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4贴子:6,157,010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么,贾府为何逼迫可卿自尽?从文中介绍,人人喜欢可卿,为何还要逼迫可卿自尽?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贾珍。贾珍对可卿,已经不仅仅是爬灰,不仅仅是玩弄,他爱上了可卿。
如果仅仅是爬灰,在封闭的封建大家庭里,除了最亲近的人知道,这样的丑闻决不会走出高墙大院,或者说,在一个封闭的高墙大院内,公公对儿媳的侵犯,几乎是手到擒来,儿子不敢告,媳妇不敢告,老婆不敢告——独裁之下,人性之恶一定膨胀,周围的人,不仅不会揭丑,还会竭尽一切帮着掩饰!
但这样的丑闻绝不能公开,一旦公开,那就是十恶不赦,触犯了封建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伦理基础。所以,这样的事情,传到皇帝耳朵里,一定是可以灭族之罪——虽然皇帝自己如此做,还可以留下所谓的千古绝唱,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千古绝唱。但你还没有混到天子的位置,你绝不可以如此挑战整个社会的伦理。
但贾珍爱上了可卿,爱到不能自拔,爱到不肯掩饰,爱到人人皆知,那么,可卿就必须死了——犯浑的是主子,必须死的却一定是奴才——这就是独裁体制的特色。


IP属地:江苏275楼2015-05-04 15:51
回复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曾说“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这里的“翻了过来”或许就是暗指他对可卿的不伦之事和不伦之情,单单吃喝玩乐还算不上翻了过来,只有这种特别犯忌的事情,才会把贾家“翻了过来”。
    当然,这些都不算是文学中的证据。证据应该是贾珍对可卿的态度。贾珍对待可卿,实在不是公公对儿媳的态度。可卿得病,最着急的是他,比贾蓉着急多了。而今可卿死了,最悲痛的也是他,竟然“贾珍哭的泪人一般”,竟然“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哪有如此公公?死了老婆,丈夫也不至于如此,只有死了热恋中的情人,才会有如此反应吧。再说,可卿死了,不描写作为丈夫的贾蓉如何悲伤,却描写作为公公的贾珍如何悲伤,不明摆着在暗示贾珍和可卿的关系不正常?
    公公恋上儿媳,儿媳当然是受害者。但承担这种不伦的悲惨结局的,却不是施害者,而是受害者,这就是封建独裁社会的特征。那是有专门词语的,叫“为尊者讳”。这种为尊者讳的可恶特征,一直延续到今天!残害民众的“尊者”,还被当做领袖尊奉!你要对它不恭敬,比如往他的遗照上泼点墨,还要坐牢!


    IP属地:江苏276楼2015-05-04 15:56
    回复
      贾珍为使可卿的葬礼风光,要为儿子捐个更大的官职,捐官过程,描写非常精彩——有时觉得,我自己写红楼的感想,时不时夹几句对时政的嘲讽批判,就好比曹公写捐官审案之类,时不时对封建社会的官场加以讽刺批判——可笑有的网友还劝告我,读红楼就读红楼,要把文学与政治分开,文学怎么可能和政治分开?文学就是人生,而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身上必定带着社会政治痕迹,文学怎么可能脱离政治?曹公的红楼里,实际上随处都有政治啊,这里的捐官就是一场封建社会的政治秀。
      贾珍称呼太监为“老内相”,就充满讽刺。内相,本来是对翰林院学士的别称,因为他们参与起草皇帝最重要的文件,可以说,是对读书人的尊敬。可是,红楼中,竟然称呼太监为内相,不知道古代什么时候开始。在网上查阅,内相有另一含义,即太监之意,举例就是红楼,如果曹公以前,没有称呼太监为内相,那么,曹公笔墨之精彩,对时事的精准眼光,又有了新的例证——这些日夜围绕皇帝身边的太监,才是朝廷之相呢。联系今天,有多少人,都是先从大人物秘书干起,他们实际有点类似于此等内相——思想上都是自阉过的人。


      IP属地:江苏278楼2015-05-05 15:41
      回复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贾珍请凤姐协理宁国府,其悲痛到无法正常行走,神态语气也极其感人——肯定比死了老爸感人。凤姐答应,并不是出于帮忙的目的,文中说的很清楚,“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或许这里还有言外之意,只要对天朝情景稍有了解,就应该明白,今天当官的“最喜揽事”,绝不仅仅是为了显示才干,而是只要有事,就有钱可贪!王熙凤在红楼中,到处搜刮,遇上这样的大事,不伸手捞一笔,怎么对得起自己哟!
        凤姐的才干当然不错,问题是如何看待才干,要是以为曹公在赞赏这种才干,那就无法解释“天下不肖无双”的悲愤语。这就是红楼中的真假,对“才子精明志自高”一类的评价,不能只作正面看,而要结合曹公对宝玉的评价来看。
        当然,或许有人以为曹雪芹赞赏凤姐是感叹自己的家道中落,因缺乏凤姐此类的人才而导致家道中落。但我相信,曹公的眼光没有这么狭窄,不会意识不到,家道败落的主要原因,不是管理不善,而是失宠于朝廷。另外,曹雪芹在文中,多处暗示,凤姐的才能主要用来为自己谋利,而不是为贾府谋利——借管理贾府之际,大肆敛财,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大量贪官,也就不能不讨厌她!


        IP属地:江苏280楼2015-05-11 18:23
        回复
          宁府中人确实散漫,这种散漫,颇有点像当年的国营企业,大家拿着一份不厚不薄的薪水——不厚是绝对,不薄是国内相比较而言——嘻嘻哈哈上班,开开心心下班,谈不上责任心,也没有危机感,这是许多老人怀念旧国企的原因——本人也颇怀念呢,混了十几年,那是真正轻松自在的日子,也是荒废岁月的日子。然后,来了一位凤姐——朱大人,决定要拿这样一批国企开刀了,明曰市场化,实际是甩包袱。把竞争激烈的行业全部推向市场,任其破产,任员工失业,却把资源通讯等等高额暴利行业,加强垄断,用来为权贵敛财——当能干的凤姐来管理,她确实可以把混乱的局面暂时掌控起来,但她掌控局面的目的不是为了大家好,甚至不是为了这个国家好,而是为了自己好,那么,结果会把局面慢慢整成一座掏空的矿山,原本可以说是一片乱草滩,其中混居着各种鱼虾虫鸟,混乱而各得其乐。现在则成了专有矿山,百姓只是辛苦的矿工,除了出力谋得一个生存权,一无所获。而凤姐们,则尽享矿产丰厚的利润,等到完全掏空,他们一哄而散,任矿山坍塌,任矿工自生自灭——作为百姓,不能首先追求一个公平的社会机制,就不能歌颂凤姐这样的能人!


          IP属地:江苏281楼2015-05-11 18:30
          回复
            宝玉和秦钟,在贾母处一起吃了饭才过来。因为宝玉不愿意同那些“浑人”一起吃饭,这里的“浑人”显然就是指男人,只有眼前这个女儿般的小男生,才是“清人”,“清倌人”啊。
            有人来支取东西,秦钟道,“你们两府里都是这牌,倘或别人私弄一个,支了银子跑了,怎样?”脂评为“小人语”。我倒觉得,这里不是在写秦钟的孩童天真,而是在写秦钟心术不正,他在学堂里勾引同学,他在庙里偷小尼姑,都显示出他远比宝玉成熟。看到凭牌子可以支取银子,自然想起了冒领——在今天,他就可能成为金融诈骗案的制造者。
            凤姐她们似乎并不担心,“依你说,都没王法了。”是的,在相对太平的岁月,“王法”压在百姓头上,他们就以为天下太平。但是等到有一天,等到老百姓意识到所谓的王法,不过是欺压民众的冠冕堂皇的借口,那么,推翻王法,或者即使不敢推翻王法,不再诚惶诚恐地尊奉王法,就成为天经地义。老百姓只有如此想,如此做,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民法”。“王法”大于“民法”,那是毒菜;“民法”大于“王法”,百姓才有出头之日啊。


            IP属地:江苏283楼2015-05-11 20:19
            回复
              宝玉倒真是小儿心态,对世事一无所知,以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进行的,哪知道中国人,一向崇奉的一句话叫做,“人在做事”,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在凤姐启发下,宝玉才略略开窍,立刻像小儿一般,猴在凤姐身上,立刻要她去办了。
              要办的事情,则是读夜书,冬夜渐长,晚间自然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是,想想宝玉和秦钟,一对不喜读正经书的小儿郎,尤其是宝玉,最喜欢和女儿混在一起,现在却急着要人布置读夜书的房间,那自然是秦钟让宝玉领略到女儿的特殊滋味了。秦钟决不是省油的灯,他要讨好宝玉,再加天性如此,两人之间不涉及情,不因情而带点淫,反倒几乎不可想像。想来,两人在一起读书,野书应该也没有少读罢。


              IP属地:江苏284楼2015-05-11 20:25
              回复
                交代了黛玉父亲的去世。此处的交代,既把黛玉永远安置在贾府——一般说来,古代家族是不能允许女孩子到他家生活的,一旦出了事情,丢的是自己宗族的脸,也就是丢林家的脸,而不是丢贾家的脸。比如湘云,和贾母的关系也不可谓不好,她也是特别想留住贾家,贾母也不会在乎她常住,但家有叔叔做主,就决不允许女孩子在贾家停留过久。现在,黛玉竟然长留贾家,说明林家真的没有什么人了。但管事的人没有,分财产的人一定有。有人总说,林家怎么也该有点钱,林黛玉怎么会一贫如洗呢。道理很简单,古代女子是不能继承家产的。当然,也和家族远近有关,但这没有什么可争论的,曹雪芹就是要写一个孤傲不幸的女子,要是她还有千万家财,怎么能激起美学意味的不幸和同情?
                另外,在此刻把黛玉打发离开贾府,应该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为宝玉和秦钟之间的不伦留下空白时间。假如黛玉就在边上,想想宝玉和黛玉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关系,如果他一边和黛玉卿卿我我,一边和秦钟腻腻歪歪,爱宝黛的人,想起此事来,一定会怒发冲冠,至少也会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吧。如果黛玉不在,那么,宝玉的一时沉沦,也或多或少有了一点可以原谅之处——宝玉,毕竟是一个软弱的人。过于喜爱女儿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软弱的人。


                IP属地:江苏285楼2015-05-11 20:28
                回复
                  凤姐关切贾琏在外的行止,是自然。特别关注嘱咐,“别勾引他认得浑账老婆。”“回来打折你的腿”,也是自然,但凤姐知道,贾琏实际在外,绝不会老实。中国古代,男子可以老孔的“食色性也”来为自己的寻花问柳开脱,女人稍有不轨,就是“淫妇”,这其实就是扼杀女性的天性,蔑视女性的存在——这样的社会,一定很肮脏,很卑鄙。
                  出殡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可卿生前不幸,死后隆重,或许寄寓了曹公对她的深切同情——什么公主身份之类的考证,是我所不喜的东西。
                  说到影射现实,对北静王的身份,或许真有影射。文中说,“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这里出现了明显的疏忽,好像只有北静王“及今子孙犹袭王爵”,其实四王都犹袭王位。另外,说“惟北静王功高”,可四王祭棚北静王最靠后,这可不是按照东南西北顺序排的,当然按照级别高低排列——这里的疏忽似乎很明显,这个明显的疏忽,应该是在影射现实,为功高却未能获得相应赏赐的某个王喊冤了。


                  IP属地:江苏286楼2015-05-14 19:40
                  回复
                    北静王和宝玉,又互相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个翩翩佳公子,令人回想起宝玉和秦钟的会面,多少有点类似,或者类似中也有暗示。
                    北静王邀请宝玉去府上切磋学问——“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这样的邀请出自北静王之口,分量应该很重,贾政自然求之不得,既能让儿子学业精进,又能让儿子攀上这样一位大人。没有理由不催促儿子前去。但是,我们从八十回里,看不到宝玉去北静王府的记载——似乎只有一次,宝玉拿去北静王府祭奠死掉小老婆来撒谎,掩护自己私自外出。当然,或者这也是在暗示宝玉确实算是北静王府的常客,但尽管宝玉可能是北静王府的常客,那一定不是因为宝玉自己喜欢去,而是老爸催促去,那里一定是宝玉不喜欢去的地方,也不是曹雪芹喜欢去的地方,故而一概不予文字描写,这实际上正是曹雪芹蔑视权贵之意。哪像今天的烂文人,整天拿着皇帝家的破事津津乐道,没完没了,表现的恰是对权贵的仰慕崇拜啊。
                    不管怎么说,曹雪芹再也没有把宝玉和北静王的交往当做一件事来写。或许这里带着两个暗示,一是,宝玉就不想切磋什么学问,那是宝玉讨厌的东西。二是,假如北静王也有秦钟的想法,那么宝玉已经从这样的不伦之间摆脱出来,回归清纯“女儿”情态之中了。


                    IP属地:江苏287楼2015-05-14 19:46
                    回复
                      路途之上,插一段农庄趣事,意在写出宝玉与秦钟之本质区别。宝玉看了农具等等好玩的东西,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天性纯良。民女怕他弄坏了纺车,加以阻止,宝玉立即赔礼道,“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宝玉心中,女儿都是美丽的,不分贵族还是农家。而秦钟则完全另一种心思,“暗拉宝玉笑道:‘此卿大有意趣。’”——首先想到的是色欲。宝玉则笑着回骂“该死的。”
                      显然,秦钟此处的“意趣”,就是“性趣”,意味颇值得一玩了。对此“意趣”的理解,宝玉显然也明白,可见他们两人的关系,早就超出了朋友的关系,并且恐怕已经到了可以分享的地步。但宝玉哪怕处于混乱时期,天性依然纯良,绝没有秦钟如此不堪。对秦钟看到女儿,就想到“性趣”,颇为不满,感觉是一种对女儿的亵渎了。宝玉要脱离亵渎,就必须离开秦钟——秦钟必须死的。但宝玉对这个丫头竟然也已经大为钟情,“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似乎有点过分,难道原本真有伏笔之意?


                      IP属地:江苏289楼2015-05-17 19:48
                      回复
                        弄权铁槛寺——许多人因此讨厌王熙凤,实际上,王熙凤的作恶,弄权铁槛寺算是轻微,虽然后果严重,但那连过失杀人都算不上。王熙凤在红楼里,有过多次杀人记录,明的暗的都有,只是多数人没有看出来。


                        IP属地:江苏292楼2015-05-17 20:07
                        回复
                          这里带出的金哥婚姻一案,和可卿葬礼买官一事,都是曹公忙中出闲笔法,捎带着对现实的揭露批判和嘲讽,是对现实政治的文字干预。当然,主要目的还是写人,好比买官主要还是写贾珍对可卿的钟爱,此处就是写凤姐的贪婪。


                          IP属地:江苏293楼2015-05-17 20:08
                          回复
                            贪婪算是人的生物本能,对人的贪婪不妨多一点宽容。但如果贪婪和虚伪结合在一起,那就不该宽容,因为虚伪是人特有的恶习,凡是把虚伪和贪婪结合在一起的人,基本上已经有了大奸大恶的特征。


                            IP属地:江苏295楼2015-05-17 20:09
                            回复
                              又有一小段,莫名其妙被删除,真不知道百度的标准怎样抽风的啊


                              IP属地:江苏297楼2015-05-17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