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吧 关注:6,183贴子:84,214

中国土家织锦之乡湖南龙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11-08 21:55回复
    龙山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土家文化和历史文化尤其显著,被誉“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原始森林”。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正是这原始森林中的一朵璀灿的奇葩。
    土家织锦是一种极古老的民间艺术,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汉语叫“土花布”、“土花铺盖”、“打花铺盖”。
    土家织锦历史悠久,它是土家族社会生活的产物。从土著先民的原始编织物到用麻绩成的布,土家语叫(hó土家语音)“褐”,褐有三种,一种是用麻绩成的布叫“泽兰”,另一种是用蚕丝绩成的布叫“沙泽”;用棉绩成的布叫“幏(jiā)机布”。《说文解字》载:“幏:南郡蛮夷‘賨(cóng)布’”,再到兰干细布、斑布、溪洞布到现在的“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土家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真实写照。


    2楼2014-11-08 21:55
    回复
      一、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
      (一)泽兰
      早在史前人类时期,土家先人就掌握了编织技术,当时主要是用藤索织成的“日”(网)。进而用野麻构皮等植物纤维,织造了“褐”(粗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或曰褐炱衣也;一曰粗布衣也。”,并做成衣服。因为土家语麻称为“泽库”,用麻织成的“褐”(布)又叫“泽兰”。这就是土家族造的最初的布。
      这些,可以从龙山县出土文物来左证。里耶溪口台地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原里耶前街(保靖县清水坪镇魏家寨)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有古人类——里耶人(中国南猿的支系)的文明。2002年夏,在里耶秦汉古城出土的秦简、金属工具、陶纺纶、竹篾、棕麻纺织物,印有布的陶器、瓦罐,以及2006年3月在龙山华塘龙头商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纶,印有布纹的文物和苗儿滩商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纶等都在证实在商周时期就流行于酉水北岸的。“泽兰”(土布)就是土家织锦的鼻祖。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11-08 21:56
      回复
        (二)賨布(幏褐机)
        布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转入文明时代的关键物,它和火一样是文明的象征。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织造技术也不断的提高。棉花的种植,增加织布业的发展,善于织造的土家人,大量用棉织布。这种布土家语叫“幏机褐”(棉布),(《后汉书·南蛮传》:“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三尺。”)较之“泽兰”又软又暖且耐用。《说文解字》载“幏,南郡蛮賨布”。《土家族简史》记载“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就会纺织的精工细布,史称‘賨布’,以后包括土家族在内的一些中南、西南民族所织的‘峒锦’也早就闻名于世。”这种布引起了统治者们关注,也成了土酋们向朝廷进献的贡品。1979年版的《辞海》载“賨布:秦汉时期湖南、四川一带少数民族作为赋税交纳的布匹。《后汉书·南蛮传》: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成了代替银两纳赋的主要产品,成了土家织锦的奠基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11-08 21:56
        回复
          在“一匹布绢可以挽回一个人生命的历史背景下,其布的价值更加弥足珍贵,从而促进了民间织造业的发展。《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说:‘阑干细布,织成文如绫锦。’”《溪蛮丛笑》中有“汉传载阑干。阑干僚言紵。今有绩织细白苎麻,以旬月而成,名娘子布。”娘子布很形象,每到农闲时,母女就绩麻挽线,把麻一根一根细细分开成线,并结连挽成“泽尺克”(土家语)即麻团。再织成布。所以有:‘麻麻得,泽裤车’的儿歌,意思是妇女绩麻。”这和民国版《龙山县志》所载有相符之处:“汉传统阑干,獠言纻巾,有绩织白纻麻,以旬月而成,名娘子布。布即苗锦。绩五色裙,或作巾,曰峒巾……”由于织造生产技术的提高,绩织工艺不断创新,可以织造细腻精致的布匹。这种用苎麻织成的布,土家语还是叫“泽兰”做成的衣叫“泽兰丝巴”,后因大量汉语的使用,又叫“苎布丝巴”。现在土家语的坡脚等地区,还在使用。因麻属凉性,是夏季服装的良好布料,再用五色染成作裙作巾。这是织锦的雏形阶段。


          6楼2014-11-08 21:57
          回复
            (五)“溪峒布”土家织锦鼎盛时期
            讲锦必讲布,布是锦的基础。土家先民照蜘蛛结成的网,用藤蔓或树皮纤维织成了捕猎和捕鱼的“日”(网),再用野麻等皮质纤维织成了“褐”(布)即“泽兰”,进而用棉纱织成“幏叽褐”(棉布)。然后养蚕缫丝,织成丝布,土家语叫“沙泽”,用丝缝制衣裤,叫“沙泽丝巴”、“沙泽裤”。这种称呼沿袭至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11-08 21:57
            回复
              唐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争,南方却偏安一隅,这种局面有利益南方民族经济的发展,土家族的经济商业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封建领主(土司)与封建朝廷之间建立的“纳贡”与“回赐”的关系。从客观上讲,这些“回赐”所得一部分用于自己消费外,更多的是用于加强同各民族的贸易往来,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加大交流渠道,壮大经济实力,从而带动了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经济贸易。


              9楼2014-11-08 21:58
              回复
                土家族的兰干细布,斑布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溪峒布”。光绪《龙山县志》记载:“绩五色线为之,纹斑斓可观。俗用以为被或巾,故又称‘峒巾’。”这些溪峒布当时十分出色,“土民喜斑斓服色”,是土家族的最具特色的服饰。在民间贸易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气象,为土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0楼2014-11-08 21:58
                回复
                  (六)“土锦”土家织锦

                  以溪峒布(土家织锦)的个体纺织经济,伴随着土司制度的结束而失去了主导地位。清“改土归流”完成后,为了便于统治和管理,达到加速汉化土家族的目的,解除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有利于民族间往来和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大批的汉人带着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随之迁入土家族地区,使土家族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不断得到改观。同时,“土民喜斑斓服色”、“男女服饰不分”的传统衣裙受到限制。向清一色的“满襟衣”、“对胸衣”、“大便裤”转变。五彩斑斓的“柔软厚致”的锦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4-11-08 21:58
                  回复
                    《土家族简史》记述:“土家族妇女利用自己种植的棉花、苎麻、纺纱织布,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也有以产品供应售的,‘家织斑布,散卖诸里,以为恒业。’但所用织机,低而小,布宽不足一尺。汉族手工业者带去比较先进的纺用脚车,生产效率高,日夜可纺八两,且质量好,土民‘渐次有效之者’。手工业的分工愈来愈细,土、木、竹、石、裁缝、机匠之属,各有专司。一些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生产,以出售于工业产品为主,‘或居肆扬以货,或代人造作,课其成,以给费若干’。”


                    12楼2014-11-08 21:59
                    回复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织锦家庭不得不将重点转向一般的民用的土布,当起了“它座”(机匠)。而多数人为了婚嫁习俗的需要,保留了织锦工艺,并向被盖、装饰品等方向拓展。则出现了以被面为代表的“西兰卡普”。在工艺上,突出表现“土布”的基础上,贵在体现它高出“土布”之为“锦”的格调上。广大土家妇女千百年来在低小的机上,阔不足盈尺的锦上辛勤编织着自己的生活,有一《竹技词》这样讴歌“土家妇女善持家,月上东山夜绩麻;莫笑姑娘年纪小,机床学织牡丹花”。成为姑娘们心爱的“西兰卡普”,婚嫁亮丽嫁装,正是她们从小到老,日夜劳作才能使土家织锦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扎根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绽放光彩,显示出勃勃生机。1939年民国《龙山县志》记载:土家织锦“近有征往长沙、南京及东西各国备品列者”,成了民族交往的使者。这不仅对土家族的文明,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土家织锦也由“土妇善织锦”而成名。


                      13楼2014-11-08 21:59
                      回复
                        二、土家织锦的工艺流程及传统纹样
                        土家织锦俗称“打花”、“打土花”、“土花铺盖”、“西兰卡普”或“丝兰卡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11-08 21:59
                        回复
                          1、传统工艺流程
                          原料通常用棉线、麻线、丝线。采用野生的红花、乌莓、桅子、姜黄、蓝靛、土红、五倍子等天然染料为颜色,将丝线漂洗后上色,用腊或明矾固色,增其光泽。以深靛色、黑色为底色,配以红、白、黄、绿、蓝、紫色为纬线,艳而不俗,清新明快,斑斓多姿。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4-11-08 22:00
                          回复
                            传统织锦通过原始的手工操作,采用“通经断纬、断尾挖花”的方式,凭作口传心授的“摹仿记忆”,在木制的斜织机上反面挑花而成。其工艺流程包括纺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检综、翻蒿、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织十二程序,分“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和“上下斜”斜纹彩色两大流派系列。其中“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织锦是在普通平纹布面上,喂线挖花而成。“上下斜”斜纹织锦,是在“对斜”平纹素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色彩以黑及重色为主,大胆使用补色,层层逐渐推移,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和鲜明的对比效果,又因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色彩秩序化的退晕手法,使对比色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织机为一种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由机头、滚板、综杆、竹箱、梭罗、踩棍、滚棒,筒篙、桃子、地桩、布鸽(鱼儿)组成。分大机头和小机头两种。


                            16楼2014-11-08 22:00
                            回复
                              2、土家织锦传统纹样
                              织锦纹样的题材内容、色彩运用的法则、纹样构图的形式灵活多变。纹样构图多以菱形、横式长方条形、斜式交叉的几何图案为主,用抽象表现其神形兼备的韵味。花样取材广泛,主要有植物、动物、天象、地舆、用品、字、勾、民俗理念等。目前,流传在县境内的传统花样有220多种。其中120种已被研究专家、学者收集珍藏(附土家语织锦名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4-11-08 2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