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有点牛吧 关注:162贴子:19,069
  • 3回复贴,共1

【141128小论文】从传播学看粉丝“安利行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传播学角度看粉丝“安利”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现有的传播模型进行分解分析。然后,再整合这些分支,建立一个基本的安利效果模型。根据自行建立的模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现有传播方式中的不足,加以改进,使我们的“安利”行为更加有效、高效。
首先,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模型?模型就是我们思考一种过程或结构的有用的方法,是一种清楚的描绘;模型使我们可见其主要部分,而不会见树不见林。
下面,楼主将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传播效果的常见模型,并且与我们的实例一同加以分析。


IP属地:北京1楼2014-11-28 21:34回复
    第一部分 被抛弃的模型——魔弹论。
    老实说,本来不是很想提到这个模型的,因为这是一个被事实证明错误的模型。但有趣的是,我们尽管在理智上知道这种传播效果模型的错误,但在行动上,还是会潜意识地按这种模型做某些事,比如“安利”。不要急着否认,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魔弹论”。
    如果在20世纪20年代问,何谓传播效果的模型,我们很有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在手腕高明的宣传家手里,大众媒介对人的作用就像打靶一样:瞄准射击,靶子应声倒下。
    这是不是很像粉丝圈流行的“安利”?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美图刷屏,传播足够的正能量,路人就会纷纷转粉。
    不过遗憾的是,路人不是射击场里的靶子;被宣传弹击中时,他们并不倒下。他们不接受枪弹;或起而抵抗,或另作解释,或将其用于自己的目的。而我们所传播的讯息也并不像枪弹。他们没有打进路人们的身体,而是被放在方便的地方,路人们想用时才会利用。虽然有些传播讯息能说服一些人,但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自动生效、水到渠成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刷图安利”,可能起到一些效果,但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4-11-28 21:38
    回复
      第二部分太长,没写完,明天发


      IP属地:北京3楼2014-11-28 21:41
      收起回复
        第二部分 为什么说粉丝“安利”行为的效果有限?——有限传播论
        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学者们认为,大众媒介带来变化的力量是有限的。同样的,粉丝“安利”行为所带来的变化也是有限的。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他的同事们,分别于1940年和1944年,针对两次美国总统选举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见《The People’s Choice and Voting》)。该研究显示,受竞选影响而改变投票意向的选民只有5%。美国总统大举,不论是从媒介覆盖范围,还是受众主动接受度来说,都远远大于粉丝的“安利”行为。两相对比,我们也不难预测粉丝“安利”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么有限。
        但这并不代表,“安利”是完全的无用功。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说,在某些条件下,媒介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1. 一种观点独霸所有的媒介,宛若战争中万众一心拥护领袖那样的局面;2. 媒介齐心协力“疏导”一种变革,不是完成广泛而普遍的变革,而是完成一种微小而具体的变革;3. 用面对面的交流来弥补媒介宣传的不足。
        看过以上的条件,不难发现,媒介的力量远比粉丝行为的力量要大。即使这样,媒介也很难产生重大影响,必须要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有限”行为往往是改变现状的关键点。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4-11-30 1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