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69贴子:74,376
  • 14回复贴,共1

【转】浅评司马迁伪造先祖世系与传说的可信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玉壶九千
内容摘要:一 浅评司马迁伪造先祖世系与传说的可信度 一,司马迁先祖及少梁司马氏家族世系考作者:玉壶九千 .民间造假:北宋之后,修谱者造假,是为了光宗耀祖,显耀门庭。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不要迷信书,不要迷信宗谱家谱。


1楼2015-06-05 08:37回复
    浅评司马迁伪造先祖世系与传说的可信度
    一,司马迁先祖及少梁司马氏家族世系考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随会奔秦是在周襄王三十二年(西元前620年),也就是秦康公元年。少梁即古之梁国,周襄王十一年(西元前641 年)为秦穆公所灭,改称少梁。周顷王二年(西元前617年),晋国攻取少梁,司马氏家族就是于此时入居少梁城,同族共居并未分支。到了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司马氏家族也开始分支。
      司马迁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笔者就此查阅了大量先秦史书,却不见卫国司马氏的记载。赵国除了司马迁介绍的司马蒯聩外,司马氏见于史书的还有司马浅、司马尚及秦朝末年的司马昂。秦国的司马氏较多,早期有名将司马唐、司马错、司马梗、司马靳和秦朝末年的司马欣、司马昌。因为卫国无司马氏的记载,疑为司马迁误把中山写成了卫。但是卫国的地望从西周开始虽经几次迁移,始终都在今河南境内,与位于河北的中山国似乎没有多大关联,如果不是司马迁笔误,那么很可能当时的中山国也称“卫”,但这似乎又过于牵强,因为通读先秦史书,并无中山国亦称卫的记载。另一种可能就是“卫”为“魏”之误,如卫国实为魏国,在“魏”者相中山,那就说得通了。中山国有司马赒、司马憙、司马子期。此外散见于先秦史书中的司马氏还有宋国的司马牛、齐国的司马悍、楚国的司马翦,此三人是否为少梁司马氏我们不得而知。


    2楼2015-06-05 08:38
    回复
       那么,《史记》中的“在卫者,相中山”到底是司马迁的笔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笔误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司马迁毕竟是位严谨的史学家,更何况此书几经修订校对,司马迁不会犯下如此明显的错误。最大的可能是《史记》在早期的传抄过程中把“魏”误写成了“卫”。依据中山国现有史料分析,中山国的司马氏当来自于魏国。史载:魏灭中山后,魏文侯不信任乐羊,收回他的兵权,将他封在灵寿闲居,而另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中山国的最高长官),同时还派了部分文臣武将辅佐他,其中就有司马赒的父亲。后来中山桓王复国,厚待魏国降臣并加以重用,许多魏国官员便留在了中山国,定居下来。司马赒的父亲也在其中,不过因史料失传,这些官员的名字已无可考。司马赒的父亲死后,司马赒袭爵为中山臣,从宫卫大臣一直晋升到相国。
        但是“卫”“魏”虽为同音,两国相去甚远,即便抄录过程中偶然出现错误,历代史学名家肯定会予以更正,不会一直延续下来。之所以无人更改,原因只有一个,司马迁的原文就是“卫”字,后人不敢擅自更改。至于司马迁为什么把“魏”写成了“卫”,或许其中别有隐情,很可能与他的家族史有关。


      3楼2015-06-05 08:38
      收起回复
         按照司马迁自序所说,司马氏家族的世系应该是——
          卫系:?(无从可考)
          赵系:司马蒯聩——司马浅——司马尚——司马昂。
          秦系:司马错——?——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
          司马迁说司马氏“一族三分”始于战国初年三家分晋前后,沿着这一线索我们在先秦史书中可以查阅到司马氏家族的一些线索。结果是:
          卫国无司马氏记载。


        4楼2015-06-05 08:38
        回复
          赵国的司马蒯聩是战国初期人,司马浅见于赵武灵王时(约公元前330——前280年间),司马尚见于战国末年赵幽缪王时(约公元前260——前210年间),司马昂则是秦朝末年人。四人虽为司马氏族人,但辈分已经很难考证。
            秦国最早的一位司马氏大臣是司马唐(又作司马庚),出现在秦简公与秦惠公时(约公元前440——前370年间)。史载:秦惠公想出兵攻打魏国,司马唐劝阻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秦系司马氏第二位名臣就是司马唐的孙子司马错(约公元前345——前275年),他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时的大臣,他的事迹记载在《战国策》和《史记》里。他在《史记》中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西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此次出征后,他因年事已高,便辞官回蜀郡成都养老去了。他的儿子司马梗袭爵为秦将,于秦昭王四十八年(西元前259年)“北定太原”。司马梗的孙子是秦朝末年的司马欣,曾任栎阳狱椽、长史。其后世因史料缺失,世系不清。汉武帝时的著名才子司马相如当为司马错之后,司马迁虽然写了《司马相如列传》,但是并没有交待他的先祖是谁,只说他是蜀郡成都人。成都是司马错的终老之地,他的后代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住在成都,司马相如为司马错后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事实上秦系司马氏自少梁入秦后,并无再回少梁的记录,他们的居住地一直在首都咸阳和蜀郡成都。对于如此明显的事情,司马迁为何避而不谈呢?


          5楼2015-06-05 08:38
          回复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於殷。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7楼2015-06-05 08:38
            回复
              此世系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先秦史书上没有卫系司马氏的记载,卫系司马氏应该是“魏系司马氏”,至于司马迁为什么写成了“卫”,那只有他自己知道。
                其二,秦系司马氏为司马迁先祖存在着很大疑问。
                按司马迁所说“司马氏去周适晋”当在赵、魏、韩三家分晋之时,也就是公元前600年前后,而司马错伐蜀是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伐楚则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据此推算,他生存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45——前275年间。如果司马错是秦系司马氏后人,显然他不是出生在魏国的少梁,而是生在秦国的咸阳或别的什么地方,因为他出生时秦系司马氏在秦国已经生活了二百年左右,当时少梁是魏国属地,说司马错出生在魏国的少梁不但没有理由,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连司马迁都说“在秦者名错”,后世的史学家们不知是根据什么说司马错是出生在魏国的少梁?


              8楼2015-06-05 08:38
              回复
                 司马迁的直系先祖是魏国少梁人,而司马错却是地地道道的秦国人,把司马错说成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实在是过于牵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给人留下的概念是模糊的,他在写完“在秦者名错”之后,紧接着又写了一句:“错孙靳”,这是问题的焦点。因为司马靳肯定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既然司马靳是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错理所当然也就是司马迁的先祖了。
                  那么这位与白起一起被处死的司马靳到底是不是司马错的亲孙子呢?如果是,司马迁为什么不交代司马靳的父亲是谁?看来他的父亲绝不是司马错的儿子司马梗,否则司马迁不会避而不谈。司马梗于秦昭王四十八年(西元前259年)“北定太原”,而秦昭王五十年(西元前257年)司马靳就和白起一起被赐死,而且两者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司马迁在书中也没做任何交代。显然司马靳不可能是司马梗的儿子,当时他在军中的地位,最多也就是武安侯白起的一个副将,与司马错和司马梗的地位相去甚远。有人或许猜想司马靳大概是司马错其他儿子所生,这似乎也不可能,如果真是那样司马迁不会不做交待。估计司马靳根本就不是秦系司马氏的后人,他是真正的魏国少梁人,也就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因为此时秦国攻下了魏国的河西之地,少梁已经归属于秦国,改称秦国少梁,所以魏系的司马氏也变成了秦国人。


                9楼2015-06-05 08:39
                回复
                  巧合的是秦国的司马错和中山国的司马憙恰好是同辈人,而且都是出生在公元前345年前后,他们的儿子秦国的司马梗和中山国的司马子期(又作司马期)也是同龄人,都出生在公元前320年前后。根据先秦史书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推断,司马靳很可能是司马子期的儿子。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攻占中山,司马憙父子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还被赵武灵王罢官免爵。司马憙父子含羞带愧无脸面继续留在中山,便遣散家奴,灰溜溜的逃回老家少梁闲居起来。司马靳就是在此期间出生在少梁城。司马靳的生卒年大约是公元前290——前257年,于公元前257年与白起同时被秦昭王赐死。
                    司马迁以移花接木之术巧妙地把自己的前辈世系依附在司马错的名下,借以炫耀自己祖宗的威望,同时也掩盖了自己真正的直系先祖。


                  10楼2015-06-05 08:39
                  回复
                    二,传说司马迁有二子
                    据传说,悲痛中的司马迁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随清娱)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字与仲)、司马观(字何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议,决定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表示“高门之续”;后又担心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徐”、“续”同音,又有“余村双人”(或说仅余二人)寓意,暗指司马迁有两子,即长子司马临,次子司马观,以表明司马氏家族后继有人。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官,后裔逃匿“徐村”后,为祭祀祖宗司马迁,合族兴建了“汉太史遗祠”。如今,“汉太史遗祠”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
                    从此,司马迁的后代便分别姓“冯”和“同”了。如今,每逢清明节,前往司马迁坟前拜祭的人群中,有不少便是姓“同”和姓“冯”的。据说,他们都是司马迁的后人。
                    ————网友说:这是网络普遍的答案,之前也看过,但是很是怀疑,因为正史当中只说他有个女儿,其他都是野史或者民间传说。感觉现在很多地方所谓的后人,都没有个真正的依据或者证据,只是凭一个本子,还不是真正某个年代的,就说自己是某某名人的后代。其实,这和地方争名人归属地的性质是一样的。


                    12楼2015-06-05 08:39
                    收起回复
                      (一)、无奈造假与故意造假
                      1、司马迁的造假是无奈的
                      司马迁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与现在不同,世人把家族名声看得极为重要。司马迁的先祖先有背叛魏国投靠中山国之举,此为不忠;后有司马憙父子卖国求荣谋杀大臣等种种恶行,此为不义。有如此不忠不义的祖宗,后代子孙怎么能抬得起头呢?所以司马迁不想让世人知道他就是中山国司马氏的后代,千方百计隐瞒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如果让汉武帝知道了司马迁的祖宗就是中山国的司马氏,说不定立马就会给司马迁和他的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司马迁若不伪造自己的祖宗的世系,他在汉朝的所作所为,包括司马氏父子所写的《太史公记》,都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更别妄想传之后世了。


                      13楼2015-06-05 08:39
                      回复
                        2、民间故意造假
                        北宋之后,修谱者造假,是为了光宗耀祖,显耀门庭。这种现象相当普遍,遭到文天祥的抨击。
                        史圣司马迁尚且造假,何况民间俗人乎?
                        几年前,浙江义乌市刘加荣先生与兰溪市金永华先生争议某地金氏是不是义阳王、金履祥公之后裔而请我帮其考证。我阅其《金氏宗谱》之记载,他们的祖上是义阳王而后是金履祥公,属于金履祥公第三子金颉之后裔。经我考证金履祥公之渊源与金颉之记载,一是金履祥其祖上系出於项伯,项伯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王族后裔,刘邦赐项伯国姓刘封射阳侯,项伯之子孙於五代十国时期避吴越国武肃王钱鏐讳而改刘姓金,而后有金履祥,金履祥乃宋末元初一代大儒。二是金颉系金履祥第三子二十岁就去世了,宗谱里没有婚姻与子嗣的记载,也就是说金颉去世前还未成婚、没有子嗣。那么,某地金氏说是金颉之后人就不能成立了。我还没有考证他们始祖的生卒年月呢,结果就出来了:此谱是“义阳王、金履祥、某地金氏之三合谱”而非纯族谱。
                        我实话实说,把考证结果告诉刘加荣先生与金永华先生,金永华先生高兴了,可刘加荣先生就未必会高兴了。


                        14楼2015-06-05 08:39
                        回复
                          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有些愚痴老人主持修谱,为了表明本族是贵姓,系出名门,就杜撰一篇外纪,以说明自己的祖宗是何等辉煌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有些人直接杜撰世系,加在自己的祖宗之上,连“外纪”二个字都省去了。
                          有些人把比自己的祖宗(出生于唐末)晚生三百年的金履祥(出生于南宋末)列为自家祖宗的祖宗,也是在金颉名下拉起世系,再杜撰十余个人名到自己的祖宗的名上,还给自己的祖宗编出一个“兄弟”来。在金履祥上面呢,也是杜撰十来个人名,然后是休屠王(休屠王是金日磾的爹,但在该“外纪”世系里,休屠王名下既不是金日磾,也不是金伦)。在休屠王上面杜撰十来个人名,而后是始祖少昊(称其为金德王)。
                          我还看见一个平阳县北港某地金氏宗谱,序文的最上面是少昊金天氏,而后是金日磾及金日磾家族的人名。他们的始祖的生平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记载他的人名叫金tao,说是从福建赤岸来此,见此地如何的好而后在此定居,其宗谱也有一篇外纪。该支金氏宗亲去年开始修谱,今年正月圆谱。修谱中,这些自以为“博学”的老人们主持修撰宗谱,撇开少昊金天氏不说,只说金日磾,述说京兆金氏与昔日匈奴民族的无限辉煌,说自己一族是昔日强大的匈奴民族后裔。我说了一句真话,他们的脸色立马阴沉下来。世金联办公室主任事后怪我不该直言不讳。


                          15楼2015-06-05 08:39
                          回复
                            为什么许多彭城金氏宗谱中,会有金日磾、京兆派、休屠王等等金兆金氏的记载呢?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拉金日磾入谱、称其为始祖、并伪造世系以自圆其说呢?
                            那是因为金日磾家族在汉朝是声名显赫的家族,而且是《汉书》所明确记载的。把这些得封高官侯爵的金氏名人记录於谱,这些名人就是他们的祖宗了。有这样位高权重的祖宗,你说本门该是多么的荣耀啊?
                            依我说,除了楚项伯之后裔金履祥一族外,所有家谱中记载的彭城金氏,少昊金氏,金天氏后裔,都是少昊金天氏后裔。刘邦后裔刘改姓金的,也有可能是少昊金天氏后裔。因为,我见过刘姓者以少昊为始祖的家族,而且本支金氏在战国时期,有金刘公派下改姓刘,刘文静公派下改姓侯。
                            所以啊,我们对于古人们的攀龙附凤、乱拉名人入谱、伪造世系、狂吹祖宗辉煌,甚至于不经考证,乱认名人为祖宗,直至将祖宗的世系伪造到上古时的黄帝等等这些行为,要宽容对待,但绝不可以效仿。须知:认别人做祖宗,是大不孝的行为。
                            今人信息时代尚且也是如此愚痴作为,何况古人乎?
                            如果你要想真正的做“追踪溯源”的事业,还是要靠你自己去努力研究,依据宗谱记载,对比历史记载,收集考古发现之资料,综合考证,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先人所编撰的宗谱中的所有的“外纪”,都是杜撰的,毫无真实性可言,无须理会,省得浪费宝贵时间。


                            17楼2015-06-05 08:40
                            回复
                              (二)、司马迁有没有儿子
                              司马迁是在狱中上吊自尽的。因为司马迁是自尽的,汉武帝也就不用背负杀“史官”的恶名了。司马迁死后,他的尸体被运到夏阳交给他的族人安葬。
                              如果司马迁有儿子的话,朝廷怎么不把司马迁的尸体交给他的儿子安葬而是运到夏阳交给司马迁的族人安葬呢?
                              如果司马迁有儿子,那司马迁怎么在“自序”中只提起父亲而不提起儿子呢?
                              如果司马迁有儿子,司马迁为什么把《史记》交给女儿、要女儿藏好而不是把这重托交给儿子呢?
                              如果真如传说中所说的司马迁有二个儿子,司马迁完全可以叫一个儿子携带《史记》到山林深处去隐居,把《史记》藏好。因为女儿毕竟已经嫁人,是杨家的人了。叫已经嫁出去多年、已经为人母的女儿为娘家人承担风险,也对不住杨家。对不?
                              如果司马迁有儿子,为什么到汉宣帝时,是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而不是司马迁的儿子经过努力开始流传《史记》呢?(汉宣帝在公布《太史公书》时,削去了几篇。)


                              18楼2015-06-05 08: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