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平铺直叙”,好一个“言简意赅”!
这是一段多么精彩的文字啊!
在短短的76个字里,自然的分成了三个层次,形成了破题,解语,论述三者化一一气呵成的完整结构。
文风清爽俏皮,天真而富有童趣。
请看,一开始行文,就用了一个“俺们”。体现了一种纯朴的乡野气息,让读者仿佛感到了一股山林百草葳蕤,春风轻柔扑面的亲切。
一句“当年”,就将时间,背景,甚至作者的感情都融入了其中。
有一个用法看似病句,其实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
“把数学书当作语文来学”。书怎么能当成“语文”来学呢?庸俗的读者,会认为这是“语文书” 的笔误,其实他们恰恰没有体会到作者的用心:
(来人啊!!将此读者给我拖下去,再把这段话抄写一百遍一百遍!!)
数学书,是一实体,语文,是抽象的文化结构。
从文化意义上来讲的数学,是不能直接替换成语文的。所以,从数学书上的行文用字,来学习语文词句的掌握,就顺理成章。
由实务虚,虚实相生,这精确的对应和巧妙的编排,若不是把此段话高声念诵五十遍,又要怎么明白这样的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作者,你太油菜鸟!!
接下来,行文流畅,朗朗上口,而突然一个“一丝不苟”,又成为第二句全句的一大亮点。
作者没有使用恶俗的“滚瓜烂熟”,没有使用轻浮的“分毫不错”,而是用了“一丝不苟”这样一个如此生动的词语。
当我深情再次吟诵五十遍之后,我才顿时感悟:
这是要将背书的小朋友那苦大仇深,咬牙切齿,誓与学习斗争到底的形象与气势,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纸上啊我的娘!!
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喉头哽咽了。我激动的看着这样美好的文字,双手在键盘上不停颤抖:
在有尾声意味的最后一句话中,作者巧妙的呼应了前句,不但沿用前句的结构,更是发扬了这种因果关系的句式,在其中程式了工整的排比。
“具有定理似的……但不具有定理似的……”
让人遥想起古人的诗句:不是相思,却胜相思。
而最后的平铺直叙和言简意赅,不是更加让人叹为观止吗?!
全文在短短的76个字中,将一件事情表达的如此清晰,完整,安排如此精巧。
噢噢噢,
何其幸也,得遇字字珠玑如是。
我将抄录这样的妙语,在我的床头供放,作者您伟大的文思,将照耀我日后行文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