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f1吧 关注:314贴子:41,266

回复:【燃晨】————外国名著选段————【第一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选段
现在,我稍微得到了些安慰。就是说……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可我知道他已经回到了他的星球上。因为那天黎明,我没有再见到他的身躯。他的身躯并不那么重……从此,我就喜欢在夜间倾听着星星,好象是倾听着五亿个铃铛……
  可是,现在却又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我给小王子画的羊嘴套上,忘了画皮带!他再也不可能把它套在羊嘴上。于是,我思忖着:“他的星球上发生了什么事呢?大概小羊把花吃掉了吧……”
  有时我又对自己说,“绝对不会的!小王子每天夜里都用玻璃罩子罩住他的花,而且他会把羊看管好的……”想到这里,我就非常高兴。这时,所有的星星都在柔情地轻声笑着。
  忽而我又对自己说:“人们有时总免不了会疏忽的,那就够戗!某一天晚上他忘了玻璃罩子,或者小羊夜里不声不响地跑出来……”想到这里,小铃铛都变成泪珠了!
  这真是一个很大的奥秘。对你们这些喜欢小王子的人来说,就象对于我来说一样,无论什么地方,凡是某处,如果一只羊(尽管我们并不认识它),吃了一朵玫瑰花,或是没有吃掉一朵玫瑰花,那么宇宙的面貌就全然不同。
  你们望着天空。你们想一想:羊究竟是吃了还是没有吃掉花?那么你们就会看到一切都变了样……
  任何一个大人将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问题竟如此重要!
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也最凄凉的景色。上一页跟它前一页的景色是一样的。我再画上一遍,是为了引起你们注意。这里,就是小王子在地球上出现,然后又消失的地方。有一天,你们若去非洲沙漠旅行,请仔细认一认这个景色,免得当面错过了。你们若有机会经过那里,我请求你们,不要匆匆离去,在这颗星下守候片刻。倘若有个孩子走到你们跟前,倘若他在笑,有一头金发,不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你们就可清到他是谁了。那时,劳驾你们!不要让我老是这么忧伤,赶快写信告诉我;他回来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5-07-11 17:11
回复
    选段一
    车过名古屋时下起了雨。我看着在发暗的玻璃窗上划线的雨珠。如此说来,出东京时也好像下雨来着。我想着在各种地方下的雨:下在森林中的雨,下在海面的雨,下在高速公路上的雨,下在图书馆上的雨,下在世界边缘的雨。
    我闭目合眼,释放身体的气力,缓松紧张的肌肉,倾听列车单调的声响。一行泪水几乎毫无先兆的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感触。它从眼睛里溢出,顺着脸颊淌到嘴角停住,在那里慢慢干涸。不要紧的,我对自己说,仅仅一行。我甚至觉得那不是自己的泪水,而是打在车窗上的雨的一部分。我做了正确的事情吗?
    “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叫乌鸦的少年说,“你做了最为正确的事情。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你那么好。毕竟你是现实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可是我还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我说。
    “看画,”他说,“听风的声音。”
    我点头。
    “这你能办到。”
    我点头。
    “最好睡一觉。”叫乌鸦的少年说,“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选段二
    纵使那样,也就是说纵使你的选择和努力注定徒劳无益,你也仍然绝对是你,不是你以外的什么。你正在作为自己而向前迈进,毫无疑问,不必担心……即使不遇上我,你也一定能化险为夷。为什么我不明白,但总有这个感觉。你这个人身上有叫人这么想的地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5-07-11 17:20
    回复
      时代背景
      中文版封面
      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和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文艺界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局面。斯大林时期的国家用“一统化“思想教育青少年,尤其重视文学艺术在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斯大林要求文学作品要“追求直接的宣传目的“,许多作品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向青年灌输“共产主义理想“。官方强调文学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文学艺术要完成这种教育功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塑造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英雄人物。这一时期,苏联文学的主题是歌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歌颂党和领袖,塑造苏维埃新人的光辉形象,苏联文学的任务就是根据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绝对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物并把他描绘得真实可信。奥斯特洛夫斯基响应官方的号召开始撰写《钢铁》,保尔朴素的阶级感情、狂热的献身精神、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正是斯大林推行其路线所需要的。
      个人背景
      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瘫痪卧病在床,双目失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当时的时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但他把小说写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丢失。但这并没有挫败他,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完成。故事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15-07-16 15:45
      回复
        名人点评


        27楼2015-07-16 15:46
        回复
          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
          ——张洁:摘自综合报道《一本书,两国事,三代人》,《北京青年报》,2000年2月16日
          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肖洛霍夫说它是“生活的教科书“。但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它只是“斯大林的宣传机构炮制的神话“,马克·斯洛宁说它“文笔平淡,结构松散“,列·费·叶尔绍夫说它“简洁明快,几乎只用动词“。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
          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应该是丰富的艺术审美性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统一体,而不应该成为某种意志的传话筒,俄罗斯经典的文学作品正是这样的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对广袤的俄罗斯黑土地的眷念、对苦难的直面、理想的向往、肉体的欲望、精神的追求、绵延诗意的流淌、焦灼心灵的奔逃等等,都被大师们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而《钢铁》在思想上、在艺术上显然都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钢铁》是一部好书,保尔是一位英雄,但是,《钢铁》的艺术性不足,英雄形象还不够丰满。因此,《钢铁》与文学大师笔下的经典著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还称不上文学经典。
          影响
          在苏联,作者 1936 年 12 月 22 日去世前的两年间,小说用各种语言重印重版了 50 次。在苏联解体之前,这部著作先后用 61 种文字印行了600 多次共 3000 余万册,同时流传国外。 这部世界名著的中文译本在我国出版,历经半个世纪,粗略统计大概也有二十余种译本。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8楼2015-07-16 15:47
          回复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http://tieba.baidu.com/p/3898323995?fr=frs


            29楼2015-07-16 15:49
            回复
              8.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
              ~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
              ~
              作品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5-08-01 11:10
              回复
                9.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佳丽、瑞德、艾希礼、梅勒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
                写作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摧毁了佐治亚乃至整个南方的经济,黑奴重新获得自由,昔日奴隶主养尊处优的好时光随风而逝,飘得远远的。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放下臭架子,努力奋斗,不然只有死路一条,连亚兰大上流社会的中坚分子也不得不降贵屈尊,卖糕饼的卖糕饼,赶马车的赶马车。为表现这个主题,米切尔还向读者描述了美国南方的许多迷人之处,生动再现了美国佐治亚州内战时期、重建时期的生活。表现了一个传统社会的崩溃瓦解,人们又如何应付这场社会巨变的艰辛过程。 小说《飘》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的。
                ~
                点评
                二十世纪美国文坛,现实主义文学长足发展。作为通俗小说的典范作品,《飘》也就被搁置在了一个十分耀眼的位置。《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以南方的社会生活为生活环境的全景社会小说。小说全面展现美国南方社会风貌以及各色人物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命运变迁,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在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变化,揭示了不同的性格所必然走向的不同的命运安排。作者运用女性所特有的观察视角,细微而又深刻地描写了以斯佳丽为中心人物,以瑞德、梅勒妮和艾希礼为主要性格人物的社会活动,通过他们的社会活动,展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画面,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走向。
                ~
                影响
                《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这部经久不息的小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电影又名《乱世佳人》。作品通过一幕幕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细腻逼真的人物形象,用诗一般的语言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5-08-01 1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