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回复:推手解要:四正述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未明法理练拳法,(初学拳术者在不明了拳学法理的情况下只能是练拳法)
明了经典练去执;(明白了经典的含义就要努力从去执著上下工夫)
练拳不明拳中义,(学拳者若不能先用功究学拳之本意,而)
执著表象成冤家。(执著于表面,则自己已和所学的技艺成了对立的冤家)
无练之心即真练,(练功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求自身合乎拳道要求自然形同自在)
有意为法做成他;(若是有意寻求技巧,就会成就他人)
若将有无皆随缘,(不论有形还是无意随缘即可)
诸法空性益无边。(就会了知万法的空性而获得无边的利益)


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5-05-16 16:49
回复
    执笔书写久,夜半竟无眠。静坐思旧事,宛若在眼前。习武四十年,师恩大无边!今日续拳谱,他年画凌烟。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5-05-17 10:33
    收起回复
      搂膝之手,至为重要!因为这个式子练的就是这个手!所以意决不能失,尤其是在身前垂落至四十五度后直到定势,这个中间此手若无意识,则《搂膝拗步》这一式无以成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5-05-18 08:22
      回复
        无论是练习还是观看太极拳,只须从”形、意、气、势、神”这五个方面着手或以这五字为衡量标谁,就可以初步的了解太极之理。形是指外在的形式体态,要求在静时端正大方,肢体和谐,动则轻柔和缓,随意圆满:意是指引领形体运动的思想活动,要合理如法,细致周到,无有缺失遗漏:气是指往来口鼻呼吸之气息,要做到深细匀长,入住出在体内上下相符,且与拳式之一开一合不离不弃:势是指形动圆满,意行如法,气息畅顺而渐生成就之象,所以又称形势、气势:形势有形,形可寓意:气势无形,久积为神:神初指眼神,为练形、随意之关键,无神则形呆于身外、意滞于体内!要求虚虚领起,布于虚空远方颐养本命元神:久则神与意合,凡动以心行意,意正气顺,气顺而畅,自能使力:凡此种种,莫非神意一体之所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5-05-18 16:43
        回复
          《阴符经》云:道者反之动!意即自然的运动和人的行为刚好是相反的,故修道者曰: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太极拳是回归自然的运动,所以要依被动的原则来练习:而拳法的应用原则是应缘随机应变,不执于快慢轻重缓急,更超越心计神算,主动被动都不过是应几之手段,当用即用,不当即舍,始为自然,合乎道理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5-05-22 16:36
          回复
            搂膝之手,至为重要!因为这个式子练的就是这个手!所以意决不能失,尤其是在身前垂落至四十五度后直到定势,这个中间此手若无意识,则《搂膝拗步》这一式无以成势!


            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5-05-22 16:37
            回复
              南阳咏春拳馆,创办人张伟(张会兵)本馆口号:自强不息,崇尚武德,发扬咏春,威震八方。本馆宗旨:尚武,防身,竞技。本馆武德:仁:仁义,义:正义,礼:敬礼,信:诚信,勇:勇敢,善:善良。本馆精神:弘扬武术,强我民族,凝聚力量,振兴中华。本馆发展至今已有8年历史,共培训出合格咏春拳弟子3000多人,现连锁直营馆有4家3家分支馆,1个分支推广站。市内直营每年培训人员400人以上,现有教练团8人,均属专业体院,武校毕业。曾多次在传统武术比赛,散打比赛中获得冠军名次。教练团队中,省级传统武术裁判2人,国家级传统武术裁判1人,国家级搏击散打泰拳裁判1人。培养出馆长多人,以推广咏春拳为己任,立争做好做大做强。馆址分别是,1新华路总馆,新华路与人民路交叉口世纪百货六楼,面积600平。2七一路分馆,七一路中医院斜对面春天大药房隔壁,面积160平。3范蠡路(原天山路)金水桶六楼东边电梯直达,面积150平。4泰山路馆,七彩云南斜对面西北角道内10米,面积150平。邓州市分支馆, 邓州市文化路五小路口往西五十米,面积180平,馆长张矿。 镇平分支馆,镇平县城关镇尧庄路口向北三百米路西,面积230平。馆长李渊。内乡县分支馆,官址:内乡县体育中心,面积200平,馆长荣杰。南阳市电业局分支站,站址,电业局培训大楼。站长王东。未来会把南阳咏春拳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展更强,更专业,更全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15-05-26 12:04
              回复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语意》:通过精神、神气乃至气势的向内收敛使外形平和,神意收敛在体内并能引导气血气息畅通各处,故太极拳要求气息在体内产生鼓荡,只有鼓荡,才可冲滞破积,扫荡不通。
                《讲义》合理入法的练习拳术,很快能感受到气、息在体内反射的信息如热流在身体各处游走、流行上下肢体关节之内、乃至肌肤之间、皮毛之上,以手指手掌足掌丹田命门胸腹脊背最易生感,这即是神意收敛于体内引导气息舒通经脉的运动反应,也就是我们初步感受了鼓荡。鼓荡愈久反应愈大,反应愈大气脉愈畅。积久为功,拳术的功力也就是内劲相应就产生了。功力亦可谓能量,功深则能量自然就多,表现时(应用中)就显的很大,而且有余,使用过后仍然精力充沛!由此理我们会认识到太极拳练习的规律和原理:是神意(心念、意念、意识)引导精气在体为升降流通,形成在外的肢体运动,而肢体运功又补助成内在活动的圆满。神意既为本,必需要培补涵养!此所以为“神宜内敛”。
                在具体的行功中,眼神必要外视远瞻,淡然漠然,除了心中那个东西,不能被余事他物吸引而使注意力分散,这也是拳经中“在内不在外”的原则要求表现所在。
                所谓内敛:神意圆满则自足,而不可让人在外形上看出来!当然,只有不去表现,外人才看不出!所以决不可把神之内敛做成不敢外视或闭目!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5-05-27 16:29
                回复
                  这八个字应是为了达到“周身轻灵”而必须做到的拳术基本要求之一。气宜鼓荡是把散于身体各处、不易把控的精、神、气、力通过修养,使之和而为一、知且可控的功力,如此积久则身心协调一致,自然“气遍周身不少滞”。
                  神不外溢可使其在体内清净长养,使后天浊气复返先天本元。


                  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5-05-27 18:03
                  回复
                    《原文》勿使有凸凹处、断续处、缺陷处。
                    (语意)太极之形理象符天地运动之规,是圆满无缺的!练习太极拳之动作、神意,要同描绘太极图一样和缓均匀,圆满完整,不可因突然变化产生断候而导致缺陷。
                    《讲义》
                    如前所述:如法合理的行功会让我们佷快进入到感知自身气血等物质变化的初步阶段,这其实才是练拳的开始。因为太极是个整体,其运动理上说要负阴抱阳,事上说就是必须”一动无有不动”!这“一动无有不动”即是整体运动,那怕极微小的动转,也必须是在心神意念的支配下、全身的统一活动,不可理解为手指一动,手腕接着,然后再是肘臂肩背的一连系列动作!因为太极是个圆运动,拳法是依太极之理设立的运动形式,如不依理约束修正自身,也就不存在炼功了。正确理解太极阴阳动静的规律并依之而行为无偏,拳术运动自无偏差而呈圆满之象。所以凹凸、断续、缺陷皆是拳术法、理不明所致,并非少做个动作叫缺陷,或身体直了是凸、弯曲叫凹,动作不连贯了是断续:动作为什么不连贯了?还不是思想开小差了:身体太直太曲还不是没有做到“无过不及”、心中一团和气不足:为什么动作少做了?仍然是思想问题嘛!看问题要看本质,找毛病才能具体,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解决。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5-05-29 06:48
                    回复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语意》
                      太极拳运动的心意活动是从脚下开始,通过腿腰而达于手指的,这是符合人体生理上的自然规律,因为我们日常就是靠双脚来 行走的!而练拳术主要又表现在手上,所以构通手足就非常重要!手足之间能一气贯串,运功自可随心如意,谓之完整一气,进退之间自可得到机势,反之身手不合自然散乱,一定要找负主要工作的腰和腿解决问题。
                      《讲义》太极是个圆象,阴阳是太极的两性,阴阳是相依而生,没有单阴或单阳单一的存在,无论是天体日月还是肌肤毫发,还是日月之交替、亳发之更新、乃至拳术招式的变化,生生不己之太极阴阳无所不具!由此永恒的规律,气血也罢,能量也好,在人体内的流通依据自然之理是有一定运行路线的,这个路线虽然是自我人体之本然的,但我们要真实感受到并把握,还是需要长时用功的。《太极拳论》中“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要求正是要我们把注意力自上向下引领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完整一气是对身心两方面的要求,完整在此指动作干净不缺少:一气则指动作圆转无间:不可误认为是一口气要完成这一个或多个动作!圆转如意,自见机现,得机生形、形存势显,也是自然道理:若不能自是身手散慢不合,自也不能见机成势:依前所讲,能正确做到整体运动,自然圆满无间,也就是完整一气,可谓机势不求而自在!若不能如此,问题则必出于腰腿。 而究其理,腿负传输之重任,腰当开合之关键,自必在腰腿上找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5-05-29 09:20
                      回复
                        《续讲》
                        综上所述:太极拳运动之动力是自足下根部升(生)起的,可以说是因为身体的放松,自身体重下沉至脚下,通过意念的引导使之深入地下,足底负重处自然渐得虚无至离开地面感,负重感随此感增强而渐弱至无,这即是与地气相接,要无我才能体感,此处无我即指脚不可有踩、踏、蹬、压等用力于地面的动作乃至思想!脚不着力,自也没了足底下产生的向上的反作用力,体内气血因不受外力干扰,流行自然自由畅顺!这和常人依靠脚下用力蹬地产生反作用力、而应用这个反作用力,完全是相反的!
                        大地实有,人皆知之:地气虚无,只有心静体松者才能感、觉得到!具体行功中此气依经脉气血的通道、基本呈螺旋势经踝、膝、胯而达合于腰(命门内肾),再由腰部根据心意的下一步指令,将其上引于脊,通过背,肩、肘、腕,而至于手指:势定意平后,复自身前下降返回足下。此地气或名内劲或称念力或叫劲怠,都是临时的强名,但却有一点:几此皆是意!
                        既然内意引领气息运行的往返升降形成了肢体外在的运动形式,那么完整一气理所当然就是行为规范了。而不能完整一气,等于是退出了练拳的场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5-06-01 07:08
                        回复
                          《原文》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语意》这是对前面所述的补充总结:(运动的规律)无论是在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之间变转流行,都是以意成形的、以意为主的,不是外面的功夫。
                          《讲义》拳术行功皆依六合。心意方面的活动是隐于内的,叫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肢体方面是现于外的叫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而内意是在人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之间流通的,如手与脚合是上下流通的形式:可以同侧顺合,也可以异侧交合,可在身前,也可以在身后,这样左右前后之间都存在了,拳术运动的完整统一性就具备了。皆是意是说明用功当纯以意气流行,不在外面用功。


                          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5-06-01 07:09
                          回复
                            2045533078 《讲义续》古人说: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可知拳术之道在于开合,唯开与合目的虽一,各自有所属,开是开,合是合,各自有其规律。若在手足,则手合于脚为合,脚合于手为开:若在身体,则向上为开,下沉为合:内敛精神为合,外展肢休为开:常规虽是这样分类与要求,但经典皆有其普遍性及共性,可依而不可执!因经典之间也是互相参照验证、互相倚靠的,所以对古圣先贤所述,解以直心,证以体悟,方可合道会真!古人心直,做学问决无机巧之心,所以必须以直心解析义理,当下若会便会,不会且放置一边,待心神宁静时,再提起来,看是何意?如此用功,不论身、心动静,终能契入真常无生,再看开合,不过是随缘做事,哪里还有什么开与合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5-06-01 07:10
                            回复
                              《太极拳经白话讲义》八
                              《原文》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今丝毫间断尔!
                              (语意)
                              理上明白虚实,更要在身上分清楚虚实!人体任何一处都有其自己的虚实,所有地方的虚实也都是一样!人身各处的虚实相连,就是节节贯串,贯串的过程,不可有丝毫的断接!
                              《讲义》关于分清虚实,杨澄甫先师明确指出这“为太极拳第一要义!”,可见其重要性。怎样分清虚实,就要从放松入手。身上哪里放松了,此一部位的虚实也就自然感觉到了,周身上下内外都放松了,整体的阴阳虚实也就产生了。炼拳的过程就是求得我人之身心意识充分放松的过程!
                              现代科学不断的在验证我国古老的阴阳学说之正确性,承认万事万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中形成统一而生我!故皆具阴阳两性。在拳术中,阴阳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虚实。阴阳是虚实的理论学说,虚实是阴阳的质性体现。也可以这样说:人体本具阴阳!练拳就是来体认阴阳,通过体认证明阴阳在周身内外上下之存在,进而把握阴阳,真正达到“我命在我”,终而契合真常大道!
                              大体行功在手上为开合,开合应有度:脚下分虚实,虚实应别轻重:在腰胯间为转换,转换应圆活:整体为松沉,松沉应明因果等等。
                              再说说局部与整体虚实的关系:如同阴阳、刚柔、标本等一样,是无法真正分清主次的!只能是一定意义上可以判定:在体则局部虚实的存在是为了整体虚实的具备:而整体的存在却是为了让局部发挥作用,比如通过身手的虚实转换这样一个练功行为,可以调节体内气血运行,获得人体阴阳平衡而达到养生功效, 而虚实转换行为实施在推手或技击中,既可以消化来力于无形,亦可认转还于彼:如果各处即局部的虚实转换因有间断而不能节节贯串时,那么整体就不会产生。可以这样说吧,太极拳每一个举动,每一种理论,每一个要求,都必须合乎太极哲理、太极形象、太极思维,若有丝毫不足,即非完整,即不能体太极真意!祖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语,以余个人学识而论,决非夸大之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15-06-01 1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