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这四句的解法有很多,因为说得朦胧,所以依照大学去解也可,依照中庸去解也可,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因所占高度和角度不同而已。下面就具体说说解这四句的要点,仅供参考。
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夫子说绘事后素,这个无善无恶便是衬托,若以色空来看便是空,还可以理解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意味。简单的说就是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
特别要重点强调这里的善恶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善恶之意思,可以参照中庸第六章,对舜的描写,所谓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简单的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为善,相反则为恶。
次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如果说首句是隐,而此句则是显,隐时若看做无为,此句则是有为之初,可以看做是在选择,到底朝那个方向走。同时也提出了警告,发而未必皆能中节,未必达到和的状态。而善恶在此处则似乎又有了不同的含义,中庸之与过和不及,前者为善,而后者为恶。
再次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此句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庸二十一章、二十二章论述比较直接,即讲了诚和明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如何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立之法。
末局: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者,规范;格物者,物归其类而得其法。将整个这一过程进行总结,所谓致中和者为善,中庸者为善,反之则为恶,进行归类。而这里的玄妙之处则又在于和首句相关联,我心仍放在善恶的中间,如此往复。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这四句的解法有很多,因为说得朦胧,所以依照大学去解也可,依照中庸去解也可,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因所占高度和角度不同而已。下面就具体说说解这四句的要点,仅供参考。
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夫子说绘事后素,这个无善无恶便是衬托,若以色空来看便是空,还可以理解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意味。简单的说就是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
特别要重点强调这里的善恶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善恶之意思,可以参照中庸第六章,对舜的描写,所谓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简单的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为善,相反则为恶。
次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如果说首句是隐,而此句则是显,隐时若看做无为,此句则是有为之初,可以看做是在选择,到底朝那个方向走。同时也提出了警告,发而未必皆能中节,未必达到和的状态。而善恶在此处则似乎又有了不同的含义,中庸之与过和不及,前者为善,而后者为恶。
再次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此句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庸二十一章、二十二章论述比较直接,即讲了诚和明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如何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立之法。
末局: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者,规范;格物者,物归其类而得其法。将整个这一过程进行总结,所谓致中和者为善,中庸者为善,反之则为恶,进行归类。而这里的玄妙之处则又在于和首句相关联,我心仍放在善恶的中间,如此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