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吧 关注:817,962贴子:826,263

未来启示录(连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用你天才的智慧来思考未来吧


IP属地:北京1楼2014-10-12 23:54回复
    前言
    写这个东西的目的是为了把我这些年思考的问题系统的整理一下,也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自从2008年一次偶然事件让我突然觉得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以后,就忍不住的一直在思考。就像偶然看到一条路一样,好奇心驱使我想看看它究竟通往哪里。也感谢于这个时代所带来的天然优势,我可以在网上和大量的网友进行交流。网友们的质疑也让这条路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
    我首先想说明一点的是,接下来我说的不都符合科学,有很多主观的成份。不过这不代表它们没有价值,我个人反而觉得这才是对我们真正的价值所在,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世界。接下来我就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说了。
    在人类文明历史初期,我们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也不会用科学方法去观察世界。只能最本能的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觉去分析,了解这个宇宙。当碰到不理解的事物时,我们只能用我们所能理解的东西去想象大自然。所以才有雷公和电母专门负责打雷,闪电,玉帝管天,阎王管地,天子管中间(人间)。这样我们就把世界“合理化”了。虽然我们看不到这些神仙,不过至少我们不再会为这些未知的东西感到恐慌了,因为我们用我们的想象给了它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历史中很自然的主观就占有了绝对统治的地位。上至君王,下至走卒都把整个宇宙解构成了一个人类社会形式的世界。因为这是我们主观所能感受到并能理解的。
    及至后来,人类慢慢掌握越来越多的方法可以精确的观察并预测大自然事物的发生以及规律。人们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形成了科学。由于科学远比宗教思想更为直观和实用。所以科学在经过一段时期宗教压迫后迅速崛起,并成为了现在我们最重要甚至唯一解释世界的工具。当人们说这件事不科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否定了。我们于是从唯主观走向了唯客观。网友们常常对我说的“这不科学吧”“这太主观了吧”然后就基本上否定了我所写东西的价值。所以接下来我就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从唯主观这个极端走到了唯客观这个极端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另一个错误,我们一直没有认识到和找到自己真正生活和想了解的那个“宇宙”。
    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两个宇宙中,一个是客观存在的宇宙,另一个则是“我的宇宙”(每个人自己的宇宙)。客观的宇宙我就不用解释了。“我的宇宙”是什么呢,“我的宇宙”就是客观宇宙经过我们主观的翻译变成的一个“新宇宙”,而我们其实是活在这个“我的宇宙”里的。打个比方,如果我去马未都老师的家里,看着他满屋的古旧家具,破瓷烂瓦(我也没真去过,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在我眼里如果我不知道马未都这个人的话,那么这个屋子也就是个精装修的垃圾回收站。也就是这个小的客观世界(马老师家)经过我的主观一翻译就变成了一堆垃圾和劈柴。而经过马老师的主观一翻译则是一堆价值连城的宝藏。而这个客观世界静静的呆在那里,不受我们两个任何一个的主观影响。
    再说一个例子。这个世界是7彩的吗?我们都知道狗是色盲,因为它只有两种视锥细胞,而人因为有三种视锥细胞世界就变成7彩的了。皮皮虾有16种,它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身体的局限性也限制了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完全认知,甚至没有完全这一说。我既可以选择用黑白的方式看这个世界,也可以选择彩色的方式。我不知道这句总结现在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只有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那个宇宙对我们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我们唯一所能依赖的。
    “我的宇宙”这个概念里包含两个要素,人和宇宙。即主观和客观。这两个独立强调任何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对我们来说都是不适合的。只有明白了两者的关系即1、客观会影响主观,比如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卫星照片知道它是圆的,于是我们主观就从地是平的改为地是圆的。2、我们所能采集到的部分客观需经过主观的翻译之后才能变成一个元素组建成我们自己的“宇宙”。3、主观和客观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它们共同的组成了我们自己的“宇宙”。
    用科学认识了解客观宇宙无疑是有价值的,不过认识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我的宇宙”对于了解我们自己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其实最关心的是我们自己。观察客观宇宙最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那个“宇宙”,这就是这篇帖子的价值所在。关于价值问题基本上就解释到这了,是否继续往下看就看各位的取舍了。另外这是姊妹篇“http://tieba.baidu.com/p/1636380039(费米悖论的新解释)”的归纳和总结。所以我就不在这个帖子里进行辩论了。有问题的同学可以去那篇帖子里发帖提出你的问题,不过在提问之前可以看看前面有没有人提过相同的问题。我相信现在网友质疑的已经很全了,我也都一一回答了。就不要再重复提问和回答了。当然如果有新的意见更好,如果我能解释的话,我还可以最后总结一下再加进这个帖子里。


    IP属地:北京2楼2014-10-12 23:54
    回复
      一个玩笑
      整个故事都起始自2008年和同事开的一个玩笑,当时我跟一个同事说:“如果把你的记忆放进一条狗的脑子里,那条狗就会认为它是你了”说完之后我突然被深深的触动了一下(脑子一晕),觉得我好像发现了什么。于是我在脑子里构想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就是排除了其他条件,比如狗脑子是不是能兼容我的记忆等)。如果我的记忆真的完全覆盖了一条狗的记忆,那么这条狗就会抽完烟跑到我的工位上打开我的电脑做我的工作,然后下班回到我家做着我日常该做的事。如果它是我的同卵双胞胎的话他(由它变成他了)完全不会意识到他以前是谁,他只会认为他是我。之所以用同卵双胞胎做例子就是为了排除掉相貌的干扰。而且现实中的同卵双胞胎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以及生活的,所以用同卵双胞胎来设想这个实验比较理想。
      既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代表什么呢?是像天书奇谈里那个县老爷的爹掉进聚宝盆里,然后复制出无数个爹来那样把我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他肯定知道我的银行卡密码,也肯定认为那个就是他这些年辛辛苦苦攒下来了的,谁动他就会跟谁拼命,包括我)。还是会给我带来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呢。我当时心里隐隐有这种感觉,他的存在预示着什么。不过在那段时间(几天,十几天,还是一个月我也不记得了)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天早上我醒来才想到答案,如果昨天晚上我死了然后把记忆放进我同卵双胞胎的大脑里今天早上“他”醒来不就和我现在醒来睁眼的效果一样吗。刷牙,洗脸,去我的公司上班,做我的工作。只不过那个同卵双胞胎不存在了,他的工作没人做了,他的家没人回了。虽然他的肉体还在,只不过我的记忆活在他的肉体当中。如果不知道中间有转移记忆的过程。那么对于“我”来说今天早上的“醒来”(现在是在假想同卵双胞胎的身体)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就非常好解决了,因为我了解了这种感觉了。整个“转生”的过程就像睡觉一样。在我临终前的几天,找医生把我大脑中的记忆读取出来然后给我注射过量的麻醉剂让我“睡”过去。不过在我“睡”之前我已经安排好并且清楚的知道一切的过程。所以当我在一个年轻的身体里“醒”过来的时候,我不会惊讶于我身体和容貌的变化。而是先去镜子前照照,然后对医生说可以把这个身体的基因说明书给我一份吗。然后去找我的家人,做我的工作,继续我的生活。
      因为整个过程由于是我们可以主动掌控的,所以不会出现什么混乱。诸如出现两个“我”挣自己的财产,老婆。家人看到新我打电话报警说诈骗什么的。整个过程,从我到家人,到朋友再到更外围的环境比如户口,各种证件什么的都可以很平稳的过渡。我就可以从一个老到倚门晒太阳的老头又变成了一个活力十足的小伙继续开始生活。而那个“老头”就是这个“小伙”的昨天而已,也可以解释成上辈子。不过感觉和昨天差不多。打个比较残酷的比方,这就像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被泼硫酸后变成一个身体虚弱容貌丑陋的人的感觉一样,对于现在这个丑陋的女子来说那个完全不一样的漂亮女子是她的昨天。当然我们现在谈的这个感受是相反的。
      既然可以通过复制,粘贴记忆转生一次,那就可以二次,三次,无穷次。也就解决了长生不老的问题。


      IP属地:北京3楼2014-10-12 23:55
      收起回复
        第一人称视角
        生命既然可以通过复制记忆这种方法来延续,那么如果我们复制很多记忆,制造很多“我”会不会很有意思。“我”们之间可以达成协议和平共处,然后共同合伙创造财富,互相分享乐趣,成为彼此最好的伙伴。因为“我”才最了解“我”嘛。
        注:为了区分我和“转生”之后的“我”。转生之后的“我”用TA来表示,意味着他,她,它(我也可能变成终结者呢)。
        所以上面那句话的重新表述就是我复制出很多TA来,然后TA们达成协议和平共处(不去争抢都认为属于自己的财产,老婆,孩子。而是达成某种协议进行分配或者其他方式,因为可以在读取记忆前自己就可以在自己脑子里就进行分配,然后再把这个记忆写入到新身体里),共同进取,互相依靠扶持。这样岂不是TA(也就是我)一统天下了。
        这里首先要了解到一个现象就是“第一人称视角”现象。这个有瑞典科学家做过实验(百度“瑞典科学家成功完成“灵魂附体”实验”),在这个实验里研究人员在人体模型的头部(双眼位置)安装了两台摄像头,并将其与放在志愿者眼前的两台小屏幕联机。如此一来,志愿者就能看到人体模型所“看到”的一切。这时志愿者就感觉到人体模型的身体才是他的身体,当研究人员用小棍触摸人体模型的腹部,“灵魂附体”的幻觉就会油然而生:在志愿者在看到人体模型腹部被异物触摸时,自己腹部会有相同感。这就是我说的“第一人称视角”。其实也不用瑞典科学家实验,我们平时也常常能体会到,比如玩CS。大家会有类似的体验,只不过由于画面还比较粗糙以及屏幕没有完全占据我们的视界(不是视角),所以我们还很难以全“第一人称视角”来进入到游戏世界中。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了解“第一人称视角”决定我们在哪里。我们从哪个身体的眼睛里观察这个世界,我们就能以这个身体作为“自我中心”。这个“自我中心”的感觉就是“我的宇宙”(见前言)是围绕着“自我中心”而形成了。打个比方我如果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过林志玲,那么“我的宇宙”中就永远不会有她。一切事物只有经过我的感知才能进入到“我的宇宙”里,也就是我是“我的宇宙”的中心。
        可能大家有点被绕晕了,我做个简单的比方。好比“我的宇宙”是个球,那么这个球在哪我们没法确定。而当球心也就是“自我中心”(或者我)的位置确定后。这整个球的位置也就确定了。也就是“第一人称视角”确定我的位置,即我在哪。
        我总结了一个公式:我是谁(记忆)+我在哪(第一人称视角)=我。记忆形成了我的“实体”(不是那种客观存在的实体,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词来描述了),第一人称视角确定了我这个“实体”的位置。于是“我”就确立了。
        基于这个公式,假设当我们复制了100个TA以后。TA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第一人称视角。所以TA们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我”,而另外99个人是其他人。而这100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要面对(每个TA都有自己的“我的宇宙”)。没有谁要为谁负责或者牺牲的义务。所以TA们之间相处和我们这些拥有不同记忆人相处其实是差不多的。TA们只是在刚被写入记忆后第一次苏醒时有相同记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积累的新的记忆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同。TA们之间的差别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复制无数个TA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并不是我们复制了N个自己,我们就拥有了N种生命以及相关的体验。虽然每个TA都是我的生命的延续。
        这里我用电影做个比方,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是一段故事,在这点上和电影有相似之处。一个电影可以有N种不同的方向以及结局。不过任何一个电影只能有一个发展方向和结局。做为旁观者的我们可以把这N种不同方向和结局的电影都看一遍。不过这是旁观者的视角。我们不是我们生命的旁观者,我们是我们自己生命的实践者或者执行者,我们在演着我们自己的电影。这100个TA会演出100种不同的电影,但是对于每个TA来说只有唯一的故事情节和结局。TA只能体验到自己的生命,无法体验其他99个TA的生命。对于每一个TA来说,另外99个TA和其他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复制出多个TA来没有任何意义。只需要复制一个,然后把记忆保存好并定期更新就可以了。


        IP属地:北京5楼2014-10-12 23:57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7楼2014-10-13 00:02
          收起回复



            未完待续


            IP属地:北京8楼2014-10-13 00:02
            回复
              转生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我曾经写过一个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种类似的故事我们已经看过很多了,没有什么新奇的。在我们了解读脑以后这个故事恰恰能描写出读写脑(转移记忆)以后的感觉。故事内容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樵夫,又老又穷。他每天上山砍柴来维持生计。有一天他正在山中砍柴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喧闹声。他赶忙顺着声音赶过去,原来是一只鹰在捕食,只见老鹰用它的爪子紧紧的抓住一条金色的小蛇,并不停的用嘴去啄它。那条金色的小蛇完全无还手之力。在老鹰的攻击下已经奄奄一息了。老樵夫看的于心不忍,于是把手中的斧子对准老鹰就扔了过去,正中老鹰的翅膀上。老鹰负痛一声长嘶,放弃了爪下的小蛇飞走了。老樵夫赶紧跑到那条金色小蛇的身边,突然听到金色小蛇做人语对老者说道:“老人家,我本是黑龙潭的龙太子。因在山中游玩,所以遇此险境。我只有遇水才能恢复法力。还请老人家救我。我必有答谢。”老樵夫一听此话,赶紧将龙太子护送到山中的一条溪流边上。只见这条金色的小蛇一遇水便浑身金光万道,转眼之间身上被鹰啄伤的地方完全都好了。龙太子幻化成人形对老樵夫说:“多谢老人家的搭救之恩。我可以满足您的一个愿望以报答您。您是要金银珠宝,还是要美女?”老人家仔细想了想,战战兢兢的对龙太子说道:“老汉我年事已高,您纵赐我美女财宝,恐我也无福消受。不知您是否能让我重返青春,并且力大无穷。我可以下山为国王效力,用我自己的本事挣下财富娇妻。”龙太子笑了笑:“这又何难。”于是从口中吐出龙珠,置于老樵夫的头顶上。老樵夫顿觉一股热力从顶门直贯脚心,浑身燥热无比。突然大喝一声晕了过去。不知过了多少时候老樵夫慢慢醒转,发现龙太子已经消失不见了。且山中天色也暗了下来。他心想刚才是否因砍柴劳累,昏睡过去。做了一梦。由于山中天色昏暗,如果过夜恐有危险。老樵夫便决定先下山,等明日再回来找他的斧子以及砍好的柴。在老樵夫下山之时,他觉得有些异样。自己突然健步如飞,而且在黑暗中眼睛扔能看清山路。来不及细想。等回到家中,他在自家的水缸中一照。发现水缸中里是一个年轻人的形象。更比老汉年轻时俊朗许多。堪称貌比潘安,不让宋玉。老汉惊叹一声,原来是真不是梦。老樵夫于是来到院中,看到自己家的石磨。只见老汉单手一举便把上百斤的石磨举过了头顶。老汉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次日,老樵夫整理行装便直奔国都而去。及至国王见到老樵夫如此神力,且又如此俊朗。不禁龙颜大悦。封老樵夫为国内第一大将军,统领全国军队。且赏赐财富,美女无数。
              大家有觉得最后的神力大将军和前面那个老樵夫不是一个人吗?没有吧,这类故事太多了,除了一些古老的神话,童话以外。现在的各种超人,超侠不也很多是因为某次意外事件晕了过去,然后重新苏醒后发觉自己的超能力吗。从没人想到过他们不是一个人吧。这就是转移记忆的体验。我可以结构一下我这个故事。
              龙太子并没有把老汉变年轻,而是他把老汉杀死了然后把老汉的记忆取了出来放入到一个新身体里,这个身体可以是他龙宫中的一个小兵,被龙太子把记忆抹去后然后存入老汉的记忆然后再放回原地。
              这个故事里除了龙太子没人知道这个过程,所以整个故事表现出来的就是读者觉得老汉善有善报,而老汉也认为自己变年轻了,老汉的乡亲们经过和老汉的交谈也会以为这个年轻的大力士就是原先的那个老汉。毕竟老汉的记忆都在,聊什么这个大力士都知道。而这个大力士自己的记忆没了,所以以前的那个他就不再“存在”了。
              这就是转移记忆后的体验。也就是我前面老说的和睡觉没区别,只不过这个“觉”特殊,醒过来之后不在同一个身体里。
              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原先那个老汉没被龙太子杀死呢?这个世上岂不有两个老汉了,一个老头老汉,一个年轻大力士老汉。这里就是你们最疑惑的地方。也是网友们常常说TA就是他,不是我的主要原因。
              其实很好理解,当你死亡以后就什么都没了,包括意识以及一切的一切。除了TA没人能感知“是你”的这种感觉了。你的视角,你的体验要从TA身上去获取。
              你可以体验一实验,假设你今晚11点钟睡着了,明天早上7点钟起床了。你可以告诉我这8个小时你的感觉吗。除了梦你什么意识都没有,而且据科学研究你也不是整晚做梦。那么你没做梦且睡着的那几个小时对你生命有什么意义吗?(不要抬扛说给你身体充分休息了这样的话题)你还会纠结哪个是你,哪个不是你吗?谁是你在那几个小时里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另外我还想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我体验过转移记忆。呵呵,说到这是不是有人吓一跳,以为我是外星人。其实不神秘,我是在我梦中体验的。不过我知道那就是真实的体验。这是一个普通的梦,下次有人做了这个梦也可以仔细的体味一下。
              有一晚我做梦梦到被一个怪物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无路可退。那个怪兽在我面前张牙舞爪,我害怕的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然后害怕的闭上了眼睛。然后我又睁开了眼睛,我发现我在离怪物不远的另外一个身体里,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我看到了原来的那个我正蜷缩在角落里闭着眼睛。而那个怪兽还在张牙舞爪。我已经开始从另一个的第一人称视角来看世界了,或许那个身体已经死了不再有第一人称视角了。总之我在新的第一人称视角(也即新的身体)找到了位置,并从新的身体里继续的获取意识,并且因为我还拥有以前的记忆(还记得刚才那个怪兽追我到闭眼前的那一幕),所以我在新身体里也能确定我是谁(如果忘了刚才怪兽追我,那这个新身体就不是我了)。这虽然发生在梦里。可是体验和现实是一样的。因为我不再从那具蜷缩在角落里的身体接收意识,虽然是在梦境中产生的,可是在闭眼的前一刻我还从他身上接收到了无比的恐惧。这和现实中的死亡一样,当死亡后就不再产生意识了。而当我睁眼后,在梦境中我的第一人称视角也和现实生活中一样转移了,并且从这具新的身体里开始接收意识。而在闭眼前这具新身体的意识我一点都没接收到。好吧,我也没有办法再解释的更清楚了。我只想说那个感觉是真实的。如果有人做了这个梦也可以过来聊聊这个体验。
              然后我想说的是,在我睁眼看到另一个自己躺在角落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由和幸福感,而且无惧且自信。因为我的生命已经脱离了唯一肉体的羁绊,我不会再恐惧死亡,疾病以及其他的痛苦。我们的痛苦大多来源于肉体,包括感情。所以我的生命不再被这具肉体所囚禁的时候,那感觉比肖申克救赎里主角逃出监狱还要更自由。而且我相信任何人只要经过一次转移记忆后定能立刻大彻大悟。


              IP属地:北京14楼2014-10-14 15:53
              回复
                如何看待我和TA
                网友们反应最大的困惑就是TA到底是不是我,虽然我举了很多例子,也用了很多方法来解释。可是网友们困惑依旧。我也想起了当年我刚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能跨过这个门槛,现在能把TA很自然的当成我生命延续的情景。
                首先我最开始开这个玩笑获得这个灵感的时候就是我说“狗就把它当成了你:“我是XXX””然后我举起了手模仿狗的样子(我好像依稀记得有这么个场景),这个动作虽然小,可是无意间我进入了狗的第一人称视角,在狗的第一人称视角里体验我所假设出来的场景。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思考TA的时候都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去思考TA到底是不是我,因为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所以你永远不会体会到TA的那种“我”的感觉。你在第三人称视角观察TA的时候想的是TA有了我的记忆,那又怎样。TA不是我。
                然后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虽然无意间我进入了狗的第一人称视角,可是我还没有意识到是因为这个“第一人称视角”给我带来这样的感觉。所以我后期思考的时候也困惑过。直到有天早上醒来睁开眼的时候想到如果我这次睁开眼是在一个新的躯体内,那么我的“我”感觉就在这个躯体内诞生,而不是在上一个已经死亡的躯体里。我的上一个躯体已经死亡,所以就不再有任何意识了,他(原我)就不会再关心谁是我这个问题了。而我这个新躯体有意识,且因为有我的记忆在这个躯体里,所以当这个躯体(TA)醒来的时候,TA不会考虑或者质疑自己是不是“我”的问题。当TA检索TA的记忆(也就是我的记忆)的时候,就像我每天早上醒来检索自己的记忆想想今天星期几,有什么工作要做,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一样。所以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或者体验到了我在TA身体里醒过来的感觉,其实就跟我们每天在自己身体里醒过来一样。这也是我为什么特别喜欢用睡觉这个例子来启发大家的原因。
                当然我还有一次亲身体验,就是我的那个梦。这更让我明白了当我把记忆转移到TA身上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不过现在的网友看我这些文字可能依然有困惑,因为这个不是自己的切身感受,而只是一个陌生人用文字的描述,需要读者自己能有足够的想象力去设想场景。而在运用想象力之前还有一个信任度的问题,很多网友是带着巨大的不信任的态度来看我的帖子的,所以先别说让他按照我写的方法去思考,去想象了。能让他们不在我的字里行间挑错已经不错了。所以如果想了解TA,请先放下戒心安心看我的文字,然后再仔细思考一下,或许你能明白,了解TA的感受。
                另外还要解释一个问题就是,生命是一个进程,有着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我们所能最直接感受到的生命就是“活在当下”,也即今天。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测试,叫如果你回到10年前,你会跟10年前的你说什么。可以看出大家的回答是把10年前的自己当成和自己有着因果关系的他人,而不是自己。比如让10年前的自己好好学习,买彩票等等。基本上我们都期待10年前的自己能够努力而让现在的自己过得好一点。那我们为什么现在的自己不努力去让10年后的自己过得好一点呢。因为现在的自己才是自己,舍不得让自己受苦。10年前或者10年后的自己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是他人了。
                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这个也是造成我们对于TA认知的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们对生命的感觉是“活在当下”,所以我们就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个单体了。就像一部电影1秒24帧图片,我们不是把这24帧图片连着看,我们是一帧,一帧的看一样(活在当下,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感受就在这一秒,而不是前一秒或者后一秒)。那么这部电影就不是一部流动的画片,而是一张,一张的画片。我们把这一张画片(活在这刻的我们)当成我们生命的全部,而不是把整部电影这个进程当成我们生命。
                如果以活在当下的生命体验来看TA同样也是不认可TA的,因为TA和自己当下这个时刻完全不一样。TA是下一个时刻的别人,就像10年前的那个自己一样。而且TA和10年前的自己的很大区别是TA连身体都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还能把10年前的自己当成和自己有联系的他人,而TA则是完全不接受了。
                而我们如果能认清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给我们带来对我们生命认识的偏差,而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进程,有着昨天,今天和明天(没有昨天的是新生儿,没有明天的是垂死的人,没有今天的是死人)这样一个不断前进的进程,我们理解TA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就容易多了。
                当我们把记忆转移到TA身上后,我们就等于我们的今天和昨天赋予给了TA,而TA通过承载了我们的记忆拥有了TA的昨天也就是我们的今天和昨天,然后继续向着明天活下去。而不是像个新生儿一样没有昨天,只有今天和明天。这和我们现在的生命没什么区别,我们现在的生命也是由昨天,今天,明天组成的。只不过我们的明天将在一个新的身体里开始而已。
                然后还有网友提到我的理论无法证伪的问题,也即不科学的问题。这也是我第一章就试图解释的,不过我想再解释一下。首先科学方法就是通过尽可能客观的手段去观察,了解事物。是绝对的“第三人称视角”所有的科学论文不能说我认为是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而是说通过观察,对比以后我们发现了这种现象,你通过同样的方法也能发现这种现象。
                而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体验只有唯一的一种手段:第一人称视角,也即不是因为什么实验(比如DNA检验)证明了我是谁,所以我才是谁。而是我认为我是谁,我就是谁。你拿任何实验证明我是其他人都没用。比如一个长得特别像刘德华的人出现在街上,被周围上百的人都认为他就是刘德华,可是他自己仍然知道他究竟是谁。也就是我认为我是谁可能和几百,上千人认知的不一样。但是我对我是谁拥有一票否决权(即我自己的主观)。而不像科学认知那样,大家都能同样的认知才能通过(这里不要挑字眼说科学也有争论什么的,验证的东西还是大家都认的,比如光速什么的)。所以在我现在讨论的这个问题上,用科学来验证是非常不合适,有很严重的冲突的。
                再举个例子,做为读者的你观察一个人变成TA以后,你可能会发现TA和原来那个人完全不一样,身材,样貌,声音就不用说了。甚至连性格和个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当他变成TA以后,他意识到他以后就是不死的了,而且生命完全自由,将来可以换更好的身体,或许能像鸟一样飞翔在空中。所以他就会由以前一个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别挑理说我前面说过我们将来不会在乎这些外在的条件,打这个比喻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胆小懦弱的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健壮,性格乐观,阳光开朗的人,甚至连性别都换了。另外他新选择的身体本身也会影响他的性格,比如各种情绪激素分泌的多少(多巴胺,内啡肽,肾上腺等等)也会对他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当你从第三方的角度想来科学的验证TA是否就是他的生命延续的时候,你会发现TA跟他几乎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除了TA自认为TA是他以外,其他的无一相同。如果按照科学观察来说你只会得出TA不是原来那个他了。而做为TA的第一人称视角的感受你却无法科学观察到,虽然TA说TA就是他,可是你依然怀疑。因为眼前的这个TA和原来那个他差别太大了。你只有亲自变成TA,你才能知道TA的感受。所以如果你打算用科学方法来证明TA就是你的生命的延续可能只是徒劳的。
                我不期待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能立刻就转变想法,能立刻认同TA。我只期望你看完这篇以后能放下敌意和怀疑,静静的思考我说的这些,这样你才有可能吸收了解我所说的东西,不然你永远也不可能理解我所说的。其实这些东西对你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如果不信的话依然可以选择传统的生命方式,自然的生老病死。没人会强迫逼你做读脑手术的。而如果你信的话,用这些启示能使你得到很多关于宇宙和生命的答案。
                另这篇文字较多,很多东西也很抽象。如果现在理解有困难的话,还是先从我前面给的那个童话(转生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开始设想,你愿不愿意像那个老樵夫一样转世做个大将军。这个童话很简单,基本上儿童都能明白。而且类似这个童话的童话也很多,说明我们认可,接受这种生命的转变(突然变超人,突然返老还童等)。只不过我在这个童话里解释了具体的方法而已。
                最后再说一句,我们都会死。如果你愿意不再续命那也是你的自由。不过现在这么说是因为你还年轻,死神离你还远,你还不知道等待死神来临时的绝望。等到那一天来临时,我相信所有人都期望能有一种方法摆脱这种绝望。那时你再思考我现在提出这种解决方案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了(如果那时读脑技术已经成熟)。


                IP属地:北京16楼2014-10-15 12:17
                回复
                  关于灵魂
                  灵魂现象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谁都没见过它,但是在远古,在地理隔绝的状况下,生活在这个星期各个角落的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都共同的有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我们既有肉体又有灵魂。一个谁也没见过的东西却被我们每个人都感知到这算不算是一种本能?
                  灵魂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从各个民族的神话,不同的宗教以及我们自己的感受中(就算你是个无神论者,你也会对自己的身体有种精神和肉体的感觉)可以总结出几点。1、记得前世(只要死了就算前世)。一个不记得前世的灵魂只是我们把灵魂实体化后的合理化想象。简单的说就是既然灵魂是一个实体,那么它也应该有躯体,有记忆。所以可以把记忆从我们想象出来的躯体中剥离出来。然后再把这个想象出来的躯体去重新投胎。之所以这么合理化是因为现实中没人记得前世,而我们又觉得有灵魂的存在,那么只能把对灵魂的想象合理化成灵魂喝了孟婆汤后又重新投胎了。
                  2、无形无影,在人间无形无影,上天堂和地狱后又被我们想象成像常人一样。其他的一些特性我觉得就是人们赋予的神话色彩了,比如能穿墙,怕光,会附体等等。其实也是一种对未知的合理化想象。
                  最简单的理解我们对灵魂本质的认识可以通过这句成语“灵魂附体(鬼魂附体)”来了解。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的现象是什么,只有一个人突然变成他人后才会叫鬼魂附体,而怎么辨别出他变成了他人就是他记不得自己的事,自己的家人,却记起别人的事,别人的亲人或者爱人。
                  如果你从前面能坚持一直看到这里相信不难得出记忆就是灵魂的结论了吧。除了怕光,我们对灵魂描述的一切记忆都可以实现。比如灵魂附体,如果把你的记忆清空放入他人的记忆,那么这个看起来像你的肉体已经不是你了这点很容易理解吧。比如无影无形。甚至各种神通法力记忆也能做得到,因为它是信息,可以穿墙越脊,游荡在荒野间就跟你的WIFI信号一样。
                  接下来的就是一些联想了,因为很难证明,不过很合理。既然记忆就是我们一直找寻的灵魂,而对灵魂的认知又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在远古蒙昧时期,大家都分散隔绝的居住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却又都能有对灵魂的认知。那么对灵魂的感知会不会是这个宇宙中所有智能生命的本能呢?
                  有两点我们可以确定。1、人类也是一种外星人,就像中国人也是外国人一样。只不过在中国不这么叫而已。2、我们寻找的外星人是有高级智慧生命的,至少不比现阶段人类文明差的生命。因为我们不可能去寻找太阳系外的低等生命。我们现在的技术发现行星还很困难呢。既然是有智慧的,那么它们一定有记忆。
                  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对信息的处理。对食物的处理那叫消化。既然要对信息处理那么它一定有个地方来储存这些信息,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记忆。如果自己身体里没有地方储存信息,那么它们(外星人)去哪找信息处理。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很难证明,但是很合理的原因。就跟数学定理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直线一样。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宇宙中,就会遵守同样的规则。在地球上有很多生命是没有记忆的,也就是它们没有大脑去储存记忆,所以它们就成为不了“智能生物”(之所以这里打引号是后面我还会讨论一下智能这个定义的范围)。在这个星球上,越是能储存更多记忆的生物越表现出极高的智能(科学家们常用脑容量来评测生物的智能)。
                  外星人可能长的怪模怪样,甚至身体的化学组织也和我们截然不同(就像有些人猜测的硅基生命那样)。不过既然它们叫“人”就代表它们是智慧生命,有记忆。且既然是智慧生命,它们就会有对“灵魂”的感知,也即对他们记忆的感知。
                  在远古时侯我们语言不同,且文化隔绝但是不约而同的对自己灵魂的感知不是因为我们DNA的身体,而是因为我们的记忆。这就像你无论是用瓷碗还是铁碗装饭,你还是要吃饭一样。躯体只是记忆的容器,所以就算是硅基生命或者其他形式的生命,也不会因为它身体构造的不同而感知不到它的“灵魂”也即它的记忆。
                  做个总结就是在这个宇宙中,只要是智慧生命,都有它的灵魂。灵魂也即记忆是它唯一依赖辨识自己的标准。而辨识出自己对于所有智慧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生命原则。


                  IP属地:北京23楼2014-10-15 22:41
                  回复
                    是不是因为字数太多了,大家懒得看,所以才没什么人参与。按理来说永生,外星人都是热门话题呀


                    IP属地:北京31楼2014-10-16 15:09
                    收起回复
                      终结者
                      终结者在我这里不是一个未来战士,而是有自我意识的智能AI。我在小时候看过终结者以后就像很多人一样担心有一天计算机突然有意识了,控制世界毁灭人类。不过我现在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这个稍后再讲。我先讲讲我对智能AI的认识,这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大家看到的可以做参考也可以质疑。
                      现在好像所有的智能AI的研究方向都是让AI模拟人类,尤其以著名的图灵实验为最典型。我觉得这个方向有点问题。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个世界的生命都是以“我”为中心,而不是以“你”或“他”为中心。
                      我这样说是想说明什么呢?我尽量以比较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需要大家尽可能的动用自己的想象力。以“我”为中心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漩涡,而“我”就是那个漩涡的中心,一切资源(物质,信息)都向“我”这个点内聚而形成了一个实体也即生命。而“你”或者“他”则是一个不知道在哪的点或者多个点,资源无法以这个模糊不清的“你”或者“他”这个点形成一个实体。
                      如果还不清楚可以这样理解一下,“我”的一切生活的中心都是我。我要吃,我要喝,我要温暖,我要。。。。我的生活不会是为了“你“,你要吃,你要喝,你要穿。。。。(这里不要抬扛孩子的问题,因为孩子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是“我”的延伸,另外这个问题并不具普遍性,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牺牲一切的)。在这里我不确定“你”是谁,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你”。所以对于我来说,“你”是一个不确定的点,我很难以“你”为中心聚集成一个实体。而对于你本人来说,“你”就变成了“我”,从一个不确定的点变成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点。是不是有点绕。那我再简单明确一点,我最了解我自己以及我自己的需求,我可以根据我的需求把所需要的资源聚集在我身边从而让我的生命延续下去。而我不知道你的需求,而且这个你可以是任何人而不是特定的一个人(“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点,而“你”这个概念可以转移到任何人身上),所以我永远无法把“你”当成中心来聚集资源使得这个生命得以继续。只有你自己(你自己对于你来说就等于“我”)才会以你为中心形成一个生命实体。好吧,不管你看没看明白如果还没睡着请继续往下看。
                      我们现在的智能AI方向是让智能AI以你(即人类)的方式生存。它没有自己的生命核心,没有自己的生命核心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产生需求,没有需求就无法自主或者自动的产生意愿或者行动。而我们要求它去不断的模仿人类的各种行为,但是就是不给它核心。我打个比方,有个JAVA高手教给你1万句JAVA代码。但是就是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用,即不把JAVA核心思想教给你。当你碰到问题时,你就用你超强的计算能力把这一万句JAVA代码去排列组合去调出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程序。就算最后你调出来了,你觉得这是你主动的结果吗?
                      再比如那个高手教你一些简单的JAVA思想,虽然你解决不了复杂的JAVA问题。但是一旦碰到一些简单的问题,你大脑里就会自动产生需求,自然而然的想到算法。你就会感觉JAVA在你大脑里好像有生命一样。
                      我曾经设想过一个生命程序的构想:(百度“一个关于生命产生的实验。”),这个程序思想写的很粗糙。有编程能力的高手可以以这个为参考思考一下是否可行。这个程序的核心思想就是构建一个“我”,在“我”下面有三大逻辑。安全,食和性(即繁殖)。这三大逻辑都是以“我”为中心服务的。在这三大逻辑之下又会有很多分支逻辑以适应模拟环境中的其他情况。总之一切以“我”为中心保证“我”能生存并且繁衍下去,而不是以你(人类)为中心(它找不到这个中心)去形成自己的意识。在这样的逻辑下这个“生命”就产生了自己的需求,它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构建算法以适应它所要面临的环境。这就不像我们让它模拟人类那样让它无所适从,因为它没有内在的需求把人类那些分散的,表面的逻辑凝结在一起。只能依靠大规模运算(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把1万句JAVA语句排列组合),被动的尽量模拟那些我们给它定义的任务。所以它永远也不会有自己的意识,永远只能作为人类部分行为的模拟器。
                      在这个程序里我又分了逻辑和数据库。逻辑即单纯的程序不含或含简单的数据库。就像现实生活中那些“低等”生物一样,纯DNA生物。而大规模复杂的数据库则是类似人类记忆那样。由于我的能力有限,只能设想到这却做不出来。所以我也不能证明我的程序构想是否象我设想的那样可以产生一个虚拟的生命出来。
                      另外如果按照我的构想真的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生命,它也不会像人类。首先是它有它自己的需求,就像现实世界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需求所以才形成了每个独特的生物。其次,要想模拟出一个人类太复杂了,不是说人类的需求太复杂了。而是这个世界太复杂了,现在的电脑很难完全模拟出来。这个虚拟生命肯定是生活在它的虚拟世界里。它的需求或者说逻辑一定要满足它的世界,如果它的世界没有像现实世界那么复杂,那么这些大量对于它无用的需求也就不会表达或者主动“进化”出来。如果人类用自己编的程序去模拟的话又变成了把我们的需求强加到它身上,而它完全不能“理解”这些程序。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机械战警为什么要保护人类,对于我们来说很好理解的逻辑对于它来说根本理解不了。因为它自身没有这样的需求,而我们就需要一条,一条的编程给它解释。那我们如何解释一个持枪穿警服的人也可能是坏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枪?而如果是它自己的逻辑就很简单了,是否影响到它的生存(因为在它的逻辑里生存拥有最高的优先级),一个简单的判断就能决定它的行动。哪怕开错了枪打了好人,接下来仍然以是否影响它的生存进行判断去进行以下一系列的行为。在它自身的逻辑里有它自己的道德规范,而不用遵从一个它不“理解”的人类道德规范。你能理解一些比较高级的动物它们的行为规范吗?科学家最多也就是先观察,然后再猜测,猜测的方向也是以和它们生存有关来做解释。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同是人类,我把我的行为逻辑规范写下来教给你,你就能完全模仿我吗?据说有个模仿卓别林的大赛,卓别林也去参加了结果获得了第二。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行为特点化,模式化然后再去模仿他。但是这些总结出来的特点和模式不是真正卓别林的内在活动逻辑,只是表面上像。所以那个获胜的人模仿的是一个总结出来的特点或逻辑。他并没有最后让自己的行为逻辑变成卓别林。人类都无法模仿人类,何况机器。
                      好了如果你觉得我上面说的看不懂或者觉得无稽之谈的话没有关系,可以把上面的忽略掉。我开始讲一些好理解的了。就是当我们终于发明出有意识的“终结者”怎么拌?好拌,把它和我们拌在一起。把它们变成我们的身体。我之前已经说过了TA是以记忆为主的生命形式,需要可以产生意识的躯体来继续延续记忆也即“生命”。既然“终结者”有意识,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记忆复制进它的身体里。这样即可以避免了伦理上的一些问题,也省掉了生物体成长的烦恼。看起来很完美是吧,难道将来的人类都会变成变形金刚吗?不会,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IP属地:北京32楼2014-10-16 15:33
                      回复
                        被动记忆文明与主动记忆文明
                        其实这个题目才是我的第一篇正式文章,发表在飞碟探索2009年第11期。费米悖论只是主动记忆文明的一个现象而已。不过因为费米悖论更有名,所以我又以费米悖论为题写了一篇文章以为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后来发现我想多了。
                        这两个名词是我发明的,不过和其他人发明名词不一样。这两个词有来历的,经得起推敲的。等我解释一下你们就会觉得这两个词太贴切了。
                        先说文明吧,文明我以前用的是百度的解释,我觉得不太贴切。因为百度的解释面对于我这个话题来说有点窄。它只解释了人类的。说是人类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各种东西。我把文明用在生命上了,就是某种形式生命所创造出来东西的总和。简单的来说就是“某种东西的各种总和”。
                        接下来就是定义到底是哪种形式的生命的总和。我按照DNA和大脑记忆两种生命形态又分成了被动记忆生命形式以及主动记忆生命形式。于是被动记忆文明和主动记忆文明就被我创造出来了。翻译过来就是“DNA生命所创造的所有东西的总和”和“大脑记忆生命形态所创造的所有东西的总和”。不过“总和”和“文明”还是有区别的。总和像是一个会计术语,而文明不但包含总和的意思,还表示一种状态。
                        为什么DNA被我归为被动记忆呢,这是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也就是适者生存里得来的。我想先聊聊畸形儿和天赋异禀的关系(指的是基因方面的)。我觉得这两个其实是一个概念,就是当你不适应生存环境时你就是畸形儿,而你拥有了生存优势时你就是天赋异禀。这个选择权在谁手里?就在大自然的手里。所以当我们基因变异也就是DNA记忆的新延伸不适应大自然环境时就会被淘汰。而适应时就会被保留。DNA的记忆是被动的。
                        而我们大脑中的记忆则是相对主动的,虽然我们大脑中的记忆也逃脱不掉大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我们拥有很大的主动权。我可以定向的去增加我的记忆也就是学习。从Blueshit里我学习了挖掘机技术,从Neweast里我给我的大脑里增加了英语方面的记忆。我可以主动的,定向的去增加我的记忆,所以大脑记忆是主动的。
                        那么以DNA方式为主的生命形式以及它所产生的所有财富总和我就称之为被动记忆文明。大脑记忆为主的生命形式我就称之为主动记忆文明。
                        我为什么要这么划分呢,其实这还是从人类文明现状想到的。首先我们先来计算一下人类文明的时间吧,我是从有文字诞生开始计算的,为什么从有文字开始计算呢。因为有了文字我们的知识才有了比较可靠,稳定的承载方式。我们才能开始有效的积累知识并在这些积累上进一步发展。毕竟口头传授的方式即不稳固,也不可靠。一句话传10人就已经完全变了,这个在各综艺节目上经常实验。一句话传10人都会变,何况一篇文章或者知识呢。
                        中国文化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了,而中国目前认定最早的文字是商朝出现的甲骨文,距今3600年。我曾经在前面说过乐观点的话读脑术会在几十年内成熟或者诞生。悲观点的话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我先按照悲观的假设一千年内读脑技术会成熟或者诞生。一千年可不短了,从现在往前数一千年是北宋了。而现在的技术是加速发展,记得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一哥们进去呆了10年才刚出来,问他的BP机现在在哪还能续费服务。显然这是一个笑话。不过也说明了科技发展之快,几年不接触社会就全变了。
                        接下来我们继续做加法,3600+1000=4600年。然后我们再假设1000年后,TA们对基因技术以及AI技术相当的炉火纯青,能制造出满足他们需要的身体。于是TA们就变成观察者“消失”了,也就是进入了主动记忆文明。现在算起来应该是5600年吧(其实可能更短)。
                        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引以为豪的人类文明只是两大生命文明之间的一个快速过渡阶段(才几千年),只是一个小插曲。这就是我为什么突然发现或者觉得应该划分两大生命文明的原因。因为我们哪边也靠不上,我们既不是单纯以DNA生命为主(吃饱穿暖你也还要上网呀,不然你也受不了)也还没到可以让自己的记忆在不同的身体间转移来生存境界。我们只是刚好在中间这个过渡阶段。其实这也是我为什么思考费米悖论的原因。我们寻找的是外星人,也就是类似人类文明的外星文明。人类文明这么短暂,那么同样的一个外星人文明也长不到哪去。几千年对于宇宙来说比一秒对于我的人生来说还要短。所以在一定距离内(不能太远,甚至就是同一个星系内都不能太远,如银河系这端到那端10万光年),在这“宇宙一眨眼”的工夫同时并存两个高级文明在不同的行星上并且还能联系上的概率简直微乎其微。


                        IP属地:北京38楼2014-10-17 13:49
                        回复
                          如果你真的想自杀当然没办法了,想逃避意外死亡倒是很容易,定期备份就可以了。比如一个星期备份一次,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备份那么系统就响起警报,然后经过一系列程序(判断你是否真的死亡),如果确认死亡就可以立刻复制TA。如果失踪等一年再复制TA。当然可能会出现这个世界同时出现两个你的情况。


                          IP属地:北京46楼2014-10-17 21:29
                          收起回复
                            不过问题不大,你们两个可以各自独立的活着,毕竟这个宇宙有的是地方让你呆着。而且这个情况也是特殊情况,不是普遍情况。还有你和TA有间隔,TA要从婴儿开始成长,而你已经活了几十年了,所以你们之间的冲突也小。反正不会有什么不可接受的情况发生。


                            IP属地:北京47楼2014-10-17 21:34
                            回复
                              不过有个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想自杀?宇宙那么精彩,你已经不再受到肉体痛苦的制约,银河系2000亿颗恒星你旅游的完吗。你还可以换个身体换种意识(参见我的前言那段说濑尿虾16种视锥细胞,一坨翔都是璀璨斑斓的),实在不行躺在硬盘里歇几十年再出来


                              IP属地:北京48楼2014-10-17 2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