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场落回休息,有一两个戏馆的“案目”,会在听客中向戏迷介绍,某戏馆于某月某日将特邀某某京朝名角来沪献艺的消息。早期戏馆的戏票由“案目”包揽代销。所谓“案目”即戏票推销员,是照应案边看客的头目。因为那时戏馆的大厅里只设方桌座椅,“案目”们按占据方桌的数目,先给戏馆老板交一笔钱款,名曰“押具”,老板根据“押具”多寡分配方桌,押款多者,方桌居前居中,押款少者,方桌居后居偏;有钱的大“案目”则可以大包大揽,然后向看客兜售戏票,从中谋利。达官贵人,送票上门,看完戏再上门索款;一般看客可在看戏之日在戏馆门口向“案目”取票付款进场。 一日,17岁的蒋仲英去位于石路(今福建中路近广东路一段)满庭芳茶园旧址的天仙茶园看戏。走进戏馆,他看见台前几张方桌上摆满果盆子,除了时令鲜果,还有花生、瓜子、杨梅干、各式糖果、糕点,供看客消闲享用。方桌边坐着几个嗑瓜子聊天的女眷,是他熟悉的太太小姐,便走上前去招呼。 那天的戏很好看,是王洪寿主演的连台本武戏《铁公鸡》,台上卖力,台下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戏馆四周柱子边上都有不少人站着观看,生意火爆。蒋仲英的脑子转开了:上海人如此爱看京戏,做“案目”一定有赚头啊,我何不试试?在书场上,他听两个做“案目”的阿叔讲,做这个行当赚的不是戏票钱,主要是赚水果、糕点上的外块。只要有好戏及时通告,送票上门,侍候周到,大户人家是不吝酬金的。 蒋仲英这几年贩报,克勤克俭,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半化,积攒了一点铜钿。因为送报上门,他认识一些大户人家的老爷太太和少爷小姐,都知道他叫小毛,推销戏票当不成问题。他决定先包一两张方桌的戏票试试。 一个做“案目”的阿叔知道小毛的想法,蛮帮忙,先介绍他见了丹桂月记茶园的老板夏月珊。夏月珊是有“活马超”之称的京剧艺人夏奎章的儿子,习文武老生及文丑,擅演《独木关》《定军山》。因为长期在沪演出,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致力于京剧改良运动,排演过不少时事新戏。夏为人豪爽,见小毛伶俐干练,欲做“案目”,便一口答应,还让他第一次免交“押具”,赊给他十几张戏票。小毛受此恩惠,拳拳不忘,力图报效!从此,蒋仲英一直跟随夏月珊“天仙月记”班底做“案目”。
