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1日漏签0天
温病学吧 关注:278贴子:86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4回复贴,共1页
<<返回温病学吧
>0< 加载中...

温病方剂索引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BarryZ
  • 一窍不通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BarryZ
  • 一窍不通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方祖:桂枝汤方
组成:桂枝 六钱 芍药 三钱,炒 炙甘草 二钱 生姜 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温病条辨》: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谓如太阳证,即上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也。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
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2025-05-11 15:14:19
广告
  • BarryZ
  • 一窍不通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画:
【方名】一加减正气散方
【处方】 藿香根6克 厚朴6克 杏仁6克 茯苓皮6克 广陈皮3克 神曲5克 麦芽5克 绵茵陈6克 大腹皮3克
【功能主治】 芳香化湿,理气和中。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溏垢不爽。
【用法用量】 加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
《温病条辨》卷二·五八: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腕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 BarryZ
  • 一窍不通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画:
【方名】七鲜育阴汤
【处方】 鲜生地15克 鲜石斛12克 鲜茅根15克 鲜稻穗2支 鲜鸭梨汁 鲜蔗汁各2瓤(冲)鲜枇杷叶(去毛,炒香)9克
【功能主治】 治伏号后期,阴伤未复者。
【用法用量】 前四味与枇杷叶水煎,去滓,冲入二汁内服。
【摘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十二节·伏暑伤寒【因】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 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浅而轻。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 【证】邪伏膜原。外寒搏束而发者。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 【治】邪伏膜原而在气分。先以新加木贼煎。辛凉微散以解外。外邪从微汗而解。 暂觉病退。而半日一日 之间。寒虽轻而热忽转重。此蕴伏膜原之暑湿。从中而作。固当辨其所传而药之。尤 必辨其暑与湿孰轻孰重。传胃而暑重湿轻者。则用新加白虎汤加连翘、牛蒡。辛凉透发 。从疹而解。传二肠则伏邪根据附糟粕。即用枳实导滞汤。.....其湿热粘腻之伏邪。亦多与肠中糟粕相搏 。蒸作极粘腻臭秽之溏酱矢。前方酌加枳实导滞丸、更衣丸等缓下之。必俟宿垢下至 五六次或七八次。而伏邪始尽。邪既尽。而身犹暮热早凉者。阳陷入阴。阴分尚有伏热 也。可用清燥养营汤...使转出阳分而解。解后。则以七鲜育阴汤。(鲜生地五钱、 鲜石斛四钱、鲜茅根五钱、鲜稻穗二支、鲜雅梨汁、鲜蔗汁各两瓢冲、鲜枇杷叶去毛、 炒香、三钱)。滋养阴液以善后。若邪舍于营而在血分。先与加减葳蕤汤。加青蒿脑、 粉丹皮。滋阴宣气。使津液外达。微微汗出以解表。继即凉血清营以透邪。轻则导赤 清心汤。重则犀地清络饮。二方随证加减。若已痉厥并发者。速与犀羚三汁饮。清火熄 风。开窍透络。


  • BarryZ
  • 一窍不通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画:
【方名】三仁汤
【处方】 杏仁15克 飞滑石18克 白通草6克 白蔻仁6克 竹叶6克 厚朴6克 生薏仁18克 半夏15克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宜畅湿浊。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用法用量】 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备注】 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化浊宜中;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混浊之功。
【摘录】
《温病条辨》卷一:湿温 寒湿 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炎;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4回复贴,共1页
<<返回温病学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