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吧 关注:6,211贴子:84,297

土家文人与竹枝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人竹枝词除了唐宋汉族著名诗人进行这种体裁创作外,巴人后裔土家文人也写了许多竹枝词。而且他们写的竹枝词,几乎和当年的“巴渝巴歌”一脉相承,更富有土家风韵。
土家文人最早用竹枝体进行创作的要数湖北容美土司“田氏诗派”鼻祖田九龄,他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开始创作了《竹枝词》,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郎去湘江经几秋,西风北雁又南州。
含颦日月江头望,不见郎舟见客舟。
作品写一个痴情女子对离乡远行的朗君刻骨铭心的怀想之情。全诗画面情丽,设句精妙,其简约的句子中涵纳着何等细腻深沉的别绪离愁啊!也许是由于“竹枝”故乡的民情风俗嬗延传承的影响,巴人子孙——即土家族先民历来喜欢吟咏“竹枝词”。历代史志的艺文卷中,收录有许多诸如《湘西竹枝词》、《容美竹枝词》、《鹤峰竹枝词》以及乌江有关的《江陵竹枝词》、《咸同离乱竹枝词》、《酉阳竹枝词》等介于诗与歌谣之间的艺术佳作。由此可见,“竹枝词”即是先秦以来巴文化的一类“活化石”,更是土家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光辉结晶。《竹枝词》与格律诗中的七言绝句虽同为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但风格迥异,更容易使人掌握。


IP属地:重庆1楼2014-12-16 20:34回复
    自田九龄后,在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用竹枝词体创作的土家族文人就更多了。在清代田泰斗的《竹枝词》就写得更有特色。例如
    《拜年》一诗:
    元旦开门化纸钱,红灯绿酒出朝天。
    还家意似客初到,各自相呼请拜年。
    又如《陪十姊妹》一诗:
    新梳高髻学簪花,姣泪盈盈洒碧纱。
    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


    IP属地:重庆2楼2014-12-16 20:35
    回复
      又如湖南永顺诗人彭勇行(公元1835—1892年)就是擅长创作竹枝词的高手,他的作品很能反映土家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丰神秀韵,深受土家人的喜爱,如他描画欢乐的诗有:
      福石绣屏屏绣多,浪击石鼓声声和。
      土王宫里人如海,共庆新年摆手歌。
      又如:
      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
      咚咚鼓杂喃喃语,弱女弱余音荷日荷。


      IP属地:重庆3楼2014-12-16 20:36
      回复
        土家族诗人不仅能用竹枝体创作,而且出现了许多高手,如中国土家族“田氏诗派”九代诗人,人人都写竹枝词,而且个个都是行家。
        又如湘西的彭家,酉阳的冉家以及黔东北明清时期的土家诗人,都有竹枝词作品问世。
        清咸同年间,思南爆发了农民白号军起义。
        思南土家诗人写了以《咸同离乱竹枝词》。八首,选二:
        李逵跳出黑松林,棉布包头白生生。
        见屋就烧家背运,逢人便杀命归阴。
        大岩关下路横斜,倏忽城头火亮华。
        瘦狗一群逃吼吼,乌鸦几阵闹喳喳。


        IP属地:重庆4楼2014-12-16 20:37
        回复
          又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红三军进入贵州沿河,威震川黔边境,敌人闻风丧胆,百姓欢欣鼓舞。当地土家文人更不甘落后,奋笔疾书,用竹枝体写下了许多歌颂红军的诗歌,如:
          向阳桃子个个红,背阳葵花颗颗空。
          要想胀顿饱饱饭,扛起梭标跟贺龙。
          自文人介入《竹枝词》创作以后,竹枝词便从民歌的行列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诗词中的一种新的创作体裁,广为流传,常盛不衰,为丰富中华文学立下了汗马功。


          IP属地:重庆5楼2014-12-16 20:38
          回复
            悲凄竹枝夜半歌
            在前面弄清了巴人竹枝词的起源与流传范围及文人与竹枝词的关系后,我们再从竹枝歌本身的形态特点来考察其与土家族民歌的关系。文人竹枝词是经过提炼升华过的东西了。与其原生竹枝歌是有许多区别的,但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其中,原生的巴人竹枝歌是一种悲凄之调。巴人竹枝歌的演唱,已为唐代许多诗人所亲见。在他们描写竹枝词的诗篇中首先呈现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当时巴人竹枝歌多为悲凄之调,而且歌唱的时间大多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如李益的“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就是描绘了晚上唱竹枝的情景。孤舟夕月,山歌飘荡,这虽然描写诗人的羁旅生活,却使我们看到竹枝夜唱的情景。


            IP属地:重庆6楼2014-12-16 20:40
            回复
              顾况所写“巴人夜唱竹枝后,断肠晓猿声渐稀”,不仅道出了巴人夜唱竹枝,而且写出其声使人断肠。
              白居易的“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歌又闻”,尤为明显。在这夜静山空之中,竹枝歌划空荡漾,而且充满苦怨之言。愁苦悲凉,动人肝肠,正所谓“木莲花下竹枝歌,欢意无多感慨多”。
              所以有刘禹锡的“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前引陆游听到的竹枝歌也是在蛾眉月下之时,而且大多有“西风鼓笛信凄悲”之感。
              白居易在听了竹枝歌之后还特别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咽断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IP属地:重庆7楼2014-12-16 20:41
              回复
                可见,巴人竹枝歌,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以苦怨著称。它起于何时,不得而知。唐代以后,直到明代还有这样的反映,甚至还影响着土家族诗人的竹枝词的创作。
                难怪郭裴《和赵子昂十二章词》就写到“旧思串长叶,新愁咽竹枝。高唐遣调角声悲,惆怅到蛾眉”。这时的竹枝歌还是悲凄之声。其所以如此,一是民间竹枝歌运用竹枝调,而且多在夜晚。
                土家族至今仍有哭嫁、嚎丧的习俗,如哭嫁歌,当姑娘出嫁前的半月或十天,就每晚有伴娘相陪,唱哭嫁歌,其词其调都是哀痛苦凄、令人断肠的。
                如《娘哭女:“我的闺女呀我的心,女儿出嫁娘也伤心。我的闺女呀我的肉,女儿出嫁娘难受。舍不得我的女儿,丢不得我的亲骨肉”。
                《女哭娘》:“你下贱的冤家女儿,像香炉脚下一堆纸钱灰,狂风一来纷纷飞;像山中的小鸟,翅膀没硬就要飞,一无土来歇脚二无窝归,今朝飞去几时回?”生离死别,感情真切而悲戚。


                IP属地:重庆8楼2014-12-16 20:43
                回复
                  所以,土家诗人彭秋潭写到:“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乡地近巫山峡,犹如巴娘唱竹枝。
                  历代诗人听到的,大约多是这种哭嫁竹枝歌。又如土家诗人田九龄的“含颦日月江头望,不见郎舟见客舟”。
                  正是由于“击鼓踏歌以兴哀”的《竹枝词》多写旅愁离思,儿女柔情,风土人情,故与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丧鼓歌”、“摆手歌”“哭嫁歌”“船工号子”“薅草锣鼓歌”等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
                  它们的共同祖先就是沿袭了数千年的巴楚巫风,就是辉耀史册的“巴人踏啼之歌”。
                  难怪被贬到巴地的刘禹锡,也把他的这段生活概括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IP属地:重庆9楼2014-12-16 20:44
                  回复
                    江水悠悠竹枝情
                    竹枝本出巴渝,唐贞元年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行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其中“沅湘”是“州接夜郎诸夷间”,是武陵夷俚地区。
                    但刘禹锡自作《竹枝词》小引,却说在建平,即今川东地区。其实,沅湘也好,建平也罢,都是巴人聚居的地方,即长江三峡及沅水、酉水、乌江下游范围。
                    所以,早期的竹枝歌,大多都是反映江边的生活,其内容大多都与江水有关系。


                    IP属地:重庆10楼2014-12-16 20:46
                    回复
                      如刘禹锡的“荡浆巴童歌竹枝”,它不仅仅反映出巴童的水上生活,而且说明在摇船荡浆中歌唱。
                      这种唱法,比较随便,且又开心,又赋有江峡风味。其实刘氏竹枝词,首首都与江有关系,真有江水悠悠竹枝情之味。


                      IP属地:重庆11楼2014-12-16 20:47
                      回复
                        再如唐代于鹄写的《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诗中写到一位巴女,信口唱着悠扬动听的竹枝词于牛背,在江边放牧,日落还家。从荡浆的巴童,竹枝歌随时随地得到自由的吟唱。


                        IP属地:重庆12楼2014-12-16 20:48
                        回复
                          明代李东阳评唐代诗圣杜甫的七绝诗,“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经蹊。”
                          清人翁方纲也说:“‘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其开端。”
                          试着杜诗: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这诗不仅有竹枝风韵,还是离不开江。比刘禹锡还早发现竹枝歌的李益,也虽写诗“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也是在说李益在舟水之乡,听到了山歌竹枝,可以肯定地说,古人的竹枝词是江边的孪生子。


                          IP属地:重庆13楼2014-12-16 20:50
                          回复
                            白居易更直接点明在川东的长江边一带听到了竹枝歌,所以有“巴东船舫上巴西”,
                            接着便写下以江为内容的诗: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听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IP属地:重庆14楼2014-12-16 20:51
                            回复
                              再如南宋范成大在竹枝歌八乎中所写:
                              当筵儿女歌竹枝,一声三叠意忘归。
                              万里江边有船到,绣罗衣服生光辉。
                              诗人坐在江边高楼上,正当筵伴酒似竹枝取兴,歌 声一声三叠之时,远船正好开到。


                              IP属地:重庆15楼2014-12-16 2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