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79贴子:96,189

回复:为龙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砚的种类
砚台是磨墨、盛墨用的必备工具最名贵的砚台是端砚和歙砚。
端砚产于端州即今广东省肇庆高要县。端砚的特点“体重而轻
质刚而柔磨磨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端
溪砚史》也就是说好的砚台质地细腻磨墨时既发墨容易磨的
浓又没有声响而且墨还不易干燥。因此端砚的湿润细腻是驰名中
外的最佳品。但价格昂贵是收藏家的珍品不是初学者应该追求的。
歙砚产于安徽婺源县古属歙州质地坚润。宋代蔡襄、苏轼都
有诗盛赞歙砚也是上好的佳品但质地略逊于端砚。
13 另外还有山西绛县的澄泥砚、甘肃临洮的洮河砚以及用砖瓦式
的土坯烧制的普通砚台叫砖砚或瓦砚。
二、砚台的选择及使用方法
对于初学毛笔字的人来说砚台无需考究一般的砖瓦砚就可以
了。不要选雕龙刻凤的工艺砚选普通的圆形带盖、壁薄池深的为好。
一者盛墨多利于写大字二者用完了一盖既防止干燥又不易落
灰。
选购时要注意砚面平整不能有裂缝石质细腻但又不光滑如
镜太光了磨墨不下墨但又不能太粗糙砚面粗糙磨墨声大磨
出来的墨粒太粗影响墨韵还会伤笔毫。
初学者如果用普通墨汁练字选用了一个类似于小碟子的容器
也行只要能盛墨汁、能掭笔便可以了。
砚台要注意经常清洗保持砚面的清洁。砚池中宿墨干涸后不洗
干净再倒入墨汁重新使用墨汁里会出现好多小颗粒一者伤笔二
者胶重书写时笔不舒畅三者书作在装裱时会因墨粒而跑墨。因此
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的说法。
洗砚也很有讲究一不可用开水洗砚二不可用硬布或杂物擦洗。
古人很爱惜砚台用莲蓬去子以后的软壳洗砚现在可用塑料海绵来
洗。如果砚台里宿墨干涸太久已成硬块切不可用铁丝刷或利器去
剔刮可在温水或清水中浸泡待墨块松软后用塑料海绵擦洗干净。
第五节 镇纸
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
14 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
一、镇纸的起源
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
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
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
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最初的形态基本上是青铜器等金属制造明清逐渐发展采用玉质、石
质、瓷器、紫檀木、乌木等材料制作的其中以石质的为多在造型
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砚之风日盛及对联的广泛应用镇纸也以长条形
为主更是以成对的形式为主上面刻诗词格言或画竹梅菊兰之类
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性特别是摆设很讲究的书房里镇纸在体现
主人爱好、情趣等方面当有画龙点睛之妙。
二、镇纸的选择和使用
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镇纸对于初学者可以不作为考虑
的范围之类。当然如果有财力、有机缘收纳一个颇具特色的镇纸
为书画生活增添色彩倒也不是为一件好事。一般来说可以先考虑
普通木质镇纸价格相对便宜且颇能营造出笔墨生香的意蕴。至于
玉石、金属、紫檀木等镇纸价格稍贵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不做一一说明。总之想练好字最重要的是坚持至于外在的物件
随心就好。


222楼2015-07-26 06:56
回复
    砚的种类
    砚台是磨墨、盛墨用的必备工具最名贵的砚台是端砚和歙砚。
    端砚产于端州即今广东省肇庆高要县。端砚的特点“体重而轻
    质刚而柔磨磨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端
    溪砚史》也就是说好的砚台质地细腻磨墨时既发墨容易磨的
    浓又没有声响而且墨还不易干燥。因此端砚的湿润细腻是驰名中
    外的最佳品。但价格昂贵是收藏家的珍品不是初学者应该追求的。
    歙砚产于安徽婺源县古属歙州质地坚润。宋代蔡襄、苏轼都
    有诗盛赞歙砚也是上好的佳品但质地略逊于端砚。
    13 另外还有山西绛县的澄泥砚、甘肃临洮的洮河砚以及用砖瓦式
    的土坯烧制的普通砚台叫砖砚或瓦砚。
    二、砚台的选择及使用方法
    对于初学毛笔字的人来说砚台无需考究一般的砖瓦砚就可以
    了。不要选雕龙刻凤的工艺砚选普通的圆形带盖、壁薄池深的为好。
    一者盛墨多利于写大字二者用完了一盖既防止干燥又不易落
    灰。
    选购时要注意砚面平整不能有裂缝石质细腻但又不光滑如
    镜太光了磨墨不下墨但又不能太粗糙砚面粗糙磨墨声大磨
    出来的墨粒太粗影响墨韵还会伤笔毫。
    初学者如果用普通墨汁练字选用了一个类似于小碟子的容器
    也行只要能盛墨汁、能掭笔便可以了。
    砚台要注意经常清洗保持砚面的清洁。砚池中宿墨干涸后不洗
    干净再倒入墨汁重新使用墨汁里会出现好多小颗粒一者伤笔二
    者胶重书写时笔不舒畅三者书作在装裱时会因墨粒而跑墨。因此
    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的说法。
    洗砚也很有讲究一不可用开水洗砚二不可用硬布或杂物擦洗。
    古人很爱惜砚台用莲蓬去子以后的软壳洗砚现在可用塑料海绵来
    洗。如果砚台里宿墨干涸太久已成硬块切不可用铁丝刷或利器去
    剔刮可在温水或清水中浸泡待墨块松软后用塑料海绵擦洗干净。
    第五节 镇纸
    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
    14 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
    一、镇纸的起源
    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
    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
    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
    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最初的形态基本上是青铜器等金属制造明清逐渐发展采用玉质、石
    质、瓷器、紫檀木、乌木等材料制作的其中以石质的为多在造型
    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砚之风日盛及对联的广泛应用镇纸也以长条形
    为主更是以成对的形式为主上面刻诗词格言或画竹梅菊兰之类
    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性特别是摆设很讲究的书房里镇纸在体现
    主人爱好、情趣等方面当有画龙点睛之妙。
    二、镇纸的选择和使用
    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镇纸对于初学者可以不作为考虑
    的范围之类。当然如果有财力、有机缘收纳一个颇具特色的镇纸
    为书画生活增添色彩倒也不是为一件好事。一般来说可以先考虑
    普通木质镇纸价格相对便宜且颇能营造出笔墨生香的意蕴。至于
    玉石、金属、紫檀木等镇纸价格稍贵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不做一一说明。总之想练好字最重要的是坚持至于外在的物件
    随心就好。


    223楼2015-07-26 06:56
    回复
       不是每个图书馆长都是学问家,但是很多学问家都当过图书馆长,比如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陈垣诸先生,当然,还有我要推荐的这位,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此书原是大学讲义,按蔡尚思的说法,是民国流传最广的中国文化史。此书创稿于1919年,此后多次增订再版,引用资料从经史、杂纂,到国外汉学家论著、近代报刊等,搜罗至广,参考书目600多种。缪凤林曾评价此书说:“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涵蕴富而义类宏,近百年来所未有之大著作也”。不止当时的近百年,此书出后,到现在也过了快90年,中国仍然没有一部新的象样的文化史。我翻过一些教材性质的中国文化史以及一些快枪手炮制的所谓中国文化通史,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惨不忍睹。在这种情况下,柳诒徵的这部书就仍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尽管他使用的是文言,但并不晦涩。开篇的几章建议跳过不读(周代以前的部分),喜欢看老套神话和过期节目的还是可以读。但从周朝开始,尤其是中古近古部分,柳著值得精读。据说,柳曾为找回南京图书馆藏而不惜向权贵下跪,他实际是将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信仰,一种犹胜生命的信仰。如果我们读完此书,也可以直接看到他那颗仍然跳动在纸张油墨之间的文心。


      232楼2015-07-26 06:59
      回复
         不是每个图书馆长都是学问家,但是很多学问家都当过图书馆长,比如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陈垣诸先生,当然,还有我要推荐的这位,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此书原是大学讲义,按蔡尚思的说法,是民国流传最广的中国文化史。此书创稿于1919年,此后多次增订再版,引用资料从经史、杂纂,到国外汉学家论著、近代报刊等,搜罗至广,参考书目600多种。缪凤林曾评价此书说:“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涵蕴富而义类宏,近百年来所未有之大著作也”。不止当时的近百年,此书出后,到现在也过了快90年,中国仍然没有一部新的象样的文化史。我翻过一些教材性质的中国文化史以及一些快枪手炮制的所谓中国文化通史,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惨不忍睹。在这种情况下,柳诒徵的这部书就仍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尽管他使用的是文言,但并不晦涩。开篇的几章建议跳过不读(周代以前的部分),喜欢看老套神话和过期节目的还是可以读。但从周朝开始,尤其是中古近古部分,柳著值得精读。据说,柳曾为找回南京图书馆藏而不惜向权贵下跪,他实际是将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信仰,一种犹胜生命的信仰。如果我们读完此书,也可以直接看到他那颗仍然跳动在纸张油墨之间的文心。


        233楼2015-07-26 06:59
        回复
          请给为龙吟MV加精品
          没更完的我都会上来继续更得


          234楼2015-07-26 06:59
          回复
            请给为龙吟MV加精品
            没更完的我都会上来继续更得
            知道吧主很忙


            235楼2015-07-26 07:00
            回复
              请给为龙吟MV加精品


              236楼2015-07-26 07:00
              回复
                为龙吟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AuKEBz02Uw/


                237楼2015-07-26 07:01
                回复
                  谢谢帮顶


                  239楼2015-07-26 07:10
                  回复
                    古汉语
                    形容词用作动词
                    v形容词用作动词,也有用作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v(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具有跟原形容词意义有着密切关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之间是一般的动配关系。例如:
                    ①倾夺邻国,而雄诸侯。(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例①“雄”本是强有力的,杰出的意思,这里解作称雄,“雄诸侯”就是在诸侯间称雄。例②“多客”就是有许我食客。例③“远小人”就是远离小人。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是以令吏人完各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子产坏晋馆垣》)
                    ②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韩之战》)
                    ③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留侯世家》)
                    ④上求鱼,臣干谷。(《说山训》)
                    例①“高”“厚”是使动用法,是使其闬闳高,使其墙垣厚的意思。例②“深之”是使寇深入(国土)。例③“固项王意”是使项王的想法坚定,例④“干谷”是使河谷干涸。
                    有时用作使动的形容词可以不带宾语。
                    ①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②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且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例①“贫”用作使动,是说使能作到强本工用者贫困。使②“可大”“可小”是可以使之大,可以使之小的意思。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 文帝繇系奇烃之,拜为中大夫。《张释之列传》)
                    ② 东海莫不贤知其母。(《严延年传》)
                    ③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路温舒上汉宣帝书》)
                    ④ 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夫子加齐之卿相》)
                    例①“奇释之”是说认为张释之异乎常人。例②“贤知其母”是说认为其母贤惠,明智。例③“羞文学”是说以从事文学为羞耻,“贱仁义之士”即认为仁义之士低贱,“贵治狱之吏”即认为治狱之吏高贵。④“异”宾语没有出现,“不异”是说不感到奇怪
                    v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例如:
                    ①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放》)
                    ②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八十章》)
                    ③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滕文公下》)
                    ④ 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势不便也。(《韩非子•观行》)
                    ⑤ 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
                    ⑥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同上⑤)
                    例①“美政”“美俗”讲的是儒家的行为。由于儒家主张经世匡俗,所以“美”是使动用法,“美政”是使政治美好,即修明政治;“美俗”是使风俗美好,即匡正风俗。则②讲的是老子的出世思想。由于老庄主张因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甘”“美”都用作意动。例③“请轻之”指的是减轻赋税,所以“轻”是使动用法;例④的“轻”“重”讲的是乌获的主观感受,所以是意动用法,例⑤“远”是使动,例⑥“远”则是意动,也是由上下文义判定。


                    241楼2015-07-26 13:05
                    回复
                      ④ 良庖岁更刀,割也;施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例①②构成对主语的解释性判断。③④构成说明原因的判断,主语表示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判断句,名词性谓语前可以使用副词或语气词,但它们不是修饰名词,而是修饰整个名词性谓语。例如:
                      ① 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韩非子•定法》)
                      ② 夺项王天下进,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③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
                      ④ 汝诚人邪?(《段太尉逸事状》)
                      ⑤ 此宜禽兽夷狱所不忍为。(《柳子厚墓志铭》)
                      ⑥ 晋楚唯天所授。(《左传•成公十六年》)
                      v这些例句中的“皆”、“必”、“非”、“诚”、“宜”都是副词,不能看成判断词;“唯”是语气语,也不要看成判断词。
                      第四节 语 序
                      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汉语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它在句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后。总的说来,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语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了。了解这些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重要意义。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把文言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
                      ③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④ “许子冠首?”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孰”、“曷”、“恶”比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是遇到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② 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工春秋•任数》)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①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② 许子奚为不自织?(同⑧)
                      ③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二) 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② 予不屑之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不”字。


                      245楼2015-07-26 13:06
                      回复
                        ① 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未”字。
                        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②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③ (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上三例否定词用“莫”字。
                        ①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 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在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无(毋)”字。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③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④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秦策》)
                        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几个否定词,一般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置的问题。
                        这样看来,在第二条规律中,否定必须是“不”、“未”、“莫”、“无(毋),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但是,也并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先秦文献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
                        ② 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③ 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置的有57置例,后置的有37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
                        (三) 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② 岂不俗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③ 舍其旧而新是谋。(《城濮之战》)
                        ④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⑤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⑥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字,尤加强度。”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例如:
                        ①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 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 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公七年》)
                        ⑥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工,并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现代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在文言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更多的字组成。这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例如:
                        ① 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左传•成公二年》)
                        ③ 晋士庄了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导志者,有如此盟!”(《左传•襄公九年》)
                        ④ 公子趋进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同③)
                        这几个例子中的宾语都是偏正词组。①“瞻”的宾语是“余马首”。例②“利”的宾语是“吾子戎车。”例③“听”的宾语是“晋命”。例④“从”的宾语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这个复杂的“者”字词组。
                        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夫,指示代词。
                        ②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③ 康公我之自出。(《左传•成公十三年》)


                        246楼2015-07-26 13:06
                        回复
                          例① 介词“为”的宾语是“夫人”。例②介词“与”的宾语是“戎狄”。例③介词“自”的宾语是“我”,句的意思是说秦康公是我晋国嫁秦的女子穆姬所生。
                          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宾语前置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②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周南•葛覃》)
                          ③ 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韩之战》)
                          ④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 前一个代词“是”是“征”的宾语,代包茅;后一个“是”是“问”的宾语,代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件事。例②两个“是”均代葛这种植物,分别作“刈”和“濩”的宾语。例③④中的“是”作介词“以”的宾语。
                          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大都是上古汉语句式的一些残留。例如:
                          ①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
                          ②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月》)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韩之战》)
                          ⑤ 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
                          ⑥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
                          这六例中,前四例的介词分别是“以”、“自”;后二例的介词是“于”,它们的宾语都在它们前面。
                          v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v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都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说的。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受事。
                          古今的被动句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没有结构标志,一类有结构标志。没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只能通过上下文意去了解主语的被动性质。


                          247楼2015-07-26 13:06
                          回复
                            v用“被”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式汉末才开始出现,六朝以后使用渐多。例如:
                            ①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②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v“被”也可以和“所”合起来使用,构成“被……所……”式被动式,“被”后引进主动者,“所”则加在谓语动词前。“被……所……”式被动句六朝时开始出现,唐宋时代使用较多。例如:
                            ① 吴郡顾士端……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颜氏家训•杂志》)
                            ② 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高僧传•卷七•昙谛》)
                            ③ 某弟今被贼所杀,夜来梦属之言,必应时也。(《敦粕变文集》卷八)
                            v这种格式的被动式可能是由“为……所……”类化而来。“被……”后引进主动者和“被……所……”式被动句都是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中出现的,一般的文言文仍然较多地沿用其其他几种被动式。
                            v第五节 双宾语
                            v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近宾语往往指事物。现代汉语中具有给予、告知、教示义的动词往往可以带双宾语,如“给我一本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赵老师教我们英语”。古汉语中具有同样意义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种情况的双宾语,可以说古今基本一致,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这种双宾语与现代汉语出入较大,值得特别加以注意。
                            v(一) 古汉语中具有人予义的动词“赐”、“与”、“予”、“遗”(通“ ”)、“贻”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给予的对象,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例如:
                            ① 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
                            ② 赐赵夙耿,赐毕万魏。(《史记•晋世家》)——赵夙、毕万,人名;耿、魏,地名。
                            ③ 文公与之处。(《许处》)
                            ④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 汤使遗之牛羊。(《孟子•滕文公下》)——汤,指商汤,商代国君;之,代葛国国君葛伯。
                            ⑥ 李斯遣人遗非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⑦ 贻我彤管。(《诗•邶风•静女》)


                            250楼2015-07-26 13:07
                            回复
                              •代词“我”“予”“余”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在先秦时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朕”在秦以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并非皇帝专用,所以在例④中屈原可以自称为“朕”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例如:
                              ①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吕相绝秦》)
                              ②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孙子列传》)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留侯世家》)
                              ⑤吕后真而主矣。(同④)
                              ⑥必然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其中“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多作定语。
                              •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之”等。“其”主要充当定语。例如:
                              ①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城濮之战》)
                              ②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孟子·离娄下》)
                              例①“其”代“民”,例②“其”代妻与妾的良人,均指人,充当定语。“其”还可以充当主谓词组成分句的主语。例如: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史记·项羽本纪》)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史记·陈涉世家》)
                              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④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城濮之战》)
                              例①②中的“其怒”“其贤”“其死”是主谓词组充当宾语,“其”是主谓词组的主语。例③④中的“其”充当分句的主语。
                              •“厥”的语法功用大致和“其”相当,在句中充当定语。例如: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吕相绝秦》)
                              •在上古汉语里,“其”不用于宾语,充当宾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之”。例如:
                              ①越石父贤,在缧绁(leixie,囚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 (《管宴列传》)
                              ②蒍(wei)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城濮之战》)
                              •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和充当兼语式中的兼语,也是“之”的语法功能,这种功能是和“之”充当宾语的功能相通的。例如: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③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请往。(《礼记·檀弓上》)
                              ④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上书谏吴王》)


                              252楼2015-07-26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