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宝庆府志》、《城步县志》有过详细的记载。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七月,城步爆发了以苗族头领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大起义,无数苗民揭竿而起,为摆脱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与剥削而战。陡冲头村正是城步历次苗民起义的核心地带,距清代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苗民起义发起地长安营仅一山之隔。
起义长达3年,声势浩大,但终因寡不敌众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二月失败。在这次苗民起义中,苗军运用苗文印制了大量的文告、手札、书信、印信和图章,这些文字“形似蝌蚪,似篆非篆,毫无句读可寻”,只有苗军能识。
直到此次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才认识到这种似篆非篆的文字,实为城步苗民内部使用的特殊文字——苗文。其后,清政府在城步苗族聚居区实行屯田养兵,编联保甲,并采取了五项高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消灭苗文,以防止苗民使用这种文字再次举事。起义被剿灭后,乾隆皇帝特意下旨:“从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销毁,永禁学习。”于是,朝廷对苗族聚居区进行挨家逐户的全面搜抄、清查、销毁,永远严禁学习和传承使用苗文。
起义长达3年,声势浩大,但终因寡不敌众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二月失败。在这次苗民起义中,苗军运用苗文印制了大量的文告、手札、书信、印信和图章,这些文字“形似蝌蚪,似篆非篆,毫无句读可寻”,只有苗军能识。
直到此次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才认识到这种似篆非篆的文字,实为城步苗民内部使用的特殊文字——苗文。其后,清政府在城步苗族聚居区实行屯田养兵,编联保甲,并采取了五项高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消灭苗文,以防止苗民使用这种文字再次举事。起义被剿灭后,乾隆皇帝特意下旨:“从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销毁,永禁学习。”于是,朝廷对苗族聚居区进行挨家逐户的全面搜抄、清查、销毁,永远严禁学习和传承使用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