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吧 关注:916贴子:3,969

回复:开帖记录打坐过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坐40分钟,左脚踝酸疼感大减。面壁蹲墙确实不错,可以拉伸背部很多不经常运动的肌群和神经,特别对小腿和大腿的力量要求很高。


IP属地:安徽34楼2015-06-12 20:46
回复
    突有感想:做功夫时需有不做功夫的真觉,不做功夫时需存做功夫的真意。


    IP属地:安徽35楼2015-06-13 08:5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两天练习面壁蹲墙最大的反应就是能运动到整个躯干,从劲椎到臀部整个一条线下来都能照顾到,还伴有放屁排气,就好像活了几十年连肠胃都没在正确的位置上工作一样,哦,原来腰背挺直了才可以让内脏处于正确的位置。
      明天要下雨了,不过不是很闷热,晚上熬了点粥:红豆、黑米、莲子、绿豆、薏米加起来有一大把。


      IP属地:安徽36楼2015-06-14 20:40
      收起回复
        也不晓得怎么搞的,这两天早上起床总是有点困难。精神也不是很佳。
        气温已经平稳了,昨夜没跑马。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5-06-15 08:04
        回复
          不行,还是觉得这个安那般那应该与心量配套。心量越大越容易做到,试着从情绪和状态好的境况去观察呼吸时可以发现呼吸是很平稳的,杂念也很少,观照力度也够集中,不容易散乱。再结合“学佛要在运气好时”这句话,运气好也就指的是神清气爽,或者精满、气足、神旺的表现。这些都足以说明初步入手时心量大小对整个思绪、呼吸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


          IP属地:安徽38楼2015-06-15 16:35
          收起回复
            么?佛法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咒语)”,《大学》也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我的意已经不诚恳了,所以不灵。如果意识一旦诚恳,就是精神起了作用,所以《大学》这段话也是咒语,真话!你拿一杯水这样放好,先念观世音菩萨,写中国字,然后念这一段,要很诚恳哦,三次一口气念完,好了,跟大悲咒一样灵。这是我年轻时经历的一段故事。
            所以念咒子啊,找这个仁波切,那个活佛,拜那个师父,统统都是形式。只要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就可以做到“格物”。大家打坐,这里酸那里痛,心里根本没有诚意在打坐啊!你是在管自己的身体,想练出一个什么功夫来,意不诚呀! 我太太九十多岁去世的,她一生到临终,都念我教她的一句“嗡嘛呢呗咪”,最后安然放心而去了。 致知、诚意,就是学习静坐,乃至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一切修养功夫的基础。
            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
            找我的多半是看佛经的,所以这一本《原本大学微言》出版以后,没有人提出来向我讨论,出书到现在几十年了,没有一个人问过我,你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文化的根本啊,很可怜吧!问我的都是怎么样打坐啊,前面看到光啊,下面放个屁啊,都是这一套问题。
            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最怕是似通不通,尤其现代人受的教育,似是而非,知识很渊博,欲望也很多。儒家怎么做到?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
            格物致知方得定
            什么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诸位如果带过婴儿,就明白,我们自己也做过婴儿,只是当时的情况忘记了,但现在应该可以回想得起来。
            我们生来就有个知性,做婴儿的时候,肚子饿了、冷了都晓得哭,这个知性本来存在,这个知是思想的来源。这个知,普通话叫天性,没有一个人没有的,当我们入娘胎,变成胎儿的时候已经有了。
            那么,怎么叫“格物”呢?不要被外界的物质、境界、感觉引诱牵走叫格物。我们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所引诱,譬如我们的身体打起坐来酸痛难受,身体也是个外界的物啊!“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诱推开,会发现,我们那个知性本来存在的嘛,所以先把这个知性认清楚了,再讲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为什么来学这个呢?因为我追求一个东西。”你这样想,已经上当了,被物格了,不是格物,是物把你格起来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的感觉、外境都推开,你那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5-06-23 10:25
            回复
              ”中国传统文化同佛法一样,把上自天子皇帝,下至庶人,普通百姓,都看作是一个人,都要先以这个文化作根本。这就叫内养之学,佛家称之为内明。
              下面的一句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没有做到这个根本学养,只求外面的知识,是舍本逐末。换句话说,人们没有内圣的修养,却想齐家治国,达到天下太平,没有可能的。所以这些内容,大家必须仔细参究,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咒。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就是知性,有人问我生死问题,我说世界上有些修行人,未死前,自己预先知道死的时间,这叫做预知时至,这就是知性问题。知性修养好了,打坐功夫有定力了,知性就清明。知性清明诚意,意诚了,一念专一就会有神明而通之。
              所以儒家“中庸”也告诉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达到诚意正心,可以预先知道的。
              中国文化讲修身养性,是身和心两个方面。静坐的重点是修心,这个要一定的工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的,就必须起来做事了。所以这一次教大家易筋经,什么道理啊?就是修身。
              身的方面是合理的运动,不是剧烈的,剧烈的运动有时候伤身体,譬如西洋的运动,跑步、跳高、打球,有时候比较剧烈。中国的这一套运动,少林武当这样内养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话,“动以修身”,运动是在修身,“静以养心”,打坐是修心。“身心两健”,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动静相因”,动是静的因,静也是动的因,动静互为因果。
              今天我们反省下来,要回转来走自己文化的旧路,就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大学》是孔子传给学生曾子,曾子总结下来的,是四书五经之一。我们当年受教育,八九岁就读这几部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讲内圣外用的修养之学。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5-06-23 10:28
              回复
                这几天连续下雨天,空气不大好。。。这气候确实有很大影响。不过有个好的表现是当我穿着凉鞋从外面大一点回到家的时候,手脚会很快温暖过来,以前是不会这么快的。再接再厉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5-06-27 22:5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昨晚看到一个稳定心神的穴位--神门。不妨这么理解:神和气相互影响,神安气定,气定更稳定心神。神安则益于观照,况且夏季属火,对应心,神门又是心经上的穴位,另外少海穴灵道穴也都不错。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5-07-03 06:55
                  回复
                    看到新闻里说狙击手要训练专注力,就拿穿米粒来说,起初肯定也是很吃力的,专注之后就会很放松、轻快、自然,内心自然有一种洒脱的感觉。在姿势上来说,虽然七支坐法是最佳的,但也不代表就能排除在心意识作用下采用其他姿势也能达到入静的可能性。 今天的一点感悟是,如果心门大开,任由杂念侵袭不理也不睬倒也罢了,就怕杂念来了跟着它们跑就完蛋了,心量一放大就不再受杂念的影像,跟着杂念跑那是把自己圈起来的表现。


                    IP属地:安徽48楼2015-07-04 13:28
                    回复
                      行、住、坐、卧都不离修行,时刻喜乐。今晚一座非常有心得,琢磨着难道只有打坐时才会有定?因为今晚吃的比较少,7点左右吃了个韭菜粑粑,完了喝了点南瓜稀饭,22点40开坐,如意坐一个小时,手摇鹅毛扇,看着86版聊斋,可能是剧情对我加以触动,很有教育意义,全篇都在讲一件事:做人!这个版本看着很安静,整个打坐过程很安详,气息比较稳定。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人成即佛成。人格发展到了极点自然就是佛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5-07-04 23:44
                      回复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5-07-05 13:20
                        收起回复
                          从接触这些之后就一直在追求一个无形的东西!!!假如现在我什么要求都达到了,身体很健康,家庭很和乐,社会关系很融洽,要钱有钱,要名有名,要神通有神通,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待到这些都玩腻了之后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有没有一个很绝对、究竟的答案呢?到底人这一辈子在经历过了坎坎坷坷之后的最后归宿是怎样的呢?能不能提前让人感受一下啊?!或者感受完了之后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活着?


                          IP属地:安徽52楼2015-07-06 10:59
                          收起回复
                            上回你问的那个进阳火,退阴符的问题,在台湾许进忠的《筑基参证》一书里有解释。可以自己下载了看看。里面对一些基础问题,何为文武火,子午卯酉、小药等都有解释。


                            53楼2015-07-07 20:53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对于六字大明咒,因为笃行其对身体气脉的影响和效用不可小觑,昨晚临睡前躺床上唱诵了几分钟,感觉良好,今天白天心绪不安时默念嗡嘛呢呗呢吽顿感良好。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5-07-09 17: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