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兵工文化的践行者,文化元素融入血脉,融入心灵。我是兵工队伍的后来者,对人民兵工的历史说长道短应该没有资格。我是兵工传统的受益者,四十多年的耳濡目染让我与兵工结下了不解的情结。
我爱听老兵工的故事,从上中学时候《把一切献给党》,到现在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传奇祝榆生和99式坦克》。前线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画加打”、“拆装卸”,从土法上马到科学设计,造枪造炮,炼钢炼人,八十年的坚守,兵工人写下了多少动人的章节。在枪林弹雨中生产,在极地环境中试车,科研、生产、攻关、排险,民品闯关,军品受阅……兵工人一代一代扎根山沟,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一个个生动的亲历,铸久了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特殊品格。
走进新世纪,随着一批批新鲜血液的输入,兵工人向高技术、高水准、高素质攀越。时代变、环境变、人物变、人员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防献身,一切为了前线的精神没有变。
我的家是兵工世家,父亲、母亲、姐姐都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兵工企业工作。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是那一朵朵大红花串起了我的童年岁月。那些年头的厂先进,没有奖金,没有礼品,唯一的奖励就是胸前的大红花和一张悬挂在墙壁上的奖状,密密麻麻地挂满那不足12平米的小屋,而那些大红花,则成为我在小伙伴中的炫耀。从小,我就以兵工企业人自居自傲,因为那时的兵工企业在我们周围可是响当当的。老一辈的兵工人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无数人羡慕的幸福稳定生活,周围的人都以能进兵工企业工作为荣。长大后,我一定要到那里上班,是我童年最美、最憧憬的梦想。
我从学校毕业后,带着那份童年美好的梦想,怀着那份浓郁真挚的兵工情,肩负着长辈们的殷切期许踏进了企业。同样成为一名兵工人。但进厂的第一天,看着眼前陈旧的厂房和设备,有丝失落划过我的心扉,可转瞬就消失无踪影。因为在失落从我眼前飘过时,想起父母亲给我讲过的老兵工的故事,老一辈兵工人一无所有白手兴家的画面震撼着我,当时的条件更恶劣更艰难,他们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如今,我们的条件再差、面临的环境再恶劣,也有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流传下来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兵工精神。
上班后,那天我和母亲都该上中班,平时她总是比我早出门,当我还没到营门口就遇见母亲骑着自行车从厂里出来了,我问:“妈,你不是上中班吗?你怎么回来了?”,“他们说我退休了……”母亲的话没有说完,泪水却已止不住流了下来,害怕我看见,她将头埋得很低。等我进厂门时,跳下自行车再次回头,看见母亲还站在那里,似乎是望着我的背影,又似乎是留恋着那道她走过千百次的厂门--目光中有着淡淡的惆怅和伤感。我知道,母亲舍不得这道厂门,舍不得离开默默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岗位和同事,但似乎在看着我去上班的那一瞬间,她心中又有着些许的欣慰--她退休了,好在,我又成为了新的兵工人!
“进工厂不容易啊,要好好工作!”母亲经常对我说着这样的话,让我的心深深感动!淳朴的母亲最懂得一如既往地感恩工厂--这份美德,是兵工企业的财富,也是上一代老工人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普遍而博大的情怀。
在那以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反复地琢磨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并在最短时间里熟练掌握了岗位工作。之后,我没有沉浸在取得的成绩里,母亲的话时时在提醒着我,在旁边催促着我前进、前进、再前进!我知道,学会岗位操作,按工艺生产出产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企业的产品在同行业中超越别人脱颖而出,赢得市场、占有市场。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只有精益求精,使产品尽善完美,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更上一层楼。许许多多和我一般年轻的兵工人,秉持着“厂兴我兴,厂荣我荣”的光荣理念,奋斗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描绘着企业的蓝图,为推动企业发展、打造一流产品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也遭遇了许多的失败和打击,但一想到老一辈兵工人,我们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力。
如今,企业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壮大,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条条崭新的生产线不断推出,企业的系列产品不断被完善,被推陈出新。新一代兵工人已经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乘着新时代的春风,用高科技、新思维丰富兵工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深化兵工光荣传统,我们深深地感悟到,虽然时代在变,但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兵工精神,早已经深深地溶入,并将永远奔腾在我们的血液里,鼓舞激励着我们迎接挑战,开拓未来。(北重集团 郑晓娟)
我爱听老兵工的故事,从上中学时候《把一切献给党》,到现在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传奇祝榆生和99式坦克》。前线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画加打”、“拆装卸”,从土法上马到科学设计,造枪造炮,炼钢炼人,八十年的坚守,兵工人写下了多少动人的章节。在枪林弹雨中生产,在极地环境中试车,科研、生产、攻关、排险,民品闯关,军品受阅……兵工人一代一代扎根山沟,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一个个生动的亲历,铸久了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特殊品格。
走进新世纪,随着一批批新鲜血液的输入,兵工人向高技术、高水准、高素质攀越。时代变、环境变、人物变、人员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防献身,一切为了前线的精神没有变。
我的家是兵工世家,父亲、母亲、姐姐都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兵工企业工作。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是那一朵朵大红花串起了我的童年岁月。那些年头的厂先进,没有奖金,没有礼品,唯一的奖励就是胸前的大红花和一张悬挂在墙壁上的奖状,密密麻麻地挂满那不足12平米的小屋,而那些大红花,则成为我在小伙伴中的炫耀。从小,我就以兵工企业人自居自傲,因为那时的兵工企业在我们周围可是响当当的。老一辈的兵工人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无数人羡慕的幸福稳定生活,周围的人都以能进兵工企业工作为荣。长大后,我一定要到那里上班,是我童年最美、最憧憬的梦想。
我从学校毕业后,带着那份童年美好的梦想,怀着那份浓郁真挚的兵工情,肩负着长辈们的殷切期许踏进了企业。同样成为一名兵工人。但进厂的第一天,看着眼前陈旧的厂房和设备,有丝失落划过我的心扉,可转瞬就消失无踪影。因为在失落从我眼前飘过时,想起父母亲给我讲过的老兵工的故事,老一辈兵工人一无所有白手兴家的画面震撼着我,当时的条件更恶劣更艰难,他们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如今,我们的条件再差、面临的环境再恶劣,也有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流传下来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兵工精神。
上班后,那天我和母亲都该上中班,平时她总是比我早出门,当我还没到营门口就遇见母亲骑着自行车从厂里出来了,我问:“妈,你不是上中班吗?你怎么回来了?”,“他们说我退休了……”母亲的话没有说完,泪水却已止不住流了下来,害怕我看见,她将头埋得很低。等我进厂门时,跳下自行车再次回头,看见母亲还站在那里,似乎是望着我的背影,又似乎是留恋着那道她走过千百次的厂门--目光中有着淡淡的惆怅和伤感。我知道,母亲舍不得这道厂门,舍不得离开默默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岗位和同事,但似乎在看着我去上班的那一瞬间,她心中又有着些许的欣慰--她退休了,好在,我又成为了新的兵工人!
“进工厂不容易啊,要好好工作!”母亲经常对我说着这样的话,让我的心深深感动!淳朴的母亲最懂得一如既往地感恩工厂--这份美德,是兵工企业的财富,也是上一代老工人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普遍而博大的情怀。
在那以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反复地琢磨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并在最短时间里熟练掌握了岗位工作。之后,我没有沉浸在取得的成绩里,母亲的话时时在提醒着我,在旁边催促着我前进、前进、再前进!我知道,学会岗位操作,按工艺生产出产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企业的产品在同行业中超越别人脱颖而出,赢得市场、占有市场。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只有精益求精,使产品尽善完美,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更上一层楼。许许多多和我一般年轻的兵工人,秉持着“厂兴我兴,厂荣我荣”的光荣理念,奋斗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描绘着企业的蓝图,为推动企业发展、打造一流产品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也遭遇了许多的失败和打击,但一想到老一辈兵工人,我们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力。
如今,企业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壮大,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条条崭新的生产线不断推出,企业的系列产品不断被完善,被推陈出新。新一代兵工人已经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乘着新时代的春风,用高科技、新思维丰富兵工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深化兵工光荣传统,我们深深地感悟到,虽然时代在变,但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兵工精神,早已经深深地溶入,并将永远奔腾在我们的血液里,鼓舞激励着我们迎接挑战,开拓未来。(北重集团 郑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