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吧 关注:166贴子:5,283
  • 10回复贴,共1
好的唐诗非常多,差不多不够好的唐诗流传下来的机会就要小很多吧。反正,唐诗对于普通人而言,就象海一样博大。
出塞是中学或小学时学过的名诗。不难读懂,不难背诵,但,要说为什么有人称它为七绝压卷之作,在学习时,最有感觉的一句不是龙城飞将,而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在唐之韵的解说中大意是,这一句,要说内容,就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已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他只能幻想出现飞将军李广,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就算能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也是“白骨乱蓬蒿”,同样是个悲剧,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处,我们着重从音调的和谐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将明月边关与秦汉的历史联系起来,这一句诗一下子就高大上了。呵呵。这话说得不错。有意思的是,这段解说词在MP3中只到有家不能归的痛苦结束。
我一点一点地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每一点都让我更加明白唐诗真是了不得。
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而唐,边关的地点不变,天人合一的观点下,那一轮明月不变。那么,一时一地得失而开疆土这种事,就很不对了。
其二,不叫胡马渡阴山,安禄山起兵,是引了外族兵的。这样,不叫胡马渡阴山还有另一重很现实的含义,为什么这样一条会是我发现的,我好得意哟。
其三,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飞将在龙城,这不只是写飞将,也是写龙城。山河之利也。


IP属地:上海1楼2014-10-02 22:18回复
    出塞是一首非常棒的诗。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在其编选的《唐诗选》中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这个说法提出之后,先后有十数唐代诗人的十数首诗被提名。文无第一。唐诗是一个内涵意境为重的文体,短短数十字,要真读通读懂读透,不容易的。自以为对此诗有一点点独到的见解 。
    秦时明月汉时关,单论实景,只是一轮明月照边关,有什么呢:其一,和平;其二,清苦;其三,照边关为眼前景,那么还照别处呢,于是承接下文,万里长征人未还,思远,当然也可能还有思乡。秦汉二字,历史感,浑厚,这是表面的直接的感受。关是人为产物,月是亘古不变的天体,秦时明月今犹在,汉时关隘仍守边疆。只要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式不变,胡汉之界当真不易变化。这边关正是胡汉的边界和联系。
    一个盛唐诗人说胡马渡阴山,他认同的是胡汉自有疆界,却担心着游牧民族的掠夺天性。他的认定有理,与月同在,他的担心,却很难说。甚至可能是我第一个提出这种解释:胡马渡阴山在后人看到的历史事实中是发生了的,不是外族政权入侵,却实实在在是胡马南侵,是安禄山借外族兵马造反。换而言之,龙城飞将当然要能力够强,但最根本的应当是忠于国家人民。但使龙城飞将在,有的语法解主中说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但使飞将在龙城,那么但使一句的一重含义应是现在在龙城的不是飞将,几乎让人怀疑是叛将在龙城了,或者至少是不以守土为先妄动刀兵的那种不那么好的将吧。
    胡马渡阴山VS秦时明月照汉关,其实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平衡。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平衡,攻与守,掠夺与文明建设之间的平衡。这是很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绝对够压卷的。而这个问题的回答,飞将+龙城,人和+地利,再加上从古至今固有领土这一条,一句话,好好干,和平是及格线,生命线,底线。军人和要塞要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好厉害的政治分析,干巴巴。


    IP属地:上海2楼2014-10-03 12:22
    收起回复
      最好的抵抗是威慑,最强的战略是拒敌于国门之外,最高明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仁慈,是死神的执照。
      您的少校陆臻!将以毕生心血,为中国的不战而奋斗!
      不让胡马渡阴山=绝不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


      IP属地:上海4楼2014-10-04 12:33
      回复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读:
        出塞,从边塞出发,常指军队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关,边关,边塞。(唐代的诗人眼中之景是)秦时明月照在汉时的边关。从秦汉至唐,三代都是军队强悍,民众享有和平的时候,其间也不乏外敌被边塞挡住,当然,也有不幸的胡马入侵的时候。秦汉之时的明月与唐时一样,边塞也一样的(位置,雄壮,苍凉),一个国家必须有自保的力量,军队、雄关、后勤、将领、君王等等。
        万里长征人未还。(唐代诗人在边关上,想到的是,)之前由此雄关出征的将士,他们还没有回来,还没有达成出征的目的。万里之远,已非汉境,诗人思想惦念的,是征人的平安,军队的战果还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诗人想到的是)理想中的将领:武艺高超,声名赫赫(飞将)仍在边关(龙城)驻守,但使飞将在龙城。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让外族强盗从阴山(入汉境扰乱和平甚至从此使中原变为乱世)
        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中原政权的力量不足以保卫阴山以南的和平秩序。比如汉代漠北之战后狄山主张和谈被汉武帝言辞逼问守一障月余竟被匈奴砍了头去,其时正是汉方大胜匈奴大败,但从百姓安居的角度看汉边郡的治安,显然还很不够,同样,汉武帝对和平的定义显然不低于不教胡马度阴山。具体到盛唐(安史之乱前),恐怕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即,当时边军将领中胡人被大量提拨,有忠于唐者,也有有祸心者,军队军纪,也是有好的,有不好的。如安禄山军中引胡人反唐,估计在之前双方就有勾结,则当地百姓被唐军胡人或非唐军胡人冲突欺压,恐怕也是露出苗头来了。胡马南来村舍空,多么可怕,但又隐隐可能会发生,在这时,有多少万里之外的功劳,对百姓而言又有什么用呢?


        IP属地:上海6楼2014-10-31 11:57
        回复
          若是李卫二选一,从诗中龙城飞将VS万里征人看,必是指守边将领,与卫青的匈奴龙城没半点关系。
          但为什么是李广呢?为什么是汉将呢?偶然。李广的典故不一定在龙城,但唐之龙城,有胡马乱华的威胁的,是在龙城,龙城胡马是安禄山!若龙城守将有忠心,万里长征才有根基,边城不能保,谈什么开疆扩土?安史之乱,龙城仍有忠良,而战事却已使锦绣大唐破碎。不是缺少良将,更不是没有忠良,只是朝中有李林甫,龙城才会有一个安禄山。龙城有这样的安禄山,朝中必有奸臣在。万里长征不断,大唐如日中天,如日将坠!
          龙城,北平郡。比之于汉,是右北平,卢龙塞,于是是大名鼎鼎的李广。不是这首诗成就李广,是偶然的,这首诗用了李广 的典。卢龙塞是古今不变的要塞,必多忠良将,最有名的是李广。于是偶然的,用了李广的典故。
          收起回复
          57楼
          2015-02-26 22:49
          删除 |
          瑜玥 :其实应该问为什么是龙城。龙城是要地,应有忠良将。龙城是危地,危险已在眼前。诗中写龙城是必然的,写李广是从龙城来的。2015-2-26 22:51 回复
          王昌龄吧 讨论:但使龙城飞将在,飞将指的是谁


          IP属地:上海8楼2015-02-26 22:53
          回复
            出塞——王昌龄 是一首少年儿童时期必读必背的诗。
            大约是汉武大帝电视剧播出之后,出现一种异形生物叫做卫粉,这些人认为把龙城当成外国根本不是问题,关键是飞将一定得是卫青。
            实在是,让唐诗,首先是唐诗,归根结蒂的还是唐诗吧。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从边塞出发,常指军队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关,边关,边塞。(唐代的诗人眼中之景是)秦时明月照在汉时的边关。而且,这里仍然是唐时雄关,无他,地形,历史,农耕VS游牧的不同生态环境的天然界线。
            从秦汉至唐,三代都是军队强悍,民众享有和平的时候,其间也不乏外敌被边塞挡住,当然,也有不幸的胡马入侵的时候。秦汉之时的明月与唐时一样,边塞也一样的(位置,雄壮,苍凉),一个国家必须有自保的力量,军队、雄关、后勤、将领、君王等等。
            万里长征人未还。(唐代诗人在边关上,想到的是,)之前由此雄关出征的将士,他们还没有回来,还没有达成出征的目的。万里之远,绝非汉代出征的距离,是唐代最兴盛之时的远征,征人所在已非汉人之地,诗人思想惦念的,是征人的平安,军队的战果还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诗人想到的是)理想中的将领:武艺高超,声名赫赫(飞将)仍在边关(龙城)驻守,但使飞将在龙城。其实突兀,万里的远征,原来,要守的还是家门口。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让外族强盗从阴山(入汉境扰乱和平甚至从此使中原变为乱世
            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中原政权的力量不足以保卫阴山以南的和平秩序。
            比如汉代漠北之战后狄山主张和谈被汉武帝言辞逼问守一障月余竟被匈奴砍了头去,其时正是汉方大胜匈奴大败,但从百姓安居的角度看汉边郡的治安,显然还很不够,同样,汉武帝对和平的定义显然不低于不教胡马度阴山。
            具体到盛唐(安史之乱前),恐怕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即,当时边军将领中胡人被大量提拨,有忠于唐者,也有有祸心者,军队军纪,也是有好的,有不好的。如安禄山军中引胡人反唐,估计在之前双方就有勾结,则当地百姓被唐军胡人或非唐军胡人冲突欺压,恐怕也是露出苗头来了。胡马南来村舍空,多么可怕,但又隐隐可能会发生,在这时,有多少万里之外的功劳,对百姓而言又有什么用呢?
            若专指安禄山的隐患,那么龙城也很清楚了,唐之龙城,有胡马乱华的威胁的,是安禄山三镇之中并非老巢,也非刚刚进入还不能暴露太多的河北,而是安禄山已吞下但仍有大量忠于民族和唐王朝的军民存在的龙城,龙城胡马是安禄山!若龙城守将有忠心,万里长征才有根基,边城不能保,谈什么开疆扩土?安史之乱,龙城仍有忠良,而战事却已使锦绣大唐破碎。不是缺少良将,更不是没有忠良,只是朝中有李林甫,龙城才会有一个安禄山。龙城有这样的安禄山,朝中必有奸臣在。万里长征不断,大唐如日中天,如日将坠!
            龙城,北平郡。比之于汉,是右北平,卢龙塞,于是是大名鼎鼎的李广。不是这首诗成就李广,是偶然的,这首诗用了李广 的典。卢龙塞是古今不变的要塞,必多忠良将,最有名的是李广。于是偶然的,用了李广的典故。
            唐北平郡所在地包括汉代的右北平郡和辽西郡。唐北平郡治是卢龙城,所以,这首诗是唐诗,是对唐代胡马威胁的预感和警醒。卢龙城,并不是李广时代存在的地名。汉代卢龙城所在地是辽西郡治,而右北平在长城以北,卢龙塞在右北平郡,长城以南汉代为辽西郡。汉代的匈奴在北,而唐代的高丽在东北。于是相应的军力布置和行政区划都不同。卢龙城因卢龙塞而得名,汉代,卢龙抗匈奴守家园的是李广,他的形象在唐诗中,代表的是唐代守卫此地的普通却忠诚的军人们。至于卫青?那是谁?


            IP属地:上海9楼2015-04-14 22:08
            回复
              解闷十二首 杜甫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友得钱留白鱼。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IP属地:上海10楼2015-04-15 11:10
              收起回复
                我的两个发现
                其一,诗人的存在,他是在边塞发这个感慨的,他眼前景就是 一轮明月照边关,就是边塞护卫国家安宁。还有一条是,万里长征的人是远离诗人之所在。最后这一个是我的一个纠正,或者发现。太多人误以为万里长征是士兵家乡到边塞万里,这是不对的。
                其二,胡马指的不是外族政权,只是外族乱兵就是胡马,安禄山反唐之日,也就是胡马。


                IP属地:上海12楼2015-05-26 00:42
                回复
                  当然,卫粉是不关心唐人的龙城,甚至把龙城送给匈奴换个光环也是非常不错的买卖。多可耻的无知呀。<br>我并不准备骂卫青漠北怯战,不足三万骑惨败而回。
                  要不然换成骂卫粉连榆关这么明显的地方也敢当成漠北之战的战场来用???无知的人骂了有用么?无耻的粉骂了有用么?
                  不骂白不骂
                  人蠢没药治,楼主不怕丑,就和卫粉丑到一起去好了。
                  楼主在这个贴子某层或某层回复里,号称是霍家军,而且认为霍家军当然有权对卫霍谁的军功强说道了,楼主的原话应该是卫青在漠北打得好打得好得不得了,不得不承认的好,霍去病拍马也追不上的好。
                  我很怀疑封狼居胥这回事,楼主到底知不知道分量。
                  假设你不算真蠢,也不是冒充地愿意了解汉代历史上的霍去病,都不必假设你是不是什么粉什么军,你可以说卫青漠北打得如何(虽然实际是损兵过两万,战果一万九,无功不赏),
                  告诫你一句,不要轻易对封狼居胥的功业表示不敬。
                  千万要记得,霍去病漠北之战=封狼居胥=中国历史上武将功绩的顶峰,神一样的战绩。
                  千万要记得,霍去病漠北之战=封狼居胥=中国历史上武将功绩的顶峰,神一样的战绩。
                  千万要记得,霍去病漠北之战=封狼居胥=中国历史上武将功绩的顶峰,神一样的战绩。
                  中国历史上,无人可比,无人能及。
                  卫青部5万骑兵,在霍部仍然苦战之时败回,入关不足3万骑,可怜为这些骑兵做兵勤的步兵,到大军逃命的时候,两条腿怎么跑得过四条腿,就不知道仍然在苦战而且已安排己方兵勤退回的霍部,可有余力顾一顾卫部的后勤兵。
                  霍去病取食于敌,史书上有记录的,只有路途最远,后勤准备最多,同时战场条件也最艰难的漠北大战,被迫!!!被卫部害得只能取食于敌!
                  军人怯战,可耻!!!
                  王昌龄《出塞》中是写了两种军人,一种是现实中的出塞军人万里长征人未还。一种是但使的,也就是说如果存在这种但使中的军人,就不是现实中的那种状态。出塞诗的视角明显不是随军万里,相反,诗人是在本国的边境设想万里远征的人,诗人看到的是本国边境的城关,是秦时汉时抵御外敌的地方,是千百年同样的明月下保卫和平的愿望。胡马不渡阴山,本意是不受外族侵略,绝不是要万里远征,扬名立功。但使状态下存在的不是现实的守边军人,是能够避免现实中的万里远征的那种军人,这种不同在于信念,而不是当时盛唐有胡马南渡。龙城飞将的精神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
                  被称为唐诗压卷作的这首《出塞》是非常明白的赞美守边的传奇军人的诗。有着如此盛名的这首诗,即使在中华文化承继成问题的新新人类中也极有地位,无论是卫粉还是李粉,根本不读诗的人太多了。


                  IP属地:上海14楼2015-08-16 15:55
                  回复
                    你若无心我便休,青山只认白云俦。
                    飞泉落韵怡然夏,飘叶成诗好个秋。
                    十五情形怜月冷,三千愿望对星流。
                    前尘影事皆如幻,浩气当初贯斗牛。
                    巫山原属古追求,你若无心我便休。
                    冬雪寒江抛直钓,春潮野渡泊孤舟。
                    落花成土多真爱,飞叶随风有至愁。
                    许是今生缘未了,还从梦里记明眸。
                    意趣曾经慕十洲,云笺封月遣谁邮?
                    缘如有梦情长在,你若无心我便休。
                    俗侣花间蜂又蝶,仙朋波面鹭和鸥。
                    至今尚羡袈裟客,竹杖芒鞋任远游。
                    为谁消瘦为谁忧?二月桃花五月榴。
                    燕舞莺歌翻寂寞,凤衾鸳枕忆温柔。
                    水因有性山难转,你若无心我便休。
                    红泪笺成何处与?天涯渺渺路悠悠。
                    清水寒潭落叶浮,忍将往事下眉头。
                    纵然桂魄都圆缺,况复萍踪不去留?
                    孤枕偏生蝴蝶梦,吟鞋怕上凤凰楼。
                    此情应是长相守,你若无心我便休。


                    IP属地:上海15楼2016-03-05 02:15
                    回复
                      秦与汉是和唐在国力强盛方面可以一比的朝代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人在天地间,头顶天,天上有明月,脚立地,地上是千年雄关。这是绕不开的也是很大气的格局。明月是与人类最最密切的天体,尤其中国是用太阴历的,所以,很多意象都寄托于明月,有明月就心中就有立得起来的一个世界;而关,意味着战争拒于外,是对家园的保护,地利,更是有历史传承的一种证据,等同于中国固有领土这句现代用语。秦汉而唐,其中中原乱而外敌不来的时候,这关就尤为重要了。它与远征将士,与家园安危,与国策国本等等的关系,正是后三句的内容——万里远征,换句话,此时关内关外,是大唐的势力主宰着。但是人未还,打出去了,然后呢?强大的唐朝,可以强大多久?远征之人,若是不得回还,是否大唐会盛极而衰?尤其要注意,这一句中,万里远征的起点是国土,特别是这关隘,与家乡绝对不能混了。


                      IP属地:上海17楼2016-08-19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