能与已匹敌,又不愿伤及当地吏民,遂遣虞翻前去劝降,果成功而返。翌日,华歆亲自率官吏出城迎接孙策,孙策待之以上宾之礼。
                              正值此时,孙策收到王朗书信,劝其善待刘繇家人。孙权亦随之劝道:“刘正礼长子刘基年仅十四,姿容美好,志操雅尚,素有佳名,长兄何不善遇之?”于是孙策收载刘繇之丧,遣人将其还葬故乡东莱,并收留刘氏余众。
                              豫章既定,孙策将其一分为二,以孙贲为豫章太守,以孙辅为新置的庐陵郡太守,并将此事上表朝廷。此时,丹杨人僮芝在庐陵自署太守,拥兵自重,孙策遂遣孙辅领兵进驻南昌。


                              IP属地:浙江105楼2015-07-26 15: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