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唐诗非常多,差不多不够好的唐诗流传下来的机会就要小很多吧。反正,唐诗对于普通人而言,就象海一样博大。
出塞是中学或小学时学过的名诗。不难读懂,不难背诵,但,要说为什么有人称它为七绝压卷之作,在学习时,最有感觉的一句不是龙城飞将,而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在唐之韵的解说中大意是,这一句,要说内容,就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已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他只能幻想出现飞将军李广,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就算能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也是“白骨乱蓬蒿”,同样是个悲剧,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处,我们着重从音调的和谐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将明月边关与秦汉的历史联系起来,这一句诗一下子就高大上了。呵呵。这话说得不错。有意思的是,这段解说词在MP3中只到有家不能归的痛苦结束。
我一点一点地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每一点都让我更加明白唐诗真是了不得。
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而唐,边关的地点不变,天人合一的观点下,那一轮明月不变。那么,一时一地得失而开疆土这种事,就很不对了。
其二,不叫胡马渡阴山,安禄山起兵,是引了外族兵的。这样,不叫胡马渡阴山还有另一重很现实的含义,为什么这样一条会是我发现的,我好得意哟。
其三,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飞将在龙城,这不只是写飞将,也是写龙城。山河之利也。
出塞是中学或小学时学过的名诗。不难读懂,不难背诵,但,要说为什么有人称它为七绝压卷之作,在学习时,最有感觉的一句不是龙城飞将,而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在唐之韵的解说中大意是,这一句,要说内容,就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已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他只能幻想出现飞将军李广,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就算能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也是“白骨乱蓬蒿”,同样是个悲剧,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处,我们着重从音调的和谐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将明月边关与秦汉的历史联系起来,这一句诗一下子就高大上了。呵呵。这话说得不错。有意思的是,这段解说词在MP3中只到有家不能归的痛苦结束。
我一点一点地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每一点都让我更加明白唐诗真是了不得。
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而唐,边关的地点不变,天人合一的观点下,那一轮明月不变。那么,一时一地得失而开疆土这种事,就很不对了。
其二,不叫胡马渡阴山,安禄山起兵,是引了外族兵的。这样,不叫胡马渡阴山还有另一重很现实的含义,为什么这样一条会是我发现的,我好得意哟。
其三,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飞将在龙城,这不只是写飞将,也是写龙城。山河之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