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吧 关注:32,898贴子:655,588

回复:【原创中篇历史小说】《濯瑜》(修改版)及后记《长怀无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群像】
《御龙吟》的视频素材取自《三国演义》,镜头的剪辑很是精要,在同素材群像中当属上品。此外,关于三国群像,还有一个以《御龙吟》为背景音乐的佳作《大江东去》,由于其中形象多为网友自选,这里就只贴下链接吧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Y-72bc__pE/《天下名将》的背景音乐原曲是《大江东去》,配以新词,视频素材则取自《三国》,又是一个奇妙的组合……中间又流露了一些瑜亮情结……以及曹刘的羁绊?不过最后的画面嘛……整体上也不失为一个制作精良的群像。总之,视频部分就以此作结吧。
25.《御龙吟》
视频来自:优酷


IP属地:浙江287楼2015-07-26 21:52
收起回复
    26.《天下名将》
    视频来自:优酷


    IP属地:浙江289楼2015-07-26 21:56
    回复


      IP属地:浙江290楼2015-07-26 21:57
      回复
        记忆里,第一次“与周瑜相遇”再平淡不过。初入小学那天,课间漫无目的地翻看刚刚分发的诗词读本,从中发现一首在当时的我看来篇幅“超长”的词。一时好奇,便借助书上的拼音,断断续续通读了一遍。那时,也不知赤壁何在,也不解怀古何谓,更不晓谁为公瑾,谁称周郎。总之,一切都朦朦胧胧,处于不知所云的混沌中……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周瑜的认知都无多少进展,不过是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渐次习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等几个相关成语,陆续学到“草船借箭”等若干经典故事,也便如通常所预期的那样,愈发崇拜孔明,顺带也牢记住“周瑜的性格特点: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后来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渐多,此况更甚,以致于每当想起那首迟迟未被讲授的词,便会对其中的嘉美歆羡之言不以为然……就这样,一个动辄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善妒小白脸形象在我简单无知的头脑里一成不变地存留了许多年。
        变化起于2009年夏,时逢中日合作的动画片《三国演义》热播。难得暑期清闲,我一集也不错过,天天收看。加上图像和声音的润饰,卧龙先生的形象在我当时的心目中可谓达到了光辉的极点。那日看完《卧龙吊丧》,心中颇感不快:周瑜之为人若此,如何值得孔明这般痛惜?进而回想起片尾最后一帧画面——瑜亮并立,便更觉不甘。这时,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书名忽然间浮上心头,激发出一丝好奇:那部史书是如何记述诸葛亮为周瑜吊丧的呢?由于这样一个疑问,我平生第一次翻开了《三国志》。


        IP属地:浙江291楼2015-07-26 21:59
        收起回复
          在《诸葛亮传》里查找无果,于是便去《周瑜传》中寻。“病卒”二字入目,我已然感到迷惑,而当快速浏览过前后文,亦不见片语及此,甚至不见载述诸葛亮何事时,我陷入了巨大的惊疑,随即从头开始逐字细读《周瑜传》……于是,这次一时兴起的《三国志》初探,不仅没有为我之前的疑问觅得答案,反而使我心中某些长期积存的稳定印象和固有认识彻底地倾覆、崩塌了。
          初次读完《周瑜传》,惊讶?欣赏?不平?困惑?一时间,大脑空白,感知能力似乎陷入了紊乱。我只知道,当我紧接着又下意识地去通读《诸葛亮传》时,尽管其记载较前者更为丰富详赡,尽管孔明的形象仍旧光辉熠熠,然而不知何故,我对其人却再不复有曾经的深挚了。我随即开始疯狂地搜寻、了解与历史上的周瑜有关的一切。欣赏,钦慕,惋惜,不平……种种情感在那段日子里都变得愈发强烈,远远超过了此前我对演义中的孔明积累数年的喜爱。
          我是因为历史与演义的巨大反差而喜爱周瑜的吗?历史上的周瑜之于我心,是否只是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崩塌之后所树立起来的替代品呢?我曾反复地思索、自问。反差所带来的惊异,无疑是最初的情感在短时间内燃起、炽热的引信,那时我对历史上的周瑜所能感知到的,只有其与演义中相关描述的种种不同,那时的一切心绪,无不产生于两种形象的对比之中。于是,对《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的怨愤产生了,且在此后持续了不短的时间……那么,对于历史上的周瑜,我所抱有的是和从前对演义中的诸葛亮一样的感情吗?不知何时,我已经过了那个可以毫无怀疑地崇信无故完美的神的年纪,转而开始欣赏真实存在过的优秀的人。大概正是在那次心灵地震之后,我意识到了这个变化。所以,当我发现了历史上的周瑜时,一点将其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的想法也没有了,因为那让我觉得可笑而厌倦。
          精神世界最初阶段的震动与变化大致如此。


          IP属地:浙江292楼2015-07-26 21:59
          收起回复
            三国的那阵动画风吹过之后,我强烈地想为历史上的周瑜写篇全面而详细的平反文章,然而草拟未久,2010年,电视剧《三国》又上映了。我多少期待着这部新作品能颠覆演义、复归历史,因此就停下手中的笔去观望——除了对演义的依旧因循,便是为迎合今人趣味而凭空增设的无端扭曲……真正属于历史的风采,此中有几何?既有的怨愤、新添的憾恨交织于心,我废弃了那篇未完成的初稿,因为在这部电视剧引起一段新的“三国热”时我才发现,这种列述常识般地说明“演义里是这样,历史上是那样”的文章已经被写得太多、太泛、太无关痛痒了。不过,写文的想法并未被一同废弃,只是,此文将不再是一篇扁平苍白的说明文,而将是一部力图还原展现周瑜一生的历史小说。
            写小说的想法并未被立即付诸实践,因为我深感时间不够,积累不足。落笔写作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其间我所经历的是人生中一个艰难阶段——高考复习。那些日子里,这个想法变成了一种支持我走下去的重要信念,而此后的经历显示,周瑜对我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先是在参观博物馆时开始对东汉、三国时期的文物格外留意,在毫无乐理基础的情况下学习古琴,后来就变得愈加广泛……时至今日,可以说,我对历史文化从有着泛泛的好感到倾注深挚的喜爱,对许多知识领域从陌生疏远到产生了解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想,其缘起无不归于当初因喜爱周瑜而对其相关诸事所作的种种探索。


            IP属地:浙江293楼2015-07-26 22:00
            收起回复
              对《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的怨怼与偏见是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逐渐释然的。正式提笔写作时,我已经比两年前理性许多,尽管那会儿还常常会因为看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之类的话而涌起一股莫名的悲愤,但已然对曾经被自己视为“恶源”、“罪魁”的作品和作者有了清醒的认识与理解,对其卓然的艺术成就有了心平气和的欣赏与认可:那从来都是演义,是有着时代与社会渊源的文学创作,是我自己当初没有明确这一前提,而误用历史的镜片去观察它,结果错失了文学的审美体验,得出一串“其大谬于历史”的无谓结论,该怨谁呢?若不是如此成功的文学描写促使我产生查阅史书的念头,谁知会否有此后的一切呢?所以,虽然最初是以怨愤为主导的情绪激发了我写小说的冲动,但真正开始创作之后,这种怨愤最终却消失了。小说的题目“濯”字当头,起先主要是因为我想借此作品“洗濯”演义对历史的种种“篡改”,而今日看来,这层意思已经变得非常次要而淡化。现在的“濯”字摆在这儿似乎有点浮虚——其意又当何解呢?大概代表着作者如今已摆脱了那些外因干扰,只是想纯粹地呈现自己心目中周瑜其人的一种心态吧。创作小说的过程,也是我对历史之周瑜的认知与衡量逐渐脱离演义这一坐标系的过程。惊异和怨愤可以激发最初的创作冲动,然而却是无法支撑真正的创作实践的,正如在演义与历史之间找不同所得出的干枯结论远远不能构成一篇小说。从2012年夏设计初稿框架到今日撰毕修改版后记,在三年的创作历程中持续给予我力量的,是爱。


              IP属地:浙江294楼2015-07-26 22:01
              收起回复
                如此看来,周瑜一生中似乎确无可被坐实为存在缺点的地方。然而,这就意味着完美吗?完美是什么呢?至少于我而言,这个词太过虚无缥缈,以至于它最多只能以模糊的状态偶尔闪现在我勉强的想象里,而从未能与现实中任何的客观存在相匹配。美的种类不可胜数,性情和才能的优长不一而足,一个在世间真实存在过的人,怎可能将此皆集于一身呢?运筹帷幄的从容潇洒与冲锋陷阵的骁勇果烈,豪门浮生的辉华盛大与山野幽居的淡泊宁静,庙堂尽忠的执着庄肃与江湖泛舟的逸迈放达,甚至英年早逝的缺然凄丽与含饴弄孙的完然安和……出于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很多美是相互矛盾、无法共存的,更不用说面对一个个体,把人类的各种优长都拿来与其比对,看其是否具备且达到怎样的水平了。尤其是面对而今只存在于有限记载之中的历史人物,隔着千百年岁月的烟尘,我们如何能看清那些失落于记载之外的细节里,还隐藏着怎样的瑜瑕呢?我不认为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什么人能担得起这可怕的“完美”二字。
                我爱周瑜,不是因为他完美;也不是因为他在和其他历史人物的对比中拥有什么首屈一指的优势——因某一人物是比较中胜出的强者而追捧之,在我看来与爱无关;更不是因为他在从古至今的社会舆论中占有强势的话语权——事实上他也没有。我爱周瑜,只是因为他美,因为他独一无二的美。


                IP属地:浙江296楼2015-07-26 22:02
                收起回复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其美的风貌自然也各有不同。那么,周瑜的美是怎样的呢?说到美,似乎通常会先从外在讲起,然而这里并不打算细谈这些:凭借《三国志•周瑜传》中那仅有的相关记载“长壮有姿貌”,其实我们根本无从了解周瑜之姿貌若何,无法确定时人眼中的“长壮有姿貌”在今人看来是否犹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比起自生命内部焕发出的美,一切外表的鲜华都太微不足道了。
                  周瑜其人整体的美学风格当如何描述呢?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谈到以李白和张旭、杜甫和颜真卿为代表的两种“盛唐”时,对二者分别有这样一些概括:前者“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无法可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可捉摸”,“超群轶伦、高华雅逸的贵族气派”,“是没有规范的天才美,自然美,不事雕琢”;后者“是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有法可依”,“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工整规矩的世俗风度”,“是严格规范的人工美,世间美,字斟句酌”。由此不难看出,此处所说的两种“盛唐”,其实就是两种美。脱离时代因素,仅从美学风貌角度来拾人牙慧地讲,我所理解的周瑜其美,在相当程度上便近似于前者之描述。


                  IP属地:浙江297楼2015-07-26 22:02
                  回复
                    周瑜的人生模式,可遇而不可求,后人可感慨之、欣赏之、追慕之……然而难以仿效之。虽美却缺乏示范价值的人生,在后世往往不会被掌握主流话语权的官方大力宣传,加之除了史书中的一篇传记和其他一些零星记载,周瑜本人无何创作传世,又归属于一个历来被视为“闰位”的政权,且命途短暂,身后世系湮没、苗裔无闻,没有代代子孙为之显扬褒美,因此从后世流传的角度来看,其本体是相对单薄而边缘化的。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段人生,注定不会成为经世致用、关乎宏旨的大篇章、大著述中的重彩,而倾向于更多地流转在较纯粹地因美而生的诗笔下。就是在这条自发的、无系统的、散珠式的流传途径中,周瑜的形象变得光华斑斓,余韵无穷。何以如此呢?只是因为文人墨客的丽辞雕饰或天才发挥吗?以我管见,其根由在于那被借以歌咏抒怀的对象之本体——历史上的周瑜,蕴含了多样化的美的特质与潜质。美适合被生动自然地展现,难以被条分缕析地阐释,尤其对于我这笔力滞拙又不擅思辨的人而言,即使强力为之,恐也终究徒劳。虽是这样,然行文至此,仍不免要勉为其难,来略谈一下周瑜之美:


                    IP属地:浙江298楼2015-07-26 22:03
                    回复
                      无论后世形象有如何纷繁的衍化,历史上的周瑜是一名将领,析其美,当自武始。独树一帜、力排众议所传达的,是一种卓拔秀出之美,而周瑜的两次重大战略建策“定议不送质”、“定议抗曹”莫不如此。
                      与众不同的声音背后,其隐性话语是自信和英勇,这贯穿在周瑜戎马生涯的始终,又构成了其人锐意进取之美,以一字概括之,便是“拓”。
                      虽然对当事人而言,战争包含着巨大的残酷,但是那吹拂着东风、闪映着火光、成就了年轻统帅的赤壁大捷,在后世人眼里几乎不可避免地绽放出浓郁的浪漫色彩。这传奇式的功勋,无疑成为周瑜人生中最夺目的一笔,尽展雄奇瑰伟之美。
                      然而,为将者如果只有意气风发、一蹴而就式的胜利,从审美角度观之,似乎还有所缺失。随后而来的南郡之争,暗淡于赤壁,亦艰难于赤壁。这场血战中的周瑜,跨马㧰阵,被创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呈现出迥异于赤壁时的雄烈刚毅之美。此役之胜,为耀眼的光芒增添了一抹苍厚底色,充实了对于一位名将的诠释,完整了对于一个英雄的定义。
                      周瑜命终三纪,其形象永远保持在少年、青年和壮年,极尽青春之美好,又因所处时局和己所从事,不流于徒以年少而动人的浮丽鲜浅。
                      较之于客观的生命状态,周瑜本身更大的美在于其气质性情。我不善饮,更不会品,然而却依稀可解“不觉自醉”。这得益于那若酒之人,想其慷慨豪爽、恢廓亲和、从容闲定、谦逊恭谨,如在目前,与相谈晤,当是何感?
                      君仁臣忠,已经是封建时代世人所期许的君臣关系,但周瑜与孙氏兄弟间的情义却还远不止于此。当“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的话出口,在这超越理想的知遇亲睦之美面前,忠诚所散发的道德光辉,一时间也显得黯然了。


                      IP属地:浙江299楼2015-07-26 22:04
                      回复
                        如果只是战功赫赫的将军、忠心耿耿的臣子,人生似乎还缺少一丝异彩,而小桥正是周瑜美学中恰如其分的别样点缀。仅就史册里那一笔带过的片语而言,这至多可算作美的潜质罢了。对于此二人之间的喜怒哀乐,后世人实则一无所知,然而即便如此,也因着趋善向美的心理自觉,生发出了众多关于英雄美人、才子佳人的绮思丽想。
                        说到才子,身为将领的周瑜是如何在后世的解读中分化出这一形象的呢?其人以金戈铁马为主调的一生,除却奏响过邂逅国色的燕婉插曲,还拨动着另一段雅意舒扬的泛音。一个将军的传记里出现“少精意于音乐”的记载,已然不常,而其后又附“顾曲”之事,虽着墨不多,却彻底焕显了身负武职的周瑜在其本业以外所流露的恬逸和雅之美。
                        周瑜之雅,不独体现于闻弦赏音的雅趣,也深深融渥在其处世方式之中——以盛筵礼故旧,亦以盛筵辞说客。此举若何?蒋干所称便是最佳注解。
                        好乐之典激起后世关于周瑜文思才情的想象,然而周瑜并未被累代的演绎与渲染扭曲成一个儒柔或者浮浪的文人,这自然归因于其将领身份,而亦在于其谈吐间自有一股俊爽之气。不论是一气呵成的独抒己见、一来一往的与人应对,还是掷地有声的笺疏文辞,周瑜之言议皆昭扬着雄健英发之美。


                        IP属地:浙江300楼2015-07-26 22:04
                        回复
                          审美的时间长了,渐渐地就不满足于只知其美,而欲知其所以美。周瑜在历史舞台上初次登场时,便已然是一个“英达夙成”的形象,仿佛确如瑾瑜般浑然天成,不知“天生周公瑾”之叹是否由此而发。从史书对周瑜的记载中,人们只能了解其功业事迹,领略其品格风采,而至于其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等,则始终是湮没于历史长河的暗线,后世不得而知。然而即使永远只能猜测、无法确证,我个人依然认为,对于周瑜,不应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周瑜之所以为周瑜,只是因为自身禀赋吗?只是因为所处时代吗?在其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中,是否已经埋藏了诸多远因呢?而在其没世之后的一千八百余年里,是否仍然潜隐着种种他故呢?何以周瑜,于我而言,或许是个终生求索不尽的命题。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喜爱,无论最初如何强烈狂热,终会随着时间流逝、心境变化而逐渐沉淀,变得平和疏淡,这与感情深挚与否无关。人往往随心转移着视线,期待着更多新的未知与精彩。在此后愈加辽阔而遥远的发现、探索之旅中,相信“何以周瑜”之于我心,也会因眼前坐标的不断宽广而自然变得愈加明晰,而在这个过程中的这个意义上的周瑜,大概会离我越来越远,也越来越近吧……


                          IP属地:浙江302楼2015-07-26 22:06
                          回复
                            公瑾啊,如此劳心的创作,有生以来这是第一次,而如此特殊的创作,一生之中或许也只有这一次了,但因为是写你,所以值得。然而,我的学识积累仍是远远不足,运笔行文犹有种种局限,怕是未能还原出你风神之万一呢。差可告慰的是,创作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正如我对于你的感情,仲谋早已发出了那样的感叹:“岂有已乎?”是啊,长怀无已。记得有次课上,王向远先生一句“不要做美的俘虏”,我听后颇以为意,不觉竟因此而自创出一条座右铭:欣赏美,守护美,创造美,不耽于美。现在回想发现你的整个过程,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你像迎送花香的风啊,无辜而自由;我像闻到蜜香的蜂啊,爱上你。我欣赏美了吗?毫无疑问。但是,我之一切所作所为,守护美了吗?创造美了吗?我是否做到了不耽于美呢?我不知道。
                            卷帘望望窗外,那游移于高楼大厦间、浮现在尘霾雾霭后的模糊月牙,与当年大江之上的朗朗皓月,分明是同一个啊!如是想着,虽然隔了漫长的时间、迢遥的空间,与斯人之存在远无交集,在这微渺朦胧的月光里,我也终是恬然而释怀地微笑了……


                            IP属地:浙江303楼2015-07-26 22:07
                            回复


                              IP属地:浙江304楼2015-07-26 2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