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702贴子:6,157,304

回复:【原创】我是怎样开书店的——我与我的实体书店七年时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知道要卖哪些书,是一个书店经营者起码的知识,但是却来之不易。
只能通过在一次次的退换货中领悟,干我们这一行,要想进步,不在亏钱买教训,而在流汗卖力气。
你总得进货回来试,建立读者顾客群像在建立罗马城,并非一日之功,而且华山一条路。
我们在贩卖知识载体,而却属于劳动密集型。
也就是在上述经历后,在我后来对自己期刊经营体系的搭建中,便采用一种折中式处理。
当时据统计,在我这个城市中,各类主流期刊总数有80左右,如果全品种陈列,必然不现实,
况且有些种类不可退换,存在很大经营风险。
但是读者口味不一,总想尽可能满足多数需求而求发展。
这样的设想是不正确的。


28楼2015-03-21 11:16
回复
    所以后来我采用一种“主流中的主流+订购”的方式。
    限定种类结构,长尾部分全用订购。说通俗点就是只选热门种类,而既定种类中,
    如时尚类,只陈列《瑞丽》《时尚》《昕薇》等不超过5种,其他种类依此执行,只是权重有异,
    旅游地理类杂志就《中国国家地理》和《时尚旅游》,而《华夏地理》《环球人文地理》等,
    除非读者订购,否则不进货。这样看起来是否更效率点?
    作为小书店也只能这样。
    但后来才明白,其实不尽然。
    直到在经营中的最后两年,我才渐渐知道,
    独立书店经营者心中只能有两类“书”:我想读的书和,我想卖的书。


    29楼2015-03-21 11:17
    收起回复
      这里没有想对我动作之快和想法之好进行夸耀。
      我只是想说,读书的惬意在卖书这里不存在,而且特殊时期,
      就必须得以卖菜的态度来卖书,因为你好不容易才能拿到一次“书刊”定价权呀……
      后来我被调离了春熙路上的刊物销售点(那书店是连锁,有不同定位的分店),
      开始进行图书销售,图书跟期刊就太不同了。
      但我从来没做人生规划的习惯,直到现在也是,而且当时也没预见要自己开书店,
      所以打工期间没学经营技巧,全看免费书去了,因此得到很多师傅的教导,别在上班时间蹭书看。
      后来我觉得这个不合理,在制定自己书店员工准则的时候,鼓励看书(不然别人跑你那里上什么班?)。
      而就在如饥似渴蹭书看的经历中,偶然一件事让我学到了将来最有用的一个经营技巧。


      31楼2015-03-21 11:23
      回复

        (这是贺老师当年为我书店题的字,其实这是后来补上的,之前的一幅不同内容,可以一场酒下来居然被我搞丢。老师雅量又补上一幅。)
        三 书店模式.上
        照往几年的说法,要做件事,你就得有商业模式。
        曾经我也在这里面翻滚,搞出许多花样,一无是处。但还好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
        如果我最初就去计划,做些可行性分析、商业模式思考、市场数据分析等,那我这书店开不起来。
        也许做一件事就几个因素:人、财、物,人最关键。自己搞不了,能不能与人一起搞。能,就搞。
        就为此,我这一路遇见“无数”对我帮助极大的人,为什么要打引号,因为特别奇怪的,我遇见的人中,
        竟然没有一个对我产生不利,全是仗义善良给予我极大帮助,无一例外,所以蹊跷。
        如果要问我这经历中最怀念的地方,不是昔日的欢愉与热闹,更非物质上的奖励,
        而是每次想起来都令我惊异的这些人。


        46楼2015-03-21 22:13
        回复
          可能现在也能搜索出汉得书店这词条,如果有本当代中国实体书店通史,里面该有它,就因为它的商业模式。
          其实也不算创新,只是翻新。从小我就进过那种以租赁为主的小连环画书店,2分钱看一本,
          我在里面看一天,直到我爸气喘吁吁来叫我吃饭。
          进入2000年,汉得书店在广州起家,在新时代的书刊商品潮中,套用这样的模式,发展社区连锁书店,几年之后一夜消失,欠了一屁股的债。
          2006年3月,我去成都汉得书店总部面试。
          第一天与我一同上岗的同事有三名,穿上统一的墨绿色围裙,醒目的书店标志被绣在当胸,长过膝盖,
          相互打量,瞬间有一种穿越到台湾的感觉,特有那种韩剧中服务生范儿,就差艳遇。
          除了去按时执行清洁表上自己的部分,头三天的工作就是背消费须知——
          1.本店会员享有租赁本店所有当期期刊和当季热门图书的资格(除部分外)。
          2.享有以上权利,须办理会员卡,同时享有购买折扣,和在其他连锁店之购物折扣。
          3.办理会员卡须支付一定押金与预存金,所有消费从预存金里扣除,余额不足可续费。
          4.会员退会可退回押金,预存金不予退还。
          5.享有其他会员服务,如免费订购、找书、上门送书等。


          47楼2015-03-21 22:14
          回复
            不要轻易带过以上五条,这五条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书店经营模式,
            对读者最大的吸引点在于可租赁当季当期最新的图书和期刊,瞬间任何时尚读物都可以借阅了,
            这一点直指落后的公立图书馆,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彻底迎合越来越贵的图书定价,
            和越来越繁多的书刊种类之趋势,好像书店跟读者要双赢了。
            但这模式不能不说是一把剑,正反两刃,你可以用来称霸武林,也可以用来谋财害命。
            汉得书店选择了后者,而我在这上面折腾了五年,每一项都被我搞出了好多创意非凡或者千奇百怪的花样。
            比如第一项,既然有这样的内容提供标准,就必然有大量过期期刊和脏旧图书需要书店自身消化,
            而书店自身怎么消化?只能让收废品的来消化。
            而我,把这些过期的书刊,以打包的方式提供给不需要当期要求的商业场合,
            比如茶楼、咖啡厅、理发店、餐厅、甚至4S店、小公司,以再次收取费用。


            48楼2015-03-21 22:15
            回复
              而既然是商业场所,是否可以添加自制广告?
              如果能以庞大的过期书刊资源建立一个平台,让所有购买我过期刊物的商家在这些读物中互放广告,
              这等于让他们共享客户资源,而我的书店就是收取广告费,而非卖几本过期杂志的概念了。
              基于此,甚至可以建立一个同城消费信息平台,特别是打折、酬宾、新品信息。
              我甚至想过把《瑞丽》里的香奈儿广告页换成自己商家的广告重新装订。当然我没考虑过法律问题,
              不过当时这在小规模状态下不是个问题。只是就此去做了,还跑遍了成都有名的宽窄巷子。
              现在才明白,对于同一个商业点子,我比美团都还早做两年,只是技术太落后资金不雄厚。
              关于这个问题,后面反复出现,牵扯了一个小书店如何生存和我之所以苦苦支撑的问题。
              而对于书店模式,很多人喜欢讨论,特别是如今,全国都在讨论。
              在我经营过程中,早以研究了不少此类问题,几乎把所有市面上此类书籍都看了一遍,虽然当时很少,
              但得出一个阶段性结论。在我们的环境下,
              不管是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模式,还是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模式,或者纽约的史传德书店模式,
              以及其他种种,目前都不靠谱。
              在当时,我以为最靠谱的,还是台湾诚品书店模式——先亏十年。


              49楼2015-03-21 22:16
              回复
                至于西西弗书店跟方所,放后面讨论。
                而至于当时名噪一时的汉得书店模式的另一面呢?
                补充一句,也是为后来者说,纽约史传德书店模式其实该好好研究,大有利益。
                当年我在一本讲述日本独立书店的读物中看到一个模式,至今久久不能忘,也许可行。
                那个故事中讲述的是一个书店店主,中年男人,不修边幅,可确实男人味,开起一家流动书店。
                他首先买了一辆大货车,不租铺面,把车身改造成很像我们平日街上看到的那种书报亭形式,
                里面架满了书,左右两侧均可呈现,有伸缩的遮雨遮阳部件,色彩鲜明,甚至在大轮胎上都是书店标志。
                于是他就开着这样的一架书店,穿行在全日本大城市,小村庄,街头巷尾的做买卖。
                我在想他怎么进货补货,在每个风雨交加的日夜又是怎么度过。
                好想看看他那驾驶室,除书籍之外他整个生活的空间。想想真有趣……


                50楼2015-03-21 22:17
                收起回复
                  《书店里的影像诗》/台湾
                  第二集:台北‧我住了十九年的书店‧阿维的书店

                  链接:http://pan.baidu.com/s/1gdggSAR


                  65楼2015-03-24 10:46
                  收起回复
                    《书店里的影像诗》/台湾
                    第三集:游牧在城市间的书店——九份乐伯二手书店

                    链接:http://pan.baidu.com/s/1c03nAXa


                    66楼2015-03-24 10:48
                    收起回复
                      《书店里的影像诗》/台湾
                      第四集:大手拉小手的书店——书酷二手英文书店

                      链接:http://pan.baidu.com/s/1pJM4c8V


                      67楼2015-03-24 10:50
                      回复
                        《书店里的影像诗》/台湾
                        第五集:鸟语花香的书店——金万字二手书店

                        链接:http://pan.baidu.com/s/1kT7dfBh


                        68楼2015-03-24 10:51
                        回复
                          五 小谈一下选书问题



                          ……
                          而对于图书来说,试读模式就更显重要性。图书,据我后来想,不比其他商品直接易感,不是一件服装,穿在身上就能明白是否合适,图书总是一种即时消费品,只有当你翻看到很后来的后来,你才能判断此书是否对自己有价值。当然,很多读者总有一种看几页就搁下的习惯,但那只是说你对此书无兴趣,而非此书本身注定对你无价值,对何事有兴趣跟何事对你有价值不是一回事,这一点要分清楚。往往我们没有兴趣的事物,才能对我们产生很大价值,未知决定已知。而我看来,读一本书的成本,最大的体现在耗费时间上,而非价格。那么在读书这一范围来说,怎么样才能稍显有效地判断其价值呢,那即是,试读。
                          ……
                          http://read.douban.com/reader/column/1483641/chapter/9012517/
                          看了别忘点“订阅”,拜托。


                          86楼2015-03-26 15:34
                          回复


                            120楼2015-04-03 12:18
                            回复


                              121楼2015-04-03 1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