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吧 关注:404,412贴子:1,765,165

回复:运动与营养十万个为什么【每日更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6,CLA(共轭亚油酸)有减脂效果吗?
CLA是一种特殊的脂肪酸,是亚油酸的异构体。这种东西,食物里也有,主要存在于反刍动物的肉中,和奶及奶制品中。禽类肉中也有少量存在。
有很多动物实验发现,CLA能增加实验动物的瘦肉组织,减少脂肪组织。但跟左旋肉碱很类似,人体试验很难成功复制这种结果。
有荟萃分析报告,一年时间内,每天补充3.4克CLA,补充组和安慰剂组相比,体重和脂肪重量没有明显改变。也有荟萃分析报告,CLA对体重减轻影响不明显,但可以降低脂肪重量。但总的来说,多数实验倾向于CLA没有明显的减脂作用。而且,实验中CLA补充剂量都很大,一般都远超过市售补充剂的推荐量。
营养学界目前对CLA的研究还很有限,对于长期使用的副作用,也不甚明了。我个人的建议,需要谨慎使用这种补充剂。


449楼2015-04-11 09:48
回复
    128,健美训练的抗炎饮食怎么安排?
    健美训练容易造成较多肌肉炎性反应,抗炎是肌肉恢复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炎”,跟我们平常说的感染发炎不是一回事,属于无菌性炎症,主要跟促炎性细胞因子增多等因素有关。
    理论上说,抗炎做得好,可以加速肌肉的恢复速度。其实从保健的角度讲,大多数营养家都认为,抗炎是所有人都要做的事。
    所以,对健美训练者来说,一方面,训练后着重抗炎饮食的摄入。另一方面,平时的饮食也要注意,少摄入容易致炎的食物,多吃抗炎食物。双管齐下,效果可能更好。
    抗炎饮食,油脂类是一个重要方面。高脂类食物比较容易导致炎性反应,尤其是饱和脂肪、人造黄油、植物起酥油、氢化植物油等。这类东西,我们都尽量不要吃。放久了的植物油不要吃。炒菜时油温不要过高。植物油,选择轻加工的。比如橄榄油,应该选初榨的。多吃海鱼、凉吃亚麻籽油等,补充n-3系列脂肪酸。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吃一点吃鱼油胶囊。
    注意抗氧化食物的摄入,也有助于对抗炎症。多食吃水果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多吃十字花科蔬菜,比如西兰花、甘蓝、油菜等。适当吃一些黑巧克力。关于抗氧化营养补充剂,之前的内容里有详细讲解。
    有观点认为生姜和姜黄也有抗炎功效,可以适当多吃。
    多喝水,平常不喝咖啡不饮酒,喝酒的话,最好少喝些红酒。
    肌肉酸痛特别严重,或有全身不适反应时,可以适当低剂量吃一些抗炎类药物,比如布洛芬。但服用药物需要征求医生许可。


    459楼2015-04-15 11:19
    收起回复
      129,运动训练者维持免疫功能的饮食如何安排?(上)
      运动训练时维持免疫系统活性,训练后减少免疫抑制,从营养的角度讲,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糖类物质的摄入。从一般意义上讲,葡萄糖是各种免疫细胞的燃料,糖酵解也为免疫细胞复制提供大分子物质。糖类物质不足,免疫功能必定要受影响。
      糖类物质在运动中维持免疫活性,主要跟维持血糖稳定有关。运动中血糖降低,引起应激激素的释放。这类激素,以皮质醇为例,大多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实验报告,耐力运动员在高强度长时间运动中和运动后,摄入糖饮料组相对安慰剂组,运动时皮质醇水平降低,运动时和运动后免疫功能维持较好。
      但中低强度运动,对血液激素和免疫指标影响不大,所以补糖的意义也不大。
      力量训练属于高强度运动,虽然力量训练与免疫抑制方面的研究较少,但一般来说,较高的运动强度就可以刺激应激激素大量分泌,所以,力量训练期间和训练后,为最大限度维持免疫功能,也应该注意糖的补充。
      脂类食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比较复杂,非运动人群跟运动人群还不一样。总的来说,脂类食物,对免疫功能有一个双向调节作用。尤其是对多不饱和脂肪酸来说,过量或不足,都可能抑制免疫功能。而且,n-3系列和n-6系列脂肪酸的适当比例,也对免疫功能有很大影响。
      但一方面,这两类脂肪酸的合适比例,营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再者,我们也很难在饮食中,精确调节这两类脂肪酸的比例。所以,一般的建议还是,适当摄入n-3系列脂肪酸,尽量少吃一般的脂类食物,避免n-6系列脂肪酸的过量摄入。
      对于运动人群,尤其是从事高强度耐力训练的运动员,问题又更复杂。有研究报告,高脂饮食可能对高强度长时间耐力训练后维持免疫功能有好处。可能的原因是高脂膳食在运动中节约了糖类物质的消耗。
      蛋白质对维持免疫功能非常关键,运动人群必须满足蛋白质的基本需要。


      465楼2015-04-16 11:58
      回复
        130,运动训练者维持免疫功能的饮食如何安排?(下)
        这一节内容说说跟免疫功能有关的微量营养素。
        跟免疫力关系比较密切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A、C、D、E、B6。当然,绝不是说其它维生素与免疫功能毫无关系。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正常生理功能。身体不健康,免疫力也无从谈起。
        这几种维生素我在之前的内容里基本都有介绍。运动人群不一定需要超过推荐量摄入,但至少不能少于推荐量。
        补充营养素,当然通过食物最好。食物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补充剂。补充剂方面,有些营养学家不建议直接补充维生素A,因为脂溶性维生素,补充过量容易中毒。补充维生素A,比较安全的办法是补充贝塔胡萝卜素,但吸烟人群不宜大量摄入补充剂形式的贝塔胡萝卜素。
        最近几年,营养学家对维生素D认识越来越充分,发现维生素D对维持免疫功能也很重要。补充维生素D比较简单,只要晒够太阳就可以。具体怎么晒,跟季节和纬度有关。一般认为,中纬度地区,每天适量户外活动,就足以让皮肤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了。
        微量元素与矿物质方面,跟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主要是锌、铁、锰、铜。
        这里着重说一下铁。铁对免疫功能,一般认为也是双向调节。不足,影响免疫功能,过量也会影响免疫功能。健康男性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铁。女性因为月经的缘故,容易出现铁缺乏。所以,男性最好不额外补充补充剂形式的铁。红肉里的铁含量高,好吸收。维生素C和含铁食物一起摄入,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471楼2015-04-17 10:29
        回复
          131,谷氨酰胺对运动训练者免疫功能维持有帮助吗?
          谷氨酰胺是免疫细胞的重要能源之一,比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谷氨酰胺的主要生成部位是骨骼肌。肠腔也能生成谷氨酰胺,但生成的谷氨酰胺几乎不进入血液,立即被肠腔细胞利用了。
          骨骼肌生成谷氨酰胺后,谷氨酰胺进入血液,供免疫细胞利用。一般认为,运动和血浆谷氨酰胺的关系,主要跟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短时间、大强度的力量型运动,一般不影响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时间较长、强度较大,而且经常进行的耐力性运动,会显著降低血浆谷氨酰胺浓度。
          过度训练,也会明显降低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谷氨酰胺浓度下降,可能是导致运动免疫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方面研究也有相反的结论,比如,也有学者发现,过度训练的游泳运动员中,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较低,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之间没有关系。
          运动后补充蛋白质食物,或直接补充谷氨酰胺,都可以提高血浆谷氨酰胺浓度。但这是否有利于运动后维持免疫功能,目前还不能确定。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往往都得到相反的不同结果。
          但因为谷氨酰胺没有明显副作用,有条件的话,长时间运动训练后作适当补充也是可以的。


          480楼2015-04-20 11:51
          收起回复
            132,磷过量会导致骨质疏松吗?
            磷在人体内含量不少,最多时能有1斤多(850克)。大约85%的磷储存在骨骼和牙齿当中。
            磷跟生物的关系很密切,没有磷,地球生物也就不会存在。因为生物膜主要是磷脂构成。ATP作为生物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里面也含有磷。核酸、环腺苷酸(cAMP)、很多酶里也都含有磷。
            但人类磷缺乏的情况非常罕见。前面说了,磷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所以,几乎所有食物里都含磷。当然,植物性食物中磷的利用率较低。另外,很多食品添加剂里也含有磷。美国的数据,1997年,每人每日来自食品添加剂中的磷就达到470毫克。高蛋白质食物里一般含磷也高,每克蛋白质大约含磷15毫克。
            所以,现代人的问题,往往是磷摄入过量。有说法认为,磷摄入过多会导致骨质疏松,这个问题我们具体说一说。
            其实,涉及到骨骼健康问题,一般主要考虑钙磷摄入比例,现代饮食因为食品添加磷逐渐增多,容易导致钙磷摄入比例降低。成年人摄入低钙磷比膳食(也就是磷多钙少)能不能导致骨质流失,目前还有争议。一般来说,对男性和年轻女性,可能问题不太大。绝经期女性,可能应该适当增加钙摄入,减少磷的摄入。
            适当的钙磷比例,也不好说是多少。骨骼中的钙磷比例是2:1,但食物中想摄入这个比例,其实很难。一般来说,选择食物的时候只能尽量多摄入钙,少摄入磷。
            磷摄入过量,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其实主要是针对处于骨质积累期的年轻人(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磷摄入过量,容易导致钙吸收减少,造成骨质积累不足。
            可乐这类碳酸饮料,含有较多磷,这是因为这类饮料要用磷酸酸化。喝可乐会不会造成骨质疏松,目前两种相反的研究结果都有,所以还不能确定过量饮用可乐会不会对骨骼健康有不利影响。
            磷过量,可能还会增加肾结石发病的几率。可能的原因是磷过量可能增加尿钙排出的酸负荷。所以,一般不建议使用补充剂形式的磷。


            482楼2015-04-22 19:30
            回复
              134,什么是酶和辅酶?
              前几天出门,帖子没有更新,今天起继续。
              另外我观察,很多朋友向我咨询问题,问题的答案,其实帖子里都有。我建议,大家还是先仔细读帖子,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再来问我。这样有利于大家更多掌握知识。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弄微博,主要是忙不过来。我在健美吧发帖,目的是学雷锋。虽然得到更多关注,就能帮助更多人,但我精力有限,确实做不到。所以,有些朋友提出转载我的帖子,我一向很欢迎。我的帖子,大家随便转,只需注明作者就可以。
              今天讲一点基础知识。很多人喜欢我从具体问题入手。实际上,一方面,大家都感兴趣的具体问题,确实有限,有的时候也找不到话题可说。另外,基础知识不可不重视,具体问题的答案,是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用很有限。基础知识掌握好,相当于万能钥匙,一把钥匙开一万把锁。只要有耐心,掌握基础知识更有用。
              我们说今天的主题。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酶的重要作用就是催化反应,使身体的反应速度更快,需要的能量更少。没有酶的催化,身体内的化学反应也能发生,只是速度很慢。比如,同等条件下,催化反应的速度,比无催化反应的速度要快10的6次方至10的20次方倍。
              人体内有多少种酶?现在也说不清,2007年发现的酶已经有4037种,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可能还更多。
              酶有个特点,是可以重复使用。催化反应前后,酶自身不发生变化,所以,人体内酶的更新速率相对较缓慢。
              有些酶很有意思,可以延迟体内化学反应的时间。比如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这种东西没有消化蛋白质的活性,进入小肠后,在小肠内被另一种酶活化,才变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这样做的好处,其实也很好理解。如果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有活性,那么一分泌出来,就会把胰腺组织给消化掉了。
              辅酶不是酶,辅酶一般是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质。我们可以理解,辅酶是酶的酶,加速酶的作用。比如B族维生素,绝大多数能发挥辅酶的作用,如在运动中使能量物质快速提供能量。所以有些人觉得,B族维生素含有能量,实际上它们只是催化供能反应,本身不含可用于生物的化学能。


              497楼2015-04-30 12:55
              回复
                135,不同食物胃排空的时间大约是多久?
                运动时补充糖,有助于延缓疲劳发生、维持免疫系统和尽可能减少肌肉的消耗。训练后补充蛋白质和糖类,是在合成代谢的旺盛阶段提供必需的营养。这类营养物质的补充,都要突出一个快字,快补充快吸收快利用。胃排空,是食物营养消化吸收速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限制因素。
                胃排空快,营养物质快速进入小肠,也就能快速吸收。一般来说,混合食物的胃排空时间是1-4小时,胃排空速度,主要受进食量和食物类型的影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种食物,胃排空速度最快的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蛋白质,脂肪的排空速度最慢。
                一餐中摄入大量脂肪,胃排空速度可能会延长至6小时以上。所以,训练前和训练后的一餐,需要尽量少摄入脂肪。
                胃排空速度还跟进食量有关。一次性大量进食,胃排空较慢。少量进食,排空较快。有些书讲,胃容量越多,排空越快。其实这样说不准确。胃内容物较多,胃负荷过重时,胃的过度扩张,是会刺激小肠入口处扩约肌松弛,让更多食糜进入小肠。但小肠前端容纳了过多食糜,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糜时,也会反射性地减缓胃排空。胃盛不下的东西,胡乱丢给小肠就好了,这种想法太简单。
                流体食物,胃排空较快。固体食物则较慢,因为固体食物在胃中还需要一个液化过程。
                训练中补充糖溶液,胃排空速度一般都较快。但不同浓度的溶液,胃排空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高浓度糖溶液排空速度较慢,恰当的浓度大概是5%-8%。训练时补充糖,浓度一般不需要太高,除了影响胃排空速度之外,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也有限。比如一个70公斤体重的人,小肠吸收葡萄糖的最大速率一般是50-70克/小时。短时间补充太多糖类,也不可能全部迅速吸收来提供运动中的需要。


                499楼2015-05-01 11:31
                收起回复
                  136,为什么早餐、训练前后应吃低脂肪食物?
                  主要的原因是,高脂肪食物延缓胃排空,降低食物总体消化速度,营养素不能及时吸收供给身体需要。
                  我们来说说人体是怎么消化脂肪的。脂肪的消化,主要靠胰脂肪酶。但实际上,脂肪的消化在口腔内就开始了。口腔能分泌一种酶,叫舌脂肪酶。这种酶主要消化短链和中链的饱和脂肪。这类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当中,比如椰子油或棕榈油里。
                  胃也能消化脂肪,通过分泌胃脂肪酶,同样针对的是短链和中链的甘油三酯。
                  长链甘油三酯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需要的消化液是胆汁和胰脂肪酶。胆汁本身没有消化脂肪的作用,它是一种乳化剂,主要的作用是把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乳化成溶于水的小脂肪滴。这个过程很像我们厨房里用的清洁剂,去油清洁剂把油污乳化成能溶于水的小颗粒,我们才能把油污清理下来。
                  胆汁把脂肪分解乳化成小脂滴,跟胰脂肪酶充分混合,小脂滴则被进一步分解成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再被小肠吸收。
                  不同的脂肪熔点也不同,饱和脂肪熔点一般较高,所以比如猪油,在室温下是固体。熔点越高的脂肪越难消化,对消化系统负担也更重。
                  为什么高脂肪食物会延缓胃排空?主要是因为脂肪消化步骤多,比较费劲。所以,人体演化出一种应对方式,当高脂肪食物进入胃中时,会刺激抑胃素和促胰液素分泌,这种两激素都能降低胃动力,让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更长,缓慢进入肠道,给肠道充分的时间来消化这些难以消化的脂肪。


                  500楼2015-05-04 10:01
                  回复
                    137,健美训练会造成腹泻吗?
                    很多人反映训练后经常腹泻,除了可能的饮食因素之外,训练本身也可能造成腹泻。
                    运动对消化道功能的影响,有点像运动对免于功能的影响。适度运动会增强消化道功能,剧烈运动则容易引发消化道功能紊乱。有研究报告,优秀运动员中,消化道问题,如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症、病毒性胃肠炎的报告率为20%-50%。并且,年轻运动员这个问题更明显。
                    运动引起的消化道功能紊乱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应激因素。情绪应激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兴奋和紧张。人们常说,胃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大脑通过各种神经化学物质对消化道产生强烈的影响,情绪几乎可以影响所有消化功能。
                    运动应激会让消化产物更快通过大肠,水分来不及重新吸收,而造成松散或水样粪便。力量型运动员,比如健美运动员,胃内有食物的时候训练,还容易出现胃灼热和胃反流。剧烈运动也会造成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对消化功能产生暂时的抑制。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消化道功能紊乱,过去也叫过敏性肠炎。IBS包括便秘型和腹泻型两种,但以后者为主。IBS的症状多而复杂,但主要是腹泻和腹部隐痛。这种症状容易出现在饭后,一般排便后可缓解。IBS跟情绪因素关系密切,运动应激也有可能诱发IBS。


                    501楼2015-05-05 13:04
                    回复
                      138,不能广泛摄入各种食物的情况下,应该首选哪几种食物?
                      满足人体需要的各种微量营养素,最好的办法是广泛摄入各种食物,什么都要吃点。但有些时候条件不允许,我们应该首选哪几种食物?下面我给大家推荐几种。
                      1,红薯。红薯含有较多类胡萝卜素,可以提高人体整体抗氧化能力。类胡萝卜素还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是一种安全的补充维生素A的方式。红薯里钾含量也很多,钾的作用主要是维持体液平衡和神经正常传导,缺乏可能会造成肌肉痉挛和心律不齐。
                      红薯中还含有不少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被认为对肠道健康和稳定血糖都有好处。
                      2,哈密瓜。同样是橙黄色食物,能提供大量类胡萝卜素。哈密瓜里的维生素C含量也不低。
                      3,花椰菜。据称有不错的抗氧化功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和叶酸。
                      4,全麦面包。谷物对人类的意义很大,虽然人类食用谷物的时间不长,但全谷类食物能提供十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5,牛奶。牛奶主要的意义是提供大量且好吸收的钙质。有些食物中也有大量钙,比如菠菜。但菠菜中的钙,最后只能吸收5%左右,意义不大。喝牛奶,当然最好喝脱脂的。通过牛奶补充蛋白质意义不大,主要是含量太少。
                      6,豆类。好处是蛋白质丰富,而且廉价。豆类里还有很多有益的食物化学营养素,比如膳食黄酮类。豆类里也含有不少的铁、叶酸和膳食纤维。
                      7,橙子。橙子富含维生素C、叶酸和膳食纤维。
                      8,菠菜。菠菜中含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含量都不低。
                      9,海鱼。海鱼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n-3系列脂肪酸含量特别丰富。


                      505楼2015-05-08 14:10
                      收起回复
                        139,夏天训练如何防止“水中毒”?
                        所谓水中毒,其实就是低血钠症。低血钠症,顾名思义,就是血清钠浓度过低。一般来说,血清钠浓度低于135mmol/L,就可以诊断为低血钠症。
                        血清钠浓度太低,为什么不好?因为钠是细胞外液主要的阳离子,细胞外液的钠减少,导致细胞外液浓度降低,通过渗透作用,水就往细胞里面跑。大量水分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出现水肿,造成肺水肿等问题。钠过分丢失,造成血脑屏障两侧渗透压不平衡,使大量水涌入大脑,造成脑组织水肿。
                        低血钠症的症状,较轻时会有头疼、乏力、恶心、抽筋等,较重时会出现痉挛、昏迷、丧失意识、心脏衰竭甚至死亡。
                        低血钠症怎么引起?简单说,就是大量出汗,加上喝水太多。夏天进行长时间运动,大量钠会通过汗液排出。这个过程中,如果又大量饮用不含钠的水,就会稀释细胞外液里的钠,造成低血钠症。所以,低血钠症也叫'水中毒”。
                        运动会加重低血钠症。因为运动一方面会引起身体大量出汗,丢失更多的钠。另一方面,运动时肾脏血流量会减少,引起尿液减少,身体排泄多余水分的能力降低。水多钠少,便容易加剧低血钠症。
                        低血钠症的易感因素,我总结一下:1,气温高,大量出汗。2,持续的剧烈运动。3,运动前进食低钠饮食。4,运动前中后,大量饮用不含钠的水。
                        低血钠症怎么防范?无非是跟易感因素反着来。天热时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如果大量出汗,注意补充含钠的饮料,切忌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同时大量饮用不含钠的水。


                        507楼2015-05-11 15:33
                        回复
                          140,夏天训练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们聊点应时的事儿,看看夏季高温环境下训练应该注意点什么。
                          先说说人体怎么适应高温环境。从温度适宜的环境,到高温环境下运动,我们可能觉得身体不会有什么变化,实际上,人体为适应新环境,会做很多生理性改变,这个过程叫热适应。
                          人体对热应激的适应,大概要多久?一般来说是一周左右。一个人从适宜温度环境下,到高温环境下训练,前一周时间,身体要适应新环境,这段时间的训练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比如有些朋友,天热以后准备开始减脂或增肌训练了,跟天气凉爽的时候不一样,最好不要一上来就猛练,先度过热适应的阶段再说。
                          人体热适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皮肤血流增加。这有助于把深层组织的热量,更快更多地带到体表散发掉。
                          2,心输出量的有效分布。有助于帮助运动时血压的稳定。
                          3,排汗阈值降低,也就是更容易出汗。这有助于运动时身体及早开始降温。
                          4,皮肤表面汗液分布更有效。
                          5,排汗量增加。在热环境暴露大概十天左右,排汗量能增加大约一倍。好处不必说,有助于更有效蒸发降温。
                          6,汗液盐浓度降低。也叫汗液稀释。好处是保护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昨天讲到水中毒,高温环境下,经过了热适应的人,相对就不容易水中毒,就是因为汗液稀释的原因。
                          7,一定运动强度下心率变慢。好处是稳定血压和保护心脏,另外也能分散心输出量。
                          8,运动时对糖代谢的依赖性降低。初到热环境下训练,身体会更多消耗糖类物质,更少氧化脂肪。所以,热适应后,对糖类的氧化减少,有助于运动中节约碳水化合物,延长一定功率的运动的持续时间。
                          但也不是说,人在热环境下运动三五分钟,就能进入热适应过程。一般来说,运动持续两小时以上,身体才开始逐渐去适应热环境。所以,夏天打算增大训练量的朋友,千万别以为气温逐渐提高,身体早已经适应了环境。实际上如果明显增加了热环境下的训练时间,那么一开始也需要有个适应过程。


                          510楼2015-05-12 11:55
                          回复
                            142,那些人最容易中暑?
                            不同人群的耐热能力不一样,下面我讲一下中暑的易感人群。有这么几类人,高温天气运动,特别容易中暑。老年人、儿童、男性、肥胖人群。
                            老年人调节体温能力差,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1,温度感受器灵敏度降低。2,汗腺功能降低,排汗能力差。3,老年人口渴机制迟钝,容易补液不足。4,皮肤血管舒张能力变差,散热效率低。
                            儿童主要指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小孩的皮肤汗腺数目高于成年人,但排汗量却很成人差不多。儿童汗液成分跟成年人也不同。所以,儿童更易中暑,在热环境下运动要降低强度。
                            男女差别方面,过去的研究认为,男人耐热能力比女人强,现在发现,这种研究方法有缺陷,没有校准男女的需氧能力。实际上,女性耐热能力不逊于男性,甚至比男性要强。
                            排汗量,女性不如男性。而且女性在运动初期,排汗比较晚。但在同样耗氧量和训练强度下,女性对热的耐受能力不比男性差。这主要是因为,女性主要依靠循环机制散热,男性主要依靠蒸发冷却散热。而且,女性运动时排汗量低,有助于运动时避免脱水,和丢失过量盐分。
                            另外,女性的“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值”相对较高,这也是有利于散热的一个特征。
                            体脂水平跟耐热能力关系密切,体脂过高,不利于散热。这主要是因为脂肪的比热高于肌肉,所以隔热性较好,不利于热传导。体脂过多还增加了身体的负荷,有点类似于给身体增加了负重。有研究报告,肥胖青年发生致命中暑的机会是体成分合理者的3.5倍。


                            520楼2015-05-14 13:07
                            回复
                              143,健美爱好者吃辅酶Q10有没有必要?
                              辅酶Q10属于非必需的,脂溶性营养素。动物性食物里含量较多,植物性食物中,比如花生和豆油中也有一些。辅酶Q10在体内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的线粒体内,参与线粒体有氧代谢生成能量的过程。
                              辅酶Q10还被认为是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防止DNA和细胞膜损伤。
                              基于辅酶Q10的功能,它主要的作用是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和心脏病。比如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浆辅酶Q10一般较低,通过补充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辅酶Q10因为跟线粒体有氧代谢产生能量的过程有关,所以有些人认为它有助于提高有氧运动能力。但这方面的试验,只有极少数支持它有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大多数实验发现,它对有氧能力和对抗运动中产生的脂质过氧化没有作用。
                              反而有些研究认为,补充辅酶Q10,对高强度运动训练者还可能产生有害作用。比如可能增加细胞氧化损伤,增加自由基产生。当然,这是一种潜在的有害作用,也有研究认为,补充辅酶Q10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所以,运动人群补充辅酶Q10还需要谨慎,在更多研究结论得到确定之前,最好不要使用。


                              524楼2015-05-15 1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