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
南宋后期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所记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有“梁鼎”,而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则作“梁鼎吉”,未知孰是。材料如下:
南宋后期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三:“(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是月己未,诏中书省开具元符臣寮章疏姓名如后:正上:……正中:……正下:……邪上尤甚:……邪上:……邪中:……邪下:(三百一十二人)……杨禾、梁鼎、高公杰……”
清代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十:“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乙未,诏中书省开具元符臣僚章疏姓名如后:(案:《纪事本末》原本作九月己未。考九月癸(巳)﹝未﹞朔无己未日,当依《十朝纲要》、《宋史·本纪》作乙未为是。此所开具臣僚章疏姓名,皆元符三年三月应诏上书者也,下十一月甲辰诏旨可考。《宋编年通鉴》云:上以元符末群臣所上书疏付蔡京,京以付其子攸与其客强浚明、叶梦得看详,第为正上、正中、正下、邪等尤甚、邪上、邪中、邪下七等,计五百八十二人。《宋史·强渊明传》云:渊明与其兄浚明及叶梦得,缔蔡京为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邪下:……杨禾、梁鼎、高公杰……原注:三百一十二人。(《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三。案:所分邪人四等,据《东都事略》五百四十一人,今通检原注之数,则五百四十二人。兹邪下原注云三百一十二人,今检其名,实只三百八人,则姓名有脱者矣。考元符三年四月癸巳时上书者有郑敦义、高士育、鹿敏求、何大正、吕彦祖五人,此文又多不及,而衮公适、陈师锡等又复见,今无由覆其实矣。)”
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稿本)“职官六八”:“黜降官五。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十(四)﹝三﹞日,诏开具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邪上尤甚:……邪上:……邪中:……邪下:……杨禾、梁鼎吉、高公杰……”
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用章敦为相,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祐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其间绍圣四年(1097年),梁焘三贬雷州别驾、化州安置,是年年底卒。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宋徽宗赵佶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其间,再次起用元祐党人,废除变法新政。六个月后(元符三年七月),向太后归政,宋徽宗正式执掌大权。至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宋徽宗用蔡京为相,重又崇奉熙宁新政。崇宁元年(1102)九月十三日乙未,宋徽宗诏中书省开具元符臣僚章疏姓名,第为正上、正中、正下、邪等尤甚、邪上、邪中、邪下七等。十七日己亥,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馀官秦观等,内臣张士良等,武臣王献可等凡百有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称之“元祐党人碑”。
梁焘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时,虽然儿子受到牵连,不过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曾再次起用元祐党人,那么梁焘的儿子梁鼎吉是可能在元符三年(1100年)上疏而在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被列为邪下的。所以《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三里的“梁鼎”或《宋会要辑稿》 “职官六八” 里的“梁鼎吉”,是有可能是梁焘的儿子梁鼎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