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43贴子:95,011

回复:正说心学之“善、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这四句的解法有很多,因为说得朦胧,所以依照大学去解也可,依照中庸去解也可,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因所占高度和角度不同而已。下面就具体说说解这四句的要点,仅供参考。
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夫子说绘事后素,这个无善无恶便是衬托,若以色空来看便是空,还可以理解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意味。简单的说就是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
特别要重点强调这里的善恶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善恶之意思,可以参照中庸第六章,对舜的描写,所谓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简单的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为善,相反则为恶。
次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如果说首句是隐,而此句则是显,隐时若看做无为,此句则是有为之初,可以看做是在选择,到底朝那个方向走。同时也提出了警告,发而未必皆能中节,未必达到和的状态。而善恶在此处则似乎又有了不同的含义,中庸之与过和不及,前者为善,而后者为恶。
再次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此句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庸二十一章、二十二章论述比较直接,即讲了诚和明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如何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立之法。
末局: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者,规范;格物者,物归其类而得其法。将整个这一过程进行总结,所谓致中和者为善,中庸者为善,反之则为恶,进行归类。而这里的玄妙之处则又在于和首句相关联,我心仍放在善恶的中间,如此往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5-02-08 17:49
收起回复
    天道是什么?很想听听楼主高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05-28 13:28
    收起回复
      回复 狼小太爷 :楼太高了,重起一层。不是要把人七情六欲去除,人天生就有七情六欲,如何去除。只是不着私欲,无有做好,无有作恶,不过分恐惧、好乐而已。比如子路怕死,但以义为先。夫子困于陈蔡,而不改其乐。箕子、微子、比干深思熟虑之后,或死谏,或仰狂为奴,或去之。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5-07-13 22:55
      收起回复
        能冷静下来就是能戒慎恐惧,戒慎恐惧就是天命之性的本能,狼兄可以感受下,这个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学会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15-07-13 23:10
        收起回复
          圣人之学简易广大,
          其实所言天理亦非虚幻,
          先生有言去得人欲便见得天理,
          内自省察克除私欲,
          即是见天理得途径。


          IP属地:北京29楼2015-07-14 20:17
          收起回复
            心体就是理,阳明所说理并非经验世界规律的理,而是取道德意义下规范的意思。阳明理论重在主体性,抓住这点就都好理解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6-01-31 16:05
            收起回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有些人还是先收起自以为是,
              踏踏实实的去研究一门学问。
              算是忠告把~!


              IP属地:北京38楼2016-02-18 16:22
              回复
                38楼适用范围很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6-06-13 11:26
                回复
                  最近一直致力于论语的解析,
                  仍然认为善即合于天道,
                  夫子认为善道即正道。
                  而善更是含义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庸是个分水岭,
                  而善才是追求的目标,
                  诚如大学所言止于至善。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44楼2016-06-13 11:41
                  回复
                    我也是这么理解的,所以认同楼主的说法,这里的善恶不是善良和邪恶,阳明说过以心循理便是善,所以顺天道人伦便是善,不妨理解成对和错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6-06-30 21:5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6-07-26 00:48
                      回复
                        老哥 小弟有一处不懂 今天听取了昨晚吧友的意见正在读书,可读到一半有一念生 我为什么要读书?既然心包含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我都可以从心中探索到的话,那岂不是说只要有良知正确的选择和具体的实践就可以成圣?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7-03-02 19:23
                        收起回复
                          小子的观点是,善恶同阴阳,同有无,相对,相续,此消彼张,而中庸是道,是和,是良知


                          54楼2017-03-24 16:36
                          回复
                            善恶本是一物,因人、因时而异,粪便对于常人来说可认为是恶的,对于种田的农民来说却可认为是善的;角度不同,看待同一事物理解的善恶也就不同。


                            57楼2017-06-22 11:15
                            回复
                              古人的字斟句酌,如履薄冰。今人的囫囵吞枣,自以为是。可惜,可惜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18-04-01 17: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