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吧 关注:88,096贴子:431,725

回复:【每日一篇诗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5.5.22】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
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15-05-22 10:52
收起回复
    【字译】
    ①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②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15-05-22 10:52
    回复
      【译】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5楼2015-05-22 10:52
      回复
        【赏析】
        此诗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姑娘早早就来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更能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于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这四句,读者大可不必当真,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
        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树、松树,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红蓼,这些美好的形象,都是用于烘托诗的意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15-05-22 10:58
        回复
          【2015.5.23】
          风雨
          风雨凄凄,
          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
          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
          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15-05-23 07:39
          收起回复
            【字译】
            ①喈(jiē 皆)喈:鸡鸣声。
            ②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
            ③胶胶:或作“嘐嘐”,鸡鸣声。
            ④瘳(chōu 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⑤晦:昏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楼2015-05-23 07:40
            回复
              【译】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楼2015-05-23 07:40
              回复
                【赏析】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 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 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 “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15-05-23 07:45
                回复
                  【2015.5.24】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6楼2015-05-24 11:40
                  回复
                    【字译】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7楼2015-05-24 11:41
                    回复
                      【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15-05-24 11:41
                      回复
                        【赏析】
                        这首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9楼2015-05-24 11:48
                        回复
                          【2015.5.25】
                          樛木
                          南有樛木,
                          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
                          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
                          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
                          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
                          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
                          福履成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0楼2015-05-25 10:55
                          回复
                            【字译】
                            樛(jiū 纠):木下垂曰樛。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
                              藟(lěi 垒):藟似葛,野葡萄之类。
                              累:攀缘,缠绕。
                              只:语助。
                              福履:福禄也。
                              绥(suí 随):安也。
                              荒:覆盖。
                              将:扶助也;或释为“大”。
                              萦(yíng 营):回旋缠绕。
                              成:就也;到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1楼2015-05-25 10:56
                            回复
                              【译】
                                南有弯弯树,攀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覆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缠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永驻幸福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2楼2015-05-25 1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