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华华仪社吧 关注:22贴子:166

【转~蒹葭从风】汉服基本结构体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配饰


1楼2014-10-03 19:37回复
      一、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很多年后,在历史已经屏弃了性别局限的时代,我们开始汉服复兴,倒没有必要为此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欣喜地看到:首服文化也弥补了男式汉服相对样式单调的缺憾。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
      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却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当然,不能排除幞头类与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为庶人的婚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璎,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


    2楼2014-10-03 19:38
    回复
       頍、頍冠:頍即额带。首服的最简单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诗·小雅·頍弁》云:“有頍者弁,实维在首。”頍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有说它是后世冠巾的始祖。頍是额箍,通常缺顶,但龙山时期、商代玉人的“頍”就往往制成扁平冠饰,有的还在结处缀以玉石等饰物,称为頍冠。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


      4楼2014-10-03 19:39
      回复
        委貌冠:亦称玄冠。玄冠,以玄色帛为冠衣,《仪礼·士冠礼》谓夏称“毋追”,殷称“章甫”,周称“委貌”。委貌冠后发展为诸侯朝服之冠,委,即安定,貌,即正容,委貌即礼仪之道。根据《庶物异名疏》云: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6楼2014-10-03 19:39
        回复
           皮弁:以皮革为冠衣,冠上当有饰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杜注:“弁以鹿子皮为之。”文献说的皮弁冠,前高后卑,与用皂绢所制的委貌冠形制接近。


          7楼2014-10-03 19:39
          回复
             爵弁:郑注《士冠礼》云:“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白虎通·冠绋篇》则谓“其色如爵。”汉代何休解诂云:“所谓皮弁,爵弁也。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


            8楼2014-10-03 19:40
            回复
              小冠:(也称束髻冠)束在头顶的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燕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9楼2014-10-03 19:40
              回复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


                10楼2014-10-03 19:40
                回复
                   獬豸冠:可能即以其形类似獬角而得名。獬豸(xiè zhì),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似羊非羊,似鹿非鹿,汉杨孚《异物志》对其释名:“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也称法冠,秦汉前执法官常用。


                  11楼2014-10-03 19:41
                  回复
                    鹖冠:又称武冠。鹖冠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作为武官的冠帽,冠顶插饰鹖毛以示英勇。鹖(hé),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汉宫仪》记有“虎贲冠(鹖冠)插两鹖尾”,《禽经》记有“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常为武将所戴。


                    12楼2014-10-03 19:41
                    回复
                      却敌冠:卫士所戴。前高一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如进贤冠(进贤冠 下详)。


                      13楼2014-10-03 19:41
                      回复
                          樊哙冠: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卫所戴。此冠取义鸿门宴时,樊哙闻项羽欲杀刘邦,忙裂破衣裳裹住手中的盾牌戴于头上,闯入军门立于刘邦身旁以保护刘邦,后创制此种冠式以名之,赐殿门卫士所戴。


                        14楼2014-10-03 19:42
                        回复
                          进贤冠:进贤冠是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到明朝演变为梁冠。进贤冠多为在朝文吏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古礼制的进贤冠,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3寸的帽缘相接,就成为前高后低的斜势,形成前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称为“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


                          15楼2014-10-03 19:42
                          回复
                            通天冠(高山冠):通天冠是唐以后级位最高的冠帽,其形状与汉画中的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进贤冠是前壁与帽梁接合,构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学术界认为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这块前壁就是金博山,《隋书·礼仪志》称它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唐代的通天冠,帽身饰有等距离的直线纹,就是通天冠的梁数。《旧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有十二首,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三说十二首是天的大数,大概是应在12个月份的数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有24梁,这大概是晚唐时的制度。拿唐代的通天冠与汉代的通天冠相比,则汉时古朴简陋,而唐代则变成十分华丽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与宋明一脉相承。


                            17楼2014-10-03 19:43
                            回复
                              远游冠:多为王公所戴,有展筒(即冠前的横围片),冠上一般饰有三梁,有时也衬黑介帻或青緌以做装饰。远游冠其形方,后倾,外有围边,开前合后,据《晋书》云:“前无山,有展筒于冠前”。


                              18楼2014-10-03 1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