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吧 关注:404,437贴子:1,765,136

回复:运动与营养十万个为什么【每日更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44,健美比赛前应该怎么控水?
这几天大学生赛,我说点备赛的话题。
健美比赛,赛前都强调脱水。一个目的是控制体重,在一个目的是减少皮下水分,让肌肉线条分明更好看。但关于赛前怎么喝水,有很多误区。
以下内容就控制皮下水分而言,不涉及降体重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控制皮下水分,就是少喝水,水是敌人。其实不对。肌肉也是水做的,肌肉水合状态好的时候,里面70%以上都是水。控水,其实等于减肌肉。
理想的状态是,减少皮下水分,增加肌肉水分。怎么做?光少喝水肯定不行。
人体里的水,主要分两种,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就是细胞里的水分。肌肉也是细胞组成,所以肌肉里的水分,属于细胞内液。我们要减少皮下水分,主要是减少细胞外液。
单纯控水,细胞内液外液一起减少,皮下水分减少,但肌肉体积也减小,得不偿失。怎么只减皮下水分不丢失肌肉水分,主要还是控制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钠离子。
控钠就是控盐,所以说,赛前脱水,主要还是断盐,而不是断水。喝水不怕,没有盐,喝进去的水,会往细胞里跑,不会过多潴留在皮下。
前几天我更新过“水中毒”的内容,跟这个就有关。水中毒,就是低血钠症。低血钠症导致水分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赛前断盐,就是制造一种受控制的低血钠症。
所以,只要断盐做的好,直到比赛前一天,都可以正常喝水。比赛前一天晚上,可以适当少喝水,比赛日适当少喝水,就足够了。
有人说,赛前不可以吃肌酸,其实不对。肌酸会造成水潴留,但只会让水分潴留在肌肉里。不会造成皮下水肿。


534楼2015-05-18 15:24
回复
    146,练健美会加速衰老吗?(上)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所谓正确答案,衰老这个话题也太过复杂。不过确实有不少人有这种感觉,练肌肉之后,人会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一些。是不是练肌肉会加速人体老化?我试着从不同角度谈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说说衰老的问题,人为什么会变老?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关于衰老,有不少理论。比较有名的理论有以下几个,我们做个简单了解。
    基因误差理论。基因误差理论是说,体细胞DNA在内容上和翻译上的误差,随着时间逐渐积累,导致DNA受到损伤,进而导致人体出现老化。
    端粒理论。端粒理论这几年比较有名。端粒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区域,位于染色体的两端,所以叫端粒。每一次细胞分裂,DNA复制一次,端粒就会失去的一小部分。细胞分裂到一定次数,DNA剩余的端粒已经不够长,不足以准确地继续复制DNA链,细胞就不再分裂,停止复制,衰老而最终死亡。
    焦糖化理论。我们把糖放在锅里加热,加热到大概170度时,糖会变成褐色。加点醋的话,这个过程会更快。这个过程就叫焦糖化。还有一种类似焦糖化的反应,叫“褐变反应”,是蛋白质和糖加热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反应。
    有理论认为,人体内也有大量蛋白质和糖,通过化学催化剂的催化,不需要高温,即在体温下也能发生焦糖化或褐变反应。所以,上世纪80年代时,有人提出所谓“糖化衰老理论”。认为人体内的蛋白质和糖之间会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叫“晚期糖化终产物”,简称AGEs。AGEs能破坏其他蛋白质、DNA和RNA,造成人体老化。
    焦糖化理论认为,吃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会促进体内AGEs的形成。


    538楼2015-05-22 11:31
    回复
      147,练健美会加速衰老吗?(下)
      自由基衰老理论。这种理论的中心是氧化应激。需要注意,氧化应激理论在医学领域很有市场,已经被相当程度的接受。但不管怎么说,它仍然只是一种理论。
      什么叫氧化?氧化指从原子或分子中移除电子的过程。这个不好理解,我们举个例子,铁生锈,就是一种氧化过程。很坚硬的铁变成又脆又软的铁锈,想象一下人体的细胞如果也经历这样一个氧化过程,有多可怕。
      什么是自由基,自由基就是一种外层轨道或电子层含有一个为未配对电子的分子。我们简单理解,自由基就是一种会在生物体内产生氧化反应的东西。
      生命离不开氧,但过多的氧,实际上是有毒的。所以很多理论认为,人体的衰老,各种慢性病的发生,都跟氧化应激有关。
      健美运动会不会加速老化?关于衰老的这几种理论中,跟健美训练关系最大的,就是自由基衰老理论。剧烈运动会增加自由基数量,运动本身增大耗氧量,增加细胞呼吸作用,会造成氧化应激的增加。运动时产生的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也会促进自由基产生。运动导致的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也会产生自由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健美运动可能会加速人体老化。
      但抗衰老医学领域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生长激素有抵抗衰老的作用。1990年6月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人体生长激素对60岁以上老人的作用》。该研究对61-81岁健康老人进行研究,发现注射人生长激素,能显著提高老人的肌肉量,减少脂肪组织。
      人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量确实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分泌量也会下降。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也是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健美训练可以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肌肉增长,脂肪减少,从这个角度讲,健美训练倒是有助于“抗衰老”的。当然,生长激素对年轻人基本没有“抗老化”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健康年轻人自身生长激素分泌本身就足够。


      539楼2015-05-22 11:32
      回复
        149,一天内能完成健美比赛前糖原填充吗?
        体育比赛赛前糖负荷方法有很多,一般都需要一周左右时间。但后来也有研究对短期糖负荷发进行了评估,发现效果也不错。这种短期糖负荷法,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很大程度增加肌肉内肌糖原水平。
        实验发现,运动员以接近最大强度,骑自行车150秒后,进行30秒力竭的自行车比赛,之后24小时,摄入每公斤体重10.3克的简单碳水化合物,能使股外侧肌各种肌纤维中糖原水平增加82%。增加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以前需要一周时间的糖负荷效果。
        这种方法的原则就是极高强度运动,加高糖摄入。持续150秒的自行车运动,强度要求极高,必须是150秒左右力竭的强度,随后30秒力竭的运动,强度要求更高。
        另外需要强调,腿部高强度运动,只能提高腿部肌肉内肌糖原的储存。某部分肌肉内的肌糖原不能供给其他肌肉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谈过。所以,如同实验中的高强度自行车运动后高糖摄入,只能增加大腿伸膝肌群糖原水平,对其它肌肉,比如上肢肌肉,就没有效果。
        而假如想全面增加肌肉内糖储存水平,让全身肌肉看起来结实饱满,就要针对不同肌肉进行全面的运动。原则都是一样,运动强度必须为1-3分钟的极高强度力竭运动。


        544楼2015-05-26 11:48
        回复
          150,高脂肪膳食会提高基础睾酮水平吗?
          答案是:会。
          很多研究都发现,高脂膳食,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跟安静时睾酮浓度正相关,高脂膳食者睾酮浓度普遍较低脂膳食者高一些。
          从脂肪的类型看,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最能影响安静时的睾酮浓度,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吃饱和脂肪或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人,比饮食清淡者,一般基础睾酮水平可能也高一些。
          前两天还有人问我,说听说喝橄榄油能促睾,问我对不对。橄榄油里主要的脂肪类型,就是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理论上说,这东西的确能“促睾”。但就算是运动补剂生产商,也没把橄榄油当成一种促睾产品,因为实际上的作用很可能微乎其微。
          我也不建议为了提高基础睾酮水平,就吃大量高脂食品,这很可能得不偿失。高脂膳食者的基础睾酮水平,可能比低脂膳食着高,但并没高多少,这点提高可能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反而,高脂摄入对健康和健美运动的坏处,却比提高一点点基础睾酮水平要多得多。
          另外,研究也发现,蛋白质的摄入量,跟睾酮浓度负相关,也就是说,蛋白质摄入越高,睾酮水平很可能越低。但力量项目运动员也不可能为了维持一点基础睾酮水平,就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


          550楼2015-05-29 17:32
          回复
            151,中心型肥胖的健康风险是什么?
            所谓中心型肥胖,是区别于周围型肥胖而言,就是脂肪主要囤积于腹部区域。中心型肥胖也叫男性型肥胖,或者苹果型身材,男人胖,大多胖到肚子上,尤其是是内脏脂肪的沉积。
            女性脂肪多囤积于臀部和大腿,上面瘦下面肥,所以大家都称为梨形身材。相比而言,中心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具体原因还不明确,可能跟腹部脂肪代谢旺盛,脂解作用活跃有关。
            衡量中心型肥胖的方式,主要看腰臀比。腰围怎么量?很多人可能没量对。直立放松,尺子应该落在肚脐位置,而不是胃部。臀围就是臀部最大的周长。
            腰臀比,西方的研究,男性大于等于0.95,女性大于等于0.80,就存在重大健康风险。
            为什么男人容易有大肚子?原因很复杂。但一般来说,男性内脏脂肪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女性内脏脂肪的明显增加则一般在更年期之后开始。不论腰围大小,男性的内脏脂肪总是多于女性。
            规律的运动降低患病风险的作用,男性比女性更明显。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体力运动能明显降低男性腰围,但对女性效果就差一点。所以,一般根据体力活动和热量摄入可以预测出男性的腰臀比,但对女性预测效果就比较差。
            说说中心型肥胖的健康风险。中心型肥胖,显示了内脏脂肪的过量囤积,这其实是一种异常的代谢现象,总结一下各种研究的结论,主要会增大五类疾病的患病风险。
            1,II型糖尿病;2,子宫癌;3,高血脂症;4,高血压;5动脉硬化症。


            552楼2015-06-02 10:37
            回复
              152,红肌白肌的区别是什么?(上)
              这是基础问题了,老有人问,我在这里总结一下。
              所谓红肌白肌,是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俗称。红肌也叫慢肌纤维或I型肌纤维,白肌也叫快肌纤维或II型肌纤维。肌纤维是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一块肌肉里面的肌纤维不都是相同的,有些肌纤维收缩速度慢,但不易疲劳,这类肌纤维就是红肌,主要是满足我们日常活动使用,比如走路和慢跑。白肌则收缩速度快,但易疲劳,所以适合需要快速发挥力量的活动,比如短跑。
              具体来说,红肌收缩速度慢,慢到什么程度?红肌在受到刺激时,大约需要110毫秒达到最大收缩状态。而白肌则仅需约50毫秒。
              红肌白肌收缩速度不同,主要是因为肌纤维中肌球蛋白ATP酶不同。肌球蛋白ATP酶分解ATP释放能量,肌肉才能收缩。白肌分解ATP速度比红肌快,所以收缩也快。
              另外,白肌纤维的肌浆网也比红肌纤维发达,这样,在白肌纤维受到刺激的时候,钙离子更容易进入肌细胞,引起肌肉收缩,这也是白肌收缩速度较快的一个原因。总的来说,人类II型肌纤维收缩速度大约是I型肌纤维的5-6倍。两种肌纤维收缩的力量其实差不多,但因为II型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所以产生的功率比I型肌纤维大得多。
              我们要知道,一块肌肉里面,红肌和白肌不是分割开分布的,而是穿插混合分布的。整体来看,不同位置肌肉里,快慢肌纤维比例也不同。比如小腿比目鱼肌,几乎全部由红肌纤维组成。这也不难理解,因为这个位置的肌肉需要很好的耐疲劳能力。


              554楼2015-06-05 12:54
              回复
                154,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急性疾病,严重时可以致命。
                先说什么是横纹肌。横纹肌,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骨骼肌,也就是我们在训练的肌肉。为什么叫横纹肌?因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我们的骨骼肌,肌纤维可以看到明显的横纹。其实这些横纹,就是平行排列的肌小节。肌小节构成肌原纤维,成百数千条肌原纤维再构成肌纤维。
                横纹肌的特点是受意识支配,属于随意肌。比如二头肌,正常情况下,我们想收缩就能收缩。
                肌肉的类型分三种,除了横纹肌,还有平滑肌和心肌。血管能收缩,就是靠血管壁上的平滑肌。多数内脏器官壁也有平滑肌。平滑肌的特点是不受意识支配,属于非随意肌。比如血管收缩还是舒张,我们靠主观意识,很难直接控制。
                心肌就是组成心脏的肌肉。心肌其实也有横纹,跟横纹肌很像。但心脏收缩舒张不受意识支配,所以心肌跟平滑肌一样,也属于非随意肌。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横纹肌溶解,就是指肌肉纤维的分解。横纹肌溶解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比如中毒、酗酒、使用毒品等。我们只说运动的原因,叫运动型横纹肌溶解。
                其实我们熟悉的延迟性肌肉酸痛,跟横纹肌溶解就有点关系,都属于肌肉损伤。但延迟性酸痛损伤程度较小,不会发生严重的影响。而横纹肌溶剂症,则是大量肌纤维分解。这个过程伴随着因为肌肉损伤从肌肉中渗透出来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及分解产物要依靠肾脏代谢,会在短时间内极大加重肾脏的负担,造成急性肾衰竭,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运动型横纹肌溶解症发生较少,一般见于高强度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时。有些人在健身房突然做高强度长时间的力量训练,也有可能造成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的症状,包括严重的肌肉疼痛、肌肉萎缩、力量丢失,或肌肉肿胀和褐色尿。褐色尿是因为大量血红蛋白进入尿液造成的。横纹肌溶解症进一步的严重症状还有发烧、白细胞增多、电解质异常和肾衰竭。
                离心运动会造成更多肌肉损伤,所以高强度激烈且长时间的离心运动,更容易造成横纹肌溶解症。


                557楼2015-06-09 14:52
                回复
                  155,练一段时间休息一段时间,会不会获得更好的增肌效果?
                  有人建议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后,停训或者减训一段时间,再恢复日常训练,增肌效果会更好。这种说法可能还是有道理的。
                  其它项目的体育训练,也有类似的训练方法,叫减量训练。减量训练一般在比赛前使用,赛前降低训练强度,使运动员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放松,以期比赛时获得更好的成绩。
                  减量训练的时间一般是4-28天,运动项目不同,这个时间也不一样。目前对减量训练的研究还比较少,有限的研究发现,减量训练对耐力性型运动项目的成绩提高效果不错。对力量型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也有帮助。
                  比如有研究报告,游泳运动员十天高强度训练后,快肌纤维收缩速度会明显下降,减量训练可能有助于爆发力的恢复。也就是说,减量训练期间,肌肉力量会比高强度训练时有所增长。
                  可能的原因有:给损伤的肌肉组织彻底的恢复时间;给予肌肉能量储存恢复的时间;神经因素或激素调节的原因。
                  还有实验报告,游泳运动员减量训练期间,运动成绩提高了3.1%,手臂肌肉力量增加了17.7%,爆发力增加了24.6%。
                  健美运动爱好者训练期间,使用减量训练,或者干脆停训休息一段时间,可能也能获得类似的好处。这尤其适合于高强度密集增肌训练期间的爱好者。但对这个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几乎没有,所以我个人建议,1-2个月的高强度密集训练后,可以减量或停训1-2周,再恢复训练,效果可能更好。如果暂时减量或停训能带来力量的提升,那对增肌必定有促进作用。


                  559楼2015-06-11 11:01
                  回复
                    156,停训后我们的运动能力上有什么变化?
                    停训后身体运动能力的变化,我从这几个方面来大致说一下: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肌肉耐力、柔韧性。
                    停训后,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肯定要有所下降,但下降的程度,似乎跟训练水平有关。训练水平越高的人,停训后肌肉力量下降越明显。而训练水平一般的人,停训后力量下降也不太明显。举重运动员在停训后几周,力量就会明显下降。但以前不参加系统力量训练的人,通过力量训练增长的肌肉力量,一般可以维持的更久。
                    有研究报告,9个月的力量训练后,年轻组肌肉力量平均增加34%,老年组平均增加28%。停训12周后,两组人的肌肉力量都没有明显流失。停训31周后,年轻组肌肉力量流失仅8%,老年组为13%。
                    力量型训练,比如举重,比起不突出力量的体育项目,比如游泳,停训后力量下降更快。但研究还发现,比起肌肉力量,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停训后肌肉爆发力下降都比较明显。
                    肌肉耐力方面,停训后肌肉耐力下降较快,一般停训两周肌肉耐力就会出现下降。这种下降可能跟心肺功能的降低有关。还有研究发现,停训后肌肉耐力的下降,跟肌肉内有氧氧化酶的大量减少有关,这会降低肌肉的最大摄氧能力。
                    但数周停训对肌肉内糖酵解酶活性影响不大。也就是说,耐力运动者停训后,肌肉耐力会很快下降,但肌肉的速度耐力下降较慢。
                    柔韧性方面,停训后人的柔韧性下降也较快。


                    570楼2015-06-25 11:55
                    回复
                      157,肌肉收缩究竟是个怎样的过程?(上)
                      简单说说肌肉是怎么工作的。
                      我们拿一块肌肉为例,先看看肌肉的组成。一块肌肉是一条条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就是肌肉细胞,每一条肌纤维,就是一个完整的肌肉细胞。我们可能觉得细胞都很小,其实不是这样。人体的细胞大小差异很大,小的细胞比如红细胞,非常非常小,肉眼完全不可见。但也有大的细胞,比如贯穿整条腿的一个神经细胞,能有1米多长。
                      肌肉细胞,也就是肌纤维,大小差异也很大,有些肌纤维很短,但有些能长达十几厘米。肌肉细胞的特点是多核,细胞核不止1个,多的可以有几千个。
                      很多肌纤维扎成一捆,外面包裹一层结缔组织膜,就变成了一束肌纤维,叫“肌束”。肌束很大,肉眼可以看见。里的肌纤维,数量也不等。很多条肌束再扎成一捆,就组成了一块肌肉。
                      肌纤维,也就是肌肉细胞,是怎么组成的?肌纤维再往下分,也是有很多条更细的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叫“肌原纤维”。肌纤维里面,几乎80%都是肌原纤维。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就来自于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纵贯肌纤维全长,我们可以把它想象的跟竹子差不多,由许多“节”组成。这些“节”叫“肌小节”。一个一个肌小节串联在一起,组成了肌原纤维。肌原纤维能收缩,其实是因为肌小节能收缩。肌小节,也就是肌肉收缩功能的最小单位。一条肌原纤维的所有肌小节收缩,就引起了肌原纤维的收缩,进而引起肌纤维收缩,肌肉因此而收缩。


                      572楼2015-06-26 18:27
                      回复
                        160,怎么区分各种科学研究的可信度?(上)
                        我们看书也好,看产品广告也好,经常看到一些科学实验,或所谓的科学实验。老百姓都很单纯,特别把实验当回事,认为有实验,就特正规,很有说服力。实际上,实验也分三六九等,怎么区分实验的可信度,我下面具体说一下。
                        这里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叫“循证医学”。循证医学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医学证据具有不同的论证强度,也就是说,医学证据具有不同的可信等级。
                        一般来说,循证医学,或循证营养学,把研究资料的可信度,从强到弱排列,依次是:1、系统评述或荟萃分析;2、随机对照研究;3、队列研究;4、病例-对照研究;5、病例系列研究;6、病例报告;7、专家个人想法、观点、评论;8、动物实验;9、体外实验(Blumberg-Kason,2006)
                        我下面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研究。
                        1,系统评述或荟萃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文献进行检索,综合很多研究资料,之后严格的评价,得出结论。简单讲,就是找一大堆研究文献,综合一下各方的研究结果,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系统评述和荟萃分析,都有一套严格的分析方法,这里我不细讲。总的来说,因为综合了众多研究的结论,所以这类研究具有较高的论证强度,可信度最高。当然,这类分析也有局限,比如筛选研究文献的时候,如果恰巧选取的都是研究结论类似的资料,那得出的结论可能就带有偏向性。


                        581楼2015-07-03 12:53
                        回复
                          161,怎么区分各种科学研究的可信度?(下)
                          2,随机对照试验。就是所谓RCT实验,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有对照组的随机化分组盲实验。大多数生物医学领域对防治手段或药品的效果进行的实验,都是随机对照实验。这种实验需要满足3个条件:设置对照组、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盲法实验。
                          当然,实验设计和样本人数也很重要。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质量高低。总的来说,一个实验设计较好的特别是双盲设计的,大样本的RCT实验,公认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仅次于系统评述或荟萃分析。
                          3,队列研究。也叫前瞻性研究或随访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营养学领域,队列研究是观察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反应,获得一个相关性的结论。比如某地区居民饱和脂肪消费量高,和心脏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就属于队列研究。
                          4,病例-对照研究。也叫回顾性研究。先选择一组病例,再选择一组不患该病的对象,比较两组人群在疾病发病之前的营养摄入情况。病例研究和病例报告,于此方法有类似的地方。
                          5,专家的观点和评论。这在医学研究领域其实可信度就很有限了,专家的水平和说话的倾向性,直接决定观点的可信度。所以这类证据公认论证强度都很低。但老百姓很喜欢信这类东西,前阵子贴吧里有个朋友,非要用北京某医院某主任的话,来否定公认的医学常识,就是犯了这个毛病。把论证强度很低的证据,拿来推翻众多论证强度更高的证据。
                          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理性传统,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伦常文化。所以中国人看来,信任的人嘴里所说出来的话,往往比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更有说服力,这点特别不好。我们要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必须具备客观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6,基础性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这类证据论证强度最低,一般都是在没有人体试验的情况下,用动物实验或体外试验辅助描述研究课题的倾向性。但因为这类实验最好做,容易控制,成本也低,所以这类实验的数量还最多。
                          很多营养补充剂厂家,做广告特别爱用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不明就理的老百姓,还以为有个老鼠或猴子的成功实验,结论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其实只有这类基础性研究还差的远。人体试验后来推翻了动物实验或体外试验结论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582楼2015-07-03 12:54
                          回复
                            162,夏天训练到底该不该开空调?
                            很多人认为夏天训练不能开空调,容易受凉,或所谓“内湿散不出去”云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
                            在中国搞医学科普比较难,部分原因是因为老有中医那一套跟着掺和。对于中医,目争论很激烈,拥护中医的人会从很多方面极尽粉饰中医的所谓神奇功效,有些言论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往往经不住细致的推敲。但不管怎么讲,中医的基本理论,始终是一种文化,而不是科学。没有任何实验证据能证明中医的主体基本理论是正确的。
                            我们的传统保健观念,对“受凉”很敏感,实际上现代医学没有过多这方面的讲究。空调降低了室内温度,很简单,就相当于把我们放到一个温度适宜的环境里去训练一样。
                            热环境下训练,对健美爱好者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潜在的弊端。
                            首先,热环境下运动,身体对能量物质的利用,趋向于增加糖类物质的氧化,减少脂肪的氧化。这从呼吸交换率的升高就可以反映出来。具体来说,热环境下运动,肌糖原的消耗会增加,乳酸堆积会增加。这都可能引起人过早疲劳,降低高强度无氧运动能力,降低训练质量。
                            另外,最近有研究发现,热环境下运动,蛋白质的分解速率提高了。具体表现在热环境下运动时,氨的积累会增加,有证据提示,肌肉内氨积累的增加,是支链氨基酸氧化增加的结果。实际上,肌糖原的消耗,跟蛋白质的分解本身就有关系。肌糖原的大量消耗,会激活支链氨基酸氧化酶,造成支链氨基酸氧化比例提高。
                            并且,有些研究报告(Mills等,1996。等),热环境下运动,有可能造成脂质过氧化物浓度增加,破坏细胞的功能。
                            所以,夏天在热环境下运动应该格外注意,一方面应该注意补液和补糖。另外,不管在健身房或在家,如果有条件开空调,就开,只要温度不调的过低就可以。


                            585楼2015-07-06 14:37
                            回复
                              163,跑步时的能量消耗,是看跑多远,还是看跑多久?
                              最近有几个人都在私信问这个问题,我集中讲一下。
                              运动时的能量消耗,习惯上一般用代谢当量来衡量。代谢当量(MET)就是运动时能量消耗跟静息能量消耗的比值。1MET的意思,简单理解,就是某种运动消耗热量相当于静息时的1倍。
                              用代谢当量来衡量运动时能量消耗,主要的目的是校正体重。因为运动时能量消耗跟体重有关,不同体重的人做同样的运动,能量消耗肯定不一样。所以有很多书也喜欢干脆把运动时能量消耗,用每公斤体重/千卡/小时来表示,这样计算起来也很方便。
                              具体到跑步,跟能量消耗有关的变量,主要是这么几个:体重、速度、时间,而跟距离没什么关系。举个例子:都是10公里,根据Montoye(1996)的书中附录的运动能量消耗表,5公里/小时速度步行,能量消耗大概是3.6千卡/公斤体重/小时。那么走完10公里,一个70公斤的人需要消耗70x3.6x2=504千卡热量。而10公里/小时速度慢跑,消耗的热量大约是10.9千卡/公斤/小时。那么这个人跑完10公里,消耗热量为70x10.9x1=763千卡热量。
                              所以,同样的距离,不同的速度跑下来,消耗的热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一定速度范围内,速度越高,直接消耗的热量也越多。


                              587楼2015-07-08 12: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