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78贴子:96,190

回复:为龙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
人物简介:曹操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人,他虽然是非常的奸诈狡猾,但是他的实力也是不可轻视
的,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还是要数那次的赤壁之战,曹
操把袁绍的几万兵马,毁灭的只剩下几百来个人乐,并且曹操自己也没有花多大的功夫,这可只
是个奇迹呀。曹操这个人还是非常求贤若渴的那种人
,总而言之曹操是一个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君主。
特点一:求贤若渴
故事一:曹操有一次把关羽给困到了山顶上,当时的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所以只好归降曹操,
他便提出了要求,可是曹操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并
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关羽,可是关羽还是坚持着如果找到刘备张飞就立即辞别曹操去
找他们两个,曹操非但没有生气,还夸关羽是非常的
有忠义的,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去找了刘备和张飞,并且杀了曹操的许多将士。
故事二: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庞德,曹操知道庞德是一员勇将,曹操便就想把庞德收到自己的阵营下,他便叫徐晃去挑战,并且故意
诈降,让庞德抢去了自己的寨子,趁着庞德设庆功宴的时候,来劫寨,庞德来不及防备,便就落
荒而逃。并且曹操贿赂了大臣,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
赂故意打败仗,张鲁听信谗言,便把庞德给赶了出来,曹操设下了陷阱俘获了庞德。庞德被俘后,
曹操亲自为庞德解开了绳子,庞德便顾顺了曹操。
特点二:忘恩负义
故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是怎么死的吧,是被孙权给杀死的,可是我认我背后的凶手确实曹
操。关羽在一次战争中被毒箭刺中了胳膊,而这时曹
操应该知道关羽的伤势,如果这个时候挑起战斗的话一定会拿下那座城的,曹操便写信让孙权出
兵,孙权便出了兵,关平劝关羽养伤要紧,不要去打
仗了,可是关羽不听,关羽轻视了孙权。可是没多久吕蒙就拿下了城池,关羽非常的吃惊也就被
敌人给俘获了,关羽确实是一位猛将,他宁死不屈,
孙权便杀了关羽。曹操得了关羽的首级,非常的高兴,庆幸敌人手下的一员大将死了,此时的他
没有一点伤心,没有感觉到内疚,没有觉得因为自己
和孙权联合才导致关羽死了。幸亏司马懿提示,是孙权想嫁祸曹操,曹操应该厚葬关羽,只不过
因为这个,曹操才用大臣之礼葬下了关羽。
故事二: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
人杀猪款待他们两个,自己就去买酒,但曹操却误以
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就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
为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
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
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378楼2015-07-28 13:36
回复


    379楼2015-07-28 13:37
    回复
      加了没有 我这显示不出来??


      380楼2015-07-29 06:53
      回复
        必要条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获得感性认识就要接触原始材料,即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是一个主要途径。作品读的越多,掌握的越牢固、越熟练,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也就越丰富越深刻。阅读古书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提高。但是这种感性认识又不同于死记硬背式,它必须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作为指导,而且又要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对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文字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也要有所了解,以便把读过的作品与常识部分互相印证,获得古代汉语的系统知识,是感性认识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我们要学好古代汉语,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383楼2015-07-29 07:33
        回复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是要多读只有读背才可以让自己有语感。最好是能做
          到倒背如流那样下来只要积累三五十篇古文自己的功底就有了。
          很多人拿着古文一不看注解而不明词义就是仰天长读结果读了很多
          破句也读错了很多字的读音。这样不但无益反而贻害。然而跟着张老师的
          学习一开始就对这些方面做了重要的说明。我想这对于我们以后研究古代
          画论应该有不小的影响吧。
          其次张老师还就文章的掌握上作了详尽的讲述让我感到受益颇丰。要理
          解文义把古文从头到尾一字一句解析一遍。包括写这篇古文的作者作者所处
          的时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正文中的任何疑难词义和年号、干支、
          地名、职官等等一切都要弄清楚查个明白所有似是而非的字词读音全部翻阅
          一下字典确证一下。
          这样相当于自己重新注释了一遍做到对古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就是动手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实有了上面的注释工作翻译这一步倒
          是不必要了。如果是对古文感悟力强也就是说学完三五十篇古文之后只要做
          了注释心里头就有了翻译的腹稿无须动手翻译。这是在跟随张老师学习过程
          后的感悟。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不管是学习古汉语、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
          史还是别的知识都应该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积累知识点而不能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384楼2015-07-29 07:34
          回复
            同时对于古汉语的学习我也有些自己的心得就是要多读和背。读的
            时候要如疯狂英语一样使劲的放声朗读同时要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因为这
            是加深古汉语学习非常有效地过程。
            学习古汉语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画论能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而且对于了
            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也是一条捷径。同时他也有助于我们与港、澳、台地区的
            文化交流与沟通。


            385楼2015-07-29 07:34
            回复
              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
              语气词发展历程
              在书面语言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在说话了,交谈了。据神话传说,人类的
              第一个声音是“吒”。但这只是传说,我们要从真实的史料中来得出有一定的说
              服力的观点。所以本文就从有文字记录后的历史开始讲起。
              先秦时语气词状况,这里我找了几篇文章统计了下数据,如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也”7次,“焉”2 次,“乎”1次,“繄”1次;
              《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中,“也”15次,“焉”10次,“乎”6次,“矣”3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也”4次,“哉”1次,“乎”
              1次,“已矣”1次,“也与”1次,“也者”1次;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也”28次,“焉”8次,“乎”3次,“矣”10次,
              “乎哉”1次,“与(欤)”11次,“然”1次,“夫”1次,“而已”1次,“而已
              矣”1次,“已”1次“盖”1次;
              《庄子·逍遥游》中“也”43次,“焉”4次,“乎”5次,“夫”5次,“哉”4
              次,“邪”2次“且”2次,“则已矣”1次,“而已矣”1次,“且夫”1次,”已
              矣“1次,”“为”1次,“者也”1次,“也夫”1次,“已”1次;
              《荀子·劝学篇》中“也”29次,“焉”8次,“乎”2次,“矣”3次,“兮”4
              次,“邪”1次。
              由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至战国时,古汉语中所用到的语气词以基本出现,
              还有一些语气词如“而、尔、耶、云、”等差不多也是在这时间出现的。有例可
              证:“而”:岂不而思?室是远而1;“尔”:定楚国,如反手尔2;“耶”:岁亦无恙
              耶?民亦无恙耶?圣亦无恙耶?3“云”:日云莫矣4等等。还有一些是利用通假字,例如,“尔”通“耳”,相当于“而已”,译为“罢了”,如在“定楚国,如反手尔”
              中“尔”就是通假字。
              通过上述例举,还可以看出,语气词的发展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并完备的,也
              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形成一个系统
              的体系并确定下来,而有些语气词也是在历史的删选中被淘汰了,例如“繄”,
              这个语气词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出现过后,在以后的篇章中就极少看到这个词
              了,几乎是没有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以后虽
              有增减,但此时以基本固定下来了。这种发展状况的形成也是有它一定的社会历
              史原因的。


              386楼2015-07-29 13:31
              回复
                最后从读者方面讲可以正确区分句读。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的,事实上,
                标点的产生远远晚于古汉语的文章的产生,那么,该怎么读这些没有标点的文章
                呢?那就需要习句读!而此时语气词的使用则会帮助读者正确诵读文章,例如在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一段话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这里的“也”就是表示停顿的语气词。一般而言,划分句读的规律中就有一条是
                1 选自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140页 2 选自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150页 “……者……也”可划分为一句。所以说,语气词的使用有助于读者的阅读。
                由此可见,语气词的发展变化不是偶然的,这是由历史的发展而影响的,这
                是一种必然的行进,是不可逆的。
                下面,本文就来说说古今汉语语法中语气词的比较状况。
                三、古今语气词比较
                历史的车轮的滚滚行进中,我国古汉语中的语气词渐渐消退了,但是在现在
                的普通话中还是有语气词的存在,其中最基本的就有六个“的、了、吧、吗、啊”
                还有一些是不常用的,如“罢了、嘞……”。那么古今汉语中语气词究竟有什么
                差别呢?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说。
                (一) 古今语气词系统中个体数的比较
                前文已说过,古今汉语中有各不相同的个体,那么着些个体中有没有联
                系呢?有从古至今都使用的个体吗?
                经过资料研究显示,古今汉语中有相同语气词的只有陈述语气词中的
                “而已”,其他语气词均没有相同的个体。
                古汉语中如: ①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国语·越语上》) ②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现代汉语中有如:
                ① 我只知道这些而已。
                ② 他不如此而已。
                但现代汉语中的“而已”多半是要与表示限制意义的副词(如“只”“不
                过”)配合使用,而古汉语中则不用受这一条件限制。
                那是否就认为古今汉语之间就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呢?其实不然,我国的
                文化是传承的,虽然期间又不断的变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其根源仍是连
                续不断的。因此,在古今汉语传承中,语气词也是古今相同的。例如:
                陈述语气词中表已然的“矣”与现代汉语中的“了”
                ①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喻老》)
                ②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③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也(《荀子·天论》)
                这三个“矣”,在翻译是都可译作“了”。它们或用于表示已经实现的事
                情或已经形成的事情,例①;或表示行将实现的事情或行将出现的情况,例
                ②;或表示在某种条件产生某种后果,例③。而这些与“了”在现代汉语中
                的作用可以分别一一对应起来,如:
                ① 树叶绿了。
                ② 他明年就大学毕业了。
                ③ 假如他能上场,他们对就不会输了。
                这三句话中的“了”于前文古汉语中的“矣”是相对应的。
                然而从上述的例证中不难发现,所谓的传承只是在某些意义上的相同。也就是
                说,再古今汉语发展中,一层不变保留下来的语气词个体是几乎没有的,正如廖
                振佑说:
                “古汉语语气词,可以说没有一个与现代汉语语气词完全相同。”1
                古汉语语气词的传承中,逐渐丢失了原来的个体,但它们的意义确是留了下来。
                所以。古今汉语的语气词个体中是有联系的,但这是某些意义上的相同,相同个
                1 选自廖振佑《古汉语特殊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4页 体,从上文可知,就只有一个“而已”。
                (二)古今汉语语气词语法作用的比较
                这个对比需从三方面来讲解。


                388楼2015-07-29 13:31
                回复
                  语法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语气词有二大语法特征。
                  一是附着性强,语气词能附在全句或句中词语的后面。
                  二是常常跟句调一起表达语气,有的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如“啊”,反
                  过来,有的语气词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如陈述句1
                  简单的讲解下:
                  第一点是作为语气词的定义来表示的,这里就不做赘述了。而第二点中,可以
                  从来两方面来说明。
                  <1>一种语气词表达多种语气。
                  在古汉语中,“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陈述语气
                  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祈使语气
                  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很普遍的,如:
                  “了”:他来了。陈述语气
                  别再哭了。祈使语气
                  <2>一种语气有多种语气词表达。
                  在古汉语中表现陈述句语气的有“也,矣,耳,已,尔,焉”等,而在现代汉语
                  中表述陈述语气的有“的,了,吧,呢,啊,嘛”等,这些例句比比皆是,这里
                  就不再赘述了。
                  由此可见,这两点语法特征是古今都有的,且是普遍存在的。
                  2、 语气词互补型的比较
                  什么叫互补性?就是在同类性质的语气词中,语气词a出现在甲句末尾而不出
                  现在乙句末尾,语气词b出现在乙句末尾而不出现在甲句末尾,我们就说ab在
                  选择语言环境时具有互补性。2
                  在汉语语法中,形成这种互补性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呢”
                  和“吗”在侧重于是非问时,用“吗”,如“你到过北京吗?”而不能说是“你
                  到过北京呢?”,与此相反,侧重选择问时,则多用“呢”,如“你去不去呢”而
                  不能说“你去不去吗?”
                  但是在古代汉语语气词体系中这种互补性却很少,一些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如
                  “‘与(欤)’、‘乎’、‘耶’、‘邪’,它们均可出现在‘是非问’‘选择问’等语言
                  环境中因而不具备互补性”3
                  3、 语气词的连用。
                  这个现象古今汉语都存在,主要用于加强语气,来表示一种更加强烈的感情,
                  在古汉语中有: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左传·僖公三十年》)
                  ②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
                  ?”(《论语·雍也》)
                  ③ 独吾君也乎哉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④ 语之而不惰者,气回也与
                  ..
                  !(《论语·子罕》)
                  1 该段引用自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33页 2 该句选自张先坦《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概要》四川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88页 3 选自选自张先坦《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概要》四川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89页 ⑤ 故先王明之,岂特玄之耳哉
                  ..
                  !(《荀子·正论》)
                  ⑥ 已焉哉
                  ..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⑦ 葬也者
                  ..
                  ,藏也;藏也者
                  ..
                  ,欲人之弗得见也。(《礼记·檀弓上》)
                  语气词连用在古汉语中是比较常用的,其中②③为三个连用现象。下面讲讲现
                  代汉语的语气词连用现象。如:
                  ① 这是真的吗
                  ..

                  ② 你吃饭了吧
                  ..

                  但是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比较少,不过在许多地方的发言中,语气词的
                  连用仍是比较常见的。
                  古今汉语语气词连用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连用的语气词都各自保留它们本
                  身所表达的语气,但是句子的重点一般是落于最后一个语气词上。”1
                  但是有一种语气词是古汉语中没有的,这是现代汉语的一种新创造,就是由于
                  连用而产生合音效果形成的一类语气词。这种例证很多,如“了啊→啦”,“吧唉
                  →呗”,“了哟→喽”,“么啊→嘛”。这些词语的出现是在经过了很久的连用中才
                  慢慢形成的,或许是在方言引入普通话中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就是有
                  这些语气次的发展,现代汉语中才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语气词。
                  语气词自产生以来,在战国时就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有深刻的社会
                  历史原因的。古今汉语语法中语气词的差异表明古代汉语语气词,除了陈述语气
                  词中的“而已之外基本没有相同的了。但在语气词语法的古今差异中,现代汉语
                  的互补性在古汉语语气词用法上却很少,而古汉语的连用现象广泛存在,现代汉
                  语却由于连用现象产生了新的一类语气词。古今汉语已相隔千年,虽然很多古汉
                  语中的语气词个体都不再使用,但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性让古今语气词有着很多共
                  通性。


                  389楼2015-07-29 13:32
                  回复
                    【参考文献】
                    张先坦《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概要》四川出版社/2007年10月
                    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廖振佑《古汉语特殊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张继定,刘永良,王明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年9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编
                    1选自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6月/152页


                    390楼2015-07-29 13:32
                    回复
                      《中国语文》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古汉语研究》季刊 湖南师范大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双月刊 北京语言大学。
                      《语文建设》月刊教育部主管语言文字报刊社。
                      《汉字文化》季刊 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
                      《语言文字应用》季刊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语文研究》季刊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修辞学习》双月刊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世界汉语教学》季刊 北京语言大学。
                      《民族语文》双月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方言》季刊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语言学》季刊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中文系商务印书馆。


                      393楼2015-07-29 13:33
                      回复
                        也申
                        2明,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没有奇闻轶事的史著,恐难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学
                        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
                        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
                        意足了”(参见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第
                        17-18页。)
                        近代以来,随着直接进入历史前台的群众队伍的规模日益扩大,自觉地总结历史经验教
                        训也越来越成为群众性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如前面提到的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和美化军国主
                        义侵略罪行的历史教科书的群众性抗议,就是鲜明的例子。而且,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史、
                        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等专门史研究的开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从那些专
                        门领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所谓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就是寻求导致国家兴衰存亡或个人成败得失的原因,也就是试
                        图探寻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实际上可以说是探
                        寻历史中的因果规律性。只是,那样的探寻往往只局限于凭主观的直觉去总结一些历史现象
                        和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原因和教训,而不是从根本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探寻,因此那
                        样分析出来的原因和总结出来的教训,往往不是很全面、很准确的,甚至还可能做出一些不
                        切实际的、错误的结论。例如,前面提到的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都认为希腊、特别是雅典实
                        行的那种民主制度是希腊、特别是雅典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或根本保证。可是,雅典最
                        终还是被斯巴达打败了,而希腊各城邦的民主制度最终还是不得不对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
                        的专制制度俯首称臣。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也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但它不是凭主观的直觉去总结,而是根
                        据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分析和总结。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为人
                        们科学地认识过去和现在,科学地预见未来,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引下
                        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科学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395楼2015-07-30 06:50
                        回复
                          作为思想观念的“大一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国土统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礼记·坊记》在政治概念上
                          它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尊天子一法度”在时间概念上它是指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
                          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汉书·董仲舒传》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进至于爵
                          天下远近小大若一”《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这种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秩序观念的
                          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分裂割据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所谓“白骨蔽于野
                          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关于分裂战乱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的形
                          象写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统一的政治秩序下社会生产的发展相对迅速民众的
                          生活相对安定国家的安全相对能得到保证。这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局面可以实现人们向往
                          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况。由此可见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以及对中央集权的追求使得统一既是统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观上也符合广大普通民众的意
                          愿。
                          正因为“大一统”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
                          主要标志所以自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华民
                          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的局面虽然不时出现但它始终无法为
                          人们所认可始终不能被承认为正常、合理的政治状态也始终被中华文化所排拒。即便是
                          在分裂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也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并以炎黄
                          之后自居诸葛亮倡导“还定旧都汉室可兴”前赵刘渊以黄帝之后自居后赵石勒赞赏
                          刘邦不封六国之后前秦苻坚渴求“平一六合”等均为明证。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宁
                          合不分的愿望是多么顽强而普遍。这种强烈的“统一”意识还反映在人们对“正统”观的理
                          解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古代“正统”说的主导倾向就是为“大一统”观念作历史哲学层
                          面的论证。所谓“正统”就是指“王者大一统”。正如欧阳修所说“夫居天下之正合天
                          下于一斯正统矣。尧、舜、夏、商、周、秦、汉、唐是也。虽始不得正统卒能合天下于
                          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统论下》。
                          千百年来这种以“统一”为“正统”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认同国家统
                          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


                          397楼2015-07-30 06:52
                          回复
                            继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看追求统一、维护统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取向。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既为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也为人们参与这一历
                            史活动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手段与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也是深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大统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政治版图
                            并为中华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资源。自夏商周以来中国
                            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权
                            的大一统帝国创造了条件而自秦汉以降儒家的“大一统”文化价值观更是一以贯之支
                            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成为传统政治运作的至上原则和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历
                            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成果各少数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华一体的民族
                            大家庭为其发展的归宿从而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拓展。换言
                            之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深入人心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谐的基础上互动互补
                            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政治与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坚持国家统一大势的健康发展、增进各民
                            族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没。到了近代中国虽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但中华
                            民族始终保持着国土的基本统一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这不能不归功于以统一为宗
                            旨的中华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了长期的历史连续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
                            的文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有一个不断充实、扩
                            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不断成熟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汇聚沟通由点及面由内向外不断辐射不断扩散如此循环
                            往复逐渐将旧的边缘消融为新的中心中华民族实体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和巩固。因此历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
                            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虽曾作为与“华夏文化”对立的一极受到排斥但最终还是在
                            不断扩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统”的格局中得到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文明不但一直没有出
                            现断裂而且不断进行更新不断增加新的活力。可见正是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创造力与
                            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得国家统一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逆转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400楼2015-07-30 06:53
                            回复
                              古代汉服文化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二、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三、基本结构
                              1、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2、体服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chan yu)、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
                              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


                              401楼2015-07-30 0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