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佛法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咒语)”,《大学》也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我的意已经不诚恳了,所以不灵。如果意识一旦诚恳,就是精神起了作用,所以《大学》这段话也是咒语,真话!你拿一杯水这样放好,先念观世音菩萨,写中国字,然后念这一段,要很诚恳哦,三次一口气念完,好了,跟大悲咒一样灵。这是我年轻时经历的一段故事。
所以念咒子啊,找这个仁波切,那个活佛,拜那个师父,统统都是形式。只要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就可以做到“格物”。大家打坐,这里酸那里痛,心里根本没有诚意在打坐啊!你是在管自己的身体,想练出一个什么功夫来,意不诚呀! 我太太九十多岁去世的,她一生到临终,都念我教她的一句“嗡嘛呢呗咪”,最后安然放心而去了。 致知、诚意,就是学习静坐,乃至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一切修养功夫的基础。
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
找我的多半是看佛经的,所以这一本《原本大学微言》出版以后,没有人提出来向我讨论,出书到现在几十年了,没有一个人问过我,你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文化的根本啊,很可怜吧!问我的都是怎么样打坐啊,前面看到光啊,下面放个屁啊,都是这一套问题。
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最怕是似通不通,尤其现代人受的教育,似是而非,知识很渊博,欲望也很多。儒家怎么做到?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
格物致知方得定
什么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诸位如果带过婴儿,就明白,我们自己也做过婴儿,只是当时的情况忘记了,但现在应该可以回想得起来。
我们生来就有个知性,做婴儿的时候,肚子饿了、冷了都晓得哭,这个知性本来存在,这个知是思想的来源。这个知,普通话叫天性,没有一个人没有的,当我们入娘胎,变成胎儿的时候已经有了。
那么,怎么叫“格物”呢?不要被外界的物质、境界、感觉引诱牵走叫格物。我们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所引诱,譬如我们的身体打起坐来酸痛难受,身体也是个外界的物啊!“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诱推开,会发现,我们那个知性本来存在的嘛,所以先把这个知性认清楚了,再讲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为什么来学这个呢?因为我追求一个东西。”你这样想,已经上当了,被物格了,不是格物,是物把你格起来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的感觉、外境都推开,你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