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702贴子:6,157,241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的大观园,到底是在哪里,一直争论不休。曹雪芹为了躲避文字狱,涉及年代和地点,就会用曲笔,好比这里,刘姥姥提到,“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长安自然是曲笔,谁也不会据此判断,曹雪芹的大观园在西安。但可以从中推断,曹雪芹描写的应该是京城,也就是北京。只是曹雪芹为了模糊地点,或许也是怀念故土,常常把南方,即把南京混杂进去,但身在北京写作红楼梦的曹雪芹,肯定更多写的是北京。
刘姥姥说话的声口语气,绝对符合能说会道的民间老太。这种对各色人物语言的毕肖,也是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天才特征。读海子的诗歌,就常常感概,一个法律系毕业的年仅二十从小几乎就没有接触过文学的人,怎么会拥有如此诗意的语言?除了天才,别无可解。曹雪芹在红楼中,这种对民间下人口吻的透彻了解和生动毕肖,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IP属地:江苏178楼2015-03-22 07:39
回复
    用周瑞家的嘴,再来比较详尽地交待王熙凤。年龄:二十;相貌:美丽;心眼:一万个;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对待下人:太严。
    这个交待,到底流露出曹雪芹对她的什么评价,什么态度?
    美女,曹雪芹自然喜欢,但出嫁的美女已经没有了“女儿”的纯,已经不是曹雪芹的所爱。而曹雪芹无疑是个很纯的人,没有一个内心纯粹的人,会喜欢心眼多达一万的家伙,说她心眼多,绝对蕴含着曹公的贬抑!至于伶牙俐齿,好像不错,那不过是能干精明,甚至还是低级精明,高层精明的人,其精明往往内敛,人人都能看到你的精明,你其实就不是真正的精明了,只不过是逞能了,王熙凤虽然能干,但她的逞能比能干更甚!
    还有对下人的“太严”,自己贪污放肆,对下人严酷无情,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个混蛋领导!我总觉得,喜欢王熙凤,往往意味着这样一种心理,即对贪酷领导的羡慕、畏惧、奉承、渴望。中国百姓的这种心态十分严重,就是这种心理的驱使,使国考成为最宏大的场面。


    IP属地:江苏180楼2015-03-22 09:02
    回复
      刘姥姥进了贾府,用她的目光,来看来想凤姐屋里的摆设等等,就是用穷人的眼光来看富贵人家的生活,以体现巨大的反差——这个巨大的反差,对下文有着极重大的衬托作用。
      凤姐回来,有一句非常有趣的细节,“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句话,既可以用来呼应上文周瑞说凤姐对下人“太严”,实际也是在暗示凤姐的所谓精明能干,不过只是浅薄的精明能干,绝不是真正精明能干。试想,听说凤姐回来,下人吓得一阵乱跑,果然显示出凤姐的威风,但说凤姐真的会管理,不是像一句笑话?一个真正懂得管理的人,手下听见自己到了,会乱跑一气?所以,凤姐的能干,主要就是显摆威风的结果。当然,小聪明还是有的,但智慧,zero。
      凤姐用餐,端下来“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王熙凤日常餐饮靡费,够得上今天贪官级别。贾府吃饭是公款,凤姐也绝不会自己掏腰包,如此挥霍公款,确实是能人。而穷人看了想吃,只能吃耳光啊。
      刘姥姥拜见凤姐,看她装模作样,实在难受。我一直以为,虚伪是人最大的恶习,人的其他缺陷都来自生物的本能,只有虚伪,是人类特有的缺陷——当然,也因为人类特有,你也可以以此自豪。


      IP属地:江苏181楼2015-03-24 16:04
      回复
        凤姐接济刘姥姥,是凤迷们挺她的主要依据,觉得她毕竟还是有善心的,这实际是读红楼不细,决定帮助刘姥姥的不是凤姐,而是王夫人。用今天的话来作比喻,决定捐款的,不是凤姐,而是王夫人,但捐款的数额却是凤姐确定。整个过程,只写了凤姐的精明和精明中的鄙吝,和好心一点边儿都沾不着。
        因为没有见到过这个穷亲戚,凤姐便说,“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脂批:“阿凤真真可畏可恶”。确实可畏可恶,让我联想到今天肮脏无耻的集团的可畏可恶:凡事先倒打一把,百姓有事,必定都是抗法。
        插进来贾蓉借屏风一事,极其精彩,仔细读来,总觉得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可你要说出什么具体东东来,又似乎是捕风捉影。要知道,曹公借柳湘莲之口,说贾府只有石狮子干净,可不会只是在说男人!只不过说到女人的偷情,一定会特别含蓄——这才符合实际生活。建大观园,就是要在肮脏之地,另辟干净之处,来安放干净的“女儿”啊!


        IP属地:江苏182楼2015-03-24 16:06
        回复
          王熙凤接济刘姥姥,是凤迷为她津津乐道的事例,可见凤迷们,对惟利是图的品质,还是没有自信吹嘘的,必须找到王熙凤的一点善行,来为她撑面子。但实际上,前面说,这不是王熙凤的善举,是王夫人的善举。
          有人以为,王夫人让凤姐裁度,所以,给刘姥姥银子的决定还是王熙凤的,自然算王熙凤的善举,连判词中都如此写,怎能不算王熙凤的善举?
          王夫人最后确实是让凤姐裁度,但结合前面的话,王熙凤岂有不理解的可能?原话是“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他。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就是了。”王熙凤裁度的结果要是不给,显然是违逆了王夫人的意思了,王熙凤没有这么傻!给的又不是她的银子,是贾府的银子,是可以入账的!
          再说判词,判词其实不是在赞扬凤姐,而是在赞扬刘姥姥。“偶因济刘氏”,这个“偶”字,恐怕就是在写,王熙凤接济刘姥姥,并非是她的善举了。


          IP属地:江苏184楼2015-03-26 10:45
          回复
            这过程里,最令人恶心的,其实还是王熙凤的哭穷。喜欢为凤姐开脱的人,一定会说,有人来打秋风,不哭穷,难道还要摆阔?
            听起来有理,实则不是。小说的妙处,就在于设置特别的场景,来表现作者隐含的思想和态度。这里的场景就很有趣,可以说,王熙凤是红楼中最富贵之人,而刘姥姥则是红楼中最贫贱之人,一个最富贵的人,对着最贫贱的人哭穷,就构成了特别的风景。
            放到现实中来,好比我们乡下来一个穷亲戚,问我们要接济,我们在给他200元的同时,绝不会对他诉苦,说上海的房价多贵,我还欠着 200万贷款呢——我们知道那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丢不起这个脸!
            曹雪芹安排一个最富贵的人,对着最贫贱的人哭穷,其实就是在写王熙凤的鄙吝!
            顺带说一句,王熙凤给二十两银子,数额水平很高,既让小户人家刚够发一笔小财,对他们自己丝毫也无影响。


            IP属地:江苏185楼2015-03-26 10:48
            回复
              周瑞家的去向王夫人回事,来到薛姨妈家。看到“才留着头的女孩儿”,脂评“莲卿别来无恙否?”这就是所谓小说笔法,如果这个丫鬟不是英莲,就不必去提一句,提一句的原因,就是为了照应。
              但是,这里却产生一个疑问,“才留着头的女孩儿”,那应该多少岁?古代女孩留法,一般也就是才十来岁,李白诗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描写的场景,女孩肯定只有十来岁。而英莲被被卖于薛家,在林黛玉进贾府以前,那时候的英莲,已经十二三岁,此刻的英莲,无论如何也应该十四五岁,怎么会依然是“才留着头的女孩儿”呢?如果这个丫鬟不是英莲,那脂评错了,并且这里无缘无故,写这个女孩,就不是小说笔法。对英莲年龄上的差错,或许就是曹公的故意。本人极喜欢红楼,极推崇曹雪芹,绝不相信是曹雪芹疏忽了,而是故意为之,另有深意。此处就是因为曹雪芹特别喜欢英莲,故而有意把英莲的年龄缩小,让她有更多的机会展示美丽的“女儿”态。实际上,就算是英莲被薛蟠收房后,依然表现得像个“女儿”,英莲也是红楼中最奇特的人物,虽为小妾,气质却比女儿还纯,可见曹雪芹对她是极其喜爱。


              IP属地:江苏188楼2015-03-26 11:35
              回复
                宝钗也是天生病根,人间药方无效,冷香丸的配方自是杜撰,都不过用来宝钗的与众不同罢了。黛玉是仙草下凡,宝钗未说前世,应该也是仙草类吧——宝钗独喜草,蘅芜苑里多的是草,从这些环境描写和天生病根来说,曹公对宝钗的态度应该还是很明朗的。
                让香菱跟着送宫花,算香菱正式登场了。
                宝姑娘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其实黛玉也未见得喜欢,红楼里好似也没有写过黛玉化妆打扮吧。纯净美女的主要特色,就是天然。凡是伪饰,都不符合曹公心目中的那种浑然天真的“女儿”态吧。曹公之所以特别喜欢幼小“女儿”态,或许她们总是天然不刻意修饰也是重要原因吧。
                周瑞家的说香菱有可卿的“品格儿”,这里的品格是指外貌,和性格无关。曹雪芹对可卿的外貌评价极高,这里借用周瑞家的,也是在赞香菱的美貌,她的美丽,应该是和黛玉宝钗晴雯芳官一样,属于一流美貌。


                IP属地:江苏190楼2015-03-26 15:48
                回复
                  周瑞家的女儿急急跑来求救,老公喝多了酒,与人争执,被人告阴状,以来历不明被官府缉拿,要递解回乡。在她母亲看来,只是“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瞎着急。中国权力社会的本质,只要在这个圈子内部呆过,就深谙其中味道,你不用担心这种小事,甚至大事,都不用担心。或者说,你摆不平不是因为你的事情大,而是你的关系网出了问题——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竟然依旧是这么一个破烂国家,作为普通百姓,真可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一大哭。


                  IP属地:江苏193楼2015-03-30 15:57
                  回复
                    周瑞家的女儿急急跑来求救,老公喝多了酒,与人争执,被人告阴状,以来历不明被官府缉拿,要递解回乡。在她母亲看来,只是“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瞎着急。中国权力社会的本质,只要在这个圈子内部呆过,就深谙其中味道,你不用担心这种小事,甚至大事,都不用担心。或者说,你摆不平不是因为你的事情大,而是你的关系网出了问题——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竟然依旧是这么一个破烂国家,作为普通百姓,真可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一大哭。
                    周瑞家的女婿,原来就是冷子兴——这里的交代,显示曹雪芹写小说,何等精细。曹雪芹就是想说,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绝不是道听途说,而是真情实事。


                    IP属地:江苏194楼2015-03-30 16:00
                    回复
                      这里写到黛玉颇为人诟病的一段,即为最后两支宫花而抱怨,似乎显得相当小气,相比较宝钗的不喜欢花儿粉儿,似乎有了高下之分。实际这里并无高下之分,只是性格不同罢了。
                      黛玉也并不喜欢这些假花儿,从“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一句来看,黛玉对此毫无兴趣。本来毫无兴趣,撩过就行,可黛玉偏多了一个心眼,问了哪些人有这些花儿,周瑞家的自然照实说,于是引来了黛玉“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的抱怨和牢骚。
                      对于黛玉的多心,我们还是要结合黛玉的身份来看,那个时代,家族极为重要,林家的人,当然应该有林氏家族照料,而现在投奔贾家看,确实是寄人篱下,林黛玉一直心里格外多一层郁结,也可以理解,何况是一个如此心眼玲珑剔透的女孩。
                      我们看一个人的心机是否真坏,不是看她有没有心机,而是看她的心机以什么方式体现。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是损人利己。凡是出发点和结果是损人利己,这样的心眼就要坚决谴责,凤姐的心眼,多是这种心眼。另一种心眼,往往只是维护自身的尊严和面子,这里面,哪怕有不好之处,也属于个性问题,无关大德。


                      IP属地:江苏195楼2015-03-30 16:02
                      回复
                        黛玉在红楼中的“小心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里的维护自尊的需要;二是对宝玉爱之深而来的嫉妒。这两种小心眼,都没有损人利己的动机,更无伤害别人的结果。比如此处送宫花,黛玉就以为你周瑞家的看人下菜,因为我外来的,就欺负我,小看我,让别人挑剩下的给我,这就触痛了黛玉心头的隐痛——寄人篱下的隐痛。黛玉毕竟是主子,周瑞家的毕竟是奴才。黛玉想来,你奴才小看我,我自然也不必给你留面子的。作为周瑞家的,虽然被黛玉抢白一句,并无实际伤害。因此,这里小心眼,并无损黛玉的可爱和清纯,反倒让我们触摸到黛玉的内心,那种婉约深幽的内心世界。曹雪芹不是在写出世的仙界女子,而是在写俗世中的可爱“女儿”,没有如此深幽生动的内心世界,也就没有了黛玉特有的可爱可亲可敬吧。


                        IP属地:江苏196楼2015-03-30 16:08
                        回复
                          凤姐回了两件小事,为自己明天要去宁府游玩打埋伏,正显示她的精明。要是此处一回大事,王夫人可能会说,“这大事儿没有解决,你还有闲心游玩啊。”现在回上几件小事,既能表现自己事无巨细的操劳,也能表现自己对王夫人的尊重,还能赢得明天去游玩的机会。凤姐在为自己捞取好处上,事无巨细,确实精明。但真的遇到大事,不是麻烦的大事,而是有好处的大事,好比有人托付要求贾府出面退婚之类,王熙凤自然独揽好处,隐瞒不报了。欺上瞒下是中国人的一贯策略,这一种本事,在几千年的官场里,已经孕育出一套极为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王夫人的回复里,其实可以看出,她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她在红楼里所做的坏事,主要是逼死了金钏儿和晴雯,作为主子,作为母亲,她的作为不算很过分,只是封建时代正常的主子而已——当然都不是什么好人。但和凤姐“贪酷“之间的区别,其实还是很大的。


                          IP属地:江苏198楼2015-04-11 07:27
                          回复
                            宁府宴请凤姐,目的不过是为了引出秦钟,引出宝玉和秦钟的关系。但行文却曲折有趣,“宝玉听了,也要跟了逛去,凤姐只得答应。”好像本来没有宝玉什么事,这就是曹雪芹红楼中常常使用的隐晦笔法,即把最真实的目的用虚假的小事掩盖起来。
                            这里凤姐和贾蓉之间的对话,依然值得一看,想一想一个是二十岁的美貌少妇,身份是婶娘;一个是十七八岁的英俊少年,身份是内侄。两人之间的如此对话,是一种正常情形嘛?至少有着非同寻常的亲昵吧,到了什么程度,各人可以去推测想象,文学本来就是想象的艺术,至于考证,就免了。
                            当然,这里精彩的段落,自然还是宝玉秦钟相会一幕。这一幕,是可以和宝玉初会黛玉对比着看的。中国传统小说,重视白描手法,即按生活的原本面貌加以勾勒,心理描写这种笔法,用的不多。红楼里也很少见,黛玉见到宝玉时用过,其他还有一些,但肯定不多。这里就有两处,写宝玉秦钟初见时内心的感受,这哪里是两个少年相会?明明是一对初恋情人一见钟情的描写啊。


                            IP属地:江苏200楼2015-04-11 07:39
                            回复
                              文中又略略提到一个细节,一个不该忽略的细节,“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甲戌侧批:自然是二人输。】”——看似随意一说,却大有探究之必要。
                              脂评自然认为,尤氏婆媳的输钱,是故意。那么,认为凤姐和可卿算闺蜜的人,就该想一想了,怎样的闺蜜,要你在打牌的时候,必须故意输她钱?
                              我想,应该只有两种闺蜜,一是这位闺蜜地位高,是你的上司,或者她老公地位高,你知道自己凡事要求到她,故而平时多输点钱给她。二是,这位闺蜜小心眼,小气,输了钱不高兴,你为了照顾闺蜜情绪,故意输钱给她。
                              可是,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形,恐怕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闺蜜了吧。
                              就红楼中凤姐的为人来说,我相信两者情形都有,或许小气还占了大头。凤姐只有在和贾母玩牌,才会故意输她。一个人,在日常游戏之中,也时时刻刻怀着种种心机,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真“能”,但实在无趣无味,而且讨厌啊。


                              IP属地:江苏206楼2015-04-11 16: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