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cos吧 关注:143,228贴子:8,406,059

【闲聊】民国时期服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集众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23 01:35回复
    镇楼与帖子内容无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23 01:35
    收起回复
      先以北京人为主
      晚清服饰
      长袍清末民初,在北京大街上四处都可以看到穿长袍的人。这长袍又叫“旗袍”。它是昔日北京平民常穿的衣服。这种衣服在民国革命前,甚至在民国后的一段时期里,穿者极为普遍。夏天穿单的长袍,北京人管它叫作大褂。其衣料一般为棉布的,较好的为葛布或夏布的。高贵之家多穿丝质的。 春秋时节穿夹袍,入冬后就要穿棉袍或皮袍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输入,北京人曾用它为料制做棉袍。 说到长袍,它的特点是:袍长过膝,领子是圆的,带大襟有扣襻,袖子肥瘦适中,下摆留有开禊。长袍虽然原本为满族人所特有的服饰,但随着历史的演变,也曾有了某些变化。当初,满族人穿的长袍,袖子是窄的,同时在袖口上还带有“马蹄袖”(箭袖),所谓马蹄袖就是在本来已经很窄的袖口上,再接上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其形状酷似马蹄。马蹄袖的发明和使用,完全是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在酷寒的东北,满族人在狩猎中,无论是盘弓搭箭,还是挽缰驰骋,这种保护手背的马蹄袖,都曾起过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满族人的进关,生活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里住长了,这种多余的马蹄袖还会有什么用呢!此外原来的旗袍是四面开禊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两面开禊,甚至还有不留开禊的。这种演变也与马蹄袖的隐去相仿。四面开禊的长袍无疑是方便驰骋,日后驰骋渐少,自然要四面开禊就没必要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人就不再穿马蹄袖四开禊的长袍了。只有清代的官服和有地位人的长袍还保留着原样。由于昔日长袍是北京男女都要穿的服装,因此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点缀。清末北京时兴瘦长袍,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若猛然一蹲,就可能撕裂。据说当时这是仿西装而制,于是有人便讥讽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著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5-23 01:38
      回复
        马褂
        说了长袍必然要说“马褂”。它的样式就很象昔日北京人穿的马褂。说到马褂,自然就会联想到马。实际上,它就是骑马时穿在身上的一种外罩衣。据说这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明代初年骑马时就有人穿,不过政府是禁止通常穿着它的。满族入关后就不同了,于是北京便四处可见穿马褂的人了。当时的马褂身长只到肚脐,袖长只到肘臂,开禊也是四面。它也和长袍一样,可做成皮、棉、夹、单以应四时的需要。康熙时,曾兴起一种身长至胯,袖长至腕的对襟马褂。后来曾在民间广泛流行,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更喜欢它。除了对襟马褂外,还有一种带大襟的马褂,其中“琵琶襟”马褂颇受人欢迎。所谓琵琶襟,就是马褂的大襟边不裁到膈肢窝下,而是从齐肩的第二个纽襻处直接向下裁,只是不要裁到底,让下襟缺一小截。一般说来,对襟马褂多用作礼服,带大襟的马褂多用作常服,而琵琶襟马褂用作行装。马褂在北京为男子的一般服装,因此它和长袍不一样,大多数马褂是不镶边的。但是在同光之际,北京街上也曾有过“时兴马褂大镶沿,女子衣襟男子穿”的新潮,不过那只是昙花一现而已。马褂多以绸缎织物为材料,也有用兽皮制做的。马褂颜色有蓝、紫、灰、黄多种,以黄色为贵,俗称“黄马褂”。一般平民不准穿,皇帝、巡行扈从大臣们可穿明黄色马褂。清代中晚期,赏穿黄马褂的勋臣相当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5-23 01:40
        回复
          除了长袍、马褂以外,还有几种服饰是当时人们常穿的。这就是披风、斗蓬、袄、坎肩、盾子、兜肚和主腰。披风、斗蓬和袄,这些都是北京汉族妇女长久保持的服饰。清初在服饰上就有“男降女不降”或“男从女不从”的说法。即汉族妇女在服饰上保持着相当大的自由。穿披风,斗蓬和袄就是一例。披风实际上就是外套,严格说它不能算短装,因为它长可至膝,其式样多为对襟,大袖,低领。一般套在袄外面穿。斗蓬多为妇女在冬季外出时穿用。它是由古代蓑衣演变而来的。清末斗蓬的制作已很讲究了,多数斗蓬采用明快鲜艳的绸缎制成,在面上还绣有各种式样的花纹,有的还衬以狐、猞猁等细毛皮。袄分夹棉两种,可用绸缎亦可用布做里做面,内絮丝棉或棉花。妇女贴身小袄多为鲜艳的粉红、水红和桃红颜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5-23 01:41
          回复
            坎肩
            它是由汉族穿的“半臂”逐渐演变而来。这种无领,无袖,一般为对襟式的坎肩,无论是穿在衣服里边,还是套在外面,不仅穿脱都很方便,而且实用,尤其妇女,若做上一件精美漂亮的坎肩套在外面,分外显得庄重文雅。盾子盾子,顾名思义,是起护心作用的。把它当作内衣穿。一般分单、夹、棉几种。盾子和坎肩一样也是无领,无袖,所不同的是它比坎肩要短,要裁得贴身,同时为了加强护心作用,不采取对襟式,而是把襟开在腋下。记得小时候,每到入冬时节,妈妈都要让我穿上个又贴身又暖和的棉盾子。兜肚兜肚,又名抹胸或抹腹。用块方布上下对角垂直使用,将上角剪下一小角,成为两角做成,用一根绳或带系在上方两角处,然后将这绳或带挂在颈上;左右两角也各系一绳或一带,然后将这绳或条系在后腰上。兜肚多为单的,一般以布做成,富裕之家也有用丝质料子制作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5-23 01:43
            回复
              清末时,北京百姓不分男女曾流行穿裤子。裤子分满裆和套裤两种。满档裤分单、夹、棉、皮几种,裤里和裤面用绸或布制作的都有。女裤在裤腿边上往往还绣着各种花纹,男裤多为素的。至于套裤,是一种无裤腰裤裆,只有两只裤腿的裤子,穿着时用带系在腰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5-23 01:44
              回复
                帽子
                人们戴的帽子大致可分为礼帽、便帽和风帽。所谓礼帽就是官帽,民间管它叫“大帽”。这种帽子因季节不同又有两种款式。秋冬时节戴的叫“暖帽”。一般由农历8月中旬开始戴,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在北京这种帽子多用呢、缎或布制成,也有用皮子制成的。暖帽顶的中间,装有用红色丝绦编制成的帽纬,管它叫“红缨子”。另一种是春夏时节戴的凉帽。一般是在农历4月开始戴,凉帽的形状有似倒置的漏斗。它是以麦秸、竹或藤为材料编成的。凉帽顶上一般不装“红缨子”。便帽,在北京有多种叫法。如“小帽”、“帽头”、“瓜皮帽”、“六块玉”等等。无论老少也无论尊卑都可以戴。因这种帽子是由6块同质料子拼制而成,据说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统一”之含义而盛行于京城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5-23 01:45
                回复
                  便帽的6瓣呈下宽上尖状,缝成后,形如半球。帽的底边分有檐与无檐两种。有檐的即在底边上镶上1寸宽的小檐;无檐的只用缎子包个窄边而已。小帽在天热时,多选用黑纱为面;天凉时,则选用黑缎子为面。帽顶是用缎子编成一个“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盘结”,颜色有红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钉上一块“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后。帽正的质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则用料器或金属片。清末时,京城市面上流行帽顶极尖,帽结小似豆,且多用蓝色为结的小帽。因此有“帽结朱丝尽弃捐”和“第一头颅总要尖”的描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5-23 01:46
                  回复
                    还有一种风帽,老年人每到冬季都喜欢戴它。京城人称它为“风领”或“马虎”。风帽有棉、皮两种。面用呢子或缎子制成的较多。帽扇至肩,可以保护脖颈以御风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5-23 01:47
                    回复

                      穿靴子也是满族的习俗。满族未入关前,常以皮子为面,然后絮进一种长纤维的草,该草就是东北三宝之一的“兀刺草”。因此这种靴子称为“皮兀刺”。入关以后则以布或缎为面制靴,同时也不再絮兀刺草了。当时作为京城的主要居民汉人,仍然是以穿鞋为主。总的来说,京城男子穿便服时以穿鞋为主,若穿官服则要以穿靴为主了。清朝政府曾规定平民百姓不许穿方头靴,只许穿尖头的靴子。至于鞋的式样则没有明文规定,因此,有扁头、云头、单梁、双梁各种式样的鞋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出现。至于妇女,直到清末,妇女们仍受缠足之苦,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坤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正是这种普遍缠足现实的写照和对世风的讥讽。满族妇女是不缠足的,大多数满族妇女穿带有木底的绣花鞋,当时称作“高底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5-23 01:50
                      回复
                        民国服饰
                        民国成立后,政府曾发布“剪发通令”,而且还制定了“服制条例”。条例中规定男子和女子礼服式样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二类。大礼服几乎完全仿照西式,常礼眼中,一种为西式;另一种则为中式褂袍,其中褂短对襟,袍长大襟。大礼帽,帽筒高,平顶下沿为椭圆形。常礼帽,帽筒矮,下沿也呈椭圆形。女子礼服,上衣长与膝齐,袖和手腕齐,对襟,带领,左右前后都开禊。下为带褶的筒裙,上缘两端有裙带。当时北京尽管为民国的都城,但守旧之风仍然很浓。从服饰上看,男服仍然以袍褂为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5-23 01:52
                        回复
                          直到20年代初,国家机关、公司洋行、银行等部门开始有人穿西装,而且以青年人为多。帽子中,民国政府规定的常礼帽颇受欢迎,戴的人日渐增多。然而戴小帽的人依旧大有人在。当时夏戴草帽,冬戴风帽,学生带鸭舌帽,卖力气的人冬天戴毡帽的人四处可见。民国时期北京的妇女,在20年代以前,一般为上衣下裙。青年妇女多喜欢穿瘦身秀长的衫袄,衣领挺高,下穿黑长裙。直到20年代后,才对“曲线美”感兴趣,将满族穿的长袍推陈出新,改造成近代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旗袍。民国成立后,北京无论男女脚下多穿鞋了。小圆口千层底布鞋颇受男子欢迎。西式皮鞋为青年公务人员所喜爱。从20年代开始学生穿橡胶底球鞋的人多了起来。青年妇女穿高跟鞋也是从这时才开始的。但一般成年放足妇女则以穿尖口布鞋的为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5-23 01:54
                          回复
                            女子头戴燕尾暖帽,上穿高脖领中袖短袄,下着长裙。男子头戴瓜皮小帽,上穿高领对襟短袄,里穿长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5-23 01:56
                            回复
                              接下来以民国女子为主。
                              发式
                              女子的发式,随着流行而不断变化。曾经时尚的发髻有螺髻、朝天髻、空心髻、盘辫髻、堕马髻、舞凤髻、蝴蝶髻等等。年轻女子除了梳髻以外,有的还留一缕头发于额上,俗称“前刘海儿”。前刘海儿的式样一般都盖在眉间,也有遮住两眼的,还有将发剪成圆角,梳成垂丝形的;或者将额发分成两绺,并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时称“燕尾式”。到了民国初年,更风行一种极短的刘海儿发,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名叫“满天星”。女子剪发以后,一般多用缎带束发,也有用珠翠宝石做成各种发箍套在发上的。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烫发流传到中国。当时大城市的女子,发饰大都模仿西式,有的还把头发染成红、黄、棕、褐等各种不同颜色,以此为时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5-23 0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