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吧 关注:230,975贴子:366,536

谁以一个工匠的身份再生---------致汝窑河南产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天夜里,睡的朦朦胧胧的时候, 听见噼里啪啦的几个雷,隐约零星的还能听到貌似有雨,早晨醒来一看,好家伙真tm的难得好天气,一场雨后天上的那片灰蒙蒙被初秋的风吹了个一干二净,这样难得的天气去上班真有点可惜, 于是干脆手机一关电话线一拔给自己放个假。
有好多人,永远无法理解家里有个懒老婆的苦衷。如果非要叫我用一个事来诠释这种苦衷的话,那莫过于像这样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不得不叫早餐外卖。并且拿着别人那个带着兔子耳朵的别扭手机打了一圈电话以后,才知道附近所有能送餐的外卖都是10点才能送,3个半小时, 只好先泡点茶垫垫。
阳台上有个不大的小桌,正好能看见外头的八一湖, 即使是这样宜人的一个早晨, 也不是属于现在年轻人的时间,全都是晨练的老头老太太,实在没啥子看头。拿杯子的时候,被一只原产地杯子的支钉狠狠的划了一下,于是顺便想给河南汝窑叨逼点什么。


1楼2014-08-27 04:44回复
    二 “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浪漫
    历史所公认, 徽宗赵佶不是个合格的帝王, 但是无可否认他艺术上无法企及的造诣。
    我写软笔字,小时候是被家里长辈逼得; 稍微有了些年纪,沉湎在周围同龄人的盛誉;一直到近几年,才把写字当成一种心灵涤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临帖之余,曾经对两种运笔有过特意用心, 一种是颜体方笔“刀劈斧剁”的刚劲挺拔,另一种就是瘦金,那种“屈铁断金,锋如兰竹”所体现出来的北宋浪漫。
    宋朝唯一可以藐视中国历史任何朝代的地方,就是艺术和文化。在那个时代的眼里,陶渊明显得太土,李白和王昌龄看上去太虎,竹林七贤醉心山林的闲情逸致太超脱,韩愈和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又太世俗。他们有陆游,辛稼轩的仗剑长歌;苏轼,王安石的绝世鸿儒;程朱的理学在当时人的眼里又是多么严谨与完善的教育制度。宋朝的市井,好比北京的三里屯,大家兜里一个个都是沉甸甸的,即使没有功名的闲游子,在程朱理学的熏陶下也懂得那么一点文化。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的典故, 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没人愿意去重温诵读;尽管也有对辽征战和水泊梁山的金戈铁马,但是那是军阀和农民的事情。宋朝人更多的是小市民, 吃饱了没事干只好流连于酒馆,茶肆和妓寮,他们的审美,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酒不必甘冽,一定要有醉意;茶无需醇厚,一定要繁琐,妹儿更不用太漂亮,但是一定要有情调......
    咱们仔细说说妹儿吧,恨没早生九百年,亲眼目睹那个时代妹儿的风采。
    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一个宋朝的也没有。“沉鱼落雁”和“倾国倾城”这些早就有了的成语宋人似乎很少拿来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和“三寸金莲四寸腰”这样的诗句也是前朝人造出来的。放眼从汴梁到杭州,宋朝女人的面容似乎都是模糊的,但是我们总不难从柳永,秦观的靡靡艳曲里面找到一些确切的具象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甚至于苏轼,陆游这些经历过仕途和军旅的大家,也丝毫不掩饰对于妹儿的感觉;更有李易安唐婉等等用自身诠释一个时代女性的卓越风姿。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娥娥红妆这样的描绘,已经淡却了容颜,只在意那种美好的体会。
    在这样时代里的一个帝王,无疑是幸运的。如整个时代的审美一样,赵佶对于审美的精神层面更加的抽象,而中国人总是能把抽象的美用一种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有了瘦金的清晰轮廓,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神来之笔,有“雨过天晴云破处”那种完全没有形制和画面线条的感知。徽宗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理解太过于超前。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统治者,他完全没有考虑基础。完全的醉心于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追求中,这难免就步入一个可笑可怜的境地里。若干年前,在报国寺早市上,我很不爽的拿着800块钱赌来的一大一小两个歪核桃,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半老头流连在一个地摊上,眼巴巴的看着一幅仿得但是却很有意境的宋画,小贩要价600,老头手里攥着三五张10块的票子在那僵持着,那时候, 我仿佛看见了带着老婆孩子颤巍巍北去的赵佶。
    靖康只能算是一段历史了,作为一个900年以后的中国人, 我们没法对那段历史去正视。正如“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个命题一样, 作为民族数百年融合后的我们,说起来那段历史我们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上。 但是从那一段历史我们都可以轻易的总结出来一个道理:艺术的思维是无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赵佶成就了汝窑, 也是在他手中, 靖康一役过后,中国再也没有北宋汝窑。
    徽宗或许后来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北去五国城天遥地远的路上, 就有了这样的诗句
    "花成人去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国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3楼2014-08-27 04:55
    收起回复
      三 河南,台北,景德镇
      我的第一只汝窑茶杯是问鼎, 不知晓芳何许人也。
      辛亥百年,北京和台北的各种名义交流骤然多了起来, 就连我这个仅仅挂了个名, 和两岸关系没有一点关联的人也被拉着随政协和民革的若干人去台湾“交流”。于是放下一屁篓子事去了, 因为台北有个吸引我的地方叫莺歌。
      此行不虚,但是也没啥意思,莺歌是一个陶瓷从业者聚集的地方,和广西北海是“资本运营”的老巢一样, 气氛也一样。
      在莺歌,多数看到的是一爿小店,几个师傅, 一个个的翻着台湾的陶艺杂志, 跟着上面的配方在倒腾各种釉料或者胎土, 好在台湾好多釉料配方都是公开的, 最重要的是烧造成本,这点和大陆正好相反。 也有见到几个已经出名一些的匠人, 他们还算务实, 只是他们好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务实在大陆已经成为陶瓷茶具行业虚高价格最踏实的生长和发展的根基。他们只知道他们卖一只杯子是一千多块钱,大陆的消费者买一只杯子也是一千多块钱,他们没有考虑到新台币和人民币的换算差,他们给自己的头衔是“师傅” 而不是“老师”或者“大师”。
      也慕名去“晓芳窑”看了, 没见到传闻中的老头,却碰巧遇见了晓芳窑在上海的代理。处于礼貌交换名片后, 对方倒是挺热情,像个主人一样侃侃而谈的介绍了好多。他的介绍中多次提到台北故宫,并且明显的流露出对北京故宫以及河南人的不屑,他不断的强调, 是他们的努力和追求使“汝窑”从博物馆的陈列品变成了我们茶桌上的实用器;他不断的暗示,是他们的探索和努力,把“汝窑”变成了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能认识的一种瓷器。
      同行的是几个老人,属于想要这些东西都不用花钱的那些人, 他们听完介绍没有太大的反应, 只是笑眯眯的,奔着日程表上下一个目的地。
      彼时苏富比已经有一件宋代的汝窑瓷器拍出了天价, 但是没有像今年的斗彩鸡缸杯一样随便个做陶瓷的小作坊就开始仿造。北京的一些人也不是没有欣赏能力和经济条件,他们已经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几个人围坐在一个从潘家园买来的带着泥巴明知道不是宋朝的汝窑或瓶或罐或盘,推测着仿造的年代了。但是他们没有那个闲心,也没有那份精力真正去河南看一下。他们一个个的搓揉着手里那时候特别流行的核桃念叨:又是个河南人做旧的,连个清朝仿品都算不上。
      就在这时,有一批艺术学院的学生,或者景德镇的陶瓷从业者们,却车马劳顿, 一路颠簸着奔着汝州过去了。 没有机场, 没有高铁, 那些用自己零花钱或者做了大半年东西攒下来的钱也仅仅够一张来回的火车票,他们愿意把钱花在这上面,为了看一件汝州的东西花掉几千块钱。但是他们将很快的失望, 因为他们将要见到的是某些“大师” ,“大师”啊, 这些爱好艺术的学生平时见个“副教授”都要恭恭敬敬喊“老师好”的。
      他们也很快发现, 他们已然找不见历史上的“河洛文化”, 他们一路劳顿找到的只是一种“河南精神”。汝窑的文化应该是在汝州, 但是汝州,又在哪里?


      4楼2014-08-27 05:02
      回复


        6楼2014-08-27 05:28
        收起回复
          补记
          8月23号早晨闲着无聊开始成文,想表达一些对河南汝窑做作者以及商家的一些期望,本来打算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调侃下目前几乎所有目前在做河南汝窑茶器的人把精力过度的放在了空泛的吹嘘上,甚至工艺相对两年以前也有所倒退。 但是不想写着写着话题就开始沉重起来。加之中间被其他事打断,后半部分分别于25日下午和27日凌晨完成,写到最后,对于河南汝窑竟然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悲愤。
          以上言论属于想要固执的己见, 不想跟任何人争论。 也没有诋毁任何人的意思,只是表达一种期望,一种每个做茶器卖茶器用茶器的人都有思维有品位有追求的期望。特别申明任何商家别想凭借本文的任何观点借以上位或者搞事。
          这是一篇纯粹文字没有任何配图的帖子, 必然枯燥,想来也不会有人耐心去看。感谢每一位能够从头读完的朋友,并且向每一位内心有共鸣的朋友表示敬意。
          部分引用凭借记忆没有翻书考证,意思没错, 细节恐有谬误,莫要照抄。
          部分知识点可能的出处:
          《陶说》 作者忘了见谅
          《归田集》欧阳修
          《景德镇陶录》兰浦
          《大观茶录》赵佶
          《陶艺杂志》 台湾五行出版社


          7楼2014-08-27 05:30
          收起回复
            夹塞的会被删帖吗?三十多岁真是一个混乱的年龄,三十岁前就喜欢花鸟鱼,三十岁后,增加了文玩、茶、瓷器。一个人生混乱的周期,以前怎么也不敢想会喜欢这些老头喜欢的东西,可随着岁月的车轮前行,慢慢的人生多了些需要重新审视的东西。处在一个国人没信仰的年代,只能先及由这些古物来慢慢找属于自己的信仰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8-27 05:31
            收起回复
              虽然帖子写的有些沉重了,但春总对原产地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完全迸现,必须赞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8-27 06:26
              回复
                看完楼主的论述,结合我眼里现在的汝州汝瓷,用宋王安石的一文来总括:《伤仲永》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8-27 08:13
                回复
                  楼主很厉害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8-27 08:25
                  回复
                    这篇文章写的很深刻。


                    IP属地:上海12楼2014-08-27 08:52
                    回复
                      老叶此文写的精彩。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8-27 08:53
                      回复
                        有所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8-27 09:05
                        回复
                          写得好!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8-27 09:0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27 09:07
                            回复
                              因为专注、因为用心....所以有精品。
                              没法不专注,没法不用心.....那是会掉脑袋的。
                              汝窑,仅仅是用具。维护健康的宝术尚且不顾而去呢!
                              凭一张配方活着,和凭几个秘方行医一样,都是这个商品社会压榨的——毕竟,这个时代,你得卖点什么,才能用以交换得自己想要的。只是,有时候,在交换的过程中,我们很不幸的换来了后来发现是很不值的东西。
                              我们看到过很多大师,佛的道的艺术的医术的——其中很多,其实仅仅是"心比天高”的匠人而已。匠就匠吧,各凭手艺。不定啥时候能出师呢


                              17楼2014-08-27 09: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