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谕EDict
来,既然你非要就纠结这个问题,提到民国时期物价,我就告诉你民国时期的数据
民国初期一直有三种货币体系共存,一种是铜钱体系,文吊贯。一种是银元体系,银元,角,分(铜元),另外一个是纸币系统。
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的《国币条例》
均以十进,每圆十分之一称为角,百分之一称为分,千分之一称为厘,公私
兑换,均照此率
公式:1元=10角=100分=1000厘
1银元=10角=“当十”的铜元300枚=3000枚铜钱
3000文=“当二十”的铜元300枚=6000枚铜钱=6000文
1角=30枚当十的铜元(10文)=300枚铜钱=15枚当二十的铜元(20文)=300枚铜钱
但以上均为理论数据,在现实中变化很大,钱庄货币兑换业务,主要有银元换铜钱,最多时一个银元换3300文,但在大部分时间实际兑换平均是1元银元换1000至1300文铜钱。
还记得祥林嫂吗?祥林嫂“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差不多就是包吃住半个银元的月薪。-----祝福是在1924写的,描述的应该是1920的农村帮佣的收入。
1927 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 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 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 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
你是如何得出一个鸡蛋五万块的结论?哦,你是看了这个文章对吧?你怎么不去看他报道的时期物价上涨的原因?
http://www.fs7000.com/news/mgfs/201311/8996.html还有他报道的地方是哪里?抚顺一个地方就【代表了全国】的物价?这地图炮开的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