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702贴子:6,157,243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袭人的劝慰是人之常情,也再一次照应宝玉的奇特个性。黛玉对“玉”的好奇也是人之常情。但她还是克制了自己的好奇,不愿意夜深再打扰他人了。
生而衔来的“宝玉”,其形态大小无考,实际也不值得仔细推究,要是非要去推究,看一个小孩嘴里能够含下多大的玉,这样大小的玉上,能够镌刻多少个字之类,用这样的方法阅读红楼,就很无聊了。但实际上,喜欢把红楼内容和所谓皇室夺位之类挂钩,也就是此类阅读方式。
“宝玉”也可以理解为“宝贵的欲望”吧。确实,像曹雪芹这样推崇“女儿”,把“女儿”奉若神明,只想终身伺奉女儿,而不求回报,真算得上了不起的“欲望”,只有天性里含有特殊的与生俱来的情怀之人,才能历经浊世而不改,依然保持纯粹的“宝欲”啊。


IP属地:江苏111楼2015-03-01 12:38
回复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黛玉出场,暂时有了下落,就来介绍第二位主角,宝钗,也是黛钗并举之意。
    顺便带出李纨,对他父亲的介绍,似乎客观“守中”,但假如我们联想到红楼诸多才女,我们就应该明白,曹雪芹对这位崇尚“女子无才便有德”的“守中”先生,必定厌恶到极点,这是读红楼必须具有的“只眼”——通过对比来推断曹公的本意。
    对李纨,“青春丧偶”便如“槁木死灰”一般的年轻女子,曹雪芹主要给于了同情,在后来的描绘中,这位女子的出场,并不如“槁木死灰”一般,还是有活泼泼的一面,或许是因为她和一群美丽可爱的少女为伍,曹公也就把少女的光辉,多少折射给她一点了。


    IP属地:江苏112楼2015-03-01 17:35
    回复
      门子看不出雨村的虚伪,竟然“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 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在门子苦口婆心劝告下,雨村还装模作样“低了半日头”,这个“半日”时间,雨村一是在继续扮演不忍“因私而非法”的清官老爷的形象,二是在考虑,下一步究竟该如何继续引导门子往他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装够了,想好了,就问,“依你怎么样?”这个门子也是个机灵鬼,已经想好了一个“极好的主意”。你要是能够把这个“极好的主意”和雨村前面的感叹连起来看,就能够从中看出,门子的主意,其实是受到了雨村的启发,雨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看到门子这么快就想出了这个主意,雨村忍不住“笑”了。嘴上虽说“不妥,不妥”,心里不知怎么得意呢。
      红楼中的曲笔,就要这样来理解,才能理解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理解红楼艺术的高妙。
      按照门子的主意,雨村徇私枉法,胡乱判了此案。然后立刻“急忙作书信二封”,去向贾政王子腾领功去了。“急忙”两字可以看出,贾雨村哪里有一丝一毫徇私枉法的愧疚啊。
      更可恶的是,他既怕门子说出他当年的贫贱事,又担心门子说出徇私枉法的实情吧,竟然把人家发配充军,“贪酷”两字形容他,可谓确当啊。


      IP属地:江苏119楼2015-03-02 13:41
      回复
        薛蟠打死冯公子,没事人一般继续上京,相信金钱可以摆平一切。脂评道,“是极!人谓薛蟠为呆,余则谓是大彻悟!”是对社会的精确理解——末世社会,一定如此!
        交代薛蟠一家在贾府住下,其中最有趣的一句话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我们在看红楼,似乎贾府里没有什么人特别坏,但按照这个介绍,再结合柳湘莲的评价,可知曹公对贾府评价极低,只是写到具体人物,从不脸谱化而已。


        IP属地:江苏120楼2015-03-02 13:48
        回复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则是总纲,人物发展线索和命运安排的总纲。我们知道,现在的网络小说,主要靠稀奇古怪的情节吸引人,作者尽可能往古怪里想,往前看,似乎很有趣,往后看,其实都是垃圾。可曹公写小说,先把主要情节和结局告诉你,就是明确在说,真正值得一看的,绝不是结局,而是过程。
          在进入第五回正文前,简要介绍了宝玉黛玉和宝钗三者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才是曹公最为看重的红楼核心。
          对黛玉的“孤傲自许”,必须带着赞赏的眼睛来看,无论你对生活中孤傲的人如何不喜欢,也不能以此贬低黛玉。一个纯粹如斯,美貌如斯,多才如斯,灵巧如斯的少女,又是一个孤儿,寄人篱下,尽管贾母疼爱她,也无法改变她寄人篱下的事实,这样的少女,在现实中不“孤傲”才不正常。
          而宝钗温婉可爱,是另一种美少女的形象,文中说,“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并非是曹雪芹的本意,而是世人眼里看出来的结果,就好比世人对贾宝玉“痴愚顽劣”的嘲笑,当然不是曹公的本意。


          IP属地:江苏123楼2015-03-03 11:05
          回复
            不必追究黛玉宝钗孰高孰低,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选择喜欢的对象。但是喜欢黛玉,不必贬损宝钗;同样,喜欢宝钗也不必贬损黛玉。曹公通过宝玉的口,很明确地说了,“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这里,“兄弟”是虚写,只是陪衬,“姊妹”则是实写。宝玉爱所有女儿,曹雪芹也爱所有女儿。当然,曹雪芹和宝玉肯定还是有所区别,即宝玉作为理想人物,对女儿的爱,比曹雪芹更纯粹。而曹雪芹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理想虽是主要色彩,但现实也一直萦绕心间,因此,绝不会把女儿写得十全十美。但曹雪芹对女儿们的缺点,总是写得很含蓄,而浓墨渲染女儿们的美丽可爱,多姿多彩。在红楼之中,最可爱最美丽最理想化的女儿,一定是黛玉和宝钗,而且两人甚至可以看作一体两面,即宝钗是现实中的黛玉,黛玉是理想中的宝钗,大家不妨想一想,这两个最主要的人物,十二钗的领头人物,竟然公用一个判词,这不是很奇怪?难道不正是在暗示两人实际同为一人?那我们怎么能够非去贬损其中一个呢?把黛玉贬为小心眼的少女,或者把宝钗贬成狡猾伪善的少女,都严重违反了曹雪芹的本意。要是两个最重要的女儿,都不值得我们去爱,那红楼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IP属地:江苏124楼2015-03-03 11:17
            回复
              曹雪芹经常借小说中人物之口夸人,要注意这里的区别,即小说中人物,并非是曹公之意,好比前面提到的那句,“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就绝不是曹公本意。这里用贾母之口夸奖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代表贾母的意见,确然无疑,但不一定真是曹公的夸奖之意。
              燃藜图是古代刘向勤学的故事——宝玉看了心中不喜。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对联简直正确到极点,现在很少有人会否认这幅对联的正确性,就好比很少有人否认“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正确性一样!
              但是,宝玉看了这句话,却断断不肯在此房中歇觉,因为这幅对联传达的人生哲学,完全违背宝玉的理想,也即完全违背曹公的理想!只有想清楚这里面的问题,才能理解曹公,理解红楼梦!
              举个现实的例子,俺们全处于一党统治之下,每一个识时务的人,第一生活原则,就是争取加入一党,放弃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但这正是曹公鄙视的生活态度!我以为,世俗赞颂的,就是曹公鄙视的!包括这里的勤学和识时务!因为勤学的内容和目的,都不过是一个“禄蠹”的所作所为!


              IP属地:江苏126楼2015-03-03 15:06
              回复
                说到可卿,曹公顺手带出“情种”——这两位都是红楼梦中的特殊人物,故一并带出。
                宝玉被带入可卿房间睡觉——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暗示,暗示宝玉的第一个女人,就不是袭人,而是可卿。这种暗示,在文中有很多处,会一一说到。这种观点,好像还是很普遍的。
                前面说到,对可卿,本人也有猜测,这个猜测,就来自这里暗示她是宝玉的第一个性伴,实际更是在暗示她曹雪芹的第一个女人。无论男女,对第一个异性伴侣,总是难以忘记的。因为曹雪芹无法忘记生活中的第一个女人,故把她写入小说,并且写成了红楼中最复杂的人物——可卿。
                对可卿的原型,大家都应该耳有所闻,据说就是曹雪芹家族中某一人。因为曹雪芹写了可卿的“淫丧”,引起族中长辈的训斥,被勒令改写,于是,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几乎全部用了曲笔。本来作者写红楼梦,曲笔就无处不在,秦可卿由于这个原因,曲笔更加隐秘而难解,所以,对秦可卿的考据,似乎特别热闹。本人对考据不感兴趣,只喜欢结合八十回内容,谈自己的理解——有时也加一点猜想,但猜想的目的不是猎奇,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小说。可卿这个人,不加一点猜想,理解起来就有困难。


                IP属地:江苏127楼2015-03-03 15:09
                回复
                  走进可卿卧室,布置截然不同,那就叫“香艳”两字,古代“香艳”的意思,用现代词语翻译,那就叫“色情”,至少也是“情色”。
                  一进屋子,就闻到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闻了以后,“眼饧骨软”,这香恐怕非同一般,和宝玉的性梦也许有一定关联,也就是说,此香可能真的有某种催情作用,也可以暗示可卿的风流特点。
                  墙上挂着唐伯虎的《海棠蠢睡图》,唐伯虎在明朝,最有名的是他的春宫画,此画虽非春宫,也一定有“情色”寓意。两边的对联,上为“嫩寒锁梦因春冷”,脂砚斋评语,“艳极,淫极”,艳在何处,淫在哪里,恐怕需要发挥一点想象,曹雪芹从来不管你看的懂看不懂——本人没有看懂,不知淫在哪里。随后是一系列摆设的描绘,“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这些摆设都含着古代香艳故事的,也是用以暗示主人的风流多情。
                  接着,可卿“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这里的“亲自”两字,又是在暗示可卿和宝玉之间的特殊关系。还有好几个重要的暗示,这里先提示几个,宝玉梦中和可卿成婚,绝对是暗示。梦中喊出可卿的乳名来,也绝对是暗示,暗示两人不是在梦中洞房,而是现实中的真实。另外,当可卿去世的消息传来,宝玉反应是当场吐血,这几乎难以想象,金钏儿,晴雯死,宝玉虽则伤心,反应却远没有这么强烈啊。除此以外,其实还有好几处重要的暗示,还是读到那里再说吧。


                  IP属地:江苏132楼2015-03-05 14:13
                  回复
                    留下的四个丫鬟中,媚人似乎就在此处出现,后来就消失不见,难道是可卿的丫环?
                    接下来对可卿的交代,“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这一句是最强烈的暗示,暗示可卿和宝玉的亲密关系,但是这一句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因为单看这里看不出名堂来,要结合后面的看,才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曹雪芹的小说,经常要前后参照看,如果你看了后边,已经忘了前边,那么就无法形成参照,也就看不出其中的妙味——红楼梦因此需要反复读。
                    贾宝玉这个梦做得极长,虽没有黄粱一梦那么长,但也算得上少见之长梦,可当宝玉做完这一个细致入微曲折有趣的长梦,文中说,“却说秦氏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忽听宝玉在梦中唤他的小名”。就是说,这一个长梦,在现实中的时间间隔为零间隔。尽管梦中时间概念和现实不一样,但如此一个梦,时间间隔为零,那是不可思议的。
                    难道曹雪芹疏忽了?
                    曹雪芹写红楼何等精细,这里绝对不会是无意疏忽,而实在是有意暗示:这个梦中的一切都不是梦,而是现实。


                    IP属地:江苏133楼2015-03-05 14:18
                    回复
                      实际上,曹雪芹在这里,是在表达这样一个痛切的人生体会:人生早期的性错乱,会导致整个人生的错乱,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正常,必须纠正性错乱,只有纠正并超越性错乱,人生才能进入至情阶段。这才是曹雪芹让可卿早早死去的原因,也是曹雪芹必须反复强调宝玉实际和可卿有不伦关系的原因。就是说,曹雪芹要写至情小说,必须先清算忏悔自己人生中的性错论。而红楼梦的小说结构,也就按照“少年(性错乱)——青年(至情)——中年(丰富的生活体验)——老年(死亡)”来结构。这个想法另文讨论。
                      而这一切的分析基础,离不开一个猜想,即秦可卿生活中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的第一个女人,是曹雪芹终生又恨又爱的女人。恨她,是因为觉得她导致了自己的性错乱,于是把她写成红楼梦中的性爱符号,并让她早早死去,用来清算自己的过错。爱她,是因为她就是初恋,就是第一次女人,于是把她写成红楼中唯一一个有着少女般可爱的少妇,不仅是一般的少女般可爱的少妇,而是兼有宝钗和黛玉之美的少妇——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是充满矛盾的,这种矛盾,只有从曹雪芹的人生体验里,从深植于内心深处的念念不忘的初恋体验里去思考,才能获得合理解释。


                      IP属地:江苏135楼2015-03-05 14:53
                      收起回复
                        一个小说家,当他按照某种理念来塑造人物,那人物往往容易理解。如果书中人物和自己的经历相关,和自己的情感相关,和自己不可言说的内心深处的秘密有关,那么,这个人物往往就复杂了。
                        当然,这个梦的内容,有着比性梦更重要的内容,或者说,作者就是有意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潜藏于更重要的内容之中,当你读“曲演红楼梦”“指迷十二钗”“金陵十二钗”等等特别关联全文的重要内容,作者暗示的自己和可卿的性爱秘密就被忽视了。
                        这里体现出人最有趣的心理现象,即既想告诉别人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又怕别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红楼中用梦的形式,先来展示文中主人公一生的总体命运,这种写作特色,绝对是曹雪芹首创——曹雪芹几乎预见到了或者就是决定自己写不完不写完红楼梦,先在这里做一个总体交待。
                        可以这么说,这一回的主要特色就是:用最虚假的手法,来揭示最真实的内容。——可以说是整个红楼的特色。


                        IP属地:江苏136楼2015-03-05 14:55
                        回复
                          宝玉入梦,“随着秦氏,至一所在”,这也是一种暗示吧,至少暗示宝玉入梦前,对秦氏有性幻想。
                          这个所在,“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不妨看作大观园的仙境版。或者说,大观园就是参照这样的理想所建造。而宝玉说“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天天”两字夸张,但为了读书,读宝玉厌恶至极的四书五经,宝玉没有少受父母师傅的折磨,那是肯定的。而这一点,连宠溺宝玉的贾母也无法干涉,毕竟这是世间唯一正确的道路啊。
                          红楼中,除了开头几回,写到宝玉上学,后来几乎没有提到过上学读书,这个年龄的男孩子,在那个时代,难以想象,这可以看作是曹雪芹对理想生活的想像和追求。
                          警幻仙子人未出场,先闻其声,似乎和凤姐类似,但仔细体会,两者出场时刻的味道截然不同,实际就是人物性格的反映:一是最现实的人物,一是最虚幻的人物。


                          IP属地:江苏137楼2015-03-05 15:02
                          回复
                            警幻仙子的出场诗很有味,开头一句“春梦随云散”,紧扣宝玉之梦,又暗示人生之梦。“飞花逐水流”与上句同意,都在表示人生短暂,好梦易散的感慨。其实,人生短暂的感慨,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人生短暂,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及时行乐;比如人生短暂,所以不必在意荣华富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其实都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曹雪芹也不例外,这两种态度也都有。只是曹雪芹的“及时行乐”,就是对少女的痴迷。警幻仙子则代表另一种声音,就是这种痴迷,只是“觅闲愁”。当然,在人生的旅程里,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示出明显的偏重,我相信,曹雪芹选择继续迷恋少女之美,没有这种刻骨铭心的迷恋,就没有《红楼梦》。
                            对警幻仙子的外貌描写,是红楼中人物描写最详尽的一处,但正如有的网友所说,尽管描写详尽,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更别说深刻印象,远不如黛玉凤姐的外貌描写那么传神。写得非常详尽却不传神,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意思了。那么这种吃力不讨好里,应该暗藏着曹雪芹的某种意图,比如,这样的虚幻人物,美则美矣,其实并不可爱,远不如现实中的少女那么美妙,远不如有缺陷或许应该说有个性的少女那么值得人迷恋。
                            是的,红楼中的美少女,凡是特别迷人可爱的,都是有个性的,哪怕是宝钗的端庄大方,其实也深蕴着个性。
                            正因为美少女各有各的个性,就引来不同个性的网友的不同偏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非要贬低个性不相同的人物,并且往死里踩,其实反映了中国人现在的狭隘心态。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个性,宽容他人的个性——当然,损人利己的极端自私行为,比如凤姐的扣克工资用以放债,不能算作个性,而是贪婪的本性。


                            IP属地:江苏138楼2015-03-06 09:02
                            回复
                              曹雪芹常常借助不同人的嘴,说出不同的话,也许问题不是一个真假问题,而是一个立场问题。比如站在凤姐一边,她扣发工资放债的理由,她毒害尤三姐的理由,不仅是“真”,而且还很“正”。关键是如何理解曹雪芹的本意。
                              但是,每一个过于喜欢红楼的人,都自以为了解了曹雪芹的本意,于是就对别人的理解表现出“义愤填膺”,以至于“指手画脚”,以至于“破口大骂”,而理由往往是,“请尊重原著”,其实还是自以为是正解。
                              一句老话,再强调一下,可以坚持自己的理解,但不要非难别人的理解,对自以为亵渎红楼的理解,最好的态度其实是不屑一顾,不予理睬。而以破口大骂的方式来捍卫红楼的自以为是的正解,其实是没文化没修养的表现。


                              IP属地:江苏140楼2015-03-06 09: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