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以北京人为主
晚清服饰
长袍清末民初,在北京大街上四处都可以看到穿长袍的人。这长袍又叫“旗袍”。它是昔日北京平民常穿的衣服。这种衣服在民国革命前,甚至在民国后的一段时期里,穿者极为普遍。夏天穿单的长袍,北京人管它叫作大褂。其衣料一般为棉布的,较好的为葛布或夏布的。高贵之家多穿丝质的。 春秋时节穿夹袍,入冬后就要穿棉袍或皮袍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输入,北京人曾用它为料制做棉袍。 说到长袍,它的特点是:袍长过膝,领子是圆的,带大襟有扣襻,袖子肥瘦适中,下摆留有开禊。长袍虽然原本为满族人所特有的服饰,但随着历史的演变,也曾有了某些变化。当初,满族人穿的长袍,袖子是窄的,同时在袖口上还带有“马蹄袖”(箭袖),所谓马蹄袖就是在本来已经很窄的袖口上,再接上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其形状酷似马蹄。马蹄袖的发明和使用,完全是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在酷寒的东北,满族人在狩猎中,无论是盘弓搭箭,还是挽缰驰骋,这种保护手背的马蹄袖,都曾起过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满族人的进关,生活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里住长了,这种多余的马蹄袖还会有什么用呢!此外原来的旗袍是四面开禊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两面开禊,甚至还有不留开禊的。这种演变也与马蹄袖的隐去相仿。四面开禊的长袍无疑是方便驰骋,日后驰骋渐少,自然要四面开禊就没必要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人就不再穿马蹄袖四开禊的长袍了。只有清代的官服和有地位人的长袍还保留着原样。由于昔日长袍是北京男女都要穿的服装,因此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点缀。清末北京时兴瘦长袍,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若猛然一蹲,就可能撕裂。据说当时这是仿西装而制,于是有人便讥讽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著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