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吧 关注:88,096贴子:431,725

回复:【每日一篇诗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译】
你起舞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
你击鼓坎坎声传,宛丘下欢舞翩然。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美艳。
你击缶坎坎声响,欢舞在宛丘道上。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2楼2015-09-10 17:28
回复
    【赏析】
      此诗三章,首章感情浓烈,开篇两句写诗人为巫女优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情随舞起,两个“兮”字,看似寻常,实深具叹美之意,流露出诗人不能自禁的爱恋之情。而巫女径直欢舞,似乎没有察觉那位观赏者心中涌动的情愫,这使诗人惆怅地发出了“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慨叹,同是两个“兮”字。又可品味出他单相思难成好事而徒唤奈何的幽怨之意。第二、三章全用白描手法,无一句情语,但所描绘的巫舞场景,仍处处可感受到诗人情之所系。在欢腾热闹的鼓声、缶声中,巫女不断地旋舞着,从宛丘山上坡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空间改变了,时间改变了,她的舞蹈却没有什么改变,仍是那么神采飞扬,仍是那么热烈奔放,仍是那么深具难以抑制的野性之美;而同时——尽管诗中未明言但读者仍能充分想像到——诗人也一直在用满含深情的目光看着她欢舞,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多么爱你,你却不知道!他在对自己的爱情不可能成功有清醒认识的同时,仍然对她恋恋不舍,那份刻骨铭心的情感实在令人慨叹。
      此诗在技法风格上颇有特色。 全诗一开始就以“汤”字凸现出的舞之欢快,与“无望”二字凸现出的爱之悲怆,互相映射,互相震激,令人回肠荡气,销魂凝魂。第一章将主要内容概括已尽,是为“头”,是为“断”,而其语势有似弦乐奏出的慢板,是为“曼声”,是为“曲”;第二、三章以“宛丘”二字与上绾连,再加渲染、铺张,是为“脚”,是为“注”,而其语势有似铜管乐奏出的快板,是为“切响”,是为“直”。而人们读此诗时,虽然对诗人所流露的一腔痴情会有深切的感受,但更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恐怕还是那无休无止、洋溢着生命的飞扬跃动感的欢舞。舞者那股不加矫饰、热烈奔放的激情,令处于现代社会高度物质化的机械生活中的读者体会到一种真正的活力。故此诗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它有别于一般的《诗经》篇章而具有特殊的兴发感动力量。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3楼2015-09-10 17:29
    回复
      【2015.9.11】
      《鱼丽》
      鱼丽于罶,
      鲿鲨。
      君子有酒,
      旨且多。
      鱼丽于罶,
      鲂鳢。
      君子有酒,
      多且旨。
      鱼丽于罶,
      鰋鲤。
      君子有酒,
      旨且有。
      物其多矣,
      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
      维其偕矣!
      物其有矣,
      维其时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4楼2015-09-11 18:20
      回复
        【2015.9.12】
        《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
        于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
        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
        曾孙笃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9楼2015-09-12 18:43
        回复
          【字译】
          ⑴维:语助词。
          ⑵.於(wū):叹词,表示赞美。穆:庄严粹美。
          ⑶不(pī):借为“丕”,大。
          ⑷假:通“嘉”,美好。溢:马瑞辰《毛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溢、慎、谧,静也。’…诗言‘溢我’,即慎我也,慎我即静我也,静我即安我。”
          ⑸骏惠:郑笺训为“大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惠,顺也;骏当为驯之假借,驯亦顺也。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
          ⑹曾孙:孙以下后代均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笃: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笃,厚。,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0楼2015-09-12 18:44
          回复
            【赏析】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8楼2015-09-13 17:34
            回复
              【2015.9.14】
              《扬之水》
              扬之水,
              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
              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
              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9楼2015-09-14 07:07
              回复
                【字译】
                ⑴扬之水:激扬之水,喻夫。
                ⑵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⑶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⑷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
                ⑸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⑹曷:何。
                ⑺束楚:成捆的荆条。
                ⑻甫:甫国,即吕国。
                ⑼蒲:蒲柳。
                ⑽许:许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0楼2015-09-14 07:08
                回复
                  【译】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1楼2015-09-14 07:08
                  回复
                    【赏析】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凯旋归来。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体现了“秦风”的特点。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正像此诗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那样,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诗中描写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在她心目中,其夫也是个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也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她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那样的哀怨情绪。
                      此诗采用了先实后虚的写法,即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秦师出征那天,她前往送行,看见出征队伍的阵容,十分壮观:战车列阵,兵强马壮,兵器精良,其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仿佛一幅古代战车兵阵图。队伍出发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联想,其中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设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
                      在章法结构上,作者对全诗作了精心安排。诗共三章,每章十句,每句四字。每章的前六句赞美秦师兵车阵容的壮观,后四句抒发女子思君情意。前六句状物,重在客观事物的描述;后四句言情,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从各章所写的具体内容看,各有侧重,少有雷同。先看各章的前六句:第一章写车制,第二章写驾车,第三章写兵器。再看各章的后四句,虽然都有“言念君子”之意,但在表情达意方面仍有变化。如写女子对征夫的印象:第一章是“温其如玉”,形容其夫的性情犹如美玉一般温润;第二章是“温其在邑”,言其征夫为人温厚,从军边防;第三章是“厌厌良人”,言其征夫安静柔顺。又如写女子的思念心理,第一章是“乱我心曲”,意思是:想他时使我心烦意乱。第二章是“方何为期”,问他何时才能归来。盼夫归来的心情非常迫切。第三章是“载寝载兴”,辗转难眠,忽睡忽起,表明她日夜思念之情难以排除。作者这样安排内容,既不雷同,又能一气贯通。格式虽同,内涵有别。状物言情,各尽其妙。这就使得全诗的章法结构井然有序,又不显呆板。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6楼2015-09-15 16:03
                    回复
                      【2015.9.16】
                      《伐木》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
                      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
                      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
                      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
                      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
                      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
                      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
                      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
                      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
                      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
                      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
                      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
                      乾糇以愆。
                      有酒湑我,
                      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
                      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
                      饮此湑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8楼2015-09-16 18:51
                      回复
                        【字译】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糇(hóu):干粮。愆(qiān):过错。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26)迨(dài):等待。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9楼2015-09-16 18:52
                        回复
                          【译】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680楼2015-09-16 18:52
                          回复
                            【赏析】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诗人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糇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分明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来自Android客户端681楼2015-09-16 18:53
                            回复
                              【2015.9.17】
                              《小雅·黄鸟》
                              黄鸟黄鸟,
                              无集于谷,
                              无啄我粟。
                              此邦之人,
                              不我肯谷。
                              言旋言归,
                              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
                              无集于桑,
                              无啄我粱。
                              此邦之人,
                              不可与明。
                              言旋言归,
                              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
                              无集于栩,
                              无啄我黍。
                              此邦之人,
                              不可与处。
                              言旋言归,
                              复我诸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682楼2015-09-17 18: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