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陛下:这是武库新打造的剑,准备给校尉以上,每人配一把

李广:这几年来,左一个策应,右一个佯动,每次打仗,都是别人吃肉,我喝汤。从没做过前锋
说起来,真不能怪两位陛下。景帝陛下时,七国之乱,李广本来有机会封侯的,但是居然私自接受梁王的印信。陛下继位后,依然重用他,未央卫尉是什么概念,那就是中央警卫团啊!
至于对匈奴的战争,陛下每次都会想到李广,也基本都会用他。连他杀霸陵尉的事儿,都压下来。
元光五年的四路出塞,每人一万骑兵,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兵力,但却只有卫帅有所斩获。为什么?
兵无常形,用兵打仗,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李广与韩安国的战术,适应国内的战争,却无法适应对匈奴的进攻(单指出塞进攻,守关塞的话,李广与韩安国完全可以胜任)
主攻可以变为策应,佯动可以变为主攻。这就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钳形攻势本身,就是用两只手掐死对手,本就无主次之分。只是在霍少成长起来之前,钳形攻势的两支手,总是只有卫帅一路能完成战略目标,
然而李广的战略思维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如果真的能够知己知彼,就绝对不会抱怨别人没给自己机会了。起码,元光五年一战,所有的条件都一样的。不同的是四位将领的战略战术不同。
卫帅选择了避实就虚,避开了对手的锋锐,直接打击敌人的后方,打击敌人的士气。从斩虏700可以看出,卫帅一路没有选择与敌正面硬拼。就当时的情况而讲,汉军的战马肯定不如匈奴的,硬碰硬,速度与力量都拼不过。再有,汉军大规模骑兵化,时间不长,具体战力如何,没有经历与匈奴的实战,无法判断。所以,卫帅此战选择了更加谨慎的战术。
公孙贺这路比较诡异,出云中,正对匈奴王庭,居然没有碰到匈奴军队?这不科学,匈奴人是部落群居,上马是兵,下马是民。所以,估计公孙贺就是沿着长城边溜达了一圈就回来了。OTZ
公孙敖出代,李广出雁门,两路部队相距70公里左右,很有可能碰到的是同一个大部落的军队,史记上没说是谁的部队。最终战局是,公孙敖拼剩下3000人,李广拼剩下自己独个……相比之下,公孙敖已经算不错了。
公孙敖的战绩,应该是当时汉军骑兵与匈奴骑兵正面简单冲撞的正常战损比。(不用计谋的,直接正面冲击。)
李广的……全军覆没,主将被俘
元光五年的战损比,史书上没说,因为不知匈奴那边有多少部队,但是汉军当时除了战马可能逊于匈奴,其他的比如铁兵及弓弩等都是要强于匈奴的。
其实李广和老熬,如果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相互策应,两人联兵,说不定能够有所斩获。
不过元光五年的那次出击,本来就是为了试探对手,也是为了考核自己的将领和士兵。
其实对抗匈奴骑兵的正面冲击,军阵应该比散兵对冲更有效,就像后来卫帅在面对匈奴骑兵的正面冲击时使用的就是武刚车自环为营,扛住匈奴的第一波攻击以后,再寻找战机,打击匈奴军队侧翼和后方。
李广作为守将,守卫关塞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在对匈奴的进攻作战中,他的战略思维真的是跟不上形势了。

陛下:才让你当了几年郎中令,你就觉得憋屈。那我岂不是更憋屈,十几年都只能困在这里,等着前线的消息。
于是陛下,你就在北边平定以后,开始巡狩四方了么……

李广:恳请陛下这次一定让我当前锋
陛下:好吧。

张汤:此次大战,事关重大,上次前锋赵信临阵叛变至今影响无法消除,淮南王谋反,李广也牵涉其中,重用他,恐要生变。
陛下:我相信李广的忠心。他都六十了,我实在拉不下面子拒绝他。
张汤:相士说李广数奇,命中该700的他就到不了1千,
陛下:那你就拟一道密诏,给大将军送去,让他慎用李广,自己斟酌。
陛下啊,你这是把烫手的山芋扔推给大将军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