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702贴子:6,157,304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焦大所说的“扒灰”之人,没有异议。但他口中的“偷小叔子”之人,恐怕就不太好指定了。要说的是真事,那就一定是尤氏或凤姐,而且凤姐可能更大,因为写小说,重要笔墨当然该落在重要人物身上。但此处更可能是虚指。凤姐虽和贾蓉的不尴不尬,但靠不上“小叔子”,贾蔷也是和凤姐不尴不尬的人,但也是侄儿;贾瑞倒是小叔子,可被凤姐虐个半死,似乎也不能落实焦大嘴里的“偷小叔子”——虽然我以为贾瑞的故事,是对凤姐风流的一种暗示。但却不是和贾瑞偷情的暗示,文中是实在找不到明显的偷小叔子的事例,那么,还是“偷小叔子”理解为就是从“扒灰”而延伸的谴责,是醉酒之下顺口而来的骂人。这不是不可能的。下面一个例子也许很能证明。焦大恐吓说,“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引起许多人的猜测,似乎这里说反了。实际没有说反,曹公就是要用这句说反了的话,来描摹焦大的醉酒状态,这比说成“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不知要精彩多少倍啊!但这只是口误,醉酒下的口误很生动,却并不能掩盖醉酒下的真话,即“扒灰”“偷小叔子”一类乱伦之事,在宁荣两府,恐怕不是偶例。


IP属地:江苏212楼2015-04-12 18:09
回复
    焦大结局如何?不得而知,以后再也没有提到他,按照曹公的写作,最后或许应该有所照应,但因为中途搁笔,这个人物的照应没有来得及出现。想来,应该是按照凤姐的建议,“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了”。其实,这个主意里,透露的难道真是凤姐的能干?这么一个简单的主意,别人就想不到?不是的,只是别人没有这样的狠心,总觉得焦大好赖也是祖爷爷辈留下的老人,没有狠下心来处置。但到了凤姐那里,事情就简单了,奴才而已,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甚至有必要,杀人灭口也是有可以的。所以,凤姐的所谓“能”里,更多的其实是“狠”,这和我们今天身处高位的群獠,何其相似!比如,那些拆迁工作做得特别好的官员,无一不是凤姐那样的“能人”!中国普通百姓,欣赏如此能人的还不少呢,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哀,也是中国现状不堪的重要原因之一啊。


    IP属地:江苏213楼2015-04-12 18:12
    回复
      好奇的宝玉接口问什么是“爬灰”,凤姐“立刻嗔目断喝”,这是凤姐唯一一次对宝玉严厉,在红楼里,有不少人觉得凤姐为人还蛮和蔼,甚至对下人也客客气气。实际上,凤姐只对重要主子的下人客客气气,比如鸳鸯,比如袭人,对其他下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下人,可以用“心如蛇蝎”来形容。想象一下她是你的领导,扣发工资,严酷无情,你会在什么心情下喜欢她?
      对于焦大前面的“骂”,凤姐都听见了,并且一直在发表意见,对于“扒灰”“偷小叔子”更难听的骂,凤姐竟然装聋作哑,因为宝玉问了“爬灰”,凤姐还对宝玉立刻“嗔目断喝”,还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这里的态度颇值得玩味,凤姐在红楼中,绝对强势,对下人的话语,无论是清醒状态下,还是醉酒状态下,只要说了不该说的,不必让她亲耳听到,只要传到她耳里,她也必严厉处分。这里不仅自己装聋作哑,还要求别人装聋作哑,真有点不像凤姐啊。显然这个话题恐怕是真正触痛了她。这算什么逻辑?打一个比方,就好比全世界宣扬以民为主的国家,自然都在普选。俺们天朝号称‘人民政府”,却不仅装着听不见普选,也逼着百姓不许听见,听见了也绝不允许说,否则,“转发五百次”就可以入刑——深恨凤姐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实在是独裁统治者的典型人物啊。


      IP属地:江苏214楼2015-04-12 18:22
      回复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宁府请喝酒,也是在照应前文。
        宝玉陪护贾母回家,下午很想再去看戏,又怕扰了秦氏,不说扰了尤氏,而说可卿,显见宝玉心中存在一个特别的可卿了,遂决定去看望生病在家的宝钗——一个多么体贴懂事的孩子!
        路上遇见一群“沾光”“善骗人”的家伙,从一个人身边的朋友,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品格,贾政周围多的是这种角色,也可以知道,贾政实在不过是“假正”而已。
        那个叫钱华的,夸奖宝玉字写得好,正说到宝玉的心坎儿上,宝玉厌烦俗世,但也未能免俗,面对钱花的奉承,不禁心花怒放了。奉承人而不着痕迹,且正能挠到人心头痒处,实在是了不起的本事。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主要就是此意——真可为读书人一大哭。


        IP属地:江苏215楼2015-04-13 16:57
        回复
          红楼梦中,凡是明显矛盾之处,往往隐藏着曹雪芹的重要暗示。我的想法是这样,红楼中出现的宝钗,几乎都伴随着宝玉,这个矛盾,就是在暗示,宝钗是爱宝玉的,既因为宝玉的聪慧温柔而爱他,也因为“金玉良缘”的暗示而爱他。当一个女孩子爱上少年,那一定会在少年面前,自觉不自觉地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聪慧,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引取心上人的注目,哪怕是那么一瞥。宝钗在整部红楼里,几乎没有一处“藏愚”,没有一处“守拙”,原因就是爱情激发了宝钗姑娘内心巨大的正能量,以至于在和金桂的正面交锋中,都不露一丝一毫怯意。而写宝钗爱宝玉,就不能写成黛玉爱宝玉那样明确,那不符合宝钗的性格,因此,写宝钗爱宝玉,必须含蓄来写,暗示来写。其实,红楼中有许多非常明确的暗示,比如晴雯的抱怨,“有事没事来坐着,让人半夜三更不得睡觉。”尽管晴雯的话可能有夸张,但宝钗情不自禁走到怡红院来的暗示,却有过多次,要不是宝钗爱着宝玉,以宝钗的性格,应该对宝玉敬而远之的啊。


          IP属地:江苏217楼2015-04-13 17:06
          回复
            当然,如果没有丝毫藏愚守拙的痕迹,也不是宝钗,也成为败笔了。实际上,当不宝玉发生联系,宝钗则仍然留有如此痕迹,好比金桂想借为香菱改名,杀杀宝姑娘的威风,宝钗就不予计较,随其胡说了,所谓藏愚守拙,本来应该就指这种小事不计较吧,有点像迎春。但假如迎春有机会爱上一个翩翩佳公子,她一定也会像宝钗这般展现出自己美丽可爱的一面!可惜她没有机会,宝钗却获得了极好的机会,在她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一个可以面对面了解并爱慕的佳公子,芳心可可的少女,坠入情网情理之中啊。而她要获取心上人的青睐,哪怕是在和黛玉的交锋中,都不肯轻易落后。
            前面黛玉刚进贾府,和宝玉第一次见面,有过通过彼此的眼光来描摹双方相貌的场景。此处,又再一次通过宝玉宝钗的眼睛,来描写宝钗宝玉的相貌,这种安排,恐怕不是无意的。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描写,恐怕就是在暗示着彼此含有情愫了。在红楼中,这种彼此欣赏相貌的场景,有三处。一是黛玉宝玉,二是宝玉秦钟,三是此处的宝玉宝钗。


            IP属地:江苏219楼2015-04-15 20:02
            回复
              黛玉自然早就看过宝玉,但没有从黛玉眼里写出“宝玉”,而从宝钗眼里写出“宝玉”,自然是为要照应“金玉良缘”了。宝钗看到这块玉上镌刻之文,毫无疑问,立刻想到了自己的金锁,想到了道人的预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构成如此和谐的对偶,再加有道人的预言,此时宝钗要不想到眼前的玉人,神仙一流人品的宝玉,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佳偶,那才不正常,才真正叫作死人。而宝钗自然绝非这样的死人,而是活泼泼可爱的女儿,她本来就对宝玉心有好感,看了此玉,从此对宝玉心生爱意,以至于死心塌地,那是再也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文中写宝钗看玉,看了一遍,“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这里再看和再念,自然是心中诧异,这怎么和我的金锁如此契合?但曹公决不会直接如此描写她的心理,这不符合仕女的形象和性格,但又要给读者一点暗示,故而引出金莺,她自然也对"宝玉"感兴趣,凑近脑袋一起看是必然的——也可以看出宝钗对丫环的宽容亲昵,换作凤姐,恐怕连平儿都不敢如此亲昵——作为丫环,在宝钗问话时,也就自然而然机心全无地说出了心中所想,“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如此鲜明可爱的主仆形象!


              IP属地:江苏221楼2015-04-15 20:16
              回复
                宝钗自然不能允许莺儿说出和尚的“金玉良缘”,那也太尴尬了,但读者要是因为莺儿要说的话语被打断,就不去注意截断了什么话,甚至读到“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还不能联想到此处莺儿后面的话,那红楼的味道就读不出来了。
                为了引开宝玉的注意力,宝钗就问宝玉从哪儿来。可是,宝玉此时已经多少被宝钗所吸引。虽然表面是因为距离近,但实际是金锁和宝玉上的话语,多少引发了宝玉一点心灵上的暗示和痴想,或许还因为宝钗解衣拿锁,体香外泄,引起了宝玉的贪馋,“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读者如果真相信了宝钗的解释,以为这是“冷香丸”的香气,那就被作者骗了,这香气,实际就是少女特有的体香。红楼中,写到这样香气的女儿,我记得只有两人,一是宝钗,二是黛玉。都是通过宝玉来写,黛玉写得更明确一些,或许也是曹雪芹更推崇黛玉的证据。宝玉身边有无数丫鬟,但没有一个丫鬟,包括晴雯,写到了她们身上的体香,这实际就是曹雪芹对宝钗黛玉的特别眷顾和推崇啊。


                IP属地:江苏223楼2015-04-18 06:38
                回复
                  接下来黛玉来了——黛玉与宝钗两人的心机,在为爱情努力和较量中体现得最充分,也最可爱。因爱情而来的心机,怎么能和凤姐贪财而来的心机一视同仁?那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手段也完全不同,黛玉宝钗,只是设法在展示自己的可爱聪慧,来吸引心仪之人。而凤姐的心计,无一不是伤害他人!
                  读到黛玉来此的第一句话,“嗳哟,我来的不巧了!”这里面就含有心计,因为黛玉一定知道宝玉在此,她就是故意前来,看看宝玉宝钗在一起的情形,也担心他们两人在一起的情形,但这种心计,有什么值得讨厌或指责的?之所以这么所,是因为联想到黛玉后来因麒麟而窥探宝湘的场景,那里是明写,这里是暗写——这就是我反复说到的红楼中的互相参照。何况再结合前文,宝玉送贾母从宁府回来,黛玉见宝玉不再回来,自然也没有了呆在宁府的兴趣,也就回来,却不见宝玉,怎么会猜想不到他去了哪里?哪怕没有十成把握,也应有九成吧。可惜黛玉还是来晚了,让宝玉宝钗有了互看宝玉金锁的机会,要是她早来,宝钗是不会提出这个要求的。要是黛玉知道前面屋里发生的故事,也许就会懊悔,我怎么就不跟贾母一起回府呢。


                  IP属地:江苏224楼2015-04-18 07:12
                  回复
                    宝钗说自己不解黛玉的意思,话里稍微带着一点心虚,而黛玉之解,真正巧妙,明知是假话,却让人无可指摘,可爱可气的黛玉啊。
                    如果说黛玉刚来算是黛钗的第一个回合,并且算是黛玉完胜的回合,那么,接下来吃酒就是第二个回合,宝钗完胜的回合。宝玉喜吃冷酒,这是一种习惯,但竟然在宝钗一番说教下,欣然接受改变,至少此刻欣然接受并表示愿意改变吃冷酒的坏习惯,不能不说,是宝钗善于揣度人心,善长说理道情。
                    黛玉自然不忿,宝玉吃酒,黛玉多数在场,恐怕也多次劝说过,可是宝玉并没有听进去——人的饮食习惯,犹如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那么此处宝玉听从宝钗,可以说是宝钗的莫大成功,也自然引起了黛玉的嫉妒。借着丫鬟送手炉,黛玉就连讥带敲地数说宝玉,宝玉和宝钗都听出来了,薛姨妈却不知缘由,她的说辞,又引来了黛玉一番解释,一番天衣无缝而又明知是假话的解释。连薛姨妈都听出了一点不妥,故说,“你是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


                    IP属地:江苏226楼2015-04-18 13:39
                    回复
                      对黛玉宝钗的你来我往,千万不要作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战,而要看做小儿女的情态,可爱至极的情态。我相信,曹公写她们两人的较量,绝不是想写出两人的高下,也不是想写出谁最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而是以此写出可爱可亲的女儿,在恋爱中的可亲可爱的女儿,应该是怎样的模样!
                      宝玉想再喝一口酒,李嬷嬷来干涉,宝玉酒喝到兴头上,李嬷嬷又来干涉,甚至抬出贾政来吓唬宝玉。多数人自然认为李嬷嬷没错,她在尽她的职责。可这个世道上,尤其是中国,多少罪恶在“尽职”的名义中上演!逼得学生跳楼的老师,没有一个不是尽职的‘好’老师。更别提官僚的尽职了,开枪杀死抗拆迁的警察,殴打小贩的城管,也个个都尽职的很呢。尽职而不为对方思考,或者说,不是来自民众权力的尽职,一定是为官府尽责,而不是为民众尽职,那不如说是压迫。
                      黛玉的抢白,确实能让人翻白眼——这是许多人以为黛玉刻薄的原因。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曹公就是讨厌出嫁了的女人,尤其是深陷泥潭的李嬷嬷这样的老女人,作为真性真情的黛玉,代替曹公抢白讥刺她们,真是曹公认为黛玉可爱之处呢。


                      IP属地:江苏227楼2015-04-18 13:43
                      回复
                        宝钗趁此机会,“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并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也算是略略发泄了刚刚被黛玉旁敲侧击的郁闷。我们看到的两人之间的较量,绝没有有人以为的对骂之类,彼此还是克制的讥讽,或者是带着一点亲昵的嘲谑。这才彰显“女儿”的魅力和美丽。
                        宝玉黛玉一起告辞,显示出非同一般的亲昵。尤其是黛玉为宝玉带斗笠,黛玉或许多少有点故意,故意显示自己与宝玉的不同一般。而宝钗在一边,也应该看得有点心酸吧,但文中绝没有涉及一丝一毫,因为此处宝钗绝不会流露一丝一毫,纯粹的心理描写,曹公不用,一定要心理反映在面容行为举止上,曹公才会去写她的心理,好比前面提到的宝钗反复吟读“宝玉”镌刻的文字。
                        带斗笠的细节,其实满有趣的,我们可以看到黛玉的细心,她不过看过袭人晴雯之辈做过,就自然会做,心灵手巧之人,都该如此。而那个小丫头,则是“蠢东西”,联想到那个小红,那也是心灵手巧之人,旁瞧着琢磨学习伺候之法,就能够为自己赢得机会。另外,这个细节,和后文的“渔翁鱼婆”的细节相照应,曹公用心写的细节或情节,一般都会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彼此形成呼应,丰富各自的内涵。这样的情节,都是读者应该特别留心之处。


                        IP属地:江苏228楼2015-04-18 13:46
                        回复
                          黛玉来了,宝玉邀她看字,问哪一个字好。黛玉知道宝玉最近对自己的字很在乎,就说,“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么好了?明儿也与我写一个匾。”奉承的意思,似乎和钱华等人无异。这也是许多人找黛玉瑕疵的理由,即黛玉似乎也多虚伪,比如当面背后,对下人的称呼就不同,前者带点恭敬,后者则往往蔑视。
                          其实,虚伪和礼貌之间,究竟如何区别,可能不那么清晰。但有一个比较可靠明白的标准,即心口不一的原因。如果只是碍于面子,只是出于礼貌,说了言不由衷的话,那基本不能算作虚伪。如果是为了谋私利,为了具体可见的损人利己,那就是虚伪。不妨对照黛玉和凤姐的心口不一,那绝对不一样。
                          举个现实中的事例,电视上天天叫嚷群众路线,但却丝毫不肯把权力还给民众,一张选票也不肯给我们民众——群众路线,从我懂事以来,至少也听了五十年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想吐!因为台上说这话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这是假话!因为台上的人知道,只有坚持不给民众选票,才能保证自己集团利益的最大化,而要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又必须欺骗民众,这就是虚伪!


                          IP属地:江苏230楼2015-04-19 07:23
                          回复
                            几件小事堆在一起,让宝玉大大发泄了一番对奶妈的不满,甚至于要撵奶妈,让装睡的袭人不得不起来劝告平息。这里写的是宝玉的醉态,却留下了两个话柄。一是宝玉无义,为一点小事要撵走奶妈。二是宝玉无情,迁怒于人,撵走了无辜的茜雪。
                            宝玉既表现了曹雪芹对老女人的厌恶之情,更重要的,曲折地表现了曹公对“孝”的否定。曹公自然不敢写公然蔑视父母的人——这在古代,属于十恶不赦。于是,采用一贯手法,曲折的用奶妈来代替这样一个应该“孝”的群体。中国“孝”观念里,一定包含着无条件的服从,和对君主的无条件的服从的“忠”合在一起,铸成中国人最严重的思想枷锁。
                            “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宝玉的话,可以进一步引伸,我们甚至可以说,“不过是给了我一条命而已,又不是我想要的,凭什么我就该无条件服从?”该孝顺的父母,是那些在孩子生长过程里,给与了孩子足够的合适的关爱的父母。而那些在孩子生长过程里,无视孩子情感需要,只想着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所谓塑造孩子,实际是折磨孩子摧残孩子的父母,没有必要去孝顺!


                            IP属地:江苏231楼2015-04-19 07:26
                            回复
                              至于茜雪,我不以为宝玉撵走了她。理由比较简单,宝玉的性格,决不会做出撵茜雪的事来,宝玉发火,是因为醉酒,是因为对奶妈的不满,第二天醒来,假如知道了昨晚的情景,宝玉的性格,只会去向茜雪道歉,为自己的鲁莽迁怒而道歉,决不会再继续撵茜雪——那完全不是宝玉。宝玉后来和丫鬟之间的无数事例,都可以作为旁证。
                              但茜雪确实从此消失了。而在奶妈嘴里,也反复出现撵茜雪之事。这又何解?
                              茜雪是鸳鸯袭人一辈的老人,她能混到端茶倒水——小红抓住机会给宝玉倒茶,就被晴雯痛骂一顿——大概不是因为美丽乖巧,而是因为资历,但因为不够美丽乖巧,宝玉对她应该不算喜爱,这才是宝玉对奶妈生气,冲她发火的原因。而茜雪因此而感觉心冷,于是自请出去,或者择人出嫁,都要比宝玉撵走合理的多。
                              至于奶妈嘴里的话,曹公只不过来画出这个老女人的小气可厌罢了。


                              IP属地:江苏233楼2015-04-19 0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