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吧 关注:156,875贴子:954,048

“独辟蹊踁、自学成才”刘奎龄作品欣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名家辈出的二十世纪画坛中,刘奎龄是一位卓而不群的艺术大师,他在时代的艺术涅盘中悄然崛起,除了具备一般艺术家的天分及其自身素质之外,也有许多违背艺术规律与常规逻辑之处。古人云:学者必有师。刘奎龄却是独辟蹊踁、自学成材;其私淑古人,却不拥有古人的真迹,只能梭巡于“借观”名家真迹和珂罗版印刷品之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刘奎龄却躲在津门近郊土城小院成“一统”;他没有出国留洋,也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院校,却在中西文化互渗的花鸟画、动物画的技法之结合上作得是如此优秀。这或许是其获得成功的“秘笈”之一罢。当然这一切亦和刘奎龄于传统私塾教育的基础上,较早的接受“新式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大艺术必有大难度,创造新的画法、新的艺术符号乃至新的艺术风格皆非易事。而对于刘奎龄来说,他的艺术道路从一开始就是曲折的。他没有学画的优越条件,没有老师亲授,没同道交流,没有远游经历,更不可能像在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轻松获取丰富的动物图象资料。但是曲径通幽,刘奎龄凭借自己孜孜矻矻的努力,以他的灵心慧眼,练就娴熟的笔墨技巧、造型技巧以及对物象的敏锐观察力,广取古今各家之长,创造出专属刘奎龄的艺术符号和风格。
深情当年,绘画是刘奎龄维持基本生活的手段。不过在谋生手段之外,绘画更是他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和情感归依。透过刘奎龄的绘画,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对天地生灵发自心底的虔敬和珍爱,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的画家由这情感的驱动,徘徊于田间篱落,捕捉生灵的种种姿态和眼神,或静坐于画案前辛勤劳作的身影。他心中若无此大爱深情,便不会有他笔下对自然生命的礼赞。刘奎龄虽以翎毛走兽为表现对象,但在其绘画中却流溢出善待生命的人文情怀。他的审美情感是东方的,因而他的绘画是诗意充盈的。此外,天津文化的地域特征、审美特质和审美心理也对刘奎龄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亲和、质朴、务实的市民品性和心态在其作品中就有生动的体现。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更需要的是抒情性的艺术、温凉和谐的艺术、具有人文价值的艺术。
刘奎龄的艺术戛戛独造,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画家,刘奎龄实为津派绘画之中坚,津门文化之坐标。作为艺术大师,刘奎龄具有多重价值,堪称华夏美术之里程,其艺术本身拓展了的审美视觉经验,其艺术道路为借鉴西方艺术以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提供了难得的范本。

晚期写意作品:





1楼2014-12-25 22:42回复


    2楼2014-12-25 22:44
    收起回复
      晚期写意作品:



      3楼2014-12-25 22:45
      收起回复
        早期作品:






        4楼2014-12-25 22:56
        回复
          中期作品:



          5楼2014-12-25 23:10
          回复







            6楼2014-12-25 23:17
            收起回复






              7楼2014-12-25 23:29
              收起回复







                8楼2014-12-25 23:46
                收起回复







                  9楼2014-12-26 00:01
                  回复


                    10楼2014-12-26 00:06
                    回复
                      写意显然比工笔更具内涵耐人寻味,楼主是书法家杨涛吗?


                      11楼2014-12-26 00:13
                      收起回复
                        《空谷卧虎》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虎在我国艺术作品中出现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中有龙虎尊、汉代的白虎瓦当,霍去疾墓上的蹲虎、虎、伏虎,及汉石刻上的虎虎有生气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虎的形象也慢慢远离艺术作品。然在辛亥革命时期,许多画家,借物寓情,又画起虎来。国画大师刘奎龄就是其中之一。
                        虎是百兽之王。虎啸一声震山河。刘奎龄画虎,承继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把虎的威武表现得出神入化。它卧在山岗上,竖起两耳,双目炯炯,前方似有猎物和惊动,画家能把虎画得逼真,茸茸的皮毛,头颈的毛长而蓬松,身上腿上的毛短而贴体。身上的斑纹黄黑相间,在大片染黄色时,色彩将乾未轻时,以墨笔写出,使黄黑相衔接自然溶合,由于画家注要到虎的解剖和结构,所以后腿和腰接之上处空白,颈毛略作染擦。这幅画以近景为主,远处仅以线稍加渲染勾出一点山廓,暗示出山之幽远,并以此衬托虎之娴静。虎伏卧在一块巨大山石之上。山石自左向右伸出,上边长着一棵古松,下边临一沟壑,一道山溪顺沟墼流泻,景物不多却自有幽深之意。画家刘奎龄临古功力深厚,笔墨语言运用十分纯熟,在似不经意中显出其高超的表现能力。图中岩石侧锋、中锋并用,笔干墨涩,把岩石的坚硬质感表现得十分突出.与苍厚的松树一起,把虎的皮毛衬托得似缎子一样光滑,意态安详的虎抬头远望,露出山中大王的威势。他的画既有工笔特色的精意结构,又有水墨小写意的笔墨韵趣,二者结合得水乳交融。以其宽广的画路,为丰富发展中国画的技法开拓新的表现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楼2014-12-26 00:17
                        回复


                          13楼2014-12-26 00:20
                          回复





                            14楼2014-12-26 00:28
                            收起回复





                              15楼2014-12-26 00:3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