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6贴子:6,157,006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游园结束,寻找出园之路,也就顺便把未到之处一笔带过,到了最后,再带出一个怡红院,行文笔法,深谙详略之妙。这样的顺序,或者也有一点讲究,即男人应该在女儿之后。
怡红院中芭蕉和海棠,应该有特别的寓意,好比潇湘馆中的竹,蘅芜院里的草,都在烘托主人的性格特点,那么,海棠和芭蕉,究竟在暗示什么呢?
海棠的特点是艳,到了春天,一棵海棠树上,成千上万的花争相开放。芭蕉则是草本,叶特阔大,而花不惹人注目。这两种植物,虽常在一处出现,但特点有点相悖,作为环境植物,倒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但是,作为性格的烘托呢?似乎复杂一点。一时想不太清楚,结合下面的起名,会不会是在暗示男女的角色特征,女儿应该如“红香”,男儿则应该是衬托的“绿玉”?
怡红院内部的布置,极其不同于他处,房间不隔,而用家具,主要是可以放置装饰品的镂空家具相隔,似乎放置也不是按照整齐的规则,而是按照迷宫的方式放置,再加上大型镜子这个西洋玩意,以至于人在里面转来转去竟至于迷路——或许也多少有点寓意,包含着曹公对男人的评价,男人总是处在随时随地的迷失之中。


IP属地:江苏332楼2015-06-08 08:17
回复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跟贾政的小厮把贾政的喜欢,弄成自己的功劳——还是把宝玉当作小孩哄。按照这样的情景推测,此刻的宝玉,应该十三四岁比较合适。小厮们一哄而上,抢光了宝玉外在的小佩饰,既可以看出宝玉的随和,很少在下人面前摆主子架子,也为下文的精彩小故事作铺垫,浑然天成的铺垫。
    黛玉进府至今,少说也应该过去了四五年,但故事却从现在才真正开始——前面只有一处内容,也就是第八回的内容,似乎更适合在这一部分里——这种安排,前面我已经多次提到过。
    黛玉刚进府时刻,就住在宝玉房里,现在自然早就搬出去,但袭人说“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林黛玉立刻就听说了,并马上“走来瞧瞧”,可见他们虽不在同一屋里,但大概也还在同一屋檐下,最远不会超过类似于东厢房西厢房的距离吧。一对青梅竹马玉一般的小儿女,在一方天地之下——这里说的一方天地,不是一种比喻,你要见过古建筑,你就可以理解,那就是一方天地之下,宝玉黛玉相伴相嬉一起成长,不互生爱意,才奇怪呢。


    IP属地:江苏333楼2015-06-08 12:36
    回复
      交代贾蔷从姑苏采买的女孩子,伏下贾蔷之恋。中国古代,算是早就取消了奴隶制度,但女子或家奴随意买卖,一直存在,被买卖的女子,身份就是奴隶。主子对奴隶,几乎拥有一切权力,实际也包括生死权——主子很容易给奴隶安上任何罪行,也很容易让奴隶“畏罪自杀”。潘金莲遭受男主子的玩弄,又被嫉妒的女主子强行嫁给武大郎——就凭这一点,潘金莲就值得同情,尽管她出轨,尽管毒杀武大郎!
      又交代买来的小尼姑道姑,这种从小被逼出家的尼姑道姑,哪来的佛心道心?纯粹是摧残人性,怎么能怪这些尼姑道姑长大后偷人?
      带出妙玉,十八岁,带发修行。“文墨极通,模样儿又极好”,显然是黛玉湘云一流人物,但一旦入了空门,也就失去了正常人生。妙玉的“不空”,也不仅仅是对妙玉的讽刺,更多还是对佛门机制的不满。


      IP属地:江苏336楼2015-06-09 15:19
      回复
        整个省亲的过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防要严密,决不可让闲杂人等看到元春——皇帝的老婆,绝不可让别人染指,哪怕让穷人过一过眼福也不行。这种把女人当作私产,绝对的私产,是男权社会最恶心的体现。所以,在中国,王八是最恶毒的骂语,可是,给别人戴绿帽子,却又是最风光最值得夸耀的战绩——中国男人的恶心,莫过于此。


        IP属地:江苏338楼2015-06-09 15:26
        回复
          宝玉房里丫鬟们“恣意顽笑”“只顾玩闹”,让李嬷嬷看的极为不爽——奴才往往比主子更看重所谓的规矩,《唐顿庄园》里的管家是外国典型,李嬷嬷袭人是中国典型。他们作为奴才中的中上层,觉得维护主子的面子和规矩,就是维护自己的地位——这样的奴才实在讨厌,尽管他们可能是忠诚正直的奴才。
          宝玉允许自己房里的丫环放肆,是因为只有“放肆”的丫环,才流露出女儿的本真和可爱,好比晴雯。而喜欢规矩的袭人,就不那么讨人欢喜了。
          李嬷嬷忘了自己被赶出府的教训,又去吃奶酪,还愤愤不平,觉得宝玉待袭人比自己还好,就是忘恩负义——这就是老厌物。年龄不是值得夸耀的东西,“老”实在是讨厌的东西,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都讨厌自己的“老”,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来尊敬自己的“老”?如果不能从“老”里获得智慧,而只是利用社会空洞的理念,所谓“尊老”的理念,自以为自己老了,就该得到别人的尊敬,就来夸耀自己的“老”,这样的“老家伙”,就是“老厌物”,真是白活而已。


          IP属地:江苏347楼2015-06-10 12:20
          回复
            袭人欲擒故纵,要劝谏宝玉,先以回家来要挟,颇有点像今天一些女人用拒绝房事来要挟丈夫一般——这样的女人,基本都表面聪明实则愚蠢之极。但宝玉是至性至情之人,为了留住袭人,嘴上自然件件答应。正如宝玉所说,别说三件,三百件也答应。
            这里写的三件事,表明是写袭人规劝,实则是在写宝玉的性格。我们不妨细细看看想想袭人要求宝玉改过的三件事,这三件事,合在一起,就是宝玉,少了任何一条,就不再是宝玉。
            一是不喜读书上进,实则是指不喜欢用读书来换取功名,这些人确实都是“禄蠹”,好比今天国考生,他们确实都是比较上进的人,但也几乎全是禄蠹。
            二是毁僧谤道,这里真是和红楼中实际僧道人物的不堪猥琐作呼应,我们应该明白,不是宝玉毁僧谤道,实在是曹公不喜欢他们啊。
            三是调脂弄粉,吃人嘴上胭脂和信口开河,说话毫无忌讳。这正是本真宝玉,喜欢和女儿们混闹,亲昵而不淫,和前面茗烟与女孩疏远却逮住机会就行警幻所训之事形成鲜明对比。宝玉是把纯真女儿当作艺术一般来供养钦敬了。
            袭人要宝玉改正,就是对宝玉的不了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没有了这些,也就没有了宝玉。


            IP属地:江苏351楼2015-06-10 12:33
            回复
              “花解语”和“玉生香”,从回目上看是并列,但细想场景,两者味道大不同。前者好听一点,是体现袭人用心良苦,刻意规劝。不好听一点,就是挟情自重,精神绑架。而结果是毫无效果——第二天宝玉去到黛玉房里,首先写的,就是宝玉又“调脂弄粉”了。
              宝玉黛玉的场景,极其旖旎缱绻,似乎比两小无猜还要亲密无间呢。
              黛玉身子虚弱,前天熬了夜,今天还浑身酸痛。宝玉怕她睡出病来,就不停推她,不让她睡。脂评这里谈到别家才子佳人小说,到了此刻,就要上演A片了。确实,才子佳人小说,似乎情都是铺垫,只为最后一刻做准备。而曹公红楼,情才是正文,性作为少年期的错乱行为,已经被彻底清算,在黛玉处,宝玉再也不带一点性——当然,俺们俗人读了,联想到一点性,也可以理解。
              宝玉“见了别人就怪腻的”,赖在黛玉之处不肯离去,并且要和黛玉一起躺着,还要求和黛玉共枕一个枕头,确确实实算是“同枕共寝”,可在曹公写来,十四五岁已经有了几年性经验的宝玉和十三四岁的美貌黛玉“同枕共寝”,竟然不带一丝色情,而且连一丝色情的联想都无法产生,要写到如此地步,恐怕真不仅是一种技巧,而必须具有曹公那一颗感天动地的赤子之心。


              IP属地:江苏352楼2015-06-10 12:35
              回复
                宝玉要和黛玉同用一个枕头,黛玉斥道,“放屁”。这绝对是粗口,和黛玉形象很难匹配的粗口,记不清其他地方,黛玉还有没有如此粗俗之口?似乎是唯一一处?但这里的粗口,并不是在写黛玉的粗俗,而是在写宝玉与黛玉非同一般的亲昵,黛玉只有在宝玉面前,才会毫无顾忌说出这样的粗口。当然,也不是常说,而是只有在特定情景下才会说。比如此刻,宝玉竟然要求和黛玉同枕一个枕头,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已经不是一般的调戏,几乎可以算是猥亵,但我们读了宝玉的话,却感觉不到猥亵之意,只感觉到两人之间的超乎寻常的亲昵。黛玉的斥责,同样透露出亲昵。
                宝玉到外面转一圈,回来嫌那里的枕头腌臜——还是想和黛玉同枕一个。黛玉无可奈何,只好把自己的让给宝玉,自己再另寻一只。这里的语言又变得特别客气,“请枕这一个。”和前面的“放屁”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虽然没有达成共用一只枕头的企图,但两只枕头自然挨着,两人同床而卧,面对面这么随意聊天,简直比大多数夫妻还更加亲密无间呢。但这里偏偏没有一丝一毫的淫秽。当然,色人意淫出色意来,和曹公无关。


                IP属地:江苏353楼2015-06-16 15:18
                回复
                  黛玉“以手抚之细看”宝玉脸上的“血渍”——何等旖旎!这个细节,正是在嘲笑前文袭人的规劝呢,宝玉完全没有把袭人的规劝当回事。黛玉用自己的帕子帮宝玉擦去,也劝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黛玉之劝和袭人之劝,味道完全不同。首先黛玉并没有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缺陷,不仅没有指责宝玉的意思,相反倒是隐含了对“当奇事新鲜话儿”传话人的指责,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对一本正经的袭人的指责。二是黛玉怕传到“假正经”耳朵里,宝玉会吃亏。另外,又含蓄说到“大家不干净惹气”,说大家,还不如是在说自家呢,宝玉吃打,黛玉之哀伤动人之极。黛玉之劝才是真正为宝玉着想——这就叫红颜知己,得一此生足矣。
                  宝玉闻得此话,心头已经半醉,又传来一股幽香,宝玉更是魂飞魄散,心神俱醉了。此幽香即宝钗处的幽香,但宝钗处用冷香丸遮掩过去,此处却直说,绝不是熏衣服的香味,再明白不过地暗示了,此处之幽香,就是少女特殊之体香,令男人心神俱醉的特殊体香。


                  IP属地:江苏354楼2015-06-16 15:21
                  回复
                    我的记忆里,红楼中特别强调体香的只有两人——黛玉和宝钗。绝对不是随意写来,这两人一定是曹公心中最美好的女儿,是一体两面的美好女儿,那些喜欢为黛玉宝钗争执的人,还是静下心来多看看黛玉宝钗的可爱可敬之处,少找两人的毛病,也可以开阔自己的心胸——倒是意外之喜呢。宝玉对香气的特别沉迷,让黛玉微微有点酸意——虽然夸奖的是黛玉之香,但黛玉忍不住要想起另一个特别“香”的人物——宝钗。在爱情上,黛玉和宝钗一样,都希望自己才是宝玉的唯一,这里的唯一,指的是情感,不是指实际的女人。那个时代,想排除富贵男人纳妾,是不可能的,但正妻绝对只有一个。所以黛玉对袭人没有醋意,她不过是一个小妾,但黛玉感觉到了宝钗的些许威胁,不仅是来自家族婚配方面的威胁,或许更多来自宝钗那种种特别可爱的威胁,可能分散宝玉一心一意之爱的威胁。宝钗在宝玉面前流露的活泼妩媚,黛玉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此刻,接着“香”的话题,黛玉就讥讽起宝玉来。而且从宝玉的回复里知晓,这种讥讽,不是偶尔,而是常见——黛玉已经颇有点忧心忡忡了。这种心态也可以理解,古代仕女,无所事事之下,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关注,或许就会来得早一些。


                    IP属地:江苏355楼2015-06-16 15:22
                    回复
                      “暖香”一说,含义其实很简单,再加上刚刚说到宝钗之“香”,宝玉聪慧之人,应该能够理解,但他“一时解不来”,那是因为他还迷失在黛玉之香里,迷失在刚刚和黛玉的特别亲昵里。黛玉活灵活现的解说,使得宝玉又跃跃欲试,但真要动手,就无趣了,原样画葫芦当然无趣,再进一步就超越界限。自然该退一步,于是在黛玉的求饶声里,宝玉只要求“把袖子我闻一闻”,并且“拉了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不知道此刻的宝玉,是否意识到,这醉人的芳香就来源于少女之体?男人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极难不联想到少女之体,不渴望少女之体,宝玉真是一个另类,或者说,曹雪芹是一个另类,他在进入青年期的红楼里,刻意避免肉体之欢,最接近的一次,就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里的暗示,其次,应该就是此处了。其他还有一些“情”到浓处的暗示,但曹公都是点到即止,绝不往“性”上迈出一步。
                      和宝玉欢闹一通的黛玉,回复娴静,赶宝玉走,宝玉不肯走,又躺下,答应斯斯文文说会话。黛玉用帕子盖着脸,既有不理宝玉之意,也有一点羞涩之情吧。


                      IP属地:江苏357楼2015-06-16 15:28
                      回复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老厌物”又来无事生非,宝钗称她为“老背晦”,一点也不错。宝钗对人的评价,往往客观准确,显示出宝钗非凡的智慧——识人是一种智慧。黛玉倒也不是不识人,而是她对评价别人没兴趣,她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只关注自己所爱的人。而宝钗则很关注她人,因为她关注别人的感受,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不是缺点,不能因为这个而贬抑宝钗——在现实中,不关注她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意味着这个人不现实,黛玉就是如此。现实还是不现实,并非是评价人好坏的标准,都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都是丑陋的。黛玉和宝钗是梦幻和现实中美好的典范。
                        宝玉想去干涉,宝钗又不让,觉得对“背晦”的老人,还是“让她一步为是”,这并不是虚伪,一个人的认识和行为有所不同,这是正常——好比我们心中认定毒菜极坏,但在年终小结里说两句套话假话,这不是虚伪,只是应付,只是交差。对背晦的老人让一步,则是一种礼貌。只有当目的是为了谋取私利,这样的不同才是虚伪。凤姐的话语和行为上的差别,就都有谋取私利的目的。


                        IP属地:江苏359楼2015-06-18 12:58
                        回复
                          袭人的哭诉,更加拉近了自己和宝玉的距离,把“我们”划为一体,把别人划作另一体,记得后文也有过这样的说法,引来了晴雯的嘲笑反击。这里的“我们”之说,也许说明袭人其实也有她狡猾的一面,就是,她总是在强化自己和宝玉关系的特殊性。当然,她哪怕没有语言的强化,只要保持行为本身,即保持着和宝玉的肉体关系,她在宝玉心中,自然和别人不同。而从后文晴雯的话知道,她确实一直和宝玉“鬼鬼祟祟”——做这事,总还是要避一避别人的眼目。而她后面冷笑的话,确实表明袭人内心实际并不忠厚,真正的忠厚,是对别人模棱两可的话都往好里解释,而袭人觉得别人说了她许多坏话。


                          IP属地:江苏362楼2015-06-18 13:29
                          回复
                            麝月独自留下照看屋子,宝玉感叹“公然又是一个袭人”,可我觉得似乎还有区别。麝月在这里的主要特点,是体恤下情。袭人在小说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描绘,她也许还算宽厚,但如此主动体恤下情的描写,好像没有。
                            宝玉让麝月去玩,说自己看着,可麝月说,“你既在这里,越发不用去了,咱们两个说话顽笑岂不好?”这里倒确实是袭人口吻,想和宝玉亲近的愿望也很强烈。但宝玉却笑道:“咱两个作什么呢?怪没意思的。”前面说过,宝玉对女儿的喜爱,其实有着仿佛对艺术般的喜爱和追求,而落实到具体某一个女儿,或者说,各个女儿个体艺术气质大有区别,对缺乏艺术气质的女儿,宝玉就会觉得“怪没意思的”——大家不妨想一想宝玉和芳官在一起的情景,可有过这种“怪没意思的”念头?——这里多少含有一点对麝月袭人这一类“好奴才”女儿的讽刺,表面是赞扬,内里却包含着讽刺。袭人之所以获得青睐,是因为她和宝玉的云雨之情,云雨之情,对宝玉这样一个重情的人来说,当然是很重要的。而没有云雨之情的麝月,又缺乏艺术气质,就觉得“怪没意思了”——也许那一头女儿的柔发算是有艺术特色,那就来梳头。


                            IP属地:江苏363楼2015-06-18 13:35
                            回复
                              回到家,赵姨娘又骂贾环——贾环随口的撒谎,体现他本质的绝对恶劣——骂的却是他不该找宝玉宝钗这样的"高台盘"去玩,这话里充满怨恨和狭隘,确实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态,贾环大概就是因为受她这种心态的影响,才如此猥琐吧。
                              凤姐经过,正好听到,立刻教训赵姨娘,“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贾环是主子,而他的生身母亲却依然只是奴才!没有资格管教他的奴才,这就是可恶的封建家庭伦理。作为主子的贾环照理不该和赵姨娘一起生活,那么,是王夫人不喜欢贾环,才让贾环随赵姨娘了。而探春,应该不是随赵姨娘长大,她才会根本否认赵姨娘是她“娘”。想想赵姨娘的可悲,觉得曹公对这个群体应该是既同情又鄙视。而不幸的女儿们,如袭人诸类不幸的女儿们,还把成为姨娘当作自己的理想。这样的女儿,应该不是曹公喜欢的女儿了。而香菱,因其被迫无奈成为姨娘,曹公才给与了她特别的哀怜。


                              IP属地:江苏365楼2015-06-18 1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