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辉
叶春及,广东归善人,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任惠安县令,是自宋初惠安置县至清朝的近千年间难得的廉臣能吏之一。史载,叶春及为官清廉简朴,初履任时,“匹马入境,出入单骑,从者两三人,不知其为令也。”离任时“惟敝衣一箧”。他于四年任内广施德政,宦绩斐然,“清宿弊,均瑶役,革羡余,毁淫祠,通水利,减入寺租田,定官催征纳规则”,使“邑大治”。他离任时,“父老送出郊者累千人”,其中不乏惠北百姓。百姓自发在斋宫中为他设立生祠,并在县城南北郊各立一石碑,以纪念叶县令的政绩。
叶春及治惠四年,尤为百姓称颂的是,他深入民间,“采风谣,询疾苦”,了解民情,熟悉民风;为民分忧,解民倒悬。对一县的山川形胜,风俗习惯,百姓苦乐,了如指掌。他据此撰写的《惠安政书》,是一部体裁别具的地方志书,也是历史上所罕见的一部县令施政笔记。全书分图籍问、地理考、版籍考、乡约篇、社学篇、保甲篇诸卷。并列有全县三十四都的民情图表和二十九幅地图。史载,叶春及四年任内,足迹遍及全县,在山高水长的惠北更是经常逗留。
今泉港区域,明时划分为四至十三都。叶春及给惠北的十个都,绘制了八张标识简洁明晰的地图,清楚地标示出村落、道路、山峰、溪流、海域,那一笔一划,无不浸沾着他的心血和汗水。政书中所制的政事民情图表,列出各都的村铺户籍,人口的性别老幼;山地田亩、钱粮岁入;山溪、池塘、港口、馆舍、寺院、兵驿,以及官府课税等等,无不精细入微。
尤其令今泉港人感念的是叶春及在知县任内,数度发动惠北吏民疏浚坝头溪水道。叶县令在《惠安政书》中作这样的记述:“旧有龙陂(大水塘,在坝头村西,今下凉尾一带),深数十丈,亭居之,今为沙壅(堵塞),不厮(由于淤塞使上游水流不能下泄),则上游溢溢(一有大水就泛滥成灾)矣。”而“埭(当时海水可到坝头村东,指沿港沟两岸的前蔡埭、崇福埭),居下善泄,不苦潦(洪涝)”,却又经常干旱缺水,农田荒芜。
作为一县之长的叶春及记挂惠北百姓疾苦,他说:“余隐(同情)崇福(今普安、钟叶一带)诸埭之芜,不能蠲释(免除)其赋(课税)。倘为取诸此(指引上游洪涝之水以济下游诸埭的干旱),亦絜矩(指上下游平衡,俱能获利)之政也。”于是,他亲临惠北筹划,发动惠北吏民同心协力,疏浚坝头水道,引水灌溉沿岸荒芜的海埭。于是,使“水自西而东南流者,则入蔡埭,崇福埭。”
叶春及兴建水利的善政,为泉港人传颂至今。
叶春及,广东归善人,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任惠安县令,是自宋初惠安置县至清朝的近千年间难得的廉臣能吏之一。史载,叶春及为官清廉简朴,初履任时,“匹马入境,出入单骑,从者两三人,不知其为令也。”离任时“惟敝衣一箧”。他于四年任内广施德政,宦绩斐然,“清宿弊,均瑶役,革羡余,毁淫祠,通水利,减入寺租田,定官催征纳规则”,使“邑大治”。他离任时,“父老送出郊者累千人”,其中不乏惠北百姓。百姓自发在斋宫中为他设立生祠,并在县城南北郊各立一石碑,以纪念叶县令的政绩。
叶春及治惠四年,尤为百姓称颂的是,他深入民间,“采风谣,询疾苦”,了解民情,熟悉民风;为民分忧,解民倒悬。对一县的山川形胜,风俗习惯,百姓苦乐,了如指掌。他据此撰写的《惠安政书》,是一部体裁别具的地方志书,也是历史上所罕见的一部县令施政笔记。全书分图籍问、地理考、版籍考、乡约篇、社学篇、保甲篇诸卷。并列有全县三十四都的民情图表和二十九幅地图。史载,叶春及四年任内,足迹遍及全县,在山高水长的惠北更是经常逗留。
今泉港区域,明时划分为四至十三都。叶春及给惠北的十个都,绘制了八张标识简洁明晰的地图,清楚地标示出村落、道路、山峰、溪流、海域,那一笔一划,无不浸沾着他的心血和汗水。政书中所制的政事民情图表,列出各都的村铺户籍,人口的性别老幼;山地田亩、钱粮岁入;山溪、池塘、港口、馆舍、寺院、兵驿,以及官府课税等等,无不精细入微。
尤其令今泉港人感念的是叶春及在知县任内,数度发动惠北吏民疏浚坝头溪水道。叶县令在《惠安政书》中作这样的记述:“旧有龙陂(大水塘,在坝头村西,今下凉尾一带),深数十丈,亭居之,今为沙壅(堵塞),不厮(由于淤塞使上游水流不能下泄),则上游溢溢(一有大水就泛滥成灾)矣。”而“埭(当时海水可到坝头村东,指沿港沟两岸的前蔡埭、崇福埭),居下善泄,不苦潦(洪涝)”,却又经常干旱缺水,农田荒芜。
作为一县之长的叶春及记挂惠北百姓疾苦,他说:“余隐(同情)崇福(今普安、钟叶一带)诸埭之芜,不能蠲释(免除)其赋(课税)。倘为取诸此(指引上游洪涝之水以济下游诸埭的干旱),亦絜矩(指上下游平衡,俱能获利)之政也。”于是,他亲临惠北筹划,发动惠北吏民同心协力,疏浚坝头水道,引水灌溉沿岸荒芜的海埭。于是,使“水自西而东南流者,则入蔡埭,崇福埭。”
叶春及兴建水利的善政,为泉港人传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