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为了防备苏联装甲部队大规模入侵,军队提出需要设计一种威力较大的新型反坦克手榴弹,能大量装备部队,作为一种群众性反坦克武器。1974年,某国营兵工厂接受了“新型反坦克手榴弹”的研制任务,同年年底样机研制成功。由于“文革”的影响,此后的研制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在样机研制中出现的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完全解决,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始终没有最后确定。直到1977年5月,新型反坦克手榴弹的主要战术、技术要求才正式确定,主要指标如下:全弹质量 ≤1公斤,全弹长 ≤320毫米,弹径 ≤57毫米,破甲威力200毫米/30°,采用万向碰炸引信,全弹密封防潮,勤务处理安全可靠,宜长期储存;结构紧凑,便于战斗使用;外形美观、工艺性好,适合动员生产。
工厂根据确定的战术、技术指标全面展开研制与试验工作,经多次试验对设计方案几经修改和完善,同年11月正式完成工厂鉴定试验。1979年6月,通过了国家靶场严格的试验考核,1980年3月通过部队使用试验,最终命名为“1980年式反坦克手榴弹”,简称“80式反坦克手榴弹”。该弹主要战术用途是在防御、袭击、伏击战斗中,用于毁伤敌人的坦克、装甲车辆、野战工事等目标;可破坏仓库、无装甲防护的军用车辆、输油管道及杀伤敌坦克后面的有生目标等。该手榴弹最大直径75毫米,全弹质量1公斤,全弹长330毫米,弹体形状为圆柱形,壳体材料为薄金属皮,弹体质量678克,投掷距离17~35米,配机械触发引信,引信的出手保险距离4米,解脱保险距离10米,装梯恩梯/ 黑索金混合炸药,主药柱质量390克,副药柱质量52克,穿透普通轧制装甲钢板厚度为200毫米/30°。
全弹由弹体、手柄和引信三部分组成,弹体由壳体、主药柱、副药柱、药型罩、风帽、连接体等组成。该手榴弹引信比较复杂,由着发机构、保险机构、定向装置、勤务保险装置和重复装定机构组成,均装在手柄内,手柄和连接座间加装密封垫和防粘垫,并用保险箍来固定,既起到了密封防潮的作用,又构成勤务保险,保证了手榴弹勤务处理中的安全性。重复装定机构由手柄凸起、握片支耳及保险销组成,作用是让拉脱保险销但又失去投掷机会的手榴弹能重新恢复保险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